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講好當代中國故事”的視角對民辦高校的翻譯傳播能力建設進行了深入的探討,研究闡述了翻譯傳播能力在“講好當代中國故事”中的關鍵作用、翻譯傳播能力在“講好當代中國故事”語境中的內涵和翻譯傳播過程中中國故事的定義和選取標準,在此基礎之上分析了民辦高校的學生特點并提出了適合民辦高校學生能力和時代特征的翻譯傳播方式以及民辦高校翻譯傳播能力建設的整體設計,以期為民辦高校的翻譯傳播能力建設提供理論和方法支持。
[關鍵詞]中國故事;翻譯傳播;民辦高校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4.07.002
引言
當下,隨著國家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和社會變革的持續(xù)推進,民辦高校作為中國高等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扮演著愈發(fā)重要的角色。作為傳統(tǒng)公辦高校的有益補充和延伸,民辦高校在適應社會需求、促進教育公平、推動教育創(chuàng)新等方面發(fā)揮著獨特的作用。然而,民辦高校在翻譯傳播能力建設方面的價值和作用卻沒有得到足夠的研究,通過在中國知網以“民辦高?!焙汀胺g傳播”為關鍵詞進行檢索,只得到1篇無直接關聯(lián)的論文。這說明相關領域的研究仍為一片空白,民辦高校在翻譯傳播能力建設方面尚存在種種挑戰(zhàn)和問題,亟待深入研究和探討。
一、“講好當代中國故事”視角下的翻譯傳播能力建設
(一)翻譯傳播能力建設在“講好當代中國故事”中的作用
“翻譯”和“國際傳播”是外語界經?;煊玫膬蓚€術語,眾多學者認為,翻譯的本質在于傳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講故事是國際傳播的最佳方式。以英語為母語的西方譯者不會花費大量的時間深入研究中國的思想文化,因此在翻譯傳播的過程中會不可避免地出現(xiàn)“負面刻板印象”“認知偏差”和“情感失真”[1]。打造中國自己的翻譯傳播能力,有助于講述凝聚中國人民經驗和情感的故事。高校學生,尤其是外語專業(yè)的學生,能夠以專業(yè)的知識解釋完整的中國、以客觀的視角展示真實的中國、以多維的模式展現(xiàn)精彩的中國,從而在世界面前呈現(xiàn)一個完整、真實、飽滿的中國形象。
(二)翻譯傳播能力在“講好當代中國故事”語境中的內涵
翻譯傳播能力不僅對應著語言轉換的技術,更對應著譯者和其他傳播者在傳播當代中國文化和價值觀念時所需具備的一系列專業(yè)技能和綜合素養(yǎng):
1.譯者應具備扎實的語言功底,能夠運用翻譯技能或者在輔助翻譯技術的幫助之下將“中國故事”準確地翻譯成外語,避免在翻譯過程中出現(xiàn)信息和語義的偏差,確保“中國故事”在國際傳播中得到正確理解。
2.譯者不僅應當能夠對傳統(tǒng)的文學形式進行翻譯,還要能夠處理網絡文學、類型文學之類的新文學形式和漫畫、影視劇、舞臺表演藝術等“半文本”的翻譯。
3.譯者要對“中國故事”的內涵有深刻理解,能夠講事實、講形象、講情感、講道理,在翻譯“中國故事”的過程中追溯文化根源、體現(xiàn)價值依歸、講好典型人物。
4.譯者還需要學會運用傳播學的理論和方法,依托網絡文學、網絡游戲、短視頻、微電影、網絡直播等新媒介敘事形式,利用跨媒介敘事的方式打造多模態(tài)、劇集式的知識并在國際場域傳播[2]。
(三)翻譯傳播過程中“中國故事”的定義和選取標準
什么是“中國故事”?翻譯傳播什么樣的“中國故事”?
對此,學者們給出了豐富的解答:陳功和韓佳秀認為,中國故事是能夠折射中華文明和歷史傳統(tǒng)、展現(xiàn)中國式現(xiàn)代化并反映中國現(xiàn)實情形的故事[3];李宇提出,中國故事既包括柔性敘事中的個體故事,也包括軟性傳播中的政治娛樂節(jié)目,如脫口秀、電視劇、軟新聞,甚至包括喜劇、恐怖片和動作片[1];鄧禎強調,在國際傳播中的中國故事,應包含“反映世界各國人民共同利益、共同理想、共同追求,并且能激發(fā)普遍共鳴的故事”[2];劉燕指出,應采取平民化的敘事視角和貼近大眾生活的語態(tài),以小人物為切入點,“聚焦微觀群像,講好人民故事”[4];陳先紅和汪讓則認為,“中國故事”是一個整體性的隱喻,“只要在國際傳播場域提及‘China’‘Chinese’,就是在談論中國,在講‘中國故事’”[5];邊燕杰和溫翔麟指出,“中國故事其實就是承載著中國本土知識的故事文本”[6];吳旋娜則將中國故事劃分為大敘事、中敘事、小敘事三類,“大敘事是講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國家繁榮富強的故事,包括傳統(tǒng)文化、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等;中敘事是講述中國城市、鄉(xiāng)村發(fā)展以及各行各業(yè)創(chuàng)新的故事;小敘事是講述中國老百姓各個年齡層美好生活的故事?!盵7]
總之,對于“中國故事”的內涵具有豐富的解讀,只要是“講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故事、講好中國夢的故事、講好中國人的故事、講好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故事和講好中國和平發(fā)展的故事”[8]就是翻譯傳播能力建設中的好故事。
二、民辦高校翻譯傳播能力建設的基礎與策略
(一)民辦高校的學生特點
與公辦高校學生相比,民辦高校學生在英語基礎、傳播習慣、變通能力多個方面具有鮮明的特點:
1.薄弱的英語基礎。受高考錄取批次和錄取分數的影響,民辦高校學生的高考英語分數相對較低、外語基礎相對薄弱。根據研究者對天津某民辦高校2023級入學新生的公共英語摸底考試(高考難度)的統(tǒng)計數據,考試的不及格人數遠高于及格人數。在翻譯傳播能力的建設過程中,需特別關注如何有針對性地培養(yǎng)學生的外語基礎,提高其翻譯能力和傳播效果。
2.多元化的傳播習慣。民辦高校學生傾向于使用社交媒體、視頻分享平臺等新型傳播工具獲取和傳播信息。根據研究者對上述相同高校學生的調查,絕大部分學生有通過抖音、微信公眾號等平臺刷消息、看短視頻的習慣,其中有相當比例的學生每天花費較長的時間刷短視頻;甚至許多學生有通過自媒體平臺發(fā)表視頻或發(fā)文,或通過直播進行購物、帶貨或教學的經歷。在翻譯傳播能力的培養(yǎng)中,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傳播特點和偏好,以設計出更具吸引力和影響力的傳播內容和手段。
3.較強的變通能力。民辦高校學生出于對自己學習基礎和能力的不自信,往往不會選擇以“正面強攻”的方式專注于課本和備考資料的學習。據觀察,很多學生在進行學習和備考工作時會訴諸其他的手段,尤其是利用網絡資源(例如通過手機APP、各類自媒體平臺、考研論壇、線上直播課等)進行信息的補充;在就業(yè)上也通常不會“在一棵樹上吊死”,很多學生采取線上和線下創(chuàng)業(yè)的方式進行就業(yè)并且取得了成功,而高度發(fā)展的互聯(lián)網技術和已經到來的自媒體時代正在進一步加速這一趨勢。
(二)適合民辦高校學生能力和時代特征的翻譯傳播方式
民辦高校建設翻譯傳播能力,需要結合學生的能力特點和時代的特征,從而保證譯文的質量、豐富譯作的呈現(xiàn)和傳播形式。
學生可根據自身的語言能力和專業(yè)背景設計相應的翻譯任務和活動,并借助人工智能等新型技術來輔助翻譯傳播的過程。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逐步發(fā)展,相關技術應當被科學合理地運用到譯作的輔助翻譯、潤色和傳播過程中,這既增加了效率,又給學生帶來了學習和訓練的機會,有助于學生在實戰(zhàn)中錘煉出更加強大的翻譯能力。
學生的翻譯傳播方式應該緊跟時代潮流,結合新媒體技術在國內外主流社交媒體平臺開展線上線下結合的翻譯實踐活動,積極參與并分享翻譯作品,從而培養(yǎng)出自我表達能力和傳播意識。
學生產出的翻譯傳播作品可以超越傳統(tǒng)的文本形式,采用多模態(tài)的方法進行創(chuàng)作,打造出文字、視頻、音頻結合的“全媒體傳播矩陣”[2],從而便于通過社交媒體渠道傳播;其內容形式也可以結合民辦高校學生的特點進行創(chuàng)新,如進行朗誦、配舞、配樂、配英文講解等。
(三)民辦高校翻譯傳播能力建設的整體設計
民辦高??梢詮姆g傳播的技能培養(yǎng)、氛圍培養(yǎng)、內容導向、實戰(zhàn)訓練和物質保障等多角度入手進行整體設計,培養(yǎng)學生的翻譯傳播能力。
從技能培養(yǎng)的角度出發(fā),民辦高校可以將翻譯學和傳播學中的基礎理論和技能納入教學計劃,選擇其中簡單、有趣、實用的部分(如翻譯學中的“三美”論、“傳神”論和傳播學中的“5W”理論等)傳授給學生。從案例的選擇上,可以優(yōu)先考慮學生所熟悉的體裁、身邊的人物以及貼近生活的故事,從而激發(fā)他們對學習的熱情與興趣。
從氛圍培養(yǎng)的角度出發(fā),民辦高??梢栽诟黝愋@文化節(jié)中加入以“講好當代中國故事”為主題翻譯比賽、英譯朗誦比賽,組織以學生為主體的翻譯研討會和社團,鼓勵展開師生合作共創(chuàng)的翻譯活動等。對優(yōu)秀的翻譯傳播作品,尤其是多模態(tài)作品和形式新穎的作品,可以開設專欄進行宣傳展示并給與獎勵。
從內容導向的角度出發(fā),民辦高??梢詫⒇S富的“中國故事”作為案例融入課堂教學,教授學生如何從身邊的人、物、事中發(fā)掘能夠代表當代中國精神面貌、反映當代中國科技水平、體現(xiàn)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思想道德的優(yōu)質素材,鼓勵和引導學生以接地氣的方式將這些優(yōu)質的“中國故事”翻譯和傳播出去。
從實戰(zhàn)訓練和物質保障的角度出發(fā),民辦高校可以牽線搭橋,鼓勵、引導、促成學校師生展開與文化機構、媒體組織等的商業(yè)合作,使師生能夠在實戰(zhàn)環(huán)境下錘煉翻譯傳播技能并獲得收益,促使翻譯傳播能力往專業(yè)化、商業(yè)化、職業(yè)化、長久化發(fā)展。
三、結語
本文從“講好當代中國故事”的視角論述了翻譯傳播能力的內涵、關鍵作用以及優(yