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情境教學法能塑造優(yōu)越的課堂氛圍,提高學生學習熱情,可以改變傳統(tǒng)講學式課堂,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展開自主探究與學習,對學生素養(yǎng)發(fā)展有益,可顯著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水平。本文展示并分析了多則教學實例,旨在為情境教學法在小學語文課堂的有效運用提供更多思路。
【關鍵詞】小學語文;情境教學法;運用策略
素質(zhì)教育持續(xù)深化的大背景下,傳統(tǒng)教學形式已不滿足新時代的育人標準。教師應學習新的教學理念、教學手段,引入情景教學法,在課堂上創(chuàng)設有效情景,創(chuàng)新語文課程表現(xiàn)形式,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發(fā)展。
一、使用情境教學法,喚醒求知欲望
(一)創(chuàng)設圖片情景,激發(fā)學習興趣
顧名思義,圖片情景是教師在課上使用媒體設備或使用圖像卡片等形式展示出的多種圖片構成的情景,此類情景能給予學生視覺感官上的刺激,也能將抽象的文學概念,以具象的形式呈現(xiàn)在課堂。而且圖片情景的內(nèi)容豐富、色彩繽紛、形式多樣,符合小學生的興趣喜好,能快速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所以教師可以使用與本課內(nèi)容有關的圖片情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教授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爬山虎的腳》一課前,教師進行問卷調(diào)查,得知班上大部分學生都不了解爬山虎這種植物,不僅沒有認真仔細地觀察過爬山虎的外形特征,甚至從未注意過哪里有爬山虎、什么是爬山虎。所以教師提前做好充分準備,搜集了多種爬山虎的圖片。課堂教學時,教師先從題目入手,讓學生猜測“爬山虎的腳”指的是什么?在該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可以盡情發(fā)散思維、大膽想象。教師要給予學生激勵性的評價與認可,表揚學生的想象力和回答問題的積極性。隨后,教師使用多媒體設備展示了一株茁壯成長的爬山虎,并告知學生,這是本課要學習的對象——爬山虎。接下來,教師還展示了多個拍攝角度的爬山虎,并讓學生思考:為什么為這種植物起名為“爬山虎”?你在圖中找到“爬山虎的腳”了嗎?學生在主動尋找、探究中得到問題的答案。之后,教師再讓學生對比圖片中爬山虎的腳和文章中作者的描寫,更細致地了解爬山虎。
教師在設計圖片情境時要適度、適量,不可一味地展示圖片,以免對學生有較強吸引力的圖片喧賓奪主,成為學生在課堂密切關注的對象,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
(二)創(chuàng)設音樂情境,深化情感共鳴
語文課堂的激趣類情境,除了以圖像形式為主的視覺感官刺激類情境,也可設計以聽覺感官刺激為核心的音樂情境。教師可以圍繞課文意境及本課的教育主題,選擇與之相符的音樂作為課堂輔助教具,利用音樂的感染力、情緒渲染力,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讓學生在多重感官的刺激下獲得更深層次的感觸,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并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
例如,教授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草船借箭》一課時,在課堂教學最初,教師便設立了音樂情境,使用多媒體設備播放了影視劇《三國演義》的主題曲,情緒飽滿的音樂很快便吸引了學生注意力,學生紛紛沉浸到對音樂作品的賞析中,也有一些節(jié)奏感較好的學生已經(jīng)開始跟隨樂曲節(jié)奏律動身體。在播放音樂的過程中,教師還在屏幕上滾動播放了歌詞內(nèi)容,將歌詞中以文字傳遞的情感和樂曲旋律中的情緒結合在一起,進一步提高了音樂的渲染作用。樂曲播放完畢后,教師提問:有同學聽過這首歌嗎?你知道它的名字是什么嗎?你能通過歌詞猜測這首歌描述了怎樣的情緒、怎樣的故事嗎?學生即便回答不出前兩個問題,也會認真思考第三個問題。至此,音樂已與本課語文教學形成聯(lián)動。之后,教師還可以播放影視劇中的“草船借箭”片段,利用畫面及該段的背景音樂渲染情緒,使學生更好地把握文章氣氛、內(nèi)涵。
在語文課上播放音樂,能為語文課堂增添活力,構建與傳統(tǒng)語文學習課程截然不同的新穎課堂,給學生提供具有趣味性的學習體驗,可以加深學生對本課學習的印象,達到鞏固知識點的目的。
二、利用情境教學法,促進學生探索
(一)創(chuàng)設實物情境,增強學生認知
小學生生活閱歷有限、認知水平較低,對部分課本中提到的事物沒有正確認知,影響了對語文知識的理解與學習。具體來說,文學作品中對某項事物的表達停留在紙面上,即便作者描寫再細致、表述再清晰,觀眾腦海中形成的畫面也未必一致。對小學生而言,單憑文字描述想象從未見過的事物難度更高,這時,教師便可將實物帶到課堂,創(chuàng)設實物情景以強化學生認知。
例如,教授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落花生》一課時,教師設計本課教學目標為:掌握作者的獨特語言風格,明確作者通過對花生的描寫講述了怎樣的故事,繼而掌握本課中心主旨。于是教師準備了花生帶到課堂,先給學生展示了生活中常見的作為食品部分的花生內(nèi)核,讓學生說出這是什么,幾乎所有學生都能認出這就是生活中吃的“花生米”。之后,教師又拿出帶有外殼的花生及連帶莖、葉的花生植株圖片(因?qū)嵨镆卓菟?,不易尋找,故選用圖片以多媒體展示),供學生觀察。在學生觀察花生時,教師提出,要對照文中作者對花生的描寫,邊觀察、邊閱讀,發(fā)現(xiàn)作者描寫方式的精妙之處,對花生的“其貌不揚”產(chǎn)生更深刻的認識。隨后教師做出總結:在如此細致的描寫對比下,透過花生外殼,其內(nèi)涵的寶貴品質(zhì)就更顯珍貴。
在語文課中引入實物,創(chuàng)設實物情境,展開基于真實事物的觀察活動,能為學生提供更直觀、更具象的感官體驗,可以豐富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增強學生的認知。
(二)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降低理解難度
生活情境是小學語文課堂中最常用的情境類型之一,教師要在適當?shù)臅r機導入生活化元素,構建有強烈生活氣息的情境,讓學生在熟悉的環(huán)境下學習新知,使學生從生活視角解讀文章,更直觀地了解文章內(nèi)容、主旨。教師要引導學生由現(xiàn)實生活的經(jīng)驗出發(fā),思考并解讀語文知識,再產(chǎn)生個性化的感受、體會,完成重難點知識的學習。
例如,在教授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一課時,教師以提問的方式導入生活回憶:同學們請仔細想一想,在生活中大家是否見過豌豆莢?你記憶中的豌豆莢長什么樣子?這類問題能讓學生回想過往的生活經(jīng)驗,從生活角度出發(fā),對豆莢進行熱烈的討論。一部分學生表示不知道豌豆莢是什么,另一部分學生則提到,在生活中見過豌豆莢,也能正確組織語言描述豌豆莢的外形,如綠綠的、彎彎的、有尖角等。在學生討論并舉手回答問題時,教師發(fā)現(xiàn),班上有部分學生混淆了豌豆莢與毛豆莢,教師立即給出了評價,先表揚了學生踴躍回答問題的態(tài)度,又糾正了學生的答案,還拿出了提前準備的多種豆莢圖片,讓學生對比,查看它們有哪些不同。最后再正式導入課文教學,讓學生對照文中的描述,從多種豆莢中選出正確的、與作者描述一致的豌豆莢圖片。
除此之外,合理的生活情境創(chuàng)設還能使語文知識和語文學習回歸生活,繼而拉近學生與語文知識間的距離,讓學生意識到語文學科的生活實用性,真正感受到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
三、借助情境教學法,創(chuàng)新教學形式
(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實現(xiàn)主動思考
問題情境即圍繞課程內(nèi)容及當前學情,設計由淺入深、環(huán)環(huán)相扣、循序漸進的層次性問題,再由多個有內(nèi)在邏輯關聯(lián)的問題組合,構成的語文學習情境。問題情境應以本課核心知識點、語文要素和人文主題為主線展開,始終指向本課教學目標,而且,教師設計的問題應有一定的啟發(fā)性,能調(diào)動學生思考,使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
例如,在教授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觀潮》這篇課文時,教師以培養(yǎng)學生語文學習思維為導向,創(chuàng)設如下問題情景:初步閱讀文章總結文章故事情節(jié),使用具有創(chuàng)意性的語言復述文章內(nèi)容;再次閱讀文章,標記文章自然段,完成文章的結構劃分;說出作者創(chuàng)作時使用了怎樣的描寫順序,并作出證明。上述問題從課文內(nèi)容出發(fā),難度適中,學生可獨立完成。教師給予學生探究、思考問題的時間。待完成該問題后,再提出新的問題,展開下一階段的探究學習:請根據(jù)作者在文中留下的時間線索,繪制出可貫穿全文故事的時間軸。該情景下有且僅有這一個問題,但問題難度稍高。教師組織小組合作活動。學生應在組內(nèi)與其他同學交流,深入剖析課文,找出有鮮明意義、價值的時間線索,將其置于時間軸上。各小組都要繪制屬于本組的時間軸,并在課上公開展示。
教師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時,應注意把控其難易程度,難度過低的問題無法達到鍛煉學生語文思維的目的,還可能使學生輕視語文學習。但問題難度也不應過大,以免學生形成畏難心理,打擊其學習自信。
(二)創(chuàng)設探究情境,指引深度學習
在小學語文課上創(chuàng)設探究情境,能凸顯學生在課堂的主體地位,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教師應圍繞課文內(nèi)容,把握本課語文要素和人文主題,再系統(tǒng)分析學情,了解學生目前的語文學習能力與自主探究能力情況后,設計出最適合學生在本課思考、研究的探究性學習任務,再搭配適當?shù)恼Z言引導,幫助學生循序漸進地走入深度閱讀。
例如,在教授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走月亮》一課時,根據(jù)本課內(nèi)容與當前學情,教師在課堂開始時便創(chuàng)設了探究情境:自古以來,月亮始終備受文人墨客喜愛,是常用于詩詞歌賦的意象,同學們請認真思考,以前你都學過哪些與明月相關的詩詞或課文?你還能記住原句嗎?該探究情境以思考明月意象、尋找描寫明月的詩詞或課文為主要任務,在教師的語言引導下,學生會先還原明月意象,再引申學過的知識,巧妙地將過去學到的語文知識與本課核心知識點聯(lián)系到一起。學生思考一段時間后,便提出了多種與明月相關的詩歌和課文。接下來,教師再提出下一階段的任務:剖析這些詩詞、美文中對明月的描寫,嘗試模仿其描寫手法,描繪你眼中的月亮。該任務既包含詩詞美文賞析,又融入了讀寫結合訓練,還能為本文教學奠定基礎,讓學生感受不同情緒、不同場景中的月亮意象。
培養(yǎng)小學生的探究能力是素質(zhì)教育背景下的必然需求,教師必須在語文課上創(chuàng)設可供學生研究、討論的探究情景,把握好任務難度并承擔起任務引導者角色的責任,使學生在探究情景中順利完成任務。
四、結束語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正確使用情境教學法,能深化學生對各項知識點的理解,使學生深入課程,感受文章內(nèi)涵,理解知識要點,獲得語文能力與素養(yǎng)的綜合提升。在實踐中,教師應圍繞課程目標創(chuàng)設多種形式的情景,例如,通過實物情景與生活情景,促使學生深入學習并理解知識;使用圖片、音樂等可賦予學生感官刺激的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用問題或探究性情境推動教學流程,創(chuàng)新課堂表現(xiàn)形式,以提高語文教學質(zhì)量。
【參考文獻】
[1]加草.情景教學法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應用[J].小學生(下旬刊),2023(7):43-45.
[2]王穎惠.談如何利用情景教學法優(yōu)化小學語文高年級閱讀教學[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23(7):16-18.
[3]李紅.小學語文情景教學有效性探究[J].教書育人,2023(13):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