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美國社會文化危機及其國內、國際政治效應

        2025-01-17 00:00:00潘亞玲
        國際展望 2025年1期
        關鍵詞:社會文化美國

        【內容摘要】""美國在即將迎來建國250周年之際正陷入重大的社會文化危機之中。美國的社會文化危機盡管往往被簡化為“身份危機”,但事實上是多重危機相結合的產物,集中體現為:人口結構轉型導致的白人族裔化發(fā)展、平權運動轉型以及白人和少數族裔的內部分裂,經濟結構轉型催生的嚴重不平等和階級分化與重組,技術革命爆發(fā)加劇的代際物質性和非物質性沖突。美國的社會文化危機經過國內政治和國際政治的雙重傳導,與其在進入21世紀后接連遭遇的安全、經濟和制度危機互為因果且相互強化。美國社會文化危機的國內政治效應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即通過經濟、種族和身份性聚居推動選舉地理重構,通過聯邦、州及政黨的多層次極化加劇“對抗政治”,通過建制化/反建制化、國家敘事和“美國例外論”的重構動搖國家認同。美國社會文化危機的國際政治效應通過四個渠道傳導,即以“反外交”為核心的外交傳導,以逆全球化為核心的市場傳導,以移民美國為核心的人文傳導,以及以虛擬社區(qū)為核心的觀念傳導。特朗普在其第二任期為應對美國社會文化危機而采取的自上而下的措施,極有可能加劇美國的“對抗政治”而非“讓美國再次偉大”。

        【關鍵詞】""美國""社會文化""政治極化""霸權衰落

        【作者簡介】""潘亞玲,云南大學國際關系研究院研究員、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云南""郵編:650091)

        【中圖分類號】"G171.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568-(2025)01-0046-19

        【DOI編號】"10.13851/j.cnki.gjzw.202501003

        進入21世紀以來,美國先后經歷了三場具有歷史性影響的重大危機。一是以2001年“9·11”恐怖襲擊事件為代表的安全危機,這導致美國自建國以來所獨享的兩洋優(yōu)勢逐漸喪失;二是2008年爆發(fā)的金融危機,這一危機不僅引發(fā)了自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國際性金融危機,而且明顯動搖了美國霸權的經濟基礎,凸顯了美國國運逆轉的重大風險;三是2016年唐納德·特朗普首次當選美國總統(tǒng)以及由此帶來的美國政治的異常發(fā)展,這被視為可能導致美國民主衰敗的制度危機。"需要指出的是,美國在不到20年的時間內遭遇如此大規(guī)模和系列性的危機,其背后更為深層的原因是社會文化危機。美國當前面臨的社會文化危機高度復雜,其核心是種族、階級和代際等問題的多重沖突。美國深層隱性的社會文化危機同時向國內和國際傳導,與其表層顯性的安全、經濟和制度危機互為因果且相互強化。隨著特朗普重返白宮并啟動宏大的政治改革計劃,其自上而下的應對危機方式的撕裂效應極可能遠超其“讓美國再次偉大”(MAGA)的效應,從而導致美國的社會文化危機進一步升級。

          \t
        • 美國社會文化危機的多重面向

        在2026年即將迎來建國250周年之際,美國事實上陷入了巨大的內部社會文化危機之中,而這一危機又往往被簡化為“身份危機”。對籌備慶典的“美國250”委員會而言,其所面臨的困難遠遠超出物質層面,而是集中在近乎無法講述單一的全美性故事,或者說難以為高度分裂的美國找到可共享的象征或敘事。"或許這正是特朗普“讓美國再次偉大”的口號最終能夠幫助其第二次贏得大選的關鍵。當然,美國社會文化危機遠非“身份危機”這么簡單,它事實上包括以種族、階級和代際沖突為核心的諸多方面。

        第一,種族沖突日益復雜。盡管自詡為“種族熔爐”,但美國自建國以來始終被囚禁在種族主義牢籠中無法解脫,白人與少數族裔的關系長期緊張。特朗普在2015年宣布參加競選從而登上政治舞臺,直接刺激了當代美國種族主義的回潮,"并推動美國社會從“黑白分明”轉向“多色摻雜”,主要體現為如下四個方面。

        一是白人的族裔化發(fā)展。自建國以來,白人長期占據美國人口的多數。但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美國人口的種族多樣性日益上升。1980年,白人仍占美國人口的近80%,非洲裔為11.5%,拉丁裔為6.5%,亞裔僅占1.8%;到2019年,白人的比重已降至60.1%,拉丁裔增至18.5%,亞裔也增至6%,非洲裔增長不多。"由于日漸滑向“少數中的多數”(majority-minority),白人的既有心理優(yōu)勢遭受重大沖擊,建構族裔認同及族裔身份的必要性日益凸顯。這反過來加快了白人種族優(yōu)越感的消失,放大了其種族優(yōu)越地位面臨的挑戰(zhàn)。

