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yīng) 帆" 江蘇淮安人,現(xiàn)居紐約長島。著有長篇小說《有女知秋》、詩集《我終于失去了迷路的自由》等。散文作品見于《香港文學》《世界日報》《僑報》等。
困" 境
2007年3月父親去世后,母親在鄉(xiāng)下老家的生活就很孤苦伶仃。農(nóng)忙的那一兩個月倒還罷了,農(nóng)閑季節(jié)就很愁人。那時母親的生活重心大抵如此:每個周末在家等我們從美國打回的電話,每兩三個星期去一次淮安城里弟弟的家,每個月去運河西岸的舅舅家看望還健在的外婆。
母親大字不識兩三個,不抽煙不打麻將,也不喜歡看情景劇以外的電視,即便是看電視,她也常常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看法:時時打個盹什么的。寂寞無聊的日子,母親在晚上會去村鄰應(yīng)寒梅家看電視。寒梅的老公在上海打工,寒梅帶著兒子和奶奶在家,因此有時晚了母親甚至就在她家草草睡了。母親和弟媳婦處得不好,每次去看孫子應(yīng)楚騏,也必定挑弟弟回來休假的日子,還要蠻費心事地攢了甚至買了鄉(xiāng)下的草雞蛋,從賣肉的三叔家割一兩斤上好的排骨肉,這才似乎可以心安理得在二兒子家住上三兩天。每周等我們的電話更是她的頭等大事,常常在別人家扯閑的時候也忙著回來等電話。偶爾錯過一次電話,底下一周就心事煩煩絮絮,以為我們這里或者那里不如意。外婆剛過了80大壽,耳目不及從前,母親跟她說話就覺得很費力,又總歸覺得舅舅們那里到底也是別人的家。處處似家處處非家,大概是父親去世后母親的最大感觸。
有一次二姑回去,看到媽媽一個人打草包,念及她的孤苦伶仃,就道:“小姐,你當初要是抱養(yǎng)一個女兒就好了,現(xiàn)在也有人陪著說說話?!蹦赣H打電話說:“我當時眼淚就下來了。你說她們說話氣人不?”二姑有一個抱養(yǎng)的女兒,說話也無他意,不過天性敏感的母親還是以為別人嘲笑她了。兩個兒子從農(nóng)村出來,長大了分別在城里和美國上班。父親在的時候,父母還能常常以此為榮。父親去世后,母親有時竟然覺得沒有兒孫在身邊變成了一種懲罰。
2001年11月份回國就曾經(jīng)想讓父母來美國探親,跟弟弟說起時,愛軍說他2002年初準備結(jié)婚。我說結(jié)婚也就忙個把月的事情,跟父母來美探親不矛盾。愛軍又道他媳婦8月份就要生孩子了,如此方知他們是奉子成婚,也只好作罷。2004年回去又起此心,但父親健康已經(jīng)不如從前,一家人去游黃山,消瘦的父親很是勉為其難。我也因此就把這事放下了。父親去后,考慮母親來美的問題,仔細一想,她要是過來了,晚上有我和妻子相伴,但是白天的漫漫時光如何熬得過去,何況是在美國紐約這人生地不熟語言更不通的地方。后來知道妻子的預產(chǎn)期是12月底,倒放了點心:如果有個孩子給母親帶,大約那寂寞孤單要緩解很多。
得知要添第二個孫子的時候,原本有點猶豫的母親終于改變了態(tài)度,甚至也很急切地想來一趟美國??上喑錾埃覀兙透嬖V她B超顯示是個男孩,母親卻一直將信將疑。2007年12月31日夜里10點應(yīng)可相應(yīng)聲問世,打電話回去告訴媽媽。母親又道:“真是男孩嗎?B超也有做錯的時候呢。你們不是騙我吧?”我們真有點哭笑不得,只好一再保證確實又給她添了個孫子,母親就又道:“其實生男生女都一樣,生閨女說不定還好點。生兒子是個名氣,生閨女才是個福氣?!?/p>
簽" 證
第一次去簽證,因為考慮到母親不識字,進了使館門大概不知如何應(yīng)對,就自作聰明給弟弟也準備了一份申請簽證的材料,目的只是讓他給母親帶路。出發(fā)之前,自然給母親打電話,教她怎么回答問題。母親普通話講不好,尤其是“紐約”這個名字,雖然重復了很多遍,教她就說“紐扣的紐,月亮的月”,但是母親無論如何“拗”不過來,“扭”來“扭”去,“紐約”在母親口中就變成淮安話“牛學”那個地方了。好在母親記性好,對于我來美10年回去7次的日期和經(jīng)歷幾乎是如數(shù)家珍,讓我們擔心的同時又心存僥幸,希望她能順利過關(guān)。
不料簽證當天,簽證官只看了兩眼弟弟的材料,就冷冷地以有移民傾向為借口給拒絕了。可憐母親跟在弟弟后面,準備了好多天的問答根本沒有派上任何用場,什么紐扣月亮全部作廢。上?;爻V莸幕疖嚿?,即使得到簽證也不想來美國旅游的弟弟感到很郁悶,母親就更覺得憋屈得慌,心疼那每人將近千元的簽證費用“沒見一個水漂兒就沒了”。
第一次的失敗也不是全無收獲。母親知道了簽證的大概流程,中間看到一個年近八十的安徽老太順利簽過更給了她無限信心。一個月后的第二次簽證,我們就讓母親一人進去。弟弟送她到梅瓏鎮(zhèn)廣場使館門外。
母親說,她去上海的前一天晚上,在家里給父親上了一炷香,禱告道:“老頭子,上次被拒簽,是不是你舍不得我走,故意使壞的???二孫子已經(jīng)出世了,大兒子要上班,大兒子媳婦要上學,你不讓我過去給他們照看小孩,怎么說得通呢?”
