關鍵詞:竹元素;家具設計;結構設計;形式功能;傳統(tǒng)構造
引言
新中式家具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同當代設計美學相結合,在市場上引導著家具設計美學風向,有著舉足輕重的商業(yè)價值和文化內涵。“竹”運用在新中式家具的應用具有代表性和廣泛性,“竹”的文化氣韻和新中式家具的典雅、古樸之美不謀而合。本文分析“竹”元素對新中式家具設計中造型、材質、功能、情感要素的影響,并探討新中式家具設計對傳統(tǒng)文化中“竹”元素的應用、繼承與發(fā)揚。
一、“竹”元素融入新中式家具的設計闡釋
古人們對竹就有著特殊的文化情感,常常寄情于竹中所蘊含的詩意生活和氣節(jié),這種意象也慢慢映射到家具中[1]。2017 年南京林業(yè)大學許柏鳴教授在《當代中國家具設計路在何方》中指出“‘新中式’家具是一種源于民族自覺的積極探索,有鮮明的中國特色,理想的狀態(tài)應是有著深深的中國內涵,但卻是去元素化和去符號化的”[2]。新中式家是中國傳統(tǒng)符號文化在家具設計中的內化體現(xiàn),常常摒棄以往“盒貼圖”式的設計甚至是符號形象的簡單運用。在材質上以“天然化”取材為主,充分利用自然紋理走向設計;在構造與裝飾上,多用榫卯結構,強調對稱與平衡、穩(wěn)固與流暢。近年來,多流行采用“竹材”“竹”元素在新中式家具中的融入,在一定程度上活化了物件,賦予了具象的實用性家具以象征意蘊,在東亞文化中,竹子的中空莖被視為謙遜、清高、雅致,人文屬性并置于“材料建構(設計)”中。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張?zhí)煨窍壬赋鲂轮惺郊揖咴O計是“以中國文化為基礎,以設計與工藝相結合為立足點,代表現(xiàn)代人的生活方式的當代設計”[3]。其觀點也進一步闡釋在設計過程中提取“中國精神”的重要性,將弘揚傳統(tǒng)文化、傳承經典文化與新中式家具的工藝材質進行結合,有目的性、探索性地開啟新中式家具的重構式設計。例如竹家具“漣漪”(如圖1)在設計過程中,采用傳統(tǒng)的竹子直接作為新中式家具的主要材質(0.4cm 厚3cm 寬的竹板材),通過彎曲原理進行重構式設計,在“竹”文化的提煉上既滿足于新中式家具對材質的需求,又能夠充分考慮到工藝特性對造型的貢獻。石大宇的“竹桌鐵三角”(如圖2)在使用竹子作為設計的主材質時還充分考慮了竹與承重之間的契合問題,在最大范圍內將“竹”同連接工藝、材質嫁接、形式穩(wěn)定性相結合,在表現(xiàn)造型特征的同時深入挖掘了“竹”元素的文化內涵“堅韌不拔”。這些竹材為主的新中式家具設計,在文化內涵上對“竹文化”進行了深層次的提煉設計,在外觀造型上具有古樸、雅致的傳統(tǒng)之韻,在材質上滿足現(xiàn)代人們對綠色環(huán)保的追求,在工藝上又能夠最大限度地利用竹子本身的穩(wěn)固特性。
“竹”元素融入新中式家具中的內核與靈魂,體現(xiàn)在“竹”的文化象征、自然特性對人類精神和生活方式的影響上。首先,家具作為同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產品和物質存在,投射人的審美意蘊、社會結構、生活質量。從中國文化而言,竹被譽為“君子”的象征,有堅韌不拔之寓意,結構之空象征虛懷若谷、謙虛自持之品,符合中國傳統(tǒng)及普羅大眾的文化主張。竹元素在家具設計中的應用可以看作是一種“文化載體”和“符號介入”,彰顯個體的文化屬性和人文品格,竹材的可塑性和不同的工藝手法延展了新中式家具的多元化風格,以適應差異化個體的審美之需。其次,情感聯(lián)結和心理效應上,竹材的紋理和色彩予以大眾緩解情緒,提供寧靜、自然的場域氛圍,重拾內心安寧。竹元素家具往往能夠喚起人們對于傳統(tǒng)和自然的情感追溯、記憶。情感之連接不單體現(xiàn)在物質環(huán)境的認同上,也在于對精神世界、自然世界的深層共鳴,在繁忙生活中找尋凈土,同自我、自然建構深刻卻樸素的聯(lián)結。在快節(jié)奏的當代生活和紛繁復雜的家具市場中,這類選材、類型的新中式家具極富典型特征。
