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分析急診危重癥患者導管相關血流感染(CRBSI)的病原菌菌株類型及影響因素。方法" 選取2019年11月至2024年7月醫(yī)院收治的124例急診危重癥患者為研究對象。以是否發(fā)生CRBSI進行分組,收集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及病原菌菌株分離情況,通過單因素及多因素方法分析重癥患者CRBSI影響因素。結果" 共分離出25株病原菌,其中革蘭氏陰性菌17株,占比68.00%;革蘭氏陽性菌8株,占比32.00%。兩組患者的年齡、文化程度、體質量指數(shù)、合并基礎感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gt;0.05);兩組患者的導管留置時間、導管留置部位、導管腔數(shù)、使用抗菌藥物、合并基礎疾病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lt;0.05)。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導管留置時間長、導管留置于鎖骨下靜脈、導管腔數(shù)gt;1、使用抗菌藥物、合并基礎疾病是急診危重癥患者CRBSI的危險因素(Plt;0.05)。結論" 革蘭氏陰性菌是引起急診危重癥患者CRBSI的主要致病菌,導管留置時間長、導管留置于鎖骨下靜脈、導管腔數(shù)gt;1、使用抗菌藥物、合并基礎疾病是影響急診危重癥患者CRBSI的危險因素。
【關鍵詞】" 急診危重癥;病原菌;導管相關血流感染;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 R446.5;R459.7"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671-0223(2025)03--04
急診救治危重癥患者常需要應用各類導管,其中中心靜脈導管(CVC)可用于輸血、輸液、血流動力學檢測及提供營養(yǎng)支持等方面,伴隨重癥醫(yī)療的進步,CVC逐漸成為血液凈化、液體治療及輸入搶救藥物的重要通道,但其在廣泛應用的同時,導管相關血流感染(CRBSI)問題日益突出,其院內(nèi)感染發(fā)生率約為65.00%[1]。CRBSI可誘發(fā)患者產(chǎn)生免疫抑制,機體內(nèi)免疫平衡被打破,正常免疫功能受到影響,其炎癥反應強烈,可引發(fā)系統(tǒng)炎癥反應綜合征,增加患者病死率,同時CRBSI易加重患者痛苦,延長治療時間的同時,增加治療費用[2]。因此,分析急診危重癥患者CRBSI的影響因素,對防治該疾病與改善患者預后均具有積極意義?;诖?,本研究通臨床病例對照研究,分析急診危重癥患者CRBSI影響因素,以期為臨床防治提供理論基礎與實驗依據(jù),現(xiàn)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9年11月至2024年7月醫(yī)院收治的124例急診危重癥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中發(fā)生CRBSI的25例患者納入感染組(病例組),未發(fā)生感染的99例患者納入未感染組(對照組)。納入標準:①經(jīng)診斷,患者符合《血管內(nèi)導管相關感染的預防與治療指南》[3]中相關標準,確診感染組均為CRBSI患者;②認知功能正常,具備自主表達能力;③患者臨床資料完備;④患者及家屬已知情,已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凝血功能障礙者;②合并免疫系統(tǒng)疾病或惡性腫瘤者;③合并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器質性病變者;④中途轉院或退出研究者。
1.2" 調查方法
(1)資料收集:通過回顧病歷資料收集整理急診危重癥患者一般社會學特征和疾病相關資料,主要涉及年齡、文化程度、體質量指數(shù)、導管留置時間、導管留置部位、導管腔數(shù)、使用抗菌藥物、合并基礎疾病等情況。
(2)CRBSI診斷標準:根據(jù)《血管內(nèi)導管相關感染的預防與治療指南》中診斷標準進行判定,①患者體溫持續(xù)升高且gt;38℃;②患者出現(xiàn)真菌血癥、菌血癥,且時間范圍為拔除血管內(nèi)導管48小時內(nèi)或帶有血管內(nèi)導管;③患者產(chǎn)生低血壓、寒戰(zhàn)、滲出膿液等臨床癥狀;④抽取外周靜脈血,培養(yǎng)結果至少有一次呈陽性;⑤除導管以外無明確感染源。
(3)病原菌分離及鑒定:取相應局部皮膚,取酒精[紹興振德醫(yī)用敷料有限公司,浙紹食藥監(jiān)(準)字:2011第1640014號]予以消毒,拔出導管(北京天地和協(xié)科技有限公司,MMCVC1-14-15),處于無菌狀態(tài)下于導管尖端5cm處剪斷,將導管尖端放入無菌培養(yǎng)試管(上海希言科學儀器有限公司,規(guī)格:430172)中,立即送往細菌培養(yǎng)室,導管尖端接種、培養(yǎng)方法均取尖端5cm,置入試管后送檢。設置恒溫恒濕培養(yǎng)箱(山東博科科學儀器有限公司,魯械注準:20242220153)參數(shù),以培養(yǎng)溫度37℃、培養(yǎng)時間24h進行病原菌培養(yǎng),并采用全自動微生物鑒定儀(湖南邁瑞醫(yī)療科技有限公司,湘械注準:20222220696)及配套細菌鑒定試條進行病原菌檢測。
1.3" 數(shù)據(jù)分析
采用SPSS 25.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正態(tài)或近似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均數(shù)比較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計算構成比,組間構成比的比較用χ2檢驗。以急診危重癥患者是否發(fā)生CRBSI為因變量,以單因素分析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因素為自變量,進行多因素Logistic分析,分析急診危重癥患者CRBSI的影響因素。Plt;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急診危重癥患者CRBSI發(fā)生率及病原菌菌株類型
本研究共分離出25株病原菌,其中革蘭氏陰性菌17株,占比68.00%,以銅綠假單胞菌為主(9株),占病原菌的36.00%;革蘭氏陽性菌8株,占比32.00%,以金黃色葡萄球菌為主(5株),占病原菌的20.00%。見表1。
2.2" 急診危重癥患者CRBSI的單因素分析
兩組患者的年齡、文化程度、體質量指數(shù)、合并基礎感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gt;0.05);而導管留置時間、導管留置部位、導管腔數(shù)、使用抗菌藥物、合并基礎疾病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lt;0.05)。見表2。
2.3" 急診危重癥患者CRBSI的多因素分析
以急診危重癥患者是否發(fā)生CRBSI為因變量(是=1,否=0),以單因素分析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因素為自變量(包括導管留置時間、導管留置部位、導管腔數(shù)、使用抗菌藥物、合并基礎疾?。髯兞抠x值情況見表3。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導管留置時間長、導管留置于鎖骨下靜脈、導管腔數(shù)gt;1、使用抗菌藥物、合并基礎疾病是急診危重癥患者CRBSI的危險因素(Plt;0.05),見表4。
3" 討論
由于急診重癥患者病情需要,CVC已成為輔助治療的有效手段,且隨著重癥醫(yī)療技術的發(fā)展,CVC逐漸應用于輸血、輸液、血流動力學檢測及提供營養(yǎng)支持等方面,但不可避免的帶來CRBSI隱患。CVC屬于侵入性操作,易誘發(fā)患者感染,其中CRBSI最為常見,可進一步加劇患者痛苦、延長治療時間,影響整體治療效果,因此分析急診危重癥患者CRBSI的危險因素對指導臨床用藥及感染防控措施制定至關重要。
據(jù)有關資料[4]顯示,與CVC相關的感染發(fā)生率約達為1.00%~27.00%,本研究顯示本院急診CRBSI發(fā)病率為20.16%,與資料結果基本一致,同時,本研究顯示CVC感染的病原菌主要為革蘭氏陰性菌和革蘭氏陽性菌,分別占比68.00%、32.00%,引發(fā)CRBSI的主要病原菌為銅綠假單胞菌(36.00%)、金黃色葡萄球菌(20.00%)等細菌。銅綠假單胞菌是誘發(fā)CRBSI的轉性需氧菌,當人體免疫功能處于低水平狀態(tài)時,易引發(fā)機體各部位產(chǎn)生感染;銅綠假單胞菌侵入血液易引發(fā)CRBSI,并誘發(fā)菌血癥、敗血癥等嚴重并發(fā)癥,嚴重威脅患者健康安全[5]。因此,臨床需加強病原菌監(jiān)測,及時開展藥敏試驗并調整經(jīng)驗性用藥,以期實現(xiàn)CRBSI的早期確診和精確治療。
本研究結果顯示,導管留置時間、導管留置部位、導管腔數(shù)、使用抗菌藥物、合并基礎疾病均是急診重癥患者發(fā)生CRBSI的危險因素。導管留置時間:梁春榮等[6]研究證實,導管留置時間gt;7d,CRBSI發(fā)生率明顯升高,與本研究相符。導管留置時間超過7d,微生物及細菌可沿CVC向內(nèi)遷移且完全成長,其繁殖的細菌數(shù)量較多,大量細菌進入血液后,打破患者免疫系統(tǒng)平穩(wěn)運行狀態(tài),免疫功能顯著下降,細菌無法消除,易增加感染風險。因此,治療過程中應及時更換導管,導管留置時間不宜超過7d,可有效降低CRBSI發(fā)生率。導管留置部位:有研究顯示[7],CRBSI發(fā)生率與導管留置部位密切相關,穿刺部位是影響CVC產(chǎn)生CRBSI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結果顯示,股靜脈發(fā)病率高于鎖骨下靜脈,其原因在于股靜脈深植于腹股溝部,其靠近會陰、肛門、尿道部位,細菌侵入機會多,細菌定植數(shù)量顯著高于鎖骨下靜脈,CVC感染風險加??;且下肢部位血流速度較慢,會陰部位易潮濕,利于細菌滋生的同時,還易受到大小便影響,增加感染風險。因此,治療過程中可選擇鎖骨下靜脈予以穿刺,避免不易固定、感染率高的股靜脈進行定位穿刺,以達到降低CRBSI發(fā)生率的目的。導管腔數(shù):本研究結果顯示,單腔管者感染概率遠低于多腔管者,由于經(jīng)CVC通道輸入的血液制品、營養(yǎng)物質較多,極易于導管表面形成沉積物,進而形成一道纖維蛋白膜,同時患者皮膚表面寄生大量微生物,其沿CVC向內(nèi)遷移,纖維蛋白膜發(fā)揮滋養(yǎng)與維護功能,可避免病原微生物及細菌被抗生素影響,且細胞得以妥善保護,因此腔管數(shù)量越少,所形成的纖維蛋白膜保護病原微生物及細菌能力越弱,病原菌繁殖數(shù)量減少,感染概率大幅下降。故急診重癥患者可根據(jù)病情優(yōu)先考慮使用單腔管導管,減少感染概率。使用抗菌藥物:使用抗菌藥物是重癥患者發(fā)生CRBSI的危險因素之一。目前,臨床治療長期使用廣譜抗生素,患者體內(nèi)正常菌群活動受到影響,菌群失調現(xiàn)象日益突出,患者逐漸出現(xiàn)細菌合并感染,革蘭氏陰性菌和革蘭氏陽性菌頻繁出現(xiàn),增加CRBSI概率[8]。因此,應嚴格把控抗生藥物使用量,平衡患者體內(nèi)菌群,減少感染隱患。合并基礎疾?。杭痹\重癥合并基礎病患者CRBSI發(fā)生率較高,其中伴有惡性腫瘤及多器官功能衰竭者影響較大,其原因在于該類患者體液免疫、細胞免疫功能較低,清除沿CVC通道入侵的細菌能力較弱,同時治療過程中使用化療藥物、免疫抑制劑、激素藥物較多,導致患者免疫能力降低,感染風險顯著上升。因此,對于急診重癥合并基礎病患者,合理控制化療藥物、免疫抑制劑、激素藥物用量,科學制定治療方案,保護患者免疫功能,增強抵抗CRBSI能力。
綜上所述,導管留置時間、導管留置部位、導管腔數(shù)、使用抗菌藥物、合并基礎疾病均是急診重癥患者發(fā)生CRBSI的危險因素,醫(yī)務工作者需針對各類因素進行有效干預,降低感染發(fā)生風險。
4" 參考文獻
[1] 朱建平,許嚴新,吳紹宏,等.急診失血性休克患者中心靜脈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的危險因素[J].中華急診醫(yī)學雜志,2024,33(5):683-689.
[2] 陳彩合,馬淑燕,黃文輝.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合并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預后的危險因素分析[J].中華危重病急救醫(yī)學,2024,36(2):183-188.
[3] 中華醫(yī)學會重癥醫(yī)學分會.血管內(nèi)導管相關感染的預防與治療指南(2007)[J].中華內(nèi)科雜志,2008,47(8):691-699.
[4] 鄧欣,王佳琳,晏嘉,等.導管相關血流感染金黃色葡萄球菌耐藥性及其生物膜形成機制[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24,34(6):826-831.
[5] 楊興肖,田建兵,李錦錦,等.腫瘤醫(yī)院中心靜脈導管相關血流感染病原菌耐藥性及其危險因素[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24,34(12):1806-1810.
[6] 梁春榮,李高葉,陳務賢.基于Web of Science的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研究文獻計量學分析[J].護理研究,2022,36(15):2754-2759.
[7] 劉娟,李昌艷,顧芳,等.血液透析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的危險因素及TGF-β1/Smads信號通路的表達[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24,34(6):837-840.
[8] 劉曉霞,鄧亞芳,楊志勇,等.胃癌化療PICC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對外周血T細胞亞群及TGF-β1/Smads信號通路的影響[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24,34(13):1983-1987.
[2024-09-24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