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了切實減輕教師的負擔,教育主管部門要“深入人心”,學校管理層要“勠力一心”,家校社要“十指連心”,教師個人要“不忘初心”。
【關鍵詞】教師“減負” 多措并舉
“教師減負”這個話題一直是社會的熱點和焦點,更是一個難點和痛點。2019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減輕中小學教師負擔進一步營造教育教學良好環(huán)境的若干意見》;2022年,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發(fā)布《關于禁止向學校攤派與教育教學無關的“漲粉”“評比”“推銷”等指令性任務的通知》;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減輕中小學教師非教學負擔”。這一系列文件的出臺足見國家對教師減負工作的重視。但從各大媒體的相關調查和報道來看,教師的負擔依然很重,教師的大量時間被教學以外的任務所擠占。為何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如何有效助力教師“減負”呢?筆者以一名一線教師的身份,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教師的負擔源頭在哪里
問題的出現(xiàn)必有其原因,究其根本,教師負擔過重的原因大致可歸為四點。
一是教學活動外的事務占用教師大量精力。和未成年人及教育沾邊的檢查評比活動不斷;走訪式檢查、看材料打分式評比不斷;各種涉及安全、健康、家訪、學生家庭等信息和內容表格的反復填寫不斷;各種打卡提醒,規(guī)定性、臨時性“上級攤派”等形式化工作不斷……教師為了完成各種檢查和指標不得不做。這些檢查變相地通過各種排名通報等形式評價,迫使學校和教師不得不投入大量的精力和物力來完成各種任務,不僅增加了教師的工作負擔,還影響了教學質量。這是負擔來源的外因之一。
二是教育內部的評價體系不科學。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明確闡釋了“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是教育的使命,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無論是學校,還是教師,都應該把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放在首位,關注的應該是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但是,在現(xiàn)行的考核和考試制度下,有的地方對學校和教師的考核過于簡單化,把可量化的業(yè)績當做首要考核指標,并且一些學校把學生成績當做主要指標來考核教師。關注成績無可厚非,但如果把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都定位在學生的成績上,那就偏離了教育的最終目的。在這種指揮棒下,教師把大量的時間用在全力提高學生成績上,用簡單粗放的教學方式應對教師評價的教學成績。這種壓力自始至終一直存在,加重了教師的負擔。
三是社會對教師的期望過高。社會對教育、教師的關注和期待越來越高,已經超越和掩蓋了教育職能和教師職責,這是造成學校和教師隱性心理負擔、責任壓力的另一個重要因素。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投入也越來越大,他們希望中小學教師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教育資源和教學質量,對自己的孩子有更多的關注和關愛。這讓教師在工作中承受了更多的期望和責任。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本該從教育效果和育人目標出發(fā),但有時又不得不考慮家長的干預因素,使教師在工作中縮手縮腳,本該簡單的問題卻變得復雜起來,反而影響了教育效果,也增加了教師的心理負擔。
四是教師對自身職業(yè)素養(yǎng)提升和個人成長的焦慮。面對新的課改要求和不斷變化的教育需求,教師需要不斷地提升自身的業(yè)務能力,不停地思考應對各種教育變化之法。這些因素導致教師焦慮的增加,他們時刻在擔憂能不能做好,自己的未來在哪里,無形中加重了教師的負擔。這是教師心理負擔過重的關鍵內因。
二、對癥下藥方能有效“減負”
基于以上原因的分析,筆者認為,要想給教師真正“減負”,還要從負擔的成因上進行徹底的多元變革。
1. 教育主管部門要“深入人心”。
教師“減負”不僅要喊響口號,更要有人管、有措施,有監(jiān)督、有懲戒,把教師“減負”工作的成效作為評價教育主管部門工作的重要依據(jù)。政府相關職能部門要嚴格篩選各種事關教育的檢查、會議、活動,是不是有必要進學校,是不是會對正常的教育教學活動帶來影響和干擾。在甄別的過程中,有關部門要科學分析和決策,哪些能行,哪些不行,什么時間什么人能進校園。在討論征詢意見的過程中,要有更多的一線教師參與;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再確定,給予學校和教師更多的話語權。再者,要加大對教師“減負”工作的監(jiān)督力度。那么,誰來監(jiān)督,怎么監(jiān)督?教育主管部門可設立專門的部門來負責這件事,讓“減負”成為一項長期的工作,將“教師減負”成效納入部門履行教育職責評價的體系中。如此,教育主管部門的用心,深入到了一線教師需求的內心,讓工作“減負”不減質。如此既能有效完成相關工作,又能避免簡單重復的無效付出。
2. 學校管理層面要“勠力一心”。
學校要建立科學的評價機制,站在教師全面育人和教師綜合發(fā)展的角度考量制訂多元的評價體系,以人為本,公正評價、客觀評價和科學評價。評價機制應該充分考慮教師的教學成果、教學質量、教學態(tài)度和教學方法等,避免片面追求學生考試成績和統(tǒng)一標準化評價,給予教師更多的發(fā)展空間和創(chuàng)造性的教學權利。同時,評價機制也應該充分聽取教師的意見和建議,從而建立起多元化的評價體系,減少“一刀切”的評價方式,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更多的自主權。這樣健全的評價機制可以減輕教師的工作壓力,增進學校凝聚力,助力教師共同發(fā)展,從而更好地形成上下同心的教育合力。
3. 家校社要“十指連心”。
在教育孩子健康成長的大路上,家庭、學校、社會是同路人。家校社攜手,才能為教師的工作提供正向助力。比如,家長面對孩子的學習問題、課后作業(yè)、同學糾紛等要平心靜氣地多與教師溝通,了解情況,分析原因,不能把責任全部推給學?;蚪處?,更不能無端地一味指責,這樣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社會機構要落實好上級部門為教師“減負”的要求,減少社會性事務對學校和教師的干擾,讓教師安安靜靜地教書育人。各級媒體面對教育問題和現(xiàn)象要全面客觀地解讀,積極引導,宣傳好教育方針政策和教師先進事跡,為教育傳播正能量;要堅決杜絕為博得眼球、賺取流量而炒作甚至惡意攻擊教師的行為??傊?,全社會積極營造尊師重教的良好氛圍,關心愛護教師,家校社“十指連心”,互相促進,才能減輕教師的各項負擔,讓教師真正專心從教。
4. 教師個人要“不忘初心”。
教師自身對教育工作的認識不全面,以及急功近利的教育觀念,也是教師負擔重的重要原因。教師要守望初心,就是要始終牢記自己從事教育事業(yè)的初衷和使命。教育事業(yè)的初衷,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健康成長,是為學生的未來鋪設良好的人生基石。教師要不斷提醒自己,教育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品德和素養(yǎng),引導他們健康成長。教師在工作中應保持平和的心態(tài),用心去關愛每一個學生,用心去教好每一堂課。只有守望初心,教師才能在教育工作中不迷失方向,不迷失自己,才能從根本上實現(xiàn)自己為自己“減負”。
總之,教師“減負”勢在必行,刻不容緩。我們要做實為教師“減負”的具體工作,齊心協(xié)力讓這些負擔真正卸下來,讓教師真正輕裝上課堂,專心做教育。
(作者單位:山東省東平縣實驗小學)
參考文獻:
[1]吳奇.懶政除,負擔減[J].師道,2020(02):9-10.
[2]張家軍,陳苗.中小學教師減負的系統(tǒng)分析與行動路徑[J].南京社會科學,2022(04):143-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