        二是平權行動(Affirmative"Action)轉型。種族人口結構變化也意味著20世紀60年代啟動的平權行動的基礎動搖。對白人而言,平權行動不僅意味著他們需要承擔祖輩的歷史責任,而且意味著隨著其人口數量減少而持續(xù)加重的負擔。因此,白人的“逆向歧視”(reverse"discrimination)認知持續(xù)強化,他們不斷呼吁終結平權行動,尤以教育、就業(yè)等領域為甚。"例如,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國內對大學招生平權行動的抵制力量日益強大。2023年6月,美國最高法院裁定哈佛大學和北卡羅來納大學的“平權行動”招生計劃違憲,很大程度上暗示了平權行動的黯淡前景,并預示了白人主張其權利的“再平權行動”甚或“后平權行動”的興起。

        三是白人內部種族主義立場分化。20世紀60年代開啟的民權運動對消除公開的個體性種族主義特別是白人至上主義意義重大。"盡管如此,種族多樣性上升首先導致的是白人內部的分裂。一方面,極右的白人至上主義團體在民主黨牢牢控制的地區(qū)非?;钴S。例如,2020—2023年,“驕傲男孩”(Proud"Boys)在加利福尼亞州的游行示威活動就遠遠超過其他任何州。"另一方面,整體而言,年齡更老的白人往往更加珍視“種族純潔性”,而更為年輕的白人則因成長背景而對種族多樣性和文化多元主義更加開放。

        四是少數族裔因“漂白”機會差異而日漸分裂。種族多樣化發(fā)展使?jié)摬氐姆N族等級制和不同族裔“漂白”機會的差異暴露無遺。整體上,拉丁裔由于膚色、血統(tǒng)及文化等擁有更多的“漂白”可能,亞裔的“模范族裔”稱號事實上意味著其犧牲了部分“漂白”機會,非洲裔則普遍受制于“天生的標簽”。"這種情況導致的后果是拉丁裔日益倒向共和黨,而非洲裔則仍堅定支持民主黨。以拉丁裔男性選民為例,在2016年大選時,支持希拉里比支持特朗普的選民多31個百分點,2020年大選時支持拜登比支持特朗普的選民多23個百分點,但在2024年大選中,支持特朗普的卻比支持哈里斯的選民多10個百分點。

        第二,階級沖突日益突出。2024年美國大選再度表明,經濟仍是絕大多數選民的首要關切。這主要是因為美國社會不僅面臨嚴峻的經濟不平等,而且正經歷歷史性的階層分化與重組。

        一方面,美國的經濟不平等正處于近一個世紀以來的高點。從個人收入來看,占人口1%的群體的平均年收入高達130萬美元,而其余99%的人口的平均年收入僅為5萬美元,前者是后者的26倍。從歷史角度看,1%年收入最高的個人占美國人年收入總額的比例處于20世紀30年代以來的最高點,是20世紀80年代的2倍多。"從家庭收入來看,2024年,10%最富有的家庭的平均資產達到690萬美元,占美國家庭總財富的67%;而最底層的50%家庭的平均資產僅為5.1萬美元,僅占美國家庭總財富的2.5%。"需要指出的是,美國社會不平等與種族因素緊密相關,或者說種族不平等的情況在經濟上的表現尤其明顯。2024年第二季度的數據顯示,白人家庭的平均資產為132萬美元,而非洲裔為30.7萬美元,拉丁裔僅為24.8萬美元;從不同族裔的家庭資產占美國家庭總財富的比例來看,白人家庭占比高達84.1%,而非洲裔和拉丁裔的比例分別為3.4%和2.3%。從歷史角度看,自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白人家庭資產平均增長63%,而非洲裔和拉丁裔家庭資產分別增長51%和61%;由于基數差距較大,種族性不平等事實上是加劇了。"從貧困發(fā)生率來看,2022年美國整體貧困發(fā)生率為11.5%;但不同族群差異明顯,白人和亞裔最低,僅為8.6%,拉丁裔為16.9%,非洲裔為17.1%,最為困苦的是土著人,貧困發(fā)生率高達25%。

        另一方面,比經濟不平等更糟糕的是,美國正經歷前所未有的社會階層分化與重組。美國社會階層的分化與重組呈現以下三個特征:一是富人越來越富,窮人越來越窮;二是中產階級地位下降、人數減少;三是階級固化、底層向上流動無望。"首先,美國社會正呈現出從中產階級占多數的W型社會,向貧富分化明顯的M型社會轉型的趨勢。"1971—2019年,美國中產階級家庭收入在美國家庭總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明顯下降,從61%降到51%;同一時期,高收入家庭所占比重從14%增至20%,低收入家庭也從25%增至29%。"其次,美國中產階級特別是白人工人階級迅速萎縮。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的去工業(yè)化進程,導致曾是美國經濟支柱的白人工人階級面臨嚴重沖擊,其數量從1975年時占美國成年人口的70%下降至2018年的40%。"與之相應的是白人工人階級的經濟地位嚴重下滑:1989—2016年,白人工人階級的年收入在美國人年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從45%降至27%。"最后,在中產階級面臨階級地位下滑風險的同時,居于社會底層的群體卻面臨日益嚴峻的階層固化。嚴重的貧富差距和中產階級的萎縮改變了美國“橄欖型”的社會階級結構,并使之演變?yōu)椤昂J型”社會階級結構。"其結果是,階層分化與重組催生了底層而非上層的階級沖突,并成為共和黨特別是特朗普政府政治操縱的重要抓手。

        第三,代際沖突影響深遠。盡管這是一個自然的年齡增長問題,不同代際因成長背景不同而在政治、社會、經濟乃至生活上的態(tài)度迥異。在全球性技術革命推動下,代際沖突并不像代際劃分那樣界限分明,更多是受信息技術影響更大的千禧年世代和Z世代與成長于技術不夠發(fā)達的X世代和嬰兒潮世代之間的物質與非物質性沖突。

        從物質層面看,代際沖突主要與經濟下行導致的社會福利資源減少相關。一方面,美國社會也存在明顯的代際性不平等。對比不同代際群體在相同年齡(34歲)時的家庭資產(扣除通貨膨脹)發(fā)現,代際不平等事實上在同步加劇。從絕對值看,X世代家庭資產最少,為22.5萬美元;嬰兒潮世代略好,為22.6萬美元;千禧年世代和Z世代家庭資產最多,均達到29.8萬美元。但由于美國社會財富總量持續(xù)變化,從相對值(不同代際家庭資產占同期美國家庭總資產的比重)觀察的圖景完全不同:嬰兒潮世代最高(19.5%),接近于千禧年世代和Z世代(9.9%)的2倍,相當于X世代(8.5%)的2.3倍。"換言之,嬰兒潮世代在34歲時已經擁有較好的經濟乃至社會地位,相比之下,X世代、千禧年世代和Z世代均面臨較為嚴峻的生存壓力。另一方面,2008年金融危機后的美國福利資源緊張誘發(fā)了不同代際的福利資源競爭,已進入或正進入老年的人口更為關注以醫(yī)療保健為核心的養(yǎng)老問題,而青年人口則更注重就業(yè)、住房、子女教育等家庭保障問題。

        從非物質層面看,代際沖突主要涉及意識形態(tài)和政黨認同等身份政治問題。靜態(tài)地看,不同代際由于出生和成長背景差異而有著完全不同的意識形態(tài)和政黨認同,年輕一代往往更加偏向自由主義一端,而年老一代則多偏向保守主義一端;動態(tài)地看,隨著年齡增長,所有代際都呈現出從相對自由向相對保守的方向移動的態(tài)勢。"需要強調的是,上述意識形態(tài)傾向往往被簡化為黨派傾向,即傾向自由主義者更認同民主黨,傾向保守主義者更認同共和黨,進而得出年輕一代選民往往更支持民主黨的結論。但新近的發(fā)展表明,上述簡化論不乏錯誤之處,特別是Z世代表現出意識形態(tài)與政黨認同相互剝離的態(tài)勢:Z世代選民可能在意識形態(tài)上傾向自由主義,但在大選投票時卻未必同等地支持民主黨。Z世代選民在2016年正式參與大選投票,選民數量達到700萬,2020年則達到2"400萬,2024年超過4"000萬。在2016年大選中,投票支持民主黨候選人希拉里的首投族比支持特朗普的高19個百分點;在2020年大選中,支持拜登的首投族比支持特朗普的高32個百分點;但在2024年大選中,支持特朗普的首投族反而比支持哈里斯的高13個百分點。"鑒于Z世代新選民構成首投族的絕大多數,上述發(fā)展說明,美國年輕一代中持自由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共和黨選民可能正在不成比例地增加。

          \t
        • 美國社會文化危機的國內政治效應

        持續(xù)加劇的美國社會文化危機正導致美國政治的左右兩端均向更為極端的方向移動。自由主義者持續(xù)推動身份政治滑向對種族、性別和性身份等的道德恐慌,"但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幾乎所有群體都自認為是“弱勢群體”以及他們對經濟資源和社會地位再分配的呼吁;"與此相對的是,以白人工人階級為核心的在全球化和技術發(fā)展中的“輸家”"出于對新人口、新技術、新思想等的焦慮和恐懼,反向利用身份政治塑造自身的“受害者”形象,表達自身的政治訴求。"美國社會文化危機主要通過重構選舉地理、鞏固政治極化和撕裂國家身份等方式塑造國內政治,從而增加而非緩解美國所面臨的民主衰敗風險。

