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中西哲學(xué)時空觀差異的詞(字)源檢視

        2025-03-23 00:00:00何清強
        外語學(xué)刊 2025年2期
        關(guān)鍵詞:詞根

        提 要:對中西方哲學(xué)時空觀差異的闡釋是比較哲學(xué)的重要課題之一。從哲學(xué)本身出發(fā)的研究對此已有基本認(rèn)識:西方哲學(xué)具有反思時間本性的傳統(tǒng),把時間從存在中獨立出來并賦予其優(yōu)先地位;中國哲學(xué)則從未出現(xiàn)形而上學(xué)的時間概念,空間整體觀為其基本世界觀和方法論。本文對中西方哲學(xué)宇宙論和本體論基本概念的詞(字)源分析結(jié)果表明,用以指稱西方哲學(xué)一系列概念的詞語均源自原始印歐語的動詞性詞根,而用以指稱中國哲學(xué)一系列概念的詞語源自表名物的象形字符。動詞反映時間規(guī)定性,名詞反映空間規(guī)定性,故詞(字)源分析結(jié)果也能印證兩者時空觀的上述差異。

        關(guān)鍵詞:中國哲學(xué);西方哲學(xué);時空觀;名詞;動詞;詞(字)源分析

        中圖分類號:B089 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0-0100(2025)02-0111-8

        DOI編碼:10.16263/j.cnki.23-1071/h.2025.02.014

        Etymological Verification of Discrepancy in Notion of Time and Spac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Philosophy

        He Qing qiang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315211, China)

        Expounding on discrepancy in notion of time and space between western and Chinese philosophy is one of major tasks in territory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 studies, about which a basic understanding has been achieved from perspective of philosophy itself. There is a tradition to ponder over the nature of time which is independent from being and has a priority in western philosophy. But metaphysical concept of time never exists while holism is the basic world view and methodology in Chinese philosophy. An etymological analysis of basic concepts in western and Chinese cosmology and ontology shows that concepts in western philosophy originate from verbal root in Proto Indo European language, while concepts in Chinese philosophy originate from nominal hieroglyphs, which confirms the conclusion mentioned above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that verbs load time information and nouns load space information.

        Key words:Chinese philosophy; western philosophy; notion of time and space; noun; verb; etymological analysis

        1 引言

        中西方哲學(xué)對待時間和空間的不同態(tài)度是比較哲學(xué)領(lǐng)域力圖闡明的諸多重要課題之一。從哲學(xué)本身出發(fā)的比較研究對此已有基本認(rèn)識:西方哲學(xué)有一個反思時間本性的傳統(tǒng)(張祥龍 2010:287),而整體觀是中國哲學(xué)的基本世界觀和方法論(劉長林 1990:56-59);吳學(xué)國(2011:89)也指出,較之西方哲學(xué)對時間問題的強調(diào),中國哲學(xué)從未出現(xiàn)過時間與存在的徹底分離,未出現(xiàn)形而上學(xué)的時間概念,也從未出現(xiàn)對時間自身的理論反思,未像西方哲學(xué)那樣對時間本身的客觀實在性以及時間與因果性的關(guān)系等系列問題進行過嚴(yán)肅的追問。然而,從語言學(xué)角度對這一課題的研究僅零星散見于各家研究之中,并無全面系統(tǒng)的闡述。眾所周知,哲學(xué)研究是一種復(fù)雜的、高度抽象的命題性思維活動,離開語言,復(fù)雜抽象的哲學(xué)概念、命題、推理就會完全無法表達,哲學(xué)思維活動也就不可能實現(xiàn)。語言(包括文字)對思維的影響在哲學(xué)研究中表現(xiàn)得非常明顯,語言不僅是表達哲學(xué)思想和進行哲學(xué)思維活動必不可少的依憑,語言行為也是人類思想的重要表征之一,是探視不同民族對世界的認(rèn)知方式的一扇窗口,因而也是哲學(xué)研究的對象之一,更是許多哲學(xué)流派從中獲得思想靈感的沃土。20世紀(jì)西方哲學(xué)所謂“語言學(xué)轉(zhuǎn)向”之后,從語言出發(fā)進行哲學(xué)分析成為哲學(xué)研究的一種基本范式,而中國哲學(xué)更是早在乾嘉時期就發(fā)生了所謂“語言學(xué)轉(zhuǎn)向”(康宇 2015:142)。本文擬從語言學(xué)出發(fā),對中西方哲學(xué)宇宙論和本體論相關(guān)概念如universe,being,“宇宙”“無”“有”等進行詞(字)源分析,以印證哲學(xué)界對中西哲學(xué)時空觀差異已有之論。

        在有詞類之別的語言中,絕大多數(shù)都以名詞和動詞為核心和基礎(chǔ)(陳平 1988:401;張伯江 1994:342;Hengeveld et al. 2004:537;Crepaldiet al. 2011:33),這是人類對空間和時間認(rèn)知的最重要的語言表征。名詞用來表達名物,具有空間性,而動詞用來表述動作行為,具有時間性。亞里士多德(1959:55-56)將名詞定義為“一個由于習(xí)慣而有其意義的聲音”,并且“它是沒有時間性的”,而動詞是“一個詞在其本身意義之外尚帶著時間的概念者”。陳平(1988:402)認(rèn)為名詞代表事物,事物占據(jù)一定空間,有大小、高低、厚薄、聚散、離合等特征;動詞代表行為動作,最顯著的特點表現(xiàn)在時間方面。張伯江(1994:342)認(rèn)為,名詞、非謂形容詞、形容詞、不及物動詞、及物動詞是一個空間性逐漸減弱而時間性逐漸增強的序列,名詞和及物動詞處于這個序列的兩端,具有最強的空間性和最強的時間性。Universe,being與“宇宙”“道”“無”“有”等都用于指稱哲學(xué)概念,都被視為名詞,共時看似乎并無多大差異,這就需要探究這些詞語的源頭。若源自動詞,則反映時間性思維特點;若源自名詞,則反映空間性思維特點。