二、“功能多元”—新中式家具中“竹”元素的設計亮點
(一)整體可拆解性:運輸便捷與穩(wěn)固兼具
新中式家具設計中“竹”元素的應用優(yōu)勢體現(xiàn)在諸多方面,最重要的是可拆解性。例如,在新中式家具“竹韻”的設計過程中(如圖3),首先是椅背設計,整體靠背分為7 個構件,并從左至右依次排序,第1 與第7 構件下方采用外接口一體化螺釘連接,與座面對應位置設置內接口螺母相互咬合。中間第2,3 兩個構件與第5,6 兩個構件均長15cm,相互之間進行咬合,類似竹節(jié)的生長方式,同時在搭腦(第4 構件)的兩端與第3 和5 構件相連接。其次是椅腿下半部分,前腿和后腿呈對稱排布,造型上相同,結構上沿用了椅背的螺釘連接方式,這種加工工藝不需要墊圈就可以使銜接更加穩(wěn)固,同時也具有便于拆卸的優(yōu)點。這種緊固件的固定方式充分考慮到了扭矩、轉角、夾緊力、伸長量以及摩擦系數等因素,當達到目標軸力,就可實現(xiàn)相互之間對摩擦系數和夾緊力的要求。最后是牙條與橫棖,省去傳統(tǒng)中式家具中繁復的“矮佬設計”,采用簡單的直線造型,利用穿插結構完成整體拼接,實現(xiàn)一體化的設計,也在實際安裝、用戶使用上也提供了完善的解決方案(如圖4)。
在當代便捷化的新生活中,“斷舍離”“隨拆即用”“移動便捷”成為一種大眾化,甚至漸而主流化的生活方式(態(tài)度),用戶需求應順應觀念之變。
人們在購買家具時常??紤]一個問題:“搬家?guī)ё咴趺崔k?”正是這樣的一個問題為新中式家具帶來了新思考。如果在沒有螺絲刀或者其他工具的情況下,徒手就能拆解,這樣的家具在設計上會為人們的生活提供更多的便攜性?!爸瘛痹匦轮惺郊揖咴O計在組合方式上采用螺釘結構與穿插結構,具有可拆卸化與便攜化優(yōu)勢,此類設計有以下特征,其一是靈活的模塊化設計,竹制家具采用模塊化設計原理,這種設計支持元件的獨立拆卸和重組。模塊化方法提高了設計的靈活性,允許用戶根據空間需求和個人偏好調整家具布局。其二是維護與壽命周期管理,竹制可拆解性設計降低了維護難度,并且在組件損壞時提供了更高的替換效率。此種方法延長家具的“有效使用周期”,同時減少整體資源消耗,符合“循環(huán)經濟”之原則。其三是正向化的環(huán)境影響,從環(huán)境可持續(xù)性角度來看,可拆解性設計有助于減少廢棄物的產生。通過提供更容易回收和重復利用的組件,此種設計策略減少了生態(tài)足跡。其四是運輸成本與空間優(yōu)化上,竹家具的可拆解性減少了運輸過程中所需的空間,從而降低了物流成本。這一點在長途和跨國運輸中尤為重要,因為空間效率直接影響運輸成本,拆解后的單獨組件可以進行更有效的包裝,也可以減少運輸過程中的易損風險。綜上所述,在裝飾、存放、擱置、運輸上均有顯著的優(yōu)勢。這種設計方法提供了一種平衡功能性、經濟效益和環(huán)境責任的途徑。
(二)實用與舒適性:因其韌性得以延展
