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學定教”是一種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導向.探究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以學定教”的可行路徑對于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有非常積極的影響.具體而言,文章先立足于小學數學課堂“以學定教”的內涵、特點加以概述,然后列舉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以學定教”的可行策略,以期優(yōu)化小學數學課程建設,促進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發(fā)展.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以學定教”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簡稱《新課標》)指出,有效的教學活動是學生學和教師教的統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學生的學習應是一個主動的過程.“以學定教”理念符合這一教學指導意見,能將學生視為教學的主體,通過關注、分析學生的學情發(fā)展水平、思考深度、興趣愛好及學習進度,從而對學情形成深度判斷,繼而調整實際教學活動與指導方向.將“以學定教”深度融入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來,有助于學生數學能力的深度發(fā)展.
一、小學數學課堂“以學定教”的內涵
“以學定教”顧名思義,即以學生的學情需求來制訂教學計劃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強調對學生學情的深入分析與解讀,從而針對個性化學情制訂與之相匹配的教學方案.這里的“學”包含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能力、學習風格特點、學習興趣愛好、潛在學習能力等要素;“教”則包含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教學要素.將“學”作為“教”的依據,意味著教師需要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風格、學習興趣等學情,從而增強“教”與“學”的契合度,確保學生均能在課堂中獲得有效的學習指導.
二、小學數學課堂“以學定教”的教學特點
(一)自主性特點
基于“以學定教”的小學數學課堂具有自主性特點.這里的自主性主要體現在學生的學習行為中.首先,課程設計要具有啟發(fā)性,以此喚醒學生自主探究興趣,引發(fā)學生自主思考;而后,教學實施過程要具有自主性,為學生保留更多自主選擇、自主發(fā)展的學習空間,為學生積累自主學習經驗.此外,自主性特點還體現在教學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教學工具的選用、教學評價的實施等方面.重視“以學定教”小學數學課堂的自主性特點創(chuàng)設教學活動,能提升學生自主學習意識與能力.這對于學生長遠學習、深入發(fā)展具有積極意義.
(二)互動性特點
小學數學課堂中應用“以學定教”教學策略,具有互動性特點.具體而言,基于“以學定教”教學策略,教師將加強與學生的互動與溝通,以此來分析與評估學情,獲得直觀的學情信息.學生也將通過小組之間的互動、與教師的互動高效完成自主性強的學習任務.因此,基于“以學定教”的小學數學課堂能充分凸顯其互動性特點,據此創(chuàng)設的教學活動也能為學生提供更多的互動學習機會.
(三)分層性特點
分層性特點是小學數學“以學定教”課堂的顯著特點.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個體學情存在差異.教師將根據學生個體的學習情況,設計難度層次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確保每名學生均能深度投入教學活動中來,充分凸顯了教學的分層性特征.此外,教師還應結合學生個體的學習弱項進行專項指導,提供適宜其發(fā)展的個性化學習目標.這一教學指導與目標設計,也能體現數學課堂的分層性.
三、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以學定教”策略
(一)依托學生學情特點,設計教學目標
1.立足本班學情,統籌設計核心素養(yǎng)目標
設計教學目標是教學設計的首要步驟.在“以學定教”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將本班學生的學情特點作為依據,立足于班級范圍,統籌設計核心素養(yǎng)目標.在此環(huán)節(jié)中,教師應深度挖掘學生數學基礎、學習進度、學齡特征等,將之作為教學目標內容、難度的設計依據.教師可以基于學生的數學基礎能力和課時重點難點,為學生預設本課教學目標的內容,設計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方向;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當前學習進度,預設本課教學目標的難度,確保目標設置既不過于簡單也不過于復雜,能夠恰到好處地激發(fā)學生的挑戰(zhàn)性和學習興趣.同時,教師還需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學齡特征,設計符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和興趣愛好的教學目標,以提高學生的學習參與度.