        以上為本文從詞(字)源視角探析中西方哲學(xué)宇宙論、本體論時空觀差異的理論基礎(chǔ)。下文先概述中西方哲學(xué)時空觀的基本差異,后對相關(guān)哲學(xué)概念進行詞(字)源分析。為方便表述,本文在討論中西方哲學(xué)時,先講西方哲學(xué),后講中國哲學(xué)。

        2 西方哲學(xué)中時間的優(yōu)先地位①

        在西方文化傳統(tǒng)中,一方面有自古希臘開始的物質(zhì)自然的時間觀,另一方面有從基督教義而來的“時間—歷史”觀,因而在哲學(xué)上形成一個反思時間本性的傳統(tǒng)(張祥龍 2010:287)。作為西方哲學(xué)本體論的最高范疇,being②自巴門尼德(Parmenides)提出之后就被置于時間視域進行審視。此后的哲學(xué)家逐漸在自己的哲學(xué)思考中將時間從being中獨立出來,提升為超越經(jīng)驗的純粹“時間”,海德格爾甚至斷言,存在就是時間。

        巴門尼德的哲學(xué)思想是古希臘哲學(xué)從宇宙論進入本體論的分野,他將being視為一種現(xiàn)象過程,將“這個世界是什么”的形而下的宇宙論問題上升到“這個世界是如何存在的”形而上的本體論問題。巴門尼德認(rèn)為存在(being)就是存在者(beings),“是它自己”(to be itself)的“是”所代表的東西,即存在者(beings)的自體性特性,而不是存在者本身。巴門尼德對存在問題的形上轉(zhuǎn)向開創(chuàng)了一個全新的思想領(lǐng)域,為后世形而上學(xué)哲學(xué)家思考時間的客觀實在性并把時間從存在中獨立出來奠定了基礎(chǔ)。所以黑格爾(Hegel)把巴門尼德看成西方哲學(xué)的真正開創(chuàng)者(黃頌杰 章雪富 2009:42),這是不無道理的。

        巴門尼德之后的哲學(xué)家形成一種關(guān)注時間的習(xí)慣,總是把存在(being)或與之相當(dāng)?shù)母拍钊纭袄砟睢保╥dea)、“實體”(substance)、“精神”(spi rit)、“現(xiàn)象”(phenomenon)等置于時間視域之中進行審視和思考。不過在康德(Kant)之前,時間在本體論中并未獲得優(yōu)先地位。例如,奧古斯?。ˋugustinus)(1996:256-257)認(rèn)為,上帝的存在方式是永恒,受造物的存在方式是時間。受制于上帝最高的永恒的存在這一至高倫理,他即使想重視時間問題也無法過多地討論,假如過多討論時間問題,就必然涉及到變化、差別、流逝等,這與上帝的永恒持存的思想是相左的(羅松濤 2008:12)。

        康德把對時間的關(guān)注提升到一個新高度,這成為西方哲學(xué)關(guān)于時間研究的一個分水嶺。他認(rèn)為時間是人的先天稟賦,是獲得存在之時間性(如同時性或繼起性)觀念的先決條件(韓水法 2007:38-45)。康德之后,胡塞爾(Husserl)把時間視為內(nèi)在時間意識與意識體驗的普遍性結(jié)構(gòu)中的其余一切意識形式和結(jié)構(gòu)的前提(羅松濤 2008:17)。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Sein und Zeit/Being and Time)在此基礎(chǔ)上問世,并成為西方哲學(xué)對“存在”之時間性闡述的巔峰之作。關(guān)于存在與時間的關(guān)系,海德格爾(1987:265)直言:“‘存在’就是時間,不是別的東西”。

        3 中國哲學(xué)的空間整體觀

        與西方文化相比,中國文化中既缺少物質(zhì)自然的時間觀,也沒有神人歷史觀(張祥龍 2010:287)。嚴(yán)格來說,中國哲學(xué)偏于宇宙論,更多地思考宇宙的構(gòu)成以及人與宇宙的關(guān)系等問題。因此,與西方哲學(xué)對時間思辨的傳統(tǒng)不同,中國哲學(xué)在時空兩性中偏于對空間的關(guān)注和思辨,看待世界萬象時總是把事物框定于一個“整體+部分”或“容器+內(nèi)容物”的模式中。

        《易經(jīng)》成書時,整體地觀察世界已經(jīng)成為一種牢固的思維方式?!兑捉?jīng)》艮卦卦辭云:“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劉長林(1990:56)認(rèn)為這兩句卦辭比喻只關(guān)注局部而忽視了整體,反映了漢民族將整體視為事物之本質(zhì)和主旨的思想。

        《管子·宙合》云:“天地,萬物之橐也;宙合有橐天地”。從字面意思看,“宙”為時間,“合”即“六合”(四方上下),但在這里“宙合”并不僅僅指時間和空間,還囊括宇宙一切物質(zhì)。在這個概念中,時間、空間、物質(zhì)只是宇宙整體的構(gòu)成部分。