也許是禱告有效,母親第二次的簽證異常順利。簽證官只問了兩句,就對她說:“恭喜你!你可以去美國看兒子了?!碑斕旎氐匠V荩艿苡纸o她買了回淮安的汽車票,到家已經(jīng)是晚上掌燈時候。母親在電話里說:“從常州走,天就黑了。我本來想第二天再回來,可是你弟弟工作忙,也沒法子。到了淮安車站,坐了一輛馬自達,我說沒錢,一直到村口跟人借了錢付車費的。其實我身上有錢,可是害怕被人打劫了?!?/p>
回家后,母親就忙起來:把家里過冬的冬瓜茨菰之類冬令菜蔬分送給鄰居們,跟三爺二爺家交待了我們家的一畝多田他們每家長一季的分割方案,又去看了外婆,給她留了點錢,再給七十多歲一人過活的大姑送了一只豬腿等等,才算安定下來。過了幾天在淮安鄉(xiāng)下老家收到郵遞員送來的印有簽證的護照,母親心頭的一塊石頭終于落了地。
那時已是2008年元月中旬,從中國來美的機票十分難訂。原本的計劃是妻子臨產(chǎn)前,我回去接母親過來,或者弟弟簽證過了的話可以送母親過來,順便來紐約旅游一下,如今都不現(xiàn)實,只能讓母親一人飛過來了。這邊的朋友也紛紛鼓勵,趙鋒說他們家近90歲的太婆一個人從中國飛到了加拿大,周波則說他曾經(jīng)在肯尼迪機場看到一個中國老太背著背山簍走出來,一眼看去就知道是從大山里走出來的母親。何況,大家還說,母親的航班是從北京到紐約的直航呢?
到" 達
最終是讓弟弟陪母親從南京飛到北京,住了一宿后,弟弟送母親到首都國際機場。過了安檢門,弟弟不能再往前了,就叫母親跟著前面的一對美國夫婦往登機口去。母親后來說:“還沒走幾步遠,那兩個老外就把我給‘溜’掉了?;仡^看不到你弟弟,往前看不到美國人,我的嗓子眼一下子著火似的干了。心想:這下沒命了?!?/p>
幸好我們事先給母親準備了一頁求助信,她最終在別人指點下順利找到了登機口,并在那里遇到家住紐約長島的四川籍龔再文女士。再文女士看了我們準備的求助信,在機場就給弟弟和我分別掛了電話,告訴我們一定會將母親安全帶到紐約,并讓母親和我們在電話上說了兩句。
元月26號下午,周波特地從曼哈頓開車來帶我們一家三口去機場接母親。下午三點時候,母親背著一個簡易的背包,別無其他行李,和再文女士一起走進了大廳。母親的頭發(fā)燙卷之后掩飾了發(fā)質(zhì)的稀疏,人也顯年輕一點。母親是1950年出生的人,嚴格來說還沒到花甲之年,但是一輩子的鄉(xiāng)村勞作和過去十多年來陪伴父親在病床和病床之間、醫(yī)院和醫(yī)院之間的輾轉(zhuǎn)漂泊,還是在她身上打下了歲月的無情痕跡。跟同齡的城里老人比,她臉上身上的歲月看去是完全沒有折扣的了。
告別了再文女士,母親隨我們一起回家。在車上,母親看到安詳睡覺的可相,就道:“昨天在飛機上聽到他哭,我就焦心,心想這小孩怎么老哭呢?”一路上母親就講了再文女士的情況,包括人家有兩個小孩,小孩有多大,上幾年級,保姆要付多少錢,因何回國等等,母親都了解得八九不離十,不改她一貫的喜歡查戶口的習慣。后來我打電話給再文,提到這些事情,略表歉意。幸好再文女士不介意,倒覺得母親是個十分熱情關(guān)心人的老太。在十幾個小時的航程中,對于剛剛遭受喪母之痛的再文來說,或許母親的一切缺點都是可以包容的吧。
到家坐下來閑聊,母親問周波:“你干什么事情的?開車嗎?”問得周波也笑,我們也笑,只好又跟她解釋美國大多數(shù)人都有車,周波在聯(lián)合國上班等等。母親又笑道:“美國是車多,剛才看到馬路上密密麻麻停的都是小轎車?!?/p>
母親初到家,頗為拘謹,看了樓下的客廳廚房,忽然問:“我晚上睡哪里?”我笑道:“我們睡沙發(fā),給你在廚房搭個小床吧?!蹦赣H“噢”了一聲,等我?guī)蠘强戳伺P室,這才似乎放下心來。我在她房間的窗口指給她看遠遠的曼哈頓樓群以及其中的帝國大廈,母親卻毫不在意。
