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二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為例,探討了如何在小學革命文化主題單元的文學閱讀與創(chuàng)意表達教學實踐中,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關鍵詞】革命文化 學習任務群 核心素養(yǎng) 立德樹人
語文核心素養(yǎng)把文化自信放在了首位,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頭。那么,如何在小學革命文化主題單元文學閱讀與創(chuàng)意表達的教學實踐中,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呢?筆者以二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為例,談談幾點做法。
一、設任務群,激發(fā)朗讀文本的興趣
二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圍繞“革命先輩”這一人文主題,編排了四篇精讀課文。這個單元所涉及的內容距離學生生活較遠,如何初步滲透革命傳統(tǒng)教育,引領學生感受革命先輩的崇高品質,幫助學生樹立文化自信呢?筆者認為,創(chuàng)設適合學段特點的學習任務群,能巧妙地激發(fā)學生閱讀革命先輩故事的興趣。
例如,教師可以在教學第一篇課文時,創(chuàng)設“時光旅行小火車——站點講解員”的學習任務群。任務一:分時間站點,選擇先輩故事;任務二:聽偉人故事,學習先輩精神;任務三:借關鍵詞句,把握故事情節(jié);任務四:講站點故事,表達敬仰之情。學生在任務的驅動下,積極主動地參與,圍繞共同學習的主題,依托文本豐富的語言材料,與課文中的革命先輩們互動,與學習伙伴互動,在思維的碰撞中,新鮮的認知形成,真摯的情感迸發(fā),革命文化的紅色種子悄然播下,從而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二、抓關鍵詞,培養(yǎng)深度思考的習慣
抓關鍵詞,可以幫助學生快速地把握課文內容,同時,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活力,培養(yǎng)學生進行深度思考的習慣,從而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1. 巧設情境,理解關鍵詞,拉近人物距離。
李吉林老師的情境教育認為,教育情境的優(yōu)化,能激發(fā)兒童強烈的學習興趣,促進兒童積極參與活動,從而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在低年級的語文教學中,可以抓住關鍵詞來創(chuàng)設有效的教學情境。例如,在執(zhí)教《朱德的扁擔》一課時,筆者是這樣引導學生在情境中體會關鍵詞“爭著去”的。
師:同學們,你們現(xiàn)在就是紅軍戰(zhàn)士,聽我布置任務——同志們,現(xiàn)在井岡山上的糧食不多了,要派些人到寧岡茅坪去挑糧,路途遙遠,山高路陡,非常難走,你們誰愿意去呢?
生:(紛紛舉手,大喊著)我去,我去!
師:好!都是好樣的!你們剛才舉手報名的情景就叫做“爭著去”。生活中,你“爭著去”做過什么事?
生1:開學搬新書時,我爭著去搬。
生2:班級需要打掃衛(wèi)生時,我爭著去打掃。
生3:家里的垃圾滿了,我爭著去倒。
……
師:同學們,看,紅軍戰(zhàn)士們跟你們一樣,從井岡山到茅坪,五六十里,十分遠,可是——
生:每次挑糧,大家都爭著去。
師:瞧,從井岡山到茅坪,山高路陡,十分難走,可是——
生:每次挑糧,大家都爭著去。
師:從“爭著去”這個詞語,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1:紅軍戰(zhàn)士不怕苦、不怕累。
生2:紅軍戰(zhàn)士不怕困難。
師:紅軍戰(zhàn)士為什么不怕困難?