        《道德經(jīng)》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又云:“天地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這兩段論述均表現(xiàn)出一種“整體+部分”或“容器+內(nèi)容物”的空間整體觀,即“道”或“無”是一個起統(tǒng)攝作用的整體,可理解為最高之存在,“有”是“道”或“無”產(chǎn)生或包孕其中的具體存在者。

        老子的弟子文子在闡釋老子的思想時說:“夫道者,高不可極,深不可測,苞裹天地,稟受無形”(《文子·原道》)。在此,“道”作為一個整體而包孕“有”(天地)和“無”(無形),其“整體+部分”或“容器+內(nèi)容物”的特征非常明顯。

        莊子把宇宙的本原推向更加抽象的“純無”(陳伯海 2009:6),即“無有”。《莊子·庚桑楚》云:“天門者,無有也,萬物出于無有”?!叭f物出于無有”一句明確把“無有”確定為形上本體,統(tǒng)括萬物,具體存在者無不出于此??臻g整體性思維模式在此并未發(fā)生變化。

        戰(zhàn)國時期的《易傳·系辭》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yè)”。據(jù)此可知,無論宇宙是怎樣的一種派生形態(tài),總是在“太極”這一空間整體內(nèi)發(fā)生。

        魏晉玄學(xué)的代表人物王弼從“有生于無”著手,用形名學(xué)的方法詮釋并創(chuàng)造性闡發(fā)了“道”和“有”“無”的思想。在王弼看來,“無”為“無形無名”的形上本體,“有”為“有形有名”的具體世界,“道”與“玄”“深”“大”“微”“遠”都是對“無”這一本原的某個方面的指稱(何石彬 2005:43-44)。可見,王弼依然聚焦于存在的根據(jù),萬物所源出的那個東西(無)與萬物(有)之間的“整體+部分”或“容器+內(nèi)容物”的關(guān)系依舊是其哲學(xué)討論的基本模式。

        從魏晉的玄學(xué)開始,儒道兩家已經(jīng)開始某種程度的合流,儒學(xué)思想的闡釋同樣是在空間整體思維模式中進行的。董仲舒說:“天地之氣,合而為一,分為陰陽,判為四時,列為五行”。(《春秋繁露·五行相生》)天地之氣合一,“一”是統(tǒng)約萬物的整體,從中化生出陰陽、四時、五行。

        周敦頤在《太極圖說》中說:“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fù)動……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這與董仲舒的說法是一脈相承的,“太極”或“無極”為宇宙整體,由此產(chǎn)生陰陽、五行、四時等。張載在《正蒙·乾稱篇》中說:“天包載萬物于內(nèi),所感所性,乾坤、陰陽二端而已”。這里則很明確地指出了“天”包羅萬物的特點,整體性思維不言自明。朱熹則認(rèn)為宇宙萬物由“理”和“氣”構(gòu)成,“氣”是事物構(gòu)成的基本質(zhì)料,“理”是事物的本質(zhì)和規(guī)律,“然理又非別為一物,即存乎是氣之中;無是氣,則是理亦無掛搭處”(《朱子語類·卷第一》)??梢?,即便是“理”“氣”二分的哲學(xué)思想,最終還是要為二者分個先后主次,一者從屬于另一者,這也是整體性思維模式的反映。

        王陽明提出“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的觀點,認(rèn)為理乃心之本體,心為身之主宰,心之所發(fā)便是意,意之所在即為物。從心學(xué)的核心思想不難看出,心與身、心與意、心與物(意之所在),實際上就是一組前者統(tǒng)約后者的概念,這種統(tǒng)約關(guān)系所反映的空間整體性思維顯而可見。

        4 西方哲學(xué)宇宙論和本體論基本概念的詞源分析

        如上所述,西方哲學(xué)宇宙論和本體論的概念與中國哲學(xué)的相應(yīng)概念都是名詞,粗看并無多大差別。在此我們藉由詞源③分析看能否發(fā)現(xiàn)在名詞性與動詞性方面兩者是否存在差異。本節(jié)將對西方哲學(xué)宇宙論和本體論概念cosmos,universe,world,being等進行詞源分析。

        4.1 cosmos和universe的詞源分析

        “宇宙論”一詞的英文為cosmology,cosmos是其詞干。cosmos來自希臘語的kosmos(κóσμο)(意為universe和world)。kosmos來自動詞kosmein,有to dispose,to prepare,to order and arrange troops for battle,to set an army in array,to establish a government or regime,to deck,to adorn,to equip,to dress等眾多義項,可以斷定cosmos一詞源自動詞。

        英語的universe意為the whole world,the totality of existing things,來自12世紀(jì)古法語詞univers. 古法語的univers源自拉丁語universum(意為the whole world),universum來自拉丁語的中性形容詞universus(意為all in one,whole等)。universus由unus加上versus構(gòu)成,前者意為one,后者為動詞vertere(to convert)的過去分詞。若繼續(xù)探源,便可知unus源自原始印歐語(PIE)的詞根“oi no ”(one),而vertere則源自原始印歐語的詞根“wer ”(to turn),兩者復(fù)合后意思是to turn into one,為動詞性意義。印歐語的一些主要的語言中與英語universe對等的詞共有上述來源,如德語的Universum、荷蘭語的universum、法語的uni vers、意大利語的universo等。