送周波下樓,周波說:“看你媽好像不敢抱小孩嘛。”我也笑:“可不是嘛,她也很多年沒有抱小孩了吧。我弟弟的小孩也已經(jīng)5歲半了呢?!钡任一氐綐巧?,可相已醒,母親在妻子的鼓勵下,第一次小心翼翼地抱起了他,嘴里喃喃自語地呵護,目光中流露出無限喜悅。
發(fā)" 現(xiàn)
我一向以為自己的敏感、善觀察等特質(zhì)來自于母親,母親跟我們同住的初期再次驗證了這一點。母親剛到的時候,妻還沒有開學,有時候母親得閑就出去在附近街道上走動走動,我們也常常帶她去超市商場看看。母親很快就有了許多發(fā)現(xiàn)。
她的第一個發(fā)現(xiàn)就是這邊懷孕的婦女真多,而且懷孕的女子常常還拖著老大老二什么的,而這一點在中國幾乎看不到了。確實,在中國城市里,有兩個小孩的家庭已經(jīng)少而又少了。而我們在美國待久了,對美國的大家庭生活也已經(jīng)司空見慣,再無好奇之心。在妻懷孕之后,我們方才對周圍的“孕婦”格外關(guān)注,但是母親來美不久就能一眼看穿本質(zhì),看到一個國家繁殖后代的狀態(tài),還是讓我自愧弗如。
母親的第二個發(fā)現(xiàn)來自對黑人的觀察:母親覺得他們的屁股真大,牙齒真白,說他們有的竟然也很好看。母親還好奇一些黑人頭上密密麻麻的麻花小辮子怎么扎的,怎么洗,多長時間洗一次,這些問題問得我們也只有鼓嘴搖頭的份。母親還覺得白人老太太的皮膚真好看,看上去白得透明,大概符合母親那傳統(tǒng)的“一白遮百丑”的古老審美觀念。
母親還發(fā)現(xiàn)白天開車、去超市購物的大多是老人婦女,好像中國的農(nóng)村:青壯年男子在紐約大多在做美國式的公司奴隸,而中國農(nóng)村的青壯年男子都到大城市去打工掙錢了。母親一早出門散步,看見許多上班的人急匆匆地往地鐵站趕,常道:“這邊人走路很兇的。早上去地鐵站,好像趕場子去似的?!庇幸换卦缟希⒉降哪赣H和趕路去地鐵站的我不期而遇,母親跟我揮手而笑。她的神情里透著陌生、尊敬和好玩,大約聯(lián)想到自己兒子也是一個走路很兇的上班族,因此笑,并且逗得我也不禁笑起來。
我們住的大樓里頗有幾戶養(yǎng)狗的人家,母親看到人家跟狗親吻、給狗穿衣服、帶狗出門散步,覺得又好笑又好奇,道:“真跟養(yǎng)孩子似的?!蔽艺f可不是嘛,母親就道:“這些人真是腦筋差一竅了?!?/p>
當然母親最好奇的發(fā)現(xiàn)還是我們樓下對面的超級先鋒超市門口的玻璃瓶易拉罐回收機。母親最早看見許多中國老頭老太在那里退瓶子罐子,問清楚了怎么回事,又看清楚了怎么操作之后,也最終加入了他們的行列。
失" 蹤
我開始上班、妻子又開學之后,母親每天一早五六點起床,出去在附近的兩三條街道上散步。等我們要出門的時候,她便回家來接管應(yīng)可相。等到下午妻子放學回來,母親也往往憋不住,要出去走走逛逛,呼吸呼吸新鮮空氣,看看望望周遭洋相。
2008年剛過了春節(jié)時候,紐約地區(qū)的科大校友會照例組織了一次聚餐聚會。那是一個星期六早上,我急著出門去曼哈頓參加聚會,而母親左望也不回來,右望也不回來。我和妻一邊照料孩子,一邊就瞎嘮叨,總害怕不識字、不講英文,也講不好普通話的母親發(fā)生迷路失蹤等事故。
那天在家坐立不安到十點多鐘,實在沒法子,我就下樓出門。卻不想在樓下大廳里看到母親,跟另外一位五十來歲的婦人相談甚歡。母親見了我,忙著介紹說,“這阿姨是上海來的,跟我差不多大……”我著急慌忙地跟人問了好,說了我們擔心的事情,也就匆匆去地鐵站了。
后來母親就給我們說了上海婦人的身份故事,包括人家是做什么工作的,每周做幾天,每天幾個小時,工資多少,勞保如何,婚姻狀況,兩個女兒的年齡等等,聽得我們只有瞠目結(jié)舌的份。不過,那也是我第一次看到母親在美國找到朋友的感覺,也感受到她久違的、與人交流的興奮和快樂。