在當代,家具的選擇也取決于人們對生活質量的高要求,一款好的家具在造型與結構的設計過程中必須滿足人體工程學。首先,在設計椅背的過程中,提取“竹”元素下粗上細的造型元素,將新中式家具的框架線條設計成下寬上窄的圓錐形線條結構,例如高背椅,專為餐廳而設計,高靠背的設計形式需要滿足整體重心需求的同時,又能夠滿足場所的私密性,為特殊環(huán)境下人們的舒適程度提供保障;其次,在影響舒適程度的方面比較重要的就是靠背角度,決定了使用者在向后靠時的舒適程度,“竹”元素新中式家具可參考竹竿頂端微彎的特性與角度,一改明清時期家具垂直而立的設計,而是向后調整了彎曲角度,使其向后彎曲傾斜(因為竹子具有韌性,所以彎曲角度在5° ~15°之間),這就滿足了人體工程學中對椅背傾斜角度的要求;最后,竹子獨特的表面肌理給使用者帶來了舒適宜人的觸感。新中式家具設計將“竹”元素滲入到“具體設計”和“生活服務”的方方面面,使之成為一種集收納性、舒適性、功能性、耐用性于一體的實用型家具。
三、“美學傳達”—新中式家具中“竹”元素的設計美學
“竹”元素的新中式家具有極為鮮明的美學特色,其設計美學有4種體現(xiàn),分別是自然美、空間美、造型美、本質美。
(一)純粹質樸:自然設計美學
在自然美學上,竹子的自然形態(tài)和紋理被視為一種天然純粹的“自然美”。其豎直、節(jié)節(jié)分明的外觀傳遞出簡潔、優(yōu)雅的美感。家具設計中,利用竹子的自然形態(tài),可以創(chuàng)造出富有動感和生命力的作品。例如,竹子的節(jié)狀結構可以作為裝飾性元素,應用在椅背、桌腿等部位,形成獨特的“結狀”自然形態(tài)之美。作為可再生資源,材料不僅滿足環(huán)保需求,還傳遞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自然美學觀。使用竹材制作的家具,能夠讓使用者感受到一種貼近自然、回歸自然的生活方式。
(二)簡約通透:空間設計美學
在空間美學上。竹材本體的直線條和干凈的表面使家具設計呈現(xiàn)簡潔、明快之感。簡約風格不僅符合現(xiàn)代人的審美需求,也同傳統(tǒng)中式設計的典雅和內斂相呼應。設計上減少繁復的裝飾,突出竹子本身紋理和質感,家具更具現(xiàn)代意蘊和藝術氛圍。空間形態(tài)上,竹元素的廣泛使用影響家具在空間中的整體美學效果。竹子輕盈且具有一定透光性,可廣泛制作屏風、隔斷等,既分隔空間,又不顯得沉重,創(chuàng)造出通透、輕盈的空間美學。此種空間處理方式不僅體現(xiàn)外化形態(tài)的美觀,也可增強室內空間的層次感和流動性。
(三)竹形氣韻:造型設計美學
在造型美學上,無論是銜接結構,還是造型結構,都以“竹”結構、氣韻密切相聯(lián)結。這種獨具審美意識的造物觀,將“竹形”與家具符號相融合,設計中兼具審美功能的基礎上,將竹子的結節(jié)形態(tài)(外化)與功能架構(使用性)相結合。在設計外部整體框架時,首先,運用“熱壓彎”原理(方式),軟化竹材內部纖維,使其柔軟和易于彎曲。竹材加熱到一定溫度時,內部水分迅速蒸發(fā),“木質素”和“纖維素”隨即軟化,施加外力(壓力)使竹材彎曲成所需之形。輔以模具、夾具或其他機械裝置加以成形,沿預定方向和曲率進行彎曲則不會斷裂。熱處理過程中還可能伴隨一些化學變化,如木質素的部分熱解和纖維素的重構,這些變化有助于改善竹材的可塑性,也保持竹材天然美感。以“竹韻”家具設計為例,將一條完整的靠背支柱彎折成U 形;其次,提煉“竹”的形象,根據竹節(jié)特征,將靠背與椅腿分割為以節(jié)為單位的小構件,參考竹節(jié)上細下粗的實際情況,將“竹”形象中每個構件設計成上窄下寬的圓桶形結構,再結合螺釘連接方式,完成支柱設計;最后,在“竹”元素的新中式家具設計中改變靠背板的設計思路,改用3 只細長構件延續(xù)“竹”元素的設計理念,將“竹”元素特有的直挺氣質貫徹進整體設計之中。從裝飾到空間表現(xiàn),都恰到好處,整體設計又契合人體工程學,將工藝與工學的特性內化于美學邏輯當中。