        4.2 world的詞源分析

        現(xiàn)代英語的world是由古英語woruld和worold演變而來的,這兩個詞形是日耳曼語源詞,在古薩克森語(Old Saxon)(werold)、古弗里斯蘭語(Old Frisian)(warld)、荷蘭語(wereld)、古諾爾斯語(Old Norse)(verold)、德語(Welt)等日耳曼語族成員中都能找到相似的拼寫形式。這些拼寫相似的詞的字面意思均為age of man,它們有一個共同來源——原始日耳曼語(Proto Germanic)詞語weraldi 。該詞是一個復(fù)合詞,由兩個根詞wer和ald構(gòu)成,前者意為man,后者意為age. 其中ald為核心成分,wer為附屬成分。核心成分ald來自原始印歐語詞根“al ”,意思是to grow,為動詞性詞根。

        4.3 being的詞源分析

        西方哲學(xué)最高范疇“存在”的英文詞是being,它是be的名詞形式,這是毋庸置疑的。be是一個系詞,雖然系詞也是動詞,但與行為動詞相比,其動詞性大大降低,至少算不上典型的動詞。然而從詞源學(xué)角度探溯其詞源,就會發(fā)現(xiàn)英語的be和它的一系列變化式如am,is,are,was,were等,以及印歐語其他諸語言的系詞有一個共同來源,均源自原始印歐語動詞性詞根“bheu ”(或拼寫為“bheue ”或“bheu ”)、“es ”以及“wes ”等。因篇幅所限,下面只談be的來源。

        be來自原始印歐語的詞根“bheu /bheue /bheu ”,它們只是不同的拼寫法,并無實質(zhì)差別,意為to be,to grow,to exist. 可見,be的源頭也是動詞性詞根,印歐語的許多語言的系詞共有這一來源:日耳曼語族德語的bin(am)和bist(are),荷蘭語的ben(am)和bent(are);拉丁語族葡萄牙語的fui(been);斯拉夫語族俄語的byt(to be)、bylo(was)、byli(were),波蘭語的byAc'G1(to be)、by(was)、byeAs'G1/byaAs'G1(were),捷克語的bt(to be)、byl(was)、byli(were);凱爾特語族愛爾蘭語的a bheith(to be)和bhí(was/were),蓋爾語(Gaelic)的a bhith(to be)和bha(was/were),威爾士語(Welsh)的bod/fod (to be);波羅的語族立陶宛語的būti(to be)、buv(been)、buvo(was/were),拉脫維亞語的būt(to be)、bijis(been)、bija(was/were)。

        須補充說明的一點是,“本體論”一詞ontology的詞源也是動詞性詞根?!氨倔w論”的英文、法文、德文形式均為ontology,拉丁文形式為ontologia,由“onto ”和“ ology”(或“ ologia”)復(fù)合而成?!皁nto ”是一個構(gòu)詞元素,意為a being(一個存在物)、individual、being(存在)、existence,來自希臘語,其詞干為on,on是希臘語系詞einai(to be)的中性分詞。einai的源頭則是原始印歐語詞根“es ”,其本義為“依靠自己的力量能運動、生活和存在”,有“顯現(xiàn)”“呈現(xiàn)”“存在”的意思。古希臘語的einai(to be)和esti/estin(is)、eon(being)(后來寫成on)以及現(xiàn)代希臘語的einai(to be/is)、eimai(am)、eisai(being)都源于“es ”。

        4.4 與being相當(dāng)?shù)钠渌拍畹脑~源分析

        在西方哲學(xué)史中,不同哲學(xué)家提出過類似being的一些本體論核心概念,這里僅以logos,idea,substantia,spirit,phemomenon為例。 赫拉克利特(Herakleitus)的logos一詞來自希臘語,有“詞語”(word)、“言語”(speech)、“言說”(statement)、“話語”(discourse)、“計算”(computation)、“數(shù)目”(account)、“理由”(reason)等意義,均為名詞性用法。其源頭是原始印歐語的詞根“l(fā)eg ”,意思是to collect,to gather,to speak,to pick out words. 顯然,lo gos的源頭是表示動作行為的詞根。

        柏拉圖(Plato)的核心概念是 idea,巧合的是,英語、拉丁語及柏拉圖本人所說“理念”,拼寫形式均為idea,希臘語的idea具有許多義項,如form,the look of a thing,a kind or a sort,nature,mode or fashion,也指邏輯學(xué)概念a class,kind,sort,species,為名詞。它由另一個希臘詞idein演化而來,而idein意思是to see,為動詞。再往前,其源頭是原始印歐語的“wid es ya ”。這是一個以“weid ”為詞根、以“ es ya”為后綴的派生詞,其詞根“weid ”的意義為to see. 可以推斷柏拉圖哲學(xué)的核心概念idea的源頭也是一個動詞性詞根。

        斯賓諾莎(Spinoza)哲學(xué)思想的核心概念substantia是一個拉丁詞,與英語的substance、德語的substanz、西班牙語的sustancia同源。substantia在拉丁語的意思是being,essence,material等,它來自拉丁語動詞substare的現(xiàn)在分詞substans. substare的意思是to stand firm,to stand or be under,to be present. 其中sub是前綴,stare是詞根,表示to stand的意思。stare在原始印歐語的源頭是“sta ”,意為to stand,to make or be firm,為動詞無疑??梢詳喽?,substantia的源頭也是動詞。

        黑格爾哲學(xué)思想的核心概念為absoluter Geist(absolute spirit)。從詞形上看,德語表示“精神”的詞為Geist,與英語的spirit拼寫上相差較大。Geist與英語的ghost同源,都來自原始印歐語詞根“gheis ”,該詞根含有to frighten的意思,也就是說Geist的源頭是動詞性詞根。古英語時期的不列顛基督教會采用ghost來表示拉丁語的spiritus(圣靈),因而ghost與spirit成了同義詞。spirit來自盎格魯法語(Anglo French)的spirit,往前則是古法語的espirit. 古法語的espirit來自拉丁語spiritus,spiritus又源出于原始印歐語詞根“speis ”?!皊peis ”的意思是to blow,為動詞性詞根。所以,不論以德語的Geist還是英語的spirit來表達黑格爾的“絕對精神”,就其詞源的性質(zhì)來說,兩者均有一個動詞性源頭。