這次母親雖然只是讓我們虛驚一場,我后來到底給她準備了一些打印紙條,上面寫著我們的地址電話什么的,讓母親出門時隨身攜帶。母親卻很不以為然,總道:“哪里就真走丟了,我又不是三歲,又不走多遠。”但是不久之后,她卻真的失蹤了一回,彼此都被嚇得不輕。
那是大概三月底的一個下午,天黑了,自妻放學回家就出門散步的母親也沒回來。等我到家已經(jīng)近8點,母親還是沒回來,而且母親出門也沒有帶我們準備的小紙條。我和妻子帶著小孩開始著急,也沒心思做飯,只時不時朝門口望,又豎起耳朵聽隔壁電梯間的聲音,總以為母親在下一刻就會開門進來。
就這樣一直煎熬到晚上9點多,那時天早已經(jīng)黑透,而母親也已經(jīng)出門5個小時之久。情急無奈之下,我就上網(wǎng)查找附近警察局的號碼。說老實話,那還是我第一次在美國要跟警察打交道,或者想著要和警察打交道。當時最害怕的是母親遭遇車禍之類的事故,一邊自我安慰不至如此,一邊幾乎想下樓去附近的幾個十字路口查看,后來還是覺得警察局應(yīng)該有這類信息。于是一邊上網(wǎng)查詢當?shù)鼐炀值奶柎a,一邊繼續(xù)豎起耳朵聽門口動靜。
給警察局的人說明了母親的情況:中國婦人,不會英文,普通話也說不好,大約走失了四五個小時等等,又跟人家說不知道是不是應(yīng)該報警,因為我們的理解是人員24小時不見才能當失蹤匯報。
萬幸的是,接線員居然說:“你等一等,我們這里好像有個人,可能是你母親。我讓她跟你講話?!惫黄淙皇悄赣H。母親在電話里大喊我的名字,那一刻大約是我在美10年里經(jīng)歷的最有戲劇色彩和張力的一刻。
和母親講了幾句,警察又接過話筒,確認了是我的母親,又確認了我們的家庭住址之后,表示會將母親送回來,又讓我轉(zhuǎn)告母親不必擔心。大約15分鐘后,兩個白人警察帶著母親敲響了門。母親進了門,滿面還是驚恐之色,走到客廳中間,就躺倒在地毯上,口里連道“親媽媽”。我們忙著拉她起來,又安慰她回來就好。母親又道:“我一個老太太,失蹤了、死了不要緊,讓你們兩個小孩子擔驚受怕就造孽了?!?/p>
大概見多了老人因家庭糾紛出走的案例,警察看我們不爭不吵,倒夸說:“這是一個和睦家庭?!蹦觊L的一位,居然又拿出一個小本子,向我詢問母親的詳細情況,我看他上面寫著母親的生理特征,會講什么語言之類,真是佩服他們工作的認真細致。警察還說,萬一母親再走失的話,他就可以根據(jù)記錄下的信息盡快地聯(lián)系到我們。警察又告誡我說,應(yīng)該給母親準備一張可以隨身攜帶的紙條。我們真是哭笑不得,只好拿出準備好的紙條給警察看,告訴他們母親是如何自信不怕迷路的。
寒暄了幾分鐘,警察也就要離去。母親送他們到電梯口,在門口跟兩位警察緊緊擁抱了一下:她個子比人家矮不少,手臂老高去抱人家的樣子特別搞笑。那還是我第一次看母親跟別人行擁抱大禮,而且是跟美國的警察們,緊張了一個夜晚的神經(jīng)在那時竟然也要偷偷笑起來放松了。到了電梯口,母親還一手拉了一個警察,搖晃不已,口里不停道:“謝謝!謝謝!你們真是好人,實在太謝謝你們了!”警察估計勉強聽懂“謝謝”,卻還是滿面笑容地跟我們問好道別。
沖" 突
婆媳關(guān)系,應(yīng)該算是中國文學里的一個永恒主題,而且應(yīng)該是悲劇、鬧劇為多,比如古老的《孔雀東南飛》,陸游和他表妹留下的兩闋千古恨詞《釵頭鳳》,而我至今還記得小時候跟父母親一起看的一出淮劇,名字就叫《兇婆惡媳》?,F(xiàn)今的海外生活中,麻省BBS的十大頭條里總是少不了婆媳相處,朋友們聊天打電話,也都“很好意思”地互相詢問:你老婆跟你媽處得怎么樣?這次回國偶然聽說《雙面膠》這個電視劇,因為作者是合肥人,就留心了一下,沒想居然就是因“炒作”上海兒媳和東北婆婆而紅紅火火的一部“家庭倫理劇”。