例如,在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面積”教學活動中,本課教學重點在于:讓學生掌握長方形(S=ab)、正方形(S=a2)的面積計算法則以及面積單位間的進率(1dm2=100cm2).教師可以立足本班學生的共性學情特點,設計以核心素養(yǎng)為框架的課時教學目標如下:
(1)量感培養(yǎng)目標:讓學生通過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學習,能正確理解和使用面積單位(如:平方米m2、平方分米dm2、平方厘米cm2),能夠結合實際問題測量組合圖形的面積,讓學生初步形成量感.
(2)推理意識培養(yǎng)目標:讓學生比較和觀察不同長度、寬度、大小的長方形和正方形,結合給出的數學條件解決實際問題,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推理意識.
(3)空間觀念培養(yǎng)目標:讓學生通過繪制和比較不同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培養(yǎng)學生空間想象力,使學生理解圖形之間的轉換關系.
(4)應用意識培養(yǎng)目標:讓學生在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學習中,掌握面積計算方法,能將之應用到解決實際生活問題中去.
在設計上述教學目標時,教師應結合第二學段學生的能力水平和興趣特點,按照《新課標》的指導意見,調整教學目標的層次性和可操作性.
2.立足個體學情,分層設計個性化學習目標
學生是獨立發(fā)展的個體.預設面向班級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目標后,教師可以立足于個體學情,為學生設計分層式學習目標,并將本班學生進行簡單分層,引導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完成適合個人發(fā)展的學習目標.具體而言,教師首先應基于班級學情,將學生分為A,B,C三個等級.可以是基礎級、提升級和拓展級,也可以是一級、二級和三級.而后,教師可以為不同層級的學生調整整體教學目標的難度,形成個性化學習目標.這一教學設計能充分凸顯“以學定教”的理念和優(yōu)勢,有效促進學生個性化發(fā)展.
以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平行四邊形和梯形”教學活動為例,本課教學重點在于讓學生掌握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性質與特點,能利用公式計算平行四邊形和等腰梯形的面積(公式如:S=ah,S=(a+ b)h÷2),其教學目標側重于學生量感、符號意識、運算能力、空間觀念、推理意識的培養(yǎng).明確教學目標后,教師可以結合本班學生作業(yè)、單元測試和課堂表現來分析學情,結合學生個體的學習能力、知識水平、學習興趣等要素,將學生分為基礎級、提升級和拓展級,并進一步分化每一層級學生所要完成的學習目標.以“推理意識”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目標為例,處于基礎級的學生需能在本課教學中通過教師的思維引領和生活案例,推理平行四邊形和等腰梯形的面積公式,并能將公式應用于實際問題中;處于提高級的學生需能在教學中結合給出的教學材料,自主推理出平行四邊形和等腰梯形的面積公式,并能運用說理的方式,簡明扼要地說明公式推理的過程;處于拓展級的學生需能在提高級目標的基礎上,靈活運用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性質,進行較復雜的推理和問題解決.如此設計分層教學目標,能更好地滿足不同層級學生的學習需求,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
(二)結合學生學習需求,調整教學策略
1.結合學生自主學習需求,提供多樣性教學資源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需結合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真實需求,靈活調整小學數學的教學策略.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將教學資源作為“以學定教”的重要落點,結合學生在動態(tài)教學過程中學習需求的變化,為其提供多樣性教學資源.不同的教學資源能在教學的不同環(huán)節(jié)中起到不同作用.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能滿足學生部分學習需求,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認知支持.