學生暢所欲言。
從以上教學片段可以看出,創(chuàng)設情境,理解關鍵詞,要以“思”為核心,以“情”為紐帶,以“兒童活動”為途徑,以“生活”為源泉。這樣的教學,拉近了革命文化題材中的人物與學生的距離,讓革命文化題材的教學變得生動有趣,淺顯易懂。
2. 播放影視,理解關鍵詞,體會人物意志。
為了拉近革命文化題材課文與學生生活、思想、情感的距離,時代背景的講解、課外資料的補充、相關影視的播放,就顯得非常重要了。以《劉胡蘭》一課的教學為例,在理解“劉胡蘭像鋼鐵鑄成似的,一點兒也不動搖”這句時,可以抓住“鋼鐵鑄成”這一關鍵詞,體會劉胡蘭鋼鐵般的意志。由于低年級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匱乏,對“鋼鐵鑄成”這一概念的理解完全是空白的。因此,可以先播放鋼鐵是怎樣鑄成的視頻,讓學生明白“真金不怕火煉,百煉才能成鋼”的道理,而革命先輩們具有的就是這種鋼鐵般的意志。接著,播放具有鋼鐵般意志的黃繼光、董存瑞、王二小、劉胡蘭等人的影視片段。播放影視資源,有助于學生在直觀的影視語言表達中,體會革命先輩的頑強意志。
3. 聯(lián)系文本,理解關鍵詞,感悟人物精神。
“結合上下文了解詞語的意思”這一學習方法,不僅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第一學段提出的要求,而且還貫穿于整個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是一項非常重要的閱讀基本功,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閱讀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就得引導學生多讀書,在教材中“多走幾個來回”。以《劉胡蘭》一課為例,教師在執(zhí)教“劉胡蘭光榮地犧牲了,那年她才十五歲”這句時,就可以緊扣課后習題“聯(lián)系上下文,說說加點詞語在句子中的意思”來預設問題。教學時,教師先問:“如果把‘犧牲’換成‘死亡’,可以嗎?為什么?”學生通過查字典,明白“犧牲”在字典中的意思是為人民、為正義事業(yè)而獻出生命。但僅查字典還不夠,這只是淺層次的理解。這時,教師還要引導學生閱讀文本,聯(lián)系上文思考劉胡蘭犧牲的原因。通過聯(lián)系文本中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學生明白了劉胡蘭是為了“保護村里的共產(chǎn)黨員舍棄了自己的生命”這一正義的事業(yè)而獻出生命,這種死就叫做“犧牲”。至此,劉胡蘭大義凜然、英勇不屈的精神已深深印入學生的腦海中。此時,再引入毛主席的題詞“生的偉大,死的光榮”讓學生朗讀,學生必會讀得鏗鏘有力,革命文化教育必會入腦入心。
三、搭建平臺,提高口語表達的能力
在教學中,教師僅僅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培養(yǎng)學生深度思考的習慣還遠遠不夠,特別是對于革命文化主題的課文,還應激發(fā)學生對革命先輩的崇敬之情。教師可以結合當?shù)氐母锩幕?,搭建平臺,舉行各種各樣適合學生的活動,讓學生在表達崇敬之情的同時,提高口語表達的能力,從而體現(xiàn)語文課程綜合性和實踐性的特點。
1. 尋足跡,講述故事。
有人說,閩西的紅土地是血染成的,這是屬于閩西兒女的榮光。在閩西,最彌足珍貴的莫過于紅色文化。利用這一地域特點,在學習完這個單元后,教師可以組織開展“尋先輩足跡,講紅色故事”的主題班會,推薦學生讀一讀《閩西紅色故事100篇》,并讓學生選擇其中最喜歡的一個故事加以講述。通過講述閩西紅色故事,學生不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閩西的革命歷史和文化,增強了文化自信,而且語文核心素養(yǎng)也得到了提高。
2. 解說詞,表達崇敬。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內容主要以學習任務群組織與呈現(xiàn)。在設計學習任務時,要根據(jù)學習主題,充分利用當?shù)刭Y源,確定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語文實踐活動。教學完本單元后,根據(jù)本單元的學習主題,筆者利用當?shù)氐募t色文化資源優(yōu)勢,組織學生參觀了學校附近的毛澤東舊居。參觀之前,讓學生先去了解毛澤東在閩西時期的革命實踐歷程,然后準備一段解說詞,一邊參觀,一邊解說,深刻感悟中國共產(chǎn)黨革命歷程的艱辛,激發(fā)對革命先輩的崇敬之情。
(作者單位:福建省龍巖市實驗小學)
本文系龍巖市新羅區(qū)第三批名師(名班主任)工作室專項課題“小學革命文化類課文的文學閱讀與創(chuàng)意表達的教學策略探究”(立項批準號:LYXL202401027)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