說到這點,不得不說在過去的一年里,妻子和母親做得都很不錯,至少我不曾見她們紅臉鬧矛盾。妻對母親的一點意見無非是覺得她從外面回來有時不記得洗手之類的老習慣,唯一一次生氣也是因為我們要出門吃飯,而母親見我們東走西走卻不能確定在哪家就餐,因此就發(fā)了急,嘟囔了幾句。母親一急,妻也跟著上火,差點要回家自己燒。好在我勸說了幾句,大家也沒有升級多話,最后也算有驚無險地化解危機。
母親在這方面也算出色。她知道自己農(nóng)村出來,很多事情適可而止,并不按照自己的“死腦筋”要求兒子媳婦怎么怎樣。妻呢,生活上照顧母親自然沒得說,叫起“媽”來自然而親熱,出門時候,往往主動挽了母親的胳膊同行,讓我驚奇之余甚至自愧弗如??尚Φ氖?,母親來了之后,我們家的第一次或許也是唯一的一次沖突,竟然是在我和母親之間發(fā)生的。
對于母親和我們同住,我一直有許多美好幻想,比如教母親認字。自己一直覺得母親是個聰明人,但是身為七個兄弟姊妹中的老大,又出生在一個還很有些封建意味的農(nóng)村大家庭,母親上學的時間只有一個上午。據(jù)說母親上午去學校報到,下午就被她的老太爺責令搬板凳回家,照看比她只小一歲和兩歲的二妹和三妹了。母親到達紐約的第一晚,我害怕她夜里因為時差睡不著,就寫了一些大大的、簡單的、很圖形化的中文字在紙上,讓她看認,并幻想以此激發(fā)她的求知熱情。帶她出門的時候,我也每每努力告訴她我們所住的城市名字、地址、街號、公寓樓層號等等。另外,我也總不時提醒母親說一點簡單的英文,比如Hi,Bye,Yes,No,Thank you之類的短語。母親大多數(shù)情況下卻是一副無所謂的樣子,而我也一直到一次矛盾之后才明白她漠然背后的緊張、難受和有口難言。
那次失蹤之后,我當時當面也沒怎么說母親,但是后來口頭上總不免玩笑,說“千萬別再走丟了”之類的話,母親也笑,道:“那真成二百五了。丟了一次不成,還要丟兩次呢?”就在失蹤事件發(fā)生兩三天后,我下班回家,妻子一人在家?guī)『?,悄悄跟我說:“媽說她今天把小孩一人放家,出門去看看她到底怎么迷路的了。我已經(jīng)跟她說了,叫她以后不要這么做了。你不要再說了哦,不然媽還以為我向你打她的小報告啥的?!蔽覍δ赣H的行為很吃驚,卻忽視了妻子的警告。
到吃晚飯時候母親從外面回來,我還是沒有忍住,問她道:“聽說你今天又犯了一個錯誤?把小孩一人丟在家里出門去看路了?!蹦赣H道:“他在小床里睡著了?!蔽也活櫰拮拥难凵v了一通這樣做的危害,“危言聳聽”地陳述小孩可能出的事故,又說小孩若是醒了哭被鄰居發(fā)現(xiàn),我們甚至可能被剝奪撫養(yǎng)權(quán)之類的話。母親就不大搭話,到妻子準備好了晚餐,母親忽然來了一句:“吃你們家這一口飯也真不容易呢?!?/p>
我很冒火,回道:“吃飯就吃飯,哪里來這么多奇話怪話。”母親忽然就流下了眼淚,自己吃不下去飯,然后放了筷子,上樓去臥室了。我還是很生氣,妻說了我一通,又拉著我上樓去給母親道歉。說實話,我真不知道怎么跟母親道歉,而且也覺得自己和妻子的言行沒什么得罪她的地方,卻只惱火兩代人之間相處總不免有這樣那樣的矛盾。
在樓上,妻子勸和了一番,原本以被掩面的母親這時哭起來,“我怎么這么命苦呢。老公死了,一個人到美國來受罪啊?!闭f老實話,母親的訴苦,聽得我們惻然的同時,也讓我反感她這樣的哭鬧行為,作為兒子,卻又似乎無計可施。妻子拉母親起來未果,倒也漸漸平息了母親的哭泣。她忙著下樓照顧小孩之后,我在母親床邊坐下,“語重心長”道:“你想想,這是碰到一個好媳婦,不然你說的什么‘吃你們家一口飯不容易’算什么話?還不知道要吵成什么樣子呢。再說呢,在生活方面,吃穿方面,我們哪里做得不對不好嗎?”