(四)含蓄雋永:本質美學轉化
“竹”元素新中式家具的審美研究,除外觀造型方面,還追求深層次的美學意蘊,找尋那個隱藏在深處的“本質美”。新中式家具從傳統(tǒng)的中式家具轉化而來,融合了現(xiàn)代技術手段,將傳統(tǒng)家具中簡潔明快的造型、清晰流暢的線條傳承下來,將具有深度的人文氣質和雋永深邃的“本質美”通過技藝呈現(xiàn)在用戶面前,含蓄的傳統(tǒng)之美就這樣綻放出屬于它的絕世芳華[4]。傳承千年的“竹”,流轉了藝術家設計師之手,通過描繪竹子的形態(tài)、姿態(tài)、生長環(huán)境等,傳達出君子的品行,這正是新中式家具發(fā)展到如今急需的意蘊內涵。將“竹材”的物質屬性和文化屬性化合。一部分“竹”元素新中式家具設計造型簡約,裝飾與紋樣古樸厚重,放棄了繁雜的雕繪紋飾,強化了“竹”空靈堅韌的氣質美,從意境美和“氣韻生動”兩個方面進行傳承和發(fā)展,整體家具渾然天成,具有自然的形式美學。
四、“工藝結構”—新中式家具中“竹”元素的設計策略
“好的產品必須跟經典的結構、材料有很大關系”[5]。運用“竹”元素設計的新中式家具充分考慮到新材料新工藝的選擇,旨在達到形式與功能上的耦合。
(一)家具連接:兼顧力學與美學的統(tǒng)一
在家具的構造連接和文化積淀上,新中式家具結構的瑰寶即“榫卯結構”的使用,集美觀與實用為一體[6]。竹材料在家具制作中的榫卯結構是一個傳統(tǒng)且高效的技術,用于連接不同的竹件,而不需要釘子或螺絲。“竹節(jié)”部件與差異化“竹材”的“天然組合”,竹子的特性,使得榫卯結構需要更精細的設計加工,竹材(榫頭)需要精準地插入另一塊木材上的凹槽(卯眼)中,形成牢固的接合。榫卯結構讓竹材家具的各個部分可以通過竹質、木質連接件固定,減少了對釘子、螺絲等金屬固定件的依賴。提供穩(wěn)固連接,適應竹材(木材)的自然膨脹和收縮。另外,竹子的硬度和彈性使得“榫卯接合”既堅固又能適應外部環(huán)境變化。在竹材榫卯制作上,需要進行精確測量和切割,第一方面是注意竹節(jié)和紋理的位置(跟隨紋理走向)。第二方面是尺寸的精準度量,由于竹材的天然屬性和非均質性,測量必須考慮竹節(jié)和纖維方向的變異性。精確的尺寸量度不僅確保了榫卯結構的穩(wěn)固,確保榫頭和卯眼的精確匹配,還保證了在不同環(huán)境條件下(如溫度和濕度變化)的適應性和穩(wěn)定性。第三方面是立足工程學原理基礎,考慮到竹材的力學特性,如抗壓強度、抗彎強度和彈性模量。這些特性決定了榫頭和卯眼在承受負載時的行為,對于保證結構的長期穩(wěn)定性和耐用性至關重要。
最后,竹材榫卯結構在設計上既反映了傳統(tǒng)工藝的精髓,也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設計的創(chuàng)新。這種結合不僅是一種技術上的融合,工藝師的技巧和經驗也起著決定性作用。每一處榫卯連接不僅是結構的組成部分,也是傳統(tǒng)工藝美學和力學與工程技術的融合[7]。