        胡塞爾的現(xiàn)象學(xué)用phenomenon指稱“現(xiàn)象”,該詞來自晚期拉丁語的phnomenon,再往前則是古希臘語的phainomenon,意為that which appears or is seen. 而phainomenon 是希臘語動詞phainesthai(to appear)的現(xiàn)在分詞的名詞用法,同時也是phainein(to bring to light,to cause to appear,to show)的被動式。繼續(xù)追溯則是原始印歐語的詞根“bha ”,意思是to shine. 據(jù)此可斷言,phonomenon與上文的幾個概念一樣具有表示動作行為的源頭。

        5 中國哲學(xué)宇宙論和本體論基本概念的詞(字)源分析

        與上節(jié)對應(yīng),本節(jié)將對中國哲學(xué)宇宙論、本體論的基本概念進行詞(字)源闡釋,從其源頭的特性來檢視中國哲學(xué)偏于空間思辨的特點。對應(yīng)于comos,universe和world,漢語有“宇”“宙”“宇宙”“寰”“寰宇”“六合”“宙合”“世界”等,對應(yīng)于being,漢語有“道”“無”“有”“是”“在”“存”“存在”等,這些都在本節(jié)詞(字)源分析之列。

        5.1 “宇”“宙”“宇宙”的詞(字)源分析

        “宇”為形聲字,從“宀”“于”聲。其本義為“屋邊”,即屋檐,如《說文解字》云:“屋邊也。從宀于聲”。如“上棟下宇,以待風(fēng)雨”(《周易·系辭》)中的“宇”就是本義。其后,“宇”被用來借指“室”“宅”,如“高堂邃宇”(《楚辭·招魂》)為此義。從“屋邊”引申出“邊”“邊界”“領(lǐng)域”等義,從“邊”又引申出“邊界”“疆域”等義,再由“疆域”等引申后表示天地、空間,即四方上下,如“古往今來謂之宙,四方上下謂之宇”(《文子·自然》)。經(jīng)莊子闡釋,“宇”開始帶有形而上的特點,即“有實而無乎處者,宇也”(《莊子·庚桑楚》)。

        “宙”為形聲字,從“宀”“由”聲?!爸孀謴腻玻臼菍m室之象,后人借為往古來今之號爾”(顧炎武《日知錄》卷三十二)。段玉裁則在《說文解字注》中說:“宙之本義謂棟,一演之為舟輿所極覆,再演之為往古來今”。兩位均指出“宙”本來表示名物——宮室之棟梁,后來才被借以表示“往古來今”,即時間。如“而燕雀佼之,以為不能與之爭于宇宙之間”(《淮南子·覽冥》)中“宇”“宙”分別為其本義,前者表示屋檐,后者表示棟梁?!段淖印肥亲钤绲陌选爸妗苯忉尀闀r間的文獻,即上文的“古往今來謂之宙”,其后的《尸子》《莊子》延續(xù)了這一理解。

        從文獻用例情況來看,“宇”單用的情況早于“宙”,也多于“宙”,而根據(jù)所能檢索到的文獻用例情況,早期的“宙”多與“宇”對舉,見于上文所提《文子》《尸子》《莊子》等。而“宇”與“宙”的連用,則最早見于春秋時期的《鹖冠子》,共出現(xiàn)2例。往后在《莊子》(4例)、《荀子》(1例)、《呂氏春秋》(3例)等先秦文獻中多次出現(xiàn)。

        5.2 “寰”“寰宇”的詞(字)源分析

        “寰”常和“宇”組成“寰宇”表示宇宙之意?!墩f文解字》說:“寰,王者封畿內(nèi)縣也。從宀瞏聲”?!板尽笔切温曌?,形旁是表示“深屋”的寶蓋頭,整字本義為“王者封畿內(nèi)縣”,即帝王京城周圍千里以內(nèi)的地方。后引申為疆域、領(lǐng)域,再后則引申出“宇宙”之意,常用于“寰宇”“寰中”“寰區(qū)”“寰縣”等組合中,如“高祖德溢寰中”(李大師、李延壽 《北史》)的“寰中”。

        5.3 “六合”“宙合”的詞(字)源分析

        “六合”也是中國古代常用來指稱宇宙的一個詞語,根據(jù)我們對文獻的檢索,最早出現(xiàn)于《周易》“遠在六合之外,近在一身之中”,“六合”與“一身”對仗,即拿宇宙與人體比擬。后“六合”常見于先秦及后世文獻之中,如《鹖冠子》《莊子》等。 “六合”中“合”是中心語,《說文》:“合,合口也,從亼從口”??梢姟昂稀笔且粋€會意字,通過表示三面閉合的象形符號“亼”和象形字“口”并置一處,表示“合口”。所以,從字源分析來看,“合”的源頭是兩個表示名物空間屬性的象形字符(“亼”直觀描摹閉合之狀,“口”直觀描摹口之形狀)。

        《管子·宙合》詳細闡述了“宙合”的含義:“天地,萬物之橐也;宙合,有橐天地。”天地囊括萬物,而宙合則囊括天地,大之無外,小之無內(nèi),是包羅萬象、無邊無際的宇宙。 “宙”和“合”的源頭要么本來就是表名物,要么是由表名物的象形字符并置而成,通過名物的空間屬性表示非名意義。