母親抽泣了半天,道:“你今天回來,第一句話就批評我,‘你又犯了一個錯誤’。”一句話,聽得我又要笑,原來60歲的母親居然有這么強的自尊心,僅僅因為我批評她犯“錯誤”就拗上了。做兒子的也沒辦法,只好陪笑道:“這就讓你生氣啦?算我說話不對。我們一家子,好多年沒有一起生活了,對每個人脾氣習慣其實都不太了解了。你不喜歡被人家批評,我以后說話注意就是了?!蹦赣H在床上坐起來,“得寸進尺”道:“還有,你總逼我認字、說英語、記這個街名那個路號。你弟弟從來就不逼我學這些東西?!蔽也唤忠獑∪皇Γ幌胛移匠kS便說的、指望“言傳身教”的一些言行居然會給母親這么大的心理壓力,只好又陪笑道:“你不喜歡,我就不逼你了。你也老說自己過去沒機會認字,我才想你愿意學呢?!蹦赣H爭辯道:“我都大半截下土的人,還能認什么字、說什么英語?回去跟人說,要把人給笑死的?!比绱诉@般,母親方才緩過來,妻又叫我們?nèi)コ燥?,母親這才擦干淚水,紅著眼睛下樓來吃晚飯。
據(jù)我所憶,這也算我們和母親相處一年內(nèi)最大、最戲劇化、最感情流露的一次沖突,對母親“不思進取”而“失望”的同時,也因此認識到一個農(nóng)村婦人在“有文化”和盲目的理想主義的兒子那里“討生活”的艱辛和為難。
罐" 業(yè)
在美國生活過的人,大概都知道塑料瓶和罐頭瓶回收的事情;商店賣這些飲料的時候,也往往都是把瓶罐的費用額外計算在銷售價格里的,至于消費者是否回收則是各人的事情。有心人也可能積累著一起去超市退罐取款,大多數(shù)人卻不在乎這點小錢,不過本著為環(huán)境著想的原則,將可回收的瓶罐和其他垃圾區(qū)分對待。著名的情景喜劇“SEINFELD”里頭就有一集是講克萊默和紐曼兩個人開了一郵車的瓶罐準備去別州退還,最后卻幾乎車毀人亡的糗事。
在美國讀書的時候,也曾經(jīng)跟室友有心無心地把瓶瓶罐罐存下來,積累了一大袋子,去超市買東西時順便退掉。結(jié)婚后,曾經(jīng)和妻處心積慮地把幾十個波特蘭的礦泉水瓶保存下來,結(jié)果某一天去超市準備厚著臉皮掙幾塊錢“外快”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根本退不了。邊上一個中國婦人笑嘻嘻地望著我們,我們也只好做個順水人情送給她了,卻一直困惑這些人收集了本州不回收的瓶罐去哪里退換,難道也學克萊默和紐曼開車到密歇根退換不成?沒想到,這個問題的謎底,居然不久就被打入罐友大部隊的母親揭開了。
我們大樓的附近有幾家超市,門口都有這樣的瓶罐回收機。母親初來乍到,就發(fā)現(xiàn)很多中國老人在那里幾小時幾小時地往機器里塞空瓶空罐再去超市的收銀員那里換錢。起初她經(jīng)常抱著或推著可相出去,站在那里看人家怎么弄,還曾把家里的一些塑料瓶子送給人家。過了不久,她也就加入了瓶罐回收的中國老人隊伍,得空就出去找瓶尋罐。幾個月之后,母親已然成為其中的佼佼者,不僅弄清楚了基本的操作、瓶罐分布的地點,還掌握了怎么在本州不能回收的瓶罐上貼上復印的條形碼來蒙混過關(guān)的“江湖秘技”,比克萊默和紐曼的“智商”完全高出了一大截。