參照“構合作用”分類大致可細分以下3 種形式(如圖5 所示):其一為“面與面”的接合,也可“邊邊拼合”(兩條邊進行拼合),還可面與邊之間進行“交接構合”。如“穿帶榫”“槽口榫”“燕尾榫”等,其二是作為“點”的接合形式,大量應用于橫豎材“丁字結合”“交叉結合”“成角結合”,還有弧形材同直材的“伸延接合”,此類結構有“鍥釘榫”“格肩榫”“勾掛榫”等形式。其三是把3 個構件進行組合,相互連接在一起。這種形式常常在特殊和復雜的構造中呈現(xiàn),例如“粽角榫”“托角榫”“長短榫”等[8]。榫卯結構利用材質性狀,將咬合的各木制部件的兩頭處理成榫頭與榫眼的形式,兩者之間彼此嵌套,進行固定形式的結構接合。卯榫大小尺度絲絲入扣,不可失之毫厘[8]。常見的新中式家具結合方式還有膠合法、螺釘結合法和連接件連接法,膠合法常用于密度板,刨花板等板材的貼面和封邊,還有短邊加長、窄邊變寬等情況,不建議在密閉環(huán)境長期使用;螺釘結合法一般是指用螺絲和釘子進行連接的結合方式,其工藝簡單,生產效率高,但接合強度小,對構件會造成永久性傷害,且釘的帽頭露在外面不夠美觀;連接件連接法屬于五金配件,是一種可多次拆卸的構件,使用安裝方便快捷。
(二)造型結構:流動性與實用性耦合
新中式家具從造型結構上將線條的流動性和功能的實用性相結合,此類“竹元素”(材質與設計)的家具主要包括椅類家具、桌幾類家具、屏風類家具等類別。其中椅類設計中又大致含4 種:靠背椅、扶手椅、圈椅、交椅[9]。
“竹”元素的新中式家具有一部分是參考明式家具中的玫瑰椅和南官帽椅(部分連接結構、制作工藝、雕刻形式)進行衍生設計、改造創(chuàng)作而成。“竹”元素設計的新中式家具椅子的部分結構是以“玫瑰椅”改造而成,“玫瑰椅”也稱之為“文椅”(如圖6 所示),明中期扶手椅中較為多見的形式,指靠背和扶手都稍顯低矮,兩者間高度相差較小,且與椅盤呈現(xiàn)垂直之態(tài)。在各類椅子中均屬于尺寸較小的一種,用料細致講究,造型清新、典雅、小巧),南官帽造型更為圓潤,南官帽椅也是明式家具的代表作之一,“扶手”和“搭腦”不冒頭,向下彎扣和直交的“棖子”尤為明顯,可分為高背式和矮背式兩類,矮背式官帽椅高度不會超過100 公分,后背與扶手高低尺寸幾乎相同,大多造型較為別致、美觀。目前市面上流傳至今的式樣,大多是在靠背和扶手內部裝券口牙條,與牙條端口相連的“橫棖”有短柱或卡子花。也有部分椅子于靠背之上作透雕工藝,如“一窠云頭形花紋”等,風格樣式多元而豐富。當代的新中式家具中提倡進行創(chuàng)新化改造,以適應產量化的市場、年輕化的受眾需求。在當下,目前改進的南官帽椅將弧形曲線更為簡潔流暢、曲線弧度降低,以降低用料成本和工藝難度,參照“竹”元素形式,同時保留“玫瑰椅”中與椅盤垂直的靠背和扶手。其次改進“玫瑰椅”因靠背較矮所引發(fā)的不適感,靠板位置抬升,增強著力點和使用的舒適性。其次改進靠背樣式。提取“竹”元素特征,為椅子整體造型增添現(xiàn)代美感。最后椅子的前腿和后腿均采用分節(jié)結構,直接明快,給予觀者以“竹”之傳統(tǒng)、“線”之硬朗的雙重視覺感受?!爸瘛痹氐男轮惺郊揖叩淖缼最愒O計上,是以傳統(tǒng)文化傳承為淵源和根基,延續(xù)的明式家具中形式寬制修長桌案的樣式,擅長抽取“竹”元素文化,糅合線條、形制及空間因素,充分發(fā)揮“竹”元素的自然美感。其設計形態(tài),倡導傳承文化為觀念,將清雅致美融于造型線條的流動中。新中式屏風類的家具設計,常放置和應用于書房、臥室等雅致清幽的環(huán)境下,常用烘托文人書房中“漢柏秦松骨氣,商彝夏鼎精神”的“韻物”氣質,講究“精微”之處的典雅裝飾,所以在書房布置時,常常在背靠之后的位置放同樣風格相似的圍屏。
(三)材質應用:傳統(tǒng)特性的延續(xù)
在材質應用過程中考慮到安全性、舒適性、外觀效果、成本等各個方面,“竹”元素新中式家具在設計與材料選擇上主要從兩個層面進行入手[10]。首先是竹子與硬材質的結合,主要包括竹子與金屬的結合、竹子與玻璃的結合以及竹子與木質材料的結合。金屬的特性是硬度高,加工時便于彎曲成型,且表面具有光澤,具有強烈的現(xiàn)代感;玻璃具有光澤、耐磨、便于清潔等特點,且在厚度上有多種選擇;木質材料包括實木和人造板材兩種,實木具有美麗的天然紋理和色澤,而人造板材既節(jié)約了天然木料又解決了容易受潮變形的缺點。其次是竹子與軟材質的結合,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首先,在竹子與繩索的結合過程中多用竹子做骨架,繩索做連接和包扎加固;其次是竹子與皮革材質的結合,皮革是軟體家具中常用的材料,在與竹子相結合后,既表現(xiàn)出“竹”元素新中式家具的現(xiàn)代感,又能夠在最大程度上對傳統(tǒng)文化進行延續(xù);最后還有竹子與布類材料的結合,由于布類材料的柔軟質感,因此展現(xiàn)出的彈性正好與竹子的特性相融合,在一定程度上使人感到親切,消融了傳統(tǒng)家具的冷硬感和距離感,體現(xiàn)新中式家具的新思想,新內涵。
竹元素在家具設計中的材質應用(制作與材料組合)涉及多因素,包括其獨特的物理特性、結構強度和環(huán)境影響。首先在結構性應用上,竹材因其天然的強度和輕巧性,適合用于制作框架、支撐和腿部結構。這使得竹制家具既堅固又便于搬運。竹的柔韌性使其成為制作彎曲形狀和流線型設計的理想材料。其次在表面處理和裝飾上,竹的天然紋理和色澤為家具添加了獨特的美感。這種紋理可以通過清漆或透明涂層來增強,同時保護材料。染色和涂裝也作為輔助,改變其外觀,以適應不同的設計風格和室內裝潢。再次在組合材料應用上,竹材常與木材、金屬、玻璃等材料結合使用,1. 采取切割技術和雕刻方式,將竹材加工成精細的設計元素、圖案紋飾,如精致的格柵、雕花或其他裝飾性細節(jié)。2. 采取壓制和成型技術,利用竹材的可塑性,壓制成型制造出風格迥異的形狀(尺寸)的家具部件。材料的混合使用可以提供更多的設計可能性和功能性。在可持續(xù)性與家具環(huán)保上,最大的優(yōu)勢在于“室內碳吸收”“低污染加工”“無害化處理”。竹材碳吸收率較高,原因在于竹子在其生長過程中,本身具有較高的二氧化碳吸收率,有助于減少溫室氣體。這使得竹子的庭院種植和家具選材使用有助于對抗氣候變化[11]。相比于其他家具材料,竹材在加工過程中產生的污染較少。雖然竹子的加工需要一定的能源和資源,但總體上,其加工和制造過程對環(huán)境的影響小于傳統(tǒng)木材,現(xiàn)代竹材加工技術趨向于使用更環(huán)保的化學品進行處理,更進一步減少對環(huán)境的負面影響。
總結
當代家具設計不論是造型,抑或是功能形式上都呈現(xiàn)出百花齊放的態(tài)勢,大眾在家具選擇上傾向于科技、潮流的使用體驗。傳統(tǒng)的“新中式家具”似乎僅停留在特定文化群體的選擇范圍內。我們需要將新中式家具的文化內涵和造型工藝進行多維視角的詮釋,有助于推動產業(yè)化創(chuàng)造、用戶需求的改進。同時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家具設計的結合提供范式參考。使“竹”元素成為未來景觀和室內空間的重要構成。應用“返璞歸真”“自然取材”“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使新中式家具擺脫傳統(tǒng)家具單一功能的設計理念[12]?!爸瘛痹卦煨偷莫毺匦圆粌H僅是從“竹桿結構”到“可拆卸性”,從“擰緊工藝”到“便攜性運輸”,更是從“空間組合”到現(xiàn)代新生活的“文化環(huán)境塑造”,向大眾展現(xiàn)出“竹元素”的獨特魅力和多維設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