        5.4 “世界”的詞(字)源分析

        “世界”一詞最早為佛教用語,佛經(jīng)翻譯活動活躍的六朝時期,漢譯佛經(jīng)中大量出現(xiàn)“世界”,如“世界莊嚴(yán)如尊善無垢等無有異”(《北涼譯經(jīng)》)。作為佛教用語,“世界”表示宇宙之意,《楞嚴(yán)經(jīng)》對此有詳細解釋:“何名為眾生世界?世為遷流,界為方位。汝今當(dāng)知,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為界,過去、未來、現(xiàn)在為世。”根據(jù)這段解釋,“世”為時間,“界”為空間,與“宇宙”的組合異曲同工。

        《說文解字》:“世,三十年為一世,從卅而曳長之?!睆拇酸屃x看,“世”確表時間?!笆馈笔恰柏Α弊筮呚Q撇一筆拉長而成,“卅”又是由三個“十”拼湊而成,即《說文》所說“三十并也”,是一個會意字。而《說文》對“十”解釋是“數(shù)之具也,一為東西,丨為南北,則四方中央備矣”,非常清楚地說明“十”由表東西南北這種空間意義的字符構(gòu)成。從這里可以看到,“世”的時間義需要通過表空間的字符來表達?!敖纭笔且粋€形聲字,“從田介聲”(《說文》)。表意部分的“田”是一個象形字,字形就是其所指農(nóng)田的形狀,描摹名物空間屬性無疑。所以,“世界”用于指稱宇宙,與“宇宙”一詞的情形相似,雖包含時空兩者,但表時間的“世”源于表東西南北的“十”,本質(zhì)上是以空間表時間。

        5.5 “道”“無”的詞(字)源分析

        “道”為會意字,從“辵”從“”?!稗u”為走走停停之意,但它本身又是會意字,由描摹“人脛三屬相連”(《說文》)的“彳”和描摹“艸木出有址”(《說文》)的“止”構(gòu)成,兩個構(gòu)件都是表名物的象形字符?!啊币彩且粋€會意字,由表示頭發(fā)的“巛”和表示頭的“”構(gòu)成。這樣,“道”可以分解為4個象形符號,其名詞性源頭不言而喻。

        “無”(無)為形聲字,《說文》解釋為“從亡無聲”?!巴觥睘樘油鲋x,字形為“亾”,由“人”和表示隱蔽之所的象形符號構(gòu)成,所以源頭上也是名詞性的。

        5.6 “有”“是”“在”“存”“存在”的詞(字)源分析

        《說文》:“有,不宜有也……從月,又聲。”實際上,《說文》中所謂的聲旁“又”在殷商甲骨文中恰恰就是“有”的早期字形之一,另一個為牛頭狀的象形符號,二者均為象形字,以又(手)或牛頭表示“占有財富”。表示手的“又”作為“有”的早期字形,表明“有”的源頭也是名詞性的。

        《說文》:“是,直也。從日正?!北玖x為“正、不偏斜”,如“有孚失是”(《易經(jīng)》),其中的“失是”就是“失正”“偏頗”的意思。其部件之一“正”的甲骨文為指事字,在“止”(足)之上加表示方向或目標(biāo)的符號,《說文·止部》以“是”釋“正”:“正,是也。從止,一以止。”可見其本義為“不偏斜、平正”,如“席不正不坐”(《論語·鄉(xiāng)黨》)?!叭铡迸c“正”組合則表達一種“大正”,即最高程度的“正”(王太慶 2011:51)。在先秦漢語中,“是”在其本義之外,又發(fā)展出多個用法,如指示代詞、指代兼確認(rèn)、系詞。其中,系詞的用法在先秦典籍中不多見,所以王力(1937:31)認(rèn)為“是”的系詞用法遲至六朝才形成。隨著越來越多的考古發(fā)現(xiàn),特別是睡虎地秦簡的出土,“是”的系詞用法出現(xiàn)的最早時間提前至戰(zhàn)國時期(石峰 2000:41),但其成熟和普及的時代并不在先秦。根據(jù)汪維輝(1998:135)、解植永(2011:96)等對漢朝佛經(jīng)譯本如《大安般守意經(jīng)》《道行般若經(jīng)》《修行本起經(jīng)》與《中本起經(jīng)》中判斷句的研究,“是”作為系詞的用法成熟不會晚于漢末。據(jù)此,“是”的系詞用法是其各種用法中最晚形成的??偠灾?,追溯至其字源,“是”并非動詞,而是一些表示名物的象形字符,其表名物、表空間的本質(zhì)也是較為明顯的。

        《說文》:“在,存也。從土才聲?!笨梢姡霸凇币彩且粋€形聲字。但在甲骨文,“在”的字形為“才”?!安拧笔窍笮巫?,《說文》解說為“艸木之初也”,可見其形體描摹的是小草剛剛長出的樣子,借初生的草木表示“存在”之義。到了金文階段,“才”才開始加上義旁“土”,表示存在于土地之上。所以,所謂的聲旁“才”恰恰是“在”的最早字形,它表名物的特征也是不用質(zhì)疑的。

        《說文》對“存”的字形解釋為“從子才聲”,即是說“存”是一個形聲字,“子”為形旁,“才”為聲旁?!墩f文》:“十一月,陽氣動,萬物滋,人以為偁。象形。凡子之屬皆從子。,古文子從巛,象髪也。”“子”的古文字形為“”,以表示毛發(fā)的“巛”為形旁,其表示名物的本義確定無疑。而“才”是“在”的早期字形,表示草木初生的狀態(tài),但它在“存”字中僅表聲,其意義已經(jīng)消失。據(jù)此,“存”的“存在”之意與“在”一樣,依憑名物才得以表達。

        既然“存”和“在”的源頭是名詞性的,那么由它們構(gòu)成的“存在”在源頭上當(dāng)然也是名詞性的。

        6 結(jié)束語

        以上對中西方哲學(xué)宇宙論和本體論基本概念的詞(字)源分析和對比中,我們發(fā)現(xiàn)用以指稱西方哲學(xué)宇宙論和本體論一系列概念的詞語盡管都是名詞,但追索到它們的源頭原始印歐語,均有一個表示動作行為的詞根;而中國哲學(xué)中與之對應(yīng)的一系列概念的字源分析結(jié)果為表示名物的象形符號,其名詞性特點顯露無遺。如前所言,動詞負載時間信息,名詞負載空間信息。西方哲學(xué)選擇源自時間性的動詞的詞語來指稱其宇宙論和本體論的基本概念,反映了西方哲學(xué)偏于時間思辨的特點。相反,用來指稱中國哲學(xué)宇宙論和本體論一系列概念的詞語中,有些詞雖然表時間意義(宙、世),有些詞雖然也可以充當(dāng)動詞(無、有、存、在),但它們都有一個名詞性的源頭,這反映了中國哲學(xué)偏于空間思辨的特點。

        注釋

        ①這一節(jié)僅簡略介紹,詳細闡述可參看何清強和王文斌(2014:23-24)。

        ②由于being來自系詞be,而be在不同語境中有不同的中譯法,這決定了作為哲學(xué)概念的being有多種譯法,如“存在”“是”“有”“存有”“在”“萬有”“本體”,等等。另,being在印歐語個語言中的詞形各不相同,本文均以being來指稱。

        ③本文所涉包括英語在內(nèi)的印歐語詞源主要來自“詞源在線”(www.etymonline.com),該網(wǎng)站提供的詞源及其演變的依據(jù)是自1755年以來歐美各國出版的83部詞典。這些詞典中最早的為A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1755,Johnson Samuel編,我國英語學(xué)習(xí)者稱之為“約翰遜大詞典”),最近的為Etymological Dictionary of Greek(2010年Beekes Robert編)。詳情請參閱該網(wǎng)站的相關(guān)說明。

        參考文獻

        奧古斯丁. 懺悔錄[M]. 北京:商務(wù)印書館, 1996.‖Augustine, S. Confessions[M].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1996.

        陳伯海. 釋“有生于無”——兼探哲學(xué)“形上之思”的邏輯起點[J]. 社會科學(xué)戰(zhàn)線, 2009(7).‖Chen, B. H. Interpreting “Being Arises from Nothingness”(有生于無) — Also Exploring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Phi losophical “Metaphysical Thought”[J]. Social Science Front, 2009(7).

        陳 平. 論現(xiàn)代漢語時間系統(tǒng)的三元結(jié)構(gòu)[J]. 中國語文, 1988(6).‖Chen, P. Trigeminal Structure of Mo dern Chinese Temporal System[J]. Studies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1988(6).

        海德格爾. 回到形而上學(xué)基礎(chǔ)之路[A]. W·考夫曼.存在主義[C]. 北京:商務(wù)印書館, 1987.‖Heidegger, M. Return to the Path of Metaphysics Foundation[A]. In: Kaufmann, W.A.(Ed.), Existentialism[C].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1987.

        韓水法. 康德物自身學(xué)說研究[M]. 北京:商務(wù)印書館, 2007.‖Han, S. F. A Study on Kants Theory of Thing in itself[M].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2007.

        何清強 王文斌. “be”與“有”:存在論視野下英漢基本存在動詞對比[J]. 外語學(xué)刊, 2014(1).‖He, Q. Q., Wang, W. B. “Be” and “有”: A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the Basic Existential Verb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ntology[J]. 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 2014(1).

        何石彬. 老子之“道”與“有”、“無”關(guān)系新探——兼論王弼本無論對老子道本論的改造[J]. 哲學(xué)研究, 2005(7).‖He, S. B. A New Explor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ozis Dao(道), You(有) and Wu(無): Also Discussing Wang Bis Reform of Laozis Taoist Ontology[J]. Philosophical Research, 2005(7).

        黃頌杰 章雪富. 古希臘哲學(xué)[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Huang, S. J. Ancient Greek Philosophy[M]. Beiji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09.

        康 宇. 乾嘉時期的語言哲學(xué)問題[J]. 文史哲, 2015(2).‖Kang, Y. The Problem of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in the Reigns of Emperors Qianlong and Jiaqing[J]. Journal of Literatur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2015(2).

        劉長林. 中國系統(tǒng)思維[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 1990.‖Liu, C. L. Chinese Systemic Thinking[M]. Beijing: China Social Science Press, 1990.

        羅松濤. 面向時間本身:胡塞爾《內(nèi)時問意識現(xiàn)象學(xué)(1893-1917)》研究[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 2008.‖Luo, S. T. Towards Time Itself: An Inquiry into Husserls On the Phenomenology of the Consciousness of Internal Time (1893-1917)[M]. Beijing: China Social Science Press, 2008.