本來對母親出去撿瓶罐這件事情,我們都是持反對態(tài)度,一來覺得不夠衛(wèi)生,二來又覺得母親心思在外對看孩子自然不會全心全意,三來當然更重要的還似乎覺得有點丟面子。后來在網(wǎng)上看到一位物理學博士生寫的他自己畢業(yè)后找不到工作、在紐約靠回收瓶罐維持生活的故事,母親又說她的“罐友”里頭有北京上海的教授之類人物,這有關(guān)“面子”的心理感覺似乎淡了點。母親又只是在早上我們還沒起床、下午妻子放學回來后,或者周末我們在家的情況下才出去“上班”,回家來又謹遵囑咐洗手消毒什么的,我們也就沒什么話好說了。最重要的也許是,母親在這份“工作”中,不僅發(fā)現(xiàn)了在美國“掙錢”的樂趣和自豪,更因此結(jié)交了一大批“罐友”,讓她天性喜歡與人交往嘮嗑的習慣得到了極大滿足,這中間自然也少不了些摩摩擦擦。有時早上妻上學已走、可相已醒、我急著沖澡準備去上班,而母親還沒有從外面回來。又或者到了周末,母親一早帶了蘋果、香蕉或者煮雞蛋出門,充分發(fā)揚她農(nóng)村婦人的吃苦耐勞精神,直到晚上天黑了才回家來。我們在家不免擔心,說起來,母親略有歉意,卻又說:“機器壞了,沒賣完的又不能扔掉;只好換一家超市。那么多人排隊,只好等著?!庇只虻溃骸澳睦锞陀帜茏邅G了。真是呆子,丟了一次還丟兩次呢!”對于我們關(guān)心的餓肚子和健康問題,母親道:“我吃不了多少。我不呆,餓了自己進超市買個面包之類的不就好了!”久而久之,我們的神經(jīng)也終于粗壯發(fā)達起來,任由她去了。
母親卻完全把這當成了最有樂趣、最有回報的一項工作。開始的時候,母親一塊錢也去換,兩塊錢也去換,漸漸就很專業(yè)地盡量攢到十塊、二十塊的整數(shù)。因為大樓里曾有人抱怨,母親就把每天剩下沒賣掉的瓶罐偷偷藏在大樓外面的某個垃圾桶里,第二天再拿了去退換。因這還發(fā)生過幾次被別人拿走的情形,不免私下嘀咕猜測幾個來回。結(jié)果有一次看見另一個中國老太在那里翻撿,母親逼問人家是不是拿了她的瓶罐,又語重心長道:“那可是我辛苦收來藏那兒的,你可不能干這事啊……”那婦人不好意思地笑。我們忙著拉母親去公園散步,一路上母親不免又嘮叨不停。
在家的時候,母親更是不得閑,要么用剪刀把一個可回收瓶罐的條形碼剪成小細條,以準備對付那些本州不可回收的瓶罐;要么就在自己房里數(shù)錢,還專門拿了花生、紅豆、綠豆之類作記號,哪個代表20,哪個代表10,哪個代表1塊之類。我和妻常常偷笑:“媽真成了財迷了!”可相一周歲生日時,母親還特意拿自己掙的、比較新的美元包了個紅包給他,搞得我們收也不是不收也不是……
除了撿拾回收瓶瓶罐罐,母親每天在外面“闖蕩”,還時不時撿些其他物件回來,比如舊的小行李箱,甚至鞋帽衣物。我們屢勸無效,也只好作罷。母親常常一邊得意炫耀道“你看人家嶄新的鞋子,這碼數(shù)回去給你二姑父穿肯定正好一腳”,一邊又自我解嘲:“人要幾十截子才能活到老啊!不想我六十歲的老太了,還跑到美國來拾了一回荒!”
到回國時,母親把她積攢的錢交由我去存換,居然有三四千塊之多,對于一輩子從沒有獨立地、在不到一年時間里掙過這么多錢的母親來說,幾乎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了。這幾千塊錢,除了一部分20的“大”票,絕大多數(shù)都是一元一元的小票,真正是“得來全因費了工夫”;再算算,一個瓶罐不過5分錢,母親因此要撿拾好幾萬個瓶瓶罐罐,讓我們至今還常??畤@她的毅力和耐力。
因為時間上來不及,只好帶回國給她兌換成人民幣。在淮安的中國銀行,工作人員還要用驗鈔機一張張驗真?zhèn)危詈蟛荒蜔┑刎焼栁覀兊溃骸澳銈冞@一堆又小又臟的美元到底是從哪里來的呀?”