例如,在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小數的加法和減法”教學活動中,本課教學重點在于:讓學生理解整數加減法和小數加減法之間的聯系與區(qū)別,正確掌握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思路.教師可以結合課時重點內容,預判學生的部分學習需求,并有針對性地提供教學資源或自主學習材料.適合的教學資源包括小數加法和減法的例題解析、習題集、計算器、教學視頻等.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不同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學生的學習需求變化,為學生提供多樣性材料.例如:在課堂導學環(huán)節(jié),學生的學習需求圍繞“探究小數加法和減法的應有作用”展開.對此,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小組互動游戲,為學生提供“小數加法和減法”的情境展示工具和游戲道具.如:包含真實超市影像的微課程視頻、個別商品道具、蘊含小數的價格標簽(牛奶標簽6.9元;餅干標簽5.8元)等;在新知探究環(huán)節(jié),學生的學習需求圍繞“探究小數加法和減法的運算方法”展開.對此,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小數加法和減法的例題解析和習題集,讓學生通過實例進行探究和練習;教師還可以為學生提供計算器,幫助學生在計算過程中進行驗證和糾錯.多樣性教學資源的應用,能有效輔助學生完成課時學習.學生在探究材料過程中所表現的學情,則能為教師提供教學參照,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2.結合學生課堂學習表現,實施個性化教學指導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表現往往能直接反映出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和學習需求.為落實“以學定教”,提升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可以在教學中觀察、分析學生的學習表現,并結合學生個體學習情況為其實施個性化教學指導.具體而言,教師可以結合學生學習困難的差異,選擇不同的內容進行教學指導;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個性特征,選擇多樣性教學指導方式;教師還可以結合學生的學習進度,調整教學節(jié)奏.個性化教學指導的實施,更好地滿足了學生的學習需求,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1)14和28都是7的倍數,那么,14和28的和是7的倍數嗎?
(2)14和28都是7的倍數,那么,14和28的差是7的倍數嗎?
(3)從上述兩個問題的答案中,你能發(fā)現哪些規(guī)律?
觀察與分析不同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個性化學習需求,有利于實現“以學定教”,予以學生指向性強的教學指導.這種“以學定教”的教學策略,不僅能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
(三)基于學生發(fā)展水平,實施教學評價
學生課堂學習結束后,教師可以為學生實施教學評價.基于“以學定教”的教學策略,教師需結合學生的發(fā)展水平來靈活調整教學評價的內容、標準、評價角色和評價方式,以此來提升教學評價的客觀公允性.具體而言,首先,教師可以結合課時重點內容設計檢測題,以學生答題的表現作為學情的評級依據,從而分析學生學習的不足之處;而后,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學情表現對學生進行評價,并設計自評、互評于一體的教學評價表,供學生自主評價與探究.針對不同評價內容,教師還可以預設差異化評價標準和多樣化評價方式.
例如,在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圓”教學活動中,本課教學重點在于:讓學生理解π的含義,能運用圓周率(π≈3.14)求圓的面積和周長.在課堂教學尾聲,教師可以結合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為學生進行教師評價:“這節(jié)課我們著重學習了圓的周長、面積以及圓周率的奧秘.同學們表現活躍,學習認真.不過在解決與圓相關的實際問題時,我發(fā)現部分同學還存在一些困惑和誤區(qū).具體來說……”而后,教師可以分發(fā)自評、互評的教學評價表,評價表格包含評價內容、評價標準、評價方式和評價角色的設計,讓學生自主填寫并相互交流,充分體現“以學定教”的教學優(yōu)勢,既能確保評價結果的客觀公正,又能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
結 語
綜上所述,基于“以學定教”小學數學課堂具有自主性、互動性和分層性特點.“以學定教”的教學模式,強調在小學數學課堂中重視學生的自主性學習,促進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并采取分層教學策略,以適應每名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從而提高教學效果.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立足學生學情特點、學習需求、發(fā)展水平等方面,依次設計小學數學的教學目標、教學策略和教學評價,以此凸顯“以學定教”的重要價值,促進學生數學素養(yǎng)和能力的培養(yǎng).
【參考文獻】
[1]徐小艷.以學定教 讓小學數學課堂更高效[J].天津教育,2023(36):31-33.
[2]湯苗.以生為本 以學定教:“杠桿”第一課時教學設計[J].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23,52(36):34-36.
[3]朱虹.以學促教,以學定教:小學數學實踐式學習單的設計與探索[J].小學教學研究,2023(35):44-46.
[4]雷銘.論“以學定教、學為中心”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藝術,2023(11):37-38.
[5]章益彤.以學定教,提升初中數學教學品質的訣竅[J].數學大世界(上旬),2023(11):26-28.
[6]赫錦錦,劉蔚,蔡燈塔,等.“以教促學、以學定教”轉變傳統課堂實現“教學相長”的探索與應用[J].河南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23,42(5):387-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