        石 峰. 《睡虎地秦墓竹簡》的系詞“是”[J]. 古漢語研究, 2000(3).‖Shi, F. The Linking Verb Shi(是) in Shuihudi Qin Mu Zhu Jian(睡虎地秦墓竹簡)[J]. Research of Ancient Chinese Language, 2000(3).

        汪維輝. 系詞“是”發(fā)展成熟的時代[J]. 中國語文, 1998(2).‖Wang, W. H. The Era of the Maturation of the Copula Shi(是)[J]. Studies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1998(2).

        王 力. 中國文法中的系詞[J]. 清華大學(xué)學(xué)報(自然科學(xué)版), 1937(1).‖Wang, L. The Copula in Chinese Grammar[J]. Journal of Tsinghua 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937(1).

        王太慶. 我們怎樣認(rèn)識西方人的“是”[A]. 宋繼杰. Being與西方哲學(xué)傳統(tǒng)[C]. 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2011.‖Wang, T. Q. How Do We Understand the Western Concept of Being[A]. In: Song, J. J.(Ed.), Being and Western Tradition of Philosophy[C]. Guangzhou: Guangdo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11.

        吳學(xué)國. 中國古代哲學(xué)中的時間與存在[J]. 南開學(xué)報(哲社版), 2011(1).‖Wu, X. G. Time and Being in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y[J]. Journal of Nankai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2011(1).

        解植永.《修行本起經(jīng)》和《中本起經(jīng)》判斷句考察——兼談系詞“是”的成熟時代[J]. 中國石油大學(xué)學(xué)報(社科版), 2011(5).‖Xie, Z. Y. An Investigation of Declarative Sentences in Xiuxingbenqijing and Zhongbenqijing: Also Discussing the Mature Period of Copula Shi[J].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Social Science), 2011(5).

        亞里士多德. 范疇篇·解釋篇[M]. 北京:商務(wù)印書館, 1959.‖Aristotle. Categories and Interpretation[M].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1959.

        張伯江. 詞類活用的功能解釋[J]. 中國語文, 1994(5).‖Zhang, B. J. Functional Explanation of Part of Speech Flexibility[J]. Studies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1994(5).

        張祥龍. 海德格爾思想與中國天道——終極視域的開啟與交融(修訂新版)[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xué)出版社, 2010.‖Zhang, X. L. Heideggers Thought and Chinese Tian Dao: The Opening and Integration of the Ultimate Horizon(Revised Edition)[M]. Beijing: China Renmin University Press, 2010.

        朱清華. 回到源初的生存現(xiàn)象——海德格爾前期對亞里士多德的存在論詮釋[M]. 北京:首都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 2009.‖Zhu, Q. H. Return to the Phenomena of Factical Existence — Heideggers Early Ont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Aristotle[M]. Beijing: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2009.

        Crepaldi, D., Berlingeri, M., Paulesu, E., Luzzatti, C. A Place for Nouns and a Place for Verbs: A Critical Review of Neurocognitive Data on Grammatical class Effects[J]. Brain amp; Language, 2011(6).

        Hengeveld, K., Rijkhoff, J., Siewierska, A. Parts of speech Systems and Word Order[J]. Journal of Linguistics, 2004(3).

        定稿日期:2025-02-10【責(zé)任編輯 謝 群】

        猜你喜歡
        詞根
        藏在英文里的希臘詞根(二十四)
        英語世界(2023年12期)2023-12-28 03:36:30
        藏在英文里的希臘詞根(二十三)
        英語世界(2023年11期)2023-11-17 09:24:50
        藏在英文里的希臘詞根(二十二)
        英語世界(2023年10期)2023-11-17 09:19:18
        藏在英文里的希臘詞根(十八)
        英語世界(2023年6期)2023-06-30 06:29:38
        詞根教學(xué)在大學(xué)英語教學(xué)中的價值與實施策略
        藏在英文里的希臘詞根(九)
        英語世界(2022年9期)2022-10-18 01:11:48
        大學(xué)生如何通過學(xué)習(xí)詞根來改善英語詞匯學(xué)習(xí)
        詞根法在大學(xué)英語教學(xué)中的應(yīng)用
        高職英語教學(xué)中“詞根教學(xué)”的應(yīng)用探微
        科技視界(2015年24期)2015-08-15 00:54:11
        詞根教學(xué)在大學(xué)英語教學(xué)中的應(yīng)用
        亚洲精品白浆高清久久| 久久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性色| 久久国产色av| 男女高潮免费观看无遮挡| 亚洲成熟中老妇女视频| 国产亚洲精品第一综合另类| 欲色天天网综合久久| 精品国产福利片在线观看| 免费黄网站永久地址进入| 嫩草伊人久久精品少妇av|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小屁孩cao大人| 人妖与人妖免费黄色片|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色奶水99啪| 国产精品沙发午睡系列990531| 无遮挡中文毛片免费观看| 久久久国产精品三级av| 国产av熟女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av制服丝袜在线| 囯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AV| 蜜桃噜噜一区二区三区| 婷婷色香五月综合缴缴情| 日本在线观看| 一区二区三区婷婷中文字幕| 亚洲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狠狠躁夜夜躁人人爽天天古典| 最新国产一区二区精品久久| 在线视频一区二区观看| 开心五月天第四色婷婷| 久久99热久久99精品| 亚洲激情人体艺术视频| 视频一区视频二区自拍偷拍 | 中文字幕人妻中文| 国产精品亚洲欧美天海翼| 国产免费99久久精品| 中国孕妇变态孕交xxxx| 少妇被爽到高潮动态图| 超级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蜜臀av毛片一区二区三区| 麻豆国产原创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在线高清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