老" 公
在美國,母親對過世的父親有了一個新稱呼“老公”。從小以來,母親稱呼父親總是“你爸”“她四爺”“你四兄”之類;自弟弟有了孩子,“楚騏他爹”也是常用的代稱;極偶爾的,也可聽到母親在對外人介紹時,用父親的大名“洪斌”??傊?,都是用別人來指代,也是大多數(shù)淮安人,尤其是農(nóng)村婦女的習慣做法。母親在這種稱謂上的變化,讓我有時覺得頗為尋味,好像有點“趕時髦”的“滑稽意味”,但是想到母親只有在父親去世后,才用這種屬于她自己的“我老公”這種稱謂,就不禁又有點悵惘之感。
父親去世后,我也曾有一兩次做夢夢到,卻總是淡淡的。記得有一次就是我回家,父親坐在堂屋里問我“你媽在哪里”的尋常景象。醒來時,未免悵惘,但是山長水遙,這么多年更是“父母在,亦遠游”,人生遺憾種種的單子里又添一筆。
但是母親卻常常夢見父親,醒了還能跟我們說起夢間種種。她做夢,其中最驚心動魄的一次則是完全驚醒了我們。那天深夜,熟睡的我被母親的呼喊驚醒。叫醒妻子,靜聽了一會兒,果然是母親在說話,而且特別大聲:“你把我一個人留下來,活受罪啊。你怎么說走就走了啊?!甭牭梦覀儩M心惻然,都以為母親半夜醒了,想起父親來,一個人在哭。后來我們走到她房間去,才明白母親在說夢話。我和妻忙著喚醒她:“媽,沒事沒事,你做什么惡夢了?。俊焙傲撕脦茁?,母親才突然驚醒過來,卻也不愿說什么,就又蒙頭睡了。
大約正因如此,母親對于父親的祭奠和懷念,即便在美國也總是按著農(nóng)歷日子準確無誤一絲不茍。母親到了紐約不久就是春節(jié),而在老家,除夕之夜自然是祭奠亡靈的一個重要日子。那天,我專門和母親跑到附近的金麟超市,挑來挑去,挑了極小的一個小香爐。又買了幾扎美元冥幣,那對母親幾乎是意外之“喜”,換算了好幾遍一萬美元相當于多少人民幣。回來后,她一人小心翼翼地在自己房間了弄了半天,才算放下一樁心事。剛到紐約不久時,母親因為弟弟離婚這件“丟人”的事情,就常道:“我以后沒臉再回應(yīng)莊了?!庇幸淮危赣H跟我們說起在外面認識的其他探親老人,說:“人家問我老公呢?我就說:‘老公沒過來,我一個人過來幫忙看孫子?!慈思依项^老太一起的,自己老公不在了,也覺得丟人啊。”母親的自尊就這樣常常讓我覺得不可思議。
其實在父親的青壯年時期,少小更事的我沒少聽說母親對于父親的抱怨。敏感的少年時期,曾經(jīng)因為父母吵架而跑到三叔家躲避,回來后又被他們責罵不懂得“勸架”,真是十分不理解,而且百分百委屈。等到離家求學,不再有機會看到他們偶爾的吵架,卻也明白在父母三十幾年的婚姻生活里,目不識丁的母親和在供銷社上班的父親相比,永遠是處于弱勢和逆勢地位的,而極端敏感要強的母親,如果稍有疏忽的話,大約就很容易失去這種婚姻關(guān)系里的平衡。
對于父母來說,文化水平上的差異或許還是小事,金錢和經(jīng)濟上的依賴才是大問題,尤其是母親的大問題:母親一輩子在鄉(xiāng)間勞作,閑時養(yǎng)豬、打草包,收入很有限,還要支付日常家計食用,而我們上學、親友間來往的經(jīng)濟來源則完全依賴于父親的工資收入。父親去后,母親幾乎從不曾說他的不好,卻幾次客觀指出他一輩子“小氣”,但又表明父親從來不亂花錢,不然兩個孩子上學對于很多農(nóng)村家庭來說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母親常說的兩件事情,一個是多年前兩人吵架,母親生氣摔了一個碗,父親說:“碗是你花錢買的嗎?你就亂摔!”母親說當時又羞又氣,只有哭的份。另外一件發(fā)生在2001年我第一次回國,當時讓父母一起到北京玩了一周才回家。母親說去北京之前她想買一身新衣服,但是父親始終不松口不給錢,覺得她不需要新衣服,最后還是堂嫂先借錢給母親救的急。顯然,母親對此也一直頗有點耿耿于懷的意思,也難怪當年在北京王府井的女子百貨給母親買了一件500多元的大衣時父母臉上各懷心思的怪異表情了。
母親還是知足的。父親的葬禮上,母親哭憶道:“我跟我的天兒,吃過多少苦,受過多少罪,吃香喝辣的又享了多少福。記得我跟天兒下過上海,上過北京,住在小旅館里,我不吃不喝也開心……”那時我們一邊流淚,一邊聽母親哭,我想我終是明白,為什么若干年前吵架后的那些早晨,母親還是無怨無悔地早早起來給要上班的父親煎荷包蛋、攤餅、燒稀飯,以她特有的方式把一個農(nóng)婦和妻子對孩子父親和自己老公的韌忍和深情,表現(xiàn)和灌注在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里。
在美國時,母親又常道:“他自己看病花錢可舍得呢!話說回來,花了幾十萬,到底多活了這么多年。錢去了,可以再掙。老公去了,就再沒有了,你們也再沒‘爸爸’喊了?!蹦赣H還說,這么多年,父親從來沒打過她,沒對她爆過粗口,“話不能瞎講,這點沒得幾個人趕得上你爸爸”。從小聽慣了夫妻對罵不堪入耳的語匯,看多了夫婦打架打到頭破血流的場景,這對農(nóng)村出生,學也只上到初小的父親來說,確實是難能可貴,大約也因此熏陶了兒子們“不溫不火”的性格。
有了這樣的經(jīng)歷,也許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母親在美國對回收易拉罐掙錢情有獨鐘了。父親天上有靈地下有知,也是更要為母親驕傲的吧。
(責任編輯:龐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