        第一,通過經濟、種族和身份性聚居重構美國選舉地理。盡管美國是移民國家,但與其他國家一樣,國內遷移仍占據其人口移動的絕大多數。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的數據,2023年共有2"100萬的16歲以上人口遷移,占16歲以上人口總量的7.86%;其中,95%以上都是國內移民,僅4.88%來自國外。在國內移民中,本州內移民占80.86%,本縣內移民占53.43%。"以本州甚至本縣為主的遷移,很大程度上出于這些民眾的經濟、種族及政治關切,有著重要的選舉意義。

        經濟關切往往是美國選民聚居的根本性動力。二戰(zhàn)結束后至20世紀70年代,美國經濟穩(wěn)定增長使白人工人階級逐漸變得富有,與此相對應的是白人逃離城市遷入郊區(qū)。而從20世紀70年代到20世紀末,白人工人階級的經濟地位隨著去工業(yè)化進程的擴散而下降,同時少數族裔的經濟地位逐漸改善,這使得少數族裔大規(guī)模遷至郊區(qū)。進入21世紀,特別是進入21世紀第二個十年后,白人“反攻城市”現象日漸明顯,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大都市日益成為創(chuàng)新、服務和就業(yè)中心,這與少數族裔大規(guī)模移居郊區(qū)相結合,驅使不少白人重返大都市;二是年輕白人積累財富的速度明顯放緩,導致其進入或者滯留大都市?;诖耍?970—1990年,美國最大的50個大都市區(qū)的市中心人口呈負增長(減少0.4%)態(tài)勢,郊區(qū)人口卻增長了2.2%;但2000年后,郊區(qū)人口增長速度放緩,而市中心人口增速逐漸上升。

        作為移民國家,種族性聚居始終是美國國內人口遷移的重要動力。無論是被分散安置的新移民,還是已然相對固定的老移民,“他鄉(xiāng)變故鄉(xiāng)”情結都是聚居的重要動機,華裔唐人街、越南裔小西貢、古巴裔小哈瓦那均由此而來。種族性聚居最明顯的政治后果是越來越多的“少數中的多數”選區(qū)、縣和城市涌現。2022年,在美國435個國會選區(qū)中,“少數中的多數”選區(qū)已達到136個,占31%;而在2013年,這一數字僅為114個,占26%。在短短10年時間里,“少數中的多數”選區(qū)增加了接近20%。"種族性聚居中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自20世紀70年代就已啟動、進入21世紀后加速的非洲裔回流美國南方,這與南北戰(zhàn)爭后的非洲裔大規(guī)模移居東北地區(qū)形成鮮明對比。

        身份性聚居主要是政治極化加劇導致選民對宗教、意識形態(tài)以及政黨認同等要素的關注度日益上升的結果。例如,在2022年遷移的人口中,為尋求更好的鄰居而遷移的占12.92%,整體性尋找更佳居住環(huán)境的達到62.77%。"身份性聚居導致美國社區(qū)結構正發(fā)生重大變化,"使美國政治競爭主要圍繞郊區(qū)展開,因為城鄉(xiāng)選民分布已經相當固化。"例如,特朗普在2016年和2024年贏得大選時獲得的郊區(qū)選票均比民主黨候選人高4個百分點,而2020年大選時其得到的郊區(qū)選票比拜登少2個百分點,這對其輸掉連任選舉有重要影響。

        第二,通過聯邦、州及政黨的多層次極化加劇“對抗政治”。20世紀50年代,美國政治學者曾擔憂政治極化水平過低會不利于選民區(qū)分兩黨,也不利于政策辯論。"但現在對美國政治極化可能誘發(fā)“冷內戰(zhàn)”的擔憂已彌漫全球。

        在聯邦層次,極化已從政治機構蔓延至整個社會,從精英政治極化演變?yōu)榇蟊娗楦袠O化(affective"polarization)。自二戰(zhàn)結束以來,美國國會參眾兩院極化程度均持續(xù)上升,其中存在兩個趨勢:一是眾議院極化程度明顯高于參議院,特別是在冷戰(zhàn)結束以后;二是共和黨議員的意識形態(tài)右傾速度明顯快于民主黨議員的意識形態(tài)“左傾”速度。"進入21世紀后,日益顯著的精英政治極化逐漸向社會生活滲透,轉化為某種程度上與意識形態(tài)和政黨認同脫節(jié)的大眾情感極化,最明顯地體現為兩黨黨員和選民的相互厭惡。例如,1994年時有16%的民主黨人和17%的共和黨人不喜歡另一黨的黨員,但到2014年時分別上升至38%和43%。"又如,在2024年大選中,兩黨選民均對本黨候選人當選感到興奮和樂觀(96%的民主黨選民和95%的共和黨選民),同時對另一黨候選人當選感到恐懼(93%的民主黨選民和94%的共和黨選民)。

        盡管美國的地方特別是州級政治極化目前尚未獲得充分的學術關注,"但這一問題的現實影響已顯現。州級政治極化的核心指標是一黨同時控制州長職位、州參議院和州眾議院多數席位的“三合一”(trifecta)現象。在2024年大選前,美國州級政治極化達到1952年以來的頂峰,共和黨有23個“三合一”州,民主黨為17個,僅10個州府會分裂。民主黨在2024年大選中輸掉2個“三合一”州,但并未明顯緩解州級政治極化。關鍵原因在于,自1980年以來各州的分裂選票持續(xù)下降:1980年時,各州投票支持同一政黨的總統(tǒng)候選人和參議員候選人的選民占比為59%,而到2024年已增至88%。"州級政治極化對聯邦政治有著重要影響。首先,“三合一”現象使黨內初選變得遠比后續(xù)的兩黨競爭更為重要;其次,一黨在人口普查年的“三合一”州的多寡,對隨后選區(qū)重劃的掌控能力和此后10年內的選票基礎有重大影響;最后,與聯邦層次的政治極化往往導致“對抗政治”不同,州級政治極化程度越高,意味著一黨對另一黨的壓制能力越強,“三合一”現象越可能出現,黨派議程也就越容易實施。

        隨著極化從聯邦下沉至地方,從精英延伸至大眾,政黨政治特別是政黨重組正變得日益復雜。美國歷史上的六次政黨重組基本上由相對單一的危機所驅動,"但多重危機相交織似乎正導致當前的政黨重組“難產”。根據政黨重組衡量標準,"自2008年以來的歷次大選都有“關鍵投票”跡象,但新的政黨格局始終無法穩(wěn)定。2008年大選產生了首位有色種族總統(tǒng),2016年大選推動首位非建制派總統(tǒng)執(zhí)政,2020年大選貌似扭轉了這一趨勢,卻被2024年大選再度扭轉。需要指出的是,無論是共和黨從“里根共和黨”到“特朗普共和黨”的轉型,"還是民主黨在經歷拜登退選和哈里斯敗選后的全面悲觀甚至迷失,"都表明政黨重組正在發(fā)生。

        第三,通過建制化/反建制化、國家敘事和“美國例外論”重構或動搖國家認同。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人類社會全速步入“后真相時代”,傳統(tǒng)上判斷信息真假的標準日益陷入困境,使身份政治變得更加敏感。

        首先,民主、共和兩黨對待反建制派的不同態(tài)度導致完全不同的“建制—反建制—建制化”互動模式。特朗普兩度當選總統(tǒng)象征著反建制派的“杰克遜式起義”的成功,"更是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的“建制—反建制—建制化”復雜互動的高潮。自2008年以來,草根運動支持在野黨的現象迅速凸顯其政治重要性。在奧巴馬第一任期內,茶黨運動(Tea"Party"Movement)迅速興起并對美國政治產生重大影響;在特朗普第一任期內,以“不可分割網絡”為代表的抵抗運動則為民主黨或自由主義議程的推廣作出了重大貢獻;在拜登政府時期,共和黨反對批判種族理論的力量也相當強大。但兩黨草根反對運動的命運截然不同,共和黨方面的反建制力量大多得以建制化,先是茶黨后是特朗普;反觀民主黨方面,聲勢浩大的草根運動因未得到重視而不了了之。兩黨反建制派的不同命運或許暗示了美國政治右傾化難以逆轉的基本態(tài)勢。

        其次,新美國獨立革命史對既有的國家締造敘事構成嚴峻挑戰(zhàn)。"身份政治的重要性上升直接催生了白人與非洲裔的正統(tǒng)之爭。隨著旨在修正美國國家締造史的“1619計劃”(1619"Project)在2019年正式登場,時任總統(tǒng)特朗普啟動了推進“愛國主義教育”的“1776委員會”(1776"Commission)并發(fā)布《1776報告》,而該委員會又被拜登在上任總統(tǒng)當日解散。這事實上是圍繞美國革命史究竟是遵循多元文化主義還是歐洲定居者邏輯而展開的斗爭。"批判種族理論(Critical"Race"Theory,"CRT)處于這一斗爭的核心。對保守主義者而言,在中小學講授美國種族主義歷史意味著顛覆國家締造史,但自由主義者認為這才是真正的美國史。"從2021年1月至2024年11月,共有44個州提出議案或采取行政措施限制批判種族理論教學,其中18個州已將此類舉措合法化。

        最后,“美國例外論”正遭到前所未有的動搖。進入21世紀后,“美國例外論”不時遭遇挑戰(zhàn)。例如,奧巴馬在2009年斯特拉斯堡北約峰會上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他相信“美國例外論”,如同英國或希臘相信其例外論一樣。"又如,從1987年開始,特朗普聲稱美國“不再偉大”的次數超過100次,這也是他提出“讓美國再次偉大”口號的重要原因。"但顯而易見,特朗普第一任期并未讓美國“再次偉大”,"其第二任期甚至可能加速美國的“正?;边M程。

          \t
        • 美國社會文化危機的國際政治效應

        美國的獨特性意味著其社會文化的影響極易傳導至國際社會。在國運上升時期,美國相對重視國際責任和國際形象,其社會文化所傳遞的信息相對積極。隨著國家實力相對衰落和對霸權衰落的焦慮上升,美國社會文化危機可能通過外交、市場、移民和觀念等多個渠道實現國際輸出,形成國際霸權衰落與國內社會文化危機相互強化的惡性循環(huán)。

        第一,外交是美國社會文化危機影響國際政治的制度性渠道。在2017年特朗普就任美國第45任總統(tǒng)之前,國際社會仍延續(xù)著對美國外交的正常預期。特朗普執(zhí)政后美國外交的“兩個特朗普”現象,"推動美國社會文化危機迅速通過“反外交”和“憤懣外交”傳導至國際社會。

        從其性質看,特朗普第一任期的外交事實上是“反外交”的,當然也有循規(guī)蹈矩之舉。特朗普的“反外交”根本上源于其追求“讓美國再次偉大”的“美國優(yōu)先”戰(zhàn)略,當然也有缺乏經驗的原因。在戰(zhàn)略和政策層面,“美國優(yōu)先”戰(zhàn)略意味著美國不接受“國際社會”概念,通過犧牲包括其盟伴在內的其他國家的利益來追求美國的“再次偉大”,"特別是在執(zhí)政初期對中國和其傳統(tǒng)盟友發(fā)動近乎無差別的“貿易戰(zhàn)”。在外交習俗和禮儀方面,特朗普往往不守規(guī)矩,諸如開會遲到、擠占位置、創(chuàng)新“推特外交”等。盡管對特朗普的“反外交”存在諸如脅迫外交、修正外交、自主性等多種解釋,"但這反映了一種“蠻權力”邏輯。"而在外交信念方面,特朗普更是視外交為商業(yè)交易。如同冷戰(zhàn)時期一樣,雖然美國以守成國家自居,但其事實上是最大的修正主義國家。

        特朗普的“反外交”整體上源于民粹主義者對現狀的強烈不滿,充斥著“諷刺和矛盾”。"早在2016年大選期間,特朗普就反復表達他對美國外交現狀的強烈不滿。他多次聲稱,“很多人已厭倦看到其他國家欺騙美國。他們在背后嘲笑我們。他們嘲笑我們,是因為我們愚蠢”。"基于強烈的憤懣情緒,特朗普執(zhí)政后立即將“退群”、制裁、威脅等非常規(guī)手段當作主要工具。特朗普將其“反外交”和“憤懣外交”標榜為“有原則的現實主義”(principled"realism)。事實上,“有原則的現實主義”在諸多方面與經典現實主義存在共識,進而使“美國優(yōu)先”戰(zhàn)略得以正當化。例如,2018年特朗普在聯合國大會的演講中聲稱,“美國有原則的現實主義政策意味著,我們不會再被陳舊教條、不可信的意識形態(tài)及所謂的專家所綁架,多年來,這些一再被證明是完全錯誤的”。"而且,特朗普第一任期和拜登政府的外交在很大程度上也都基于以下假設,即“美國治下的和平”(Pax"Americana)是以美國的損失和霸權衰落為代價的。

        第二,逆全球化是美國社會文化危機影響國際政治的市場性渠道。冷戰(zhàn)結束后,美歐曾極度欣喜,不僅因為“民主”世界的“勝利”可能帶來“歷史的終結”,而且因為全球市場統(tǒng)一才是建構美國“單極世界”的物質基礎。但全球市場統(tǒng)一帶來的紅利似乎沒有達到預期,全球化和相互依賴的加深實際上為后發(fā)國家提供了趕超的機遇。與“技術—經濟”范式(techno-economic"paradigms)步入展開期的成熟階段有關,以中國和印度為代表的新興大國有效抓住體系性的超越機會窗口,實現了國力的重大提升。"這與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相結合,塑造了一個全然不同于冷戰(zhàn)結束之初的國際權勢對比格局。這一次,美國衰落似乎是真的。"盡管圍繞美國衰落的爭論不斷,但美國戰(zhàn)略界在進入21世紀第二個十年之后事實上已將衰落管理作為其戰(zhàn)略決策的重要前提。

        與奧巴馬政府仍堅持在既有全球化和相互依賴框架內追求霸權衰落管理目標不同,特朗普意識到,不徹底改造全球化,美國難以重新擁有從全球化進程中獲得最大回報的能力。因此,特朗普執(zhí)政后迅即啟動逆全球化進程。在經濟方面擁抱經濟民族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不僅發(fā)起針對中國的“貿易戰(zhàn)”,也針對其盟伴國家采取貿易強制措施、重新談判自由貿易安排;在政治方面奉行民粹主義和單邊主義,退出各類其認為不利于美國的多邊合作框架;在社會文化方面推行種族主義和孤立主義,不僅限制移民,還修建美墨邊境墻,限制與各國的人文交流。

        逆全球化思潮與美國在全球化進程中的獲利能力下降和美國國內社會文化危機緊密相關。不同群體對在全球化進程中或贏或輸的認知差異,特別是美國中產階級萎縮、社會貧富差距拉大等,導致全球化和相互依賴的深化可能激化了美國的逆全球化思潮和社會文化矛盾。因此,逆全球化是特朗普政府在“全球化不可能三角”中選擇付出較小代價政策的結果。"逆全球化本質上是再全球化,美國的核心目標是阻止其他國家特別是中國成為全球化進程中的贏家,并使美國重新成為最大的贏家。事實上,無論是特朗普第一任期還是拜登政府,都試圖通過不同程度地放棄二戰(zhàn)后的國際責任,將資源集中到美國本土,從而為其本國民眾提供更多的繁榮和安全。"美國推動逆全球化的目的是通過重塑全球化進程,從而有效管理霸權衰落,緩解自身的社會文化危機。

        第三,國際移民是美國社會文化危機影響國際政治的人文性渠道。作為一個移民國家,國際移民是美國與國際社會交流與溝通最便捷的橋梁,同時也是美國擁有的獨特優(yōu)勢。國際移民聯系美國與故土的最重要手段是族裔游說,一方面是在美國為故土利益游說,另一方面也在故土為美國游說,即向故土推廣和介紹美國的觀念、政策等。盡管美國國內對族裔游說存在諸多擔憂,特別是擔心國際移民可能會因此犧牲美國的利益,但也有很多人堅持認為,出于對美國外交背后道德指南的信仰,國際移民有助于美國在海外推廣自己的價值觀。"在美國內部深陷于社會文化危機之際,國際移民向其故土及更大的國際社會傳遞的信息可能是混雜的。這也意味著,國際移民也可能將美國內部的社會文化危機傳播到世界各地,其結果是不僅會暴露美國內部的種種問題,而且有可能會誘發(fā)、激化國際社會的迷茫、矛盾、動蕩甚至沖突。

        如果說族裔游說向國際社會傳播美國社會文化危機的影響充滿不確定性,那么特朗普開啟第二任期后國際移民傳播美國社會文化危機的效果極有可能是消極的,大致表現為三個方面。首先,無論是在2024年大選期間還是在特朗普獲勝之后,決定移居海外的美國明星和富豪均大幅增長,這意味著美國社會文化危機的充分顯現。"其次,特朗普極可能重啟其第一任期對外來移民的限制舉措,不僅為外國移民進入美國設置重大障礙,而且也可能導致大量已進入美國的非法移民被遣返。無論何種情況,這些移民都可能基于對美國的消極印象,相對偏激地傳播有關美國社會文化危機的信息。最后,特朗普也可能延續(xù)其第一任期的戰(zhàn)略競爭邏輯,并在拜登政府的基礎上升級或調整主要針對中國和俄羅斯的戰(zhàn)略競爭或“新冷戰(zhàn)”,結果是不斷升級針對部分國家的人文交流限制。例如,特朗普政府曾于2018年啟動所謂“中國行動計劃”(China"Initiative),導致數百名美國科學家遭調查和起訴,其中多數是華裔。這不僅遭到很多人的強烈反對并最終被拜登政府終止,也促使大量華裔科學家重返中國。"因此,如果特朗普在第二任期加大對與中、俄人文交流的限制力度,可能導致更多華裔和俄裔美國人回流,并對中、俄有關美國社會文化危機的認知產生顯著影響。

        最后,虛擬社區(qū)(virtual"community)是美國社會文化危機影響國際政治的觀念性渠道。一方面,美國自二戰(zhàn)以來所擁有的世界霸權、經濟優(yōu)勢及移民網絡,為其社會文化的全球性傳播奠定了堅實的物理基礎。另一方面,美國在冷戰(zhàn)后引領的信息技術革命使基于互聯網的虛擬社區(qū)快速發(fā)展,為美國社會文化的全球性傳播奠定了快捷的網絡基礎。而“后真相時代”的來臨為虛擬社區(qū)的繁榮提供了合法性支撐,導致真相極可能取決于信仰而非信息。在“后真相時代”,真相與謬誤不再是具體事例的屬性,而是一種集體勸說現象。真相演變?yōu)橐环N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將針對個體的行動與結構性傾向相結合的網絡體系和共識機制?;蛘哒f,在當下的美國,真相事關如何成功地讓個體接受結構性或體系性的共識,它事實上是一種勸說機制。就個體接受共識而言,私下的動態(tài)勸說比公共的固定說教更為有效。"這使得超越國界且因志趣相投而形成的虛擬社區(qū)在美國社會文化傳播方面的作用日益重要。

        盡管虛擬社區(qū)可能使美國社會文化的傳播更為便利和快捷,但它并不甄別信息質量。隨著美國社會文化危機加重,虛擬社區(qū)在放大和擴散危機方面的消極效應也會隨之增強。美國獨特的國際地位和強大的物質能力,使其內部稀奇古怪的思潮在世界各地都存在追隨者。例如,特朗普在美國存在高度爭議,卻在歐洲不少國家被人效仿。特朗普2016年當選總統(tǒng)后,一度引發(fā)歐洲對“黑天鵝”“灰犀?!笔录膹V泛擔憂。特朗普2024年再次當選總統(tǒng)后,其獨特的舞步又迅速流行開來。又如,在美國國內存在高度爭議的性別和性身份問題,也正在國際社會傳播。這意味著美國的社會文化危機也極有可能通過虛擬社區(qū)傳播至全球。

        還應看到的是,由于真實的國家邊界效應,美國國內相互沖突的社會文化要素在經由虛擬社區(qū)傳播至全球各地后,其對抗性可能因此而降低。當然,如果相互沖突的社會文化要素經由虛擬社區(qū)傳播至同一政治空間,則可能導致美式社會文化危機的“全球化”,使其他國家和地區(qū)的內部思潮呈多樣化發(fā)展,為相應國家和地區(qū)的內部治理平添諸多困難。

        結"束"語

        需要看到的是,美國內部仍有不少人對其社會文化危機有著深刻的認識。早在2016年,美國就有超過半數的普通公眾意識到需要一位能“打破常規(guī)”的強勢總統(tǒng)。"這可能是特朗普在盡管爭議不斷的情況下,仍能兩度當選美國總統(tǒng)的深層原因之一。特別是美國2024年大選某種程度上是對特朗普的“信任投票”。在他贏下所有搖擺州的同時,已“特朗普化”的共和黨不僅贏得參眾兩院多數,還在州級選舉中小有斬獲。"盡管截至目前特朗普第二任期的內閣成員的選擇多出人意料,但仍可能迎合眾多普通民眾對“強勢且愿意打破常規(guī)”領導人的期待。值得關注的是,特朗普極有可能在其第二任期倚仗府會一致強勢推進“杰克遜式革命”,嘗試為應對美國社會文化危機采取自上而下的系統(tǒng)性方法。當前的主要跡象是由埃隆·馬斯克(Elon"Musk)領導的政府效率部(Department"of"Government"Efficiency,"DOGE)或將徹底推翻根深蒂固的深層政府(deep"state)。如果這一政治改革努力獲得成功,美國的社會文化危機有可能在短期內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但由于這僅代表部分美國人的吁求,因此它極有可能仍是延續(xù)“對抗政治”而非重振“共識政治”,其結果可能是進一步撕裂美國社會,加劇既有的社會文化危機,而非“讓美國再次偉大”。

        [責任編輯:陳""雪]

        猜你喜歡
        社會文化美國
        廣告語中的社會文化
        東方教育(2016年20期)2017-01-17 20:16:00
        論廣場舞對社區(qū)、村鎮(zhèn)居民的重要性
        青年時代(2016年19期)2016-12-30 17:04:48
        關于 “機械復制”的思考
        從文學角度看《簡?愛》的四個中譯本
        當代美國恐怖影片中的哥特元素
        電影文學(2016年16期)2016-10-22 10:19:08
        美國商業(yè)銀行衍生品業(yè)務的特點分析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5:55:39
        六曜與日本文化
        考試周刊(2016年59期)2016-08-23 14:46:13
        淺談社會語言學視角下性別差異的體現
        美國黑人影片中的文化認同焦慮
        電影文學(2016年9期)2016-05-17 12:09:36
        玩50岁四川熟女大白屁股直播| av在线网站一区二区| av天堂中文亚洲官网| 麻豆精品一区二区综合av| 欧美老妇多毛xxxxx极瑞视频|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免费无遮挡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午夜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一本色道久久88加勒比—综合|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日本| 亚洲精品成人av在线| √天堂中文官网8在线 | 不卡无毒免费毛片视频观看| 日本精品熟妇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大片免费视频播放一级|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欧美gv在线观看| 国产真实乱XXXⅩ视频| 国产91大片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熟女中文字幕| 日韩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蜜桃视频| 乱码午夜-极国产极内射|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精品| 亚洲国产av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超碰97资源站| 国产美女69视频免费观看| 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一二三区| 老熟女老女人国产老太| 一区二区三区av波多野结衣| 少妇太爽了在线观看| 妇女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 在线观看国产白浆一区三区| 免费女人高潮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福利自产拍久久| 欧美片欧美日韩国产综合片| 精品精品国产三级av在线| 伊甸园亚洲av久久精品| 内射中出无码护士在线| 中国精品久久久久国产| 国产av天堂一区二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