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探討了潮汕童謠在初中信息科技教學中的應用及其文化價值和教育潛力。傳統(tǒng)文化教育在培養(yǎng)學生民族文化自信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的信息科技教學具有局限性,將潮汕童謠融入教學的創(chuàng)新方法,通過實踐案例證明了這種融合教學模式的有效性。通過項目式學習和體驗式學習,學生在提升信息科技技能的同時,也增強了對潮汕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和認同。
【關鍵詞】潮汕童謠;信息科技;傳統(tǒng)文化;實踐應用
【中圖分類號】G434 " 【文獻標志碼】A
【論文編號】1671-7384(2025)01-045-03
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2014年,教育部發(fā)布的《完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傳統(tǒng)文化教育被看作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和中國夢宣傳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突出了做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事業(yè)的重要性與緊迫感。傳統(tǒng)文化教育,也是建立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弘揚系統(tǒng)、促進中華文化繼承發(fā)展的重要途徑。該綱要中提出,做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工作,對帶動廣大青年學子進一步提升中華民族文化自信心和價值觀自信,自覺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著重要意義。在初中階段,學生正處于價值觀和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傳統(tǒng)文化教育對于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具有重要作用。
教育本土化的研究現狀
教育本土化是指將教育理論與本土文化、社會實際相結合,以達到適應和促進本土教育發(fā)展的過程。關于教育本土化的研究現狀表明,這一領域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了推進教育現代化的思想,強調了教育的本土化和國際化相結合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具體的實施路徑和保障措施。筆者認為對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應融入對學生的教育教學中。以潮汕地區(qū)為例,對學生的教育教學中應注重探索將潮汕傳統(tǒng)文化融入教學中,這是實現教育本土化發(fā)展的有效途徑。筆者以中國知網(CNKI)為主要檢索工具進行文獻檢索,以“高級檢索”并分別以“信息科技”“信息技術”“潮汕傳統(tǒng)文化”“潮汕本土教學”等多個關鍵詞進行多次檢索。結果顯示,該研究方向的文獻寥寥無幾,近五年內只有一篇相關文獻。
信息科技教學現狀與傳統(tǒng)文化融合優(yōu)勢
《義務教育信息科技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將“信息技術課程”正式更名為“信息科技課程”,確立了課程的核心素養(yǎng)包括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與創(chuàng)新、信息社會責任。這四個維度互相支持、互相滲透,共同促進學生數字素養(yǎng)與技能的提升。
然而,一直以來受傳統(tǒng)教學理念的影響和信息科技學科實際教學情況等限制,當前信息科技課堂教學中存在學生學習任務分割化、學習內容碎片化、學習效果不突出等問題。當前大多數信息科技課堂過多關注知識的學習和技能的訓練,忽略信息技術作為一種技術手段的功能和獨特優(yōu)勢[1],且學科融合度差,學生接收到的大多是沒有整體性和結構性的零碎知識點,在對信息社會責任這一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上也略為不足,難有對家國情懷的熏陶感染。
教師應該利用地方特色資源輔助教學,如將潮汕童謠、功夫茶、潮汕粿品等多種潮汕本土文化代表元素作為教學資源融入課堂中,讓學生既能學習信息科技學科內容,也能對潮汕傳統(tǒng)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通過項目式學習、合作學習和體驗式學習等方式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提升教學內涵,增強文化自信;借助信息技術工具及互聯網等應用平臺,配套豐富的多媒體素材,讓學生在潮汕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氛圍中提升專業(yè)技能和核心素養(yǎng)[2]。
潮汕童謠在信息科技教學中的應用
潮汕童謠作為潮汕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豐富的潮汕鄉(xiāng)土文化和歷史傳統(tǒng),是連接過去與現在、傳統(tǒng)與現代的橋梁。潮汕童謠以其獨特的韻律和節(jié)奏,為初中教育提供了生動有趣的教學內容。通過學習潮汕童謠,學生可以體會到潮汕人民的生活智慧和精神風貌,更好地理解和認同自己的文化根源,培養(yǎng)對家鄉(xiāng)文化的自豪感和歸屬感,也有助于保護和傳承潮汕方言,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3]。
筆者以粵高教B版《信息技術》七年級下冊第二章第一節(jié)“聲音的獲取與加工”內容為例,結合新課標“互聯網應用與創(chuàng)新”模塊“互聯網及其影響”部分內容,整合后進行單元整體教學。結合新課標對學生的要求,本主題包含三部分,共3個課時。第一節(jié)“潮語朗誦古詩詞,感受語言美”:通過潮語朗誦古詩詞,初步了解聲音獲取和加工的方式;第二節(jié)“傳唱潮汕童謠,感受美妙潮語”:通過吟唱潮汕童謠,學會利用單軌道、多軌道錄制和編輯音頻;第三節(jié)“分享潮汕童謠,傳播潮汕文化”:通過剪輯潮汕童謠學習降噪、淡入淡出等音頻剪輯方式,輔以AI進行學習。學生通過體驗探究、完成任務等活動,學習音頻編輯軟件的使用,感受潮汕文化,發(fā)展學科核心素養(yǎng),增強主人翁意識,涵養(yǎng)家國情懷。
筆者所處的是廣東汕頭市區(qū),教學對象主要是潮汕本地學生,他們基本都會說潮汕方言。七年級的學生對信息科技充滿興趣,且有一定的信息技術基礎,但對潮汕童謠的了解多數僅停留在兒時的回憶。對于本單元的學習內容,學生既興奮又擔憂,興奮的是勾起兒時的回憶,擔憂的是自己無法“完美”完成。對于學生的擔憂,筆者提供了自創(chuàng)公眾號“愈聽愈趣味講古臺”,其中大量的潮汕童謠音頻為學生提供了幫助。本單元整體采用項目式教學法,以“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模式引導學生自主發(fā)現問題、實踐探究、分享交流、反饋評價,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筆者在學生原有知識水平基礎上,采用遞進式教學法講解知識點,實現知識學習螺旋性上升;通過設置分層任務,既讓大部分學生順利完成,也讓學有余力的學生強化訓練,實現分層教學的目的。
在第一課時,筆者共設置了三個基礎任務和一個拓展任務,分別是“了解獲取聲音的方法”“錄制潮語朗誦古詩詞音頻”“保存古詩詞音頻”“為古詩詞音頻配樂”。學生通過搜索古詩詞,體驗互聯網交互方式,感受互聯網帶給學習的改變(信息意識);在錄制古詩詞的過程中了解音頻剪輯軟件的基本功能(計算思維);根據學習所需資源,借助信息科技提高學習質量(數字化學習與創(chuàng)新);在錄制古詩詞朗誦的過程中增加對潮語的認識,提升文化自信(信息社會責任)。
通過第一課時的學習,學生已沉浸在濃厚的潮語文化中。在第二課時,筆者引入潮汕童謠,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這一課時,筆者設置了兩個基礎任務和一個拓展任務,分別是“錄制潮汕童謠”“混音合成音頻”和“AI音頻配圖”。學生在網絡上采用不同方式搜索潮汕童謠,體驗網頁、微信公眾平臺、視頻號等不同形式的互聯網交互方式,感受互聯網帶給學習的改變(信息意識);在錄制潮汕童謠的過程中逐步熟悉音頻剪輯軟件的功能與應用(計算思維);根據音頻編輯的需要,有效搜索和學習相關資源,借助信息科技提高學習質量(數字化學習與創(chuàng)新);通過傳唱潮汕童謠感受潮語魅力,提高文化自信(信息社會責任)。通過第二課時的學習,學生能通過錄制、剪輯潮汕童謠,并添加背景音樂,混音合成完整的音頻作品;學力較強的學生還能利用AI為音頻配圖,充分感受信息科技的魅力。
在第三課時,筆者同樣設置了兩個基礎任務和一個拓展任務,分別是“美化音頻,童謠更好聽”“整體潤色,童謠更生動”和“分享上傳,童謠更恒久”。在這一課時,學生搜索音頻學習教程,感受互聯網帶給學習的改變(信息意識);在實踐中進一步熟悉音頻剪輯軟件的各種功能(計算思維)。同時,學生根據需要有效搜索和學習所需資源,借助信息科技提高學習質量(數字化學習與創(chuàng)新);在完成任務過程中合理使用音頻剪輯軟件,通過錄制、剪輯潮汕童謠感受潮語魅力,培養(yǎng)對家鄉(xiāng)文化的自豪感和歸屬感(信息社會責任)。
在第三課時的學習中,學生能通過“調整音量”“降噪”等方式美化音頻,通過“淡入淡出”“回聲”等音效處理方式潤色音頻,學有余力的學生還將自己錄制的潮汕童謠上傳到喜馬拉雅App上,在網絡上分享潮汕童謠,為宣傳潮汕文化出力。
為確保教學的有效性,筆者也開展了以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學習評價。在課堂教學中通過觀察、巡視、提問等方式評價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參與度,并及時調整教學進度;通過學生展現出的學習能力和認知能力及時優(yōu)化教學流程;通過作品展示交流全面評估學生的學習過程,提高教學活動的有效性[4]。課后通過檢查學生作品情況進行終結性評價,并在作業(yè)中發(fā)現教學存在的不足,以便下一課時進行調整、補缺,實現“教—學—評”一體化。
通過實踐,筆者發(fā)現本單元的教學有諸多成效,如結合新課標整合教學,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導向;圍繞核心素養(yǎng)確定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有效性;以完成完整項目為目的,將技術學習融入實際應用中,實現“做中學”“用中學”;利用AI工具輔助教學,有效提高學生學習效率;整合本土文化“潮汕童謠”,借助自創(chuàng)公眾號“愈聽愈趣味講古臺”輔助學習,淡化軟件的學習,將思政教育和家國情懷教育融入教學中,發(fā)展學生的信息社會責任;注重教學評一致性,在課堂上通過“展示—評價—完善”的模式不斷鼓勵學生,為學生樹立信心,發(fā)揮以評促學的功能。
實踐中也發(fā)現許多不足,給教學帶來挑戰(zhàn)。如第一課時教學中,學生因初次接觸音頻剪輯軟件,其操作水平影響了任務的完成,如音頻保存格式錯誤等;第二課時是吟唱潮汕童謠,學生興致較高,但由于學力差距,學生完成程度差異較大,后續(xù)教學中應及時補上對應操作技能;第三課時的教學則需要教師花更多心思引導學生深入學習,做到對潮汕童謠的音頻質量精益求精,同時引入AI輔助學生個性化解決技術問題,但也需引導學生遵循AI的倫理道德原則。
結論與展望
將本土傳統(tǒng)文化融入信息科技教學中,不僅能豐富課程內容,提升教學的深度與廣度,還能有效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全面發(fā)展。融入傳統(tǒng)文化,增添了信息科技教學的文化內涵,使學生在學習信息技術的同時也能充分了解和尊重傳統(tǒng)文化,提升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涵養(yǎng)家國天下的愛國情懷。這種跨學科的整合方式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同時也是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信息科技教學與本土傳統(tǒng)文化的結合,不僅能提升教學的質量和效果,還能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終身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隨著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推進,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智能技術將更深入地融入教育領域,為傳統(tǒng)文化教育提供更多可能。此外,隨著教育評價體系的改革,對學生評價也將更全面和多元化,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成效將得到更好的體現。信息科技教學與本土傳統(tǒng)文化相融合的教學模式,需要教育者更深入挖掘本土文化的教育資源,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教學活動,并在實踐中不斷反思和優(yōu)化教學方法,以更好地適應時代的發(fā)展,為學生提供更豐富、更全面的學習體驗,為培養(yǎng)具有全球視野和本土情懷的現代公民作出貢獻。
注:本文系廣東省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深化行動專題研究項目“區(qū)域聯動推進義教階段信息科技跨學科主題學習的實踐研究”、廣東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OBECDIO教育理念下的初中人工智能課程設計與實踐研究”(課題編號:2025ZQJK092)、廣東省中小學教師培訓中心專項科研課題“新課改背景下區(qū)域聯動的信息科技跨學科教學實踐研究”(課題編號:GDSP-2024-Q01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李維明. 從“信息技術”到“信息科技”課程思想的進化與升華[J]. 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23(16).
楊小燕. 融入傳統(tǒng)文化,讓課堂與眾不同:傳統(tǒng)文化下的信息技術教學研究[J]. 求知導刊,2021(1).
馮麗軍. 童謠: 影響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重要質素:以潮汕童謠為例[J]. 韓山師范學院學報,2017(5).
趙飛燕,施周龍. 數字化轉型背景下促進跨學科主題學習的項目式設計研究:以初中信息科技課程“在線數字氣象站”為例[J]. 信息系統(tǒng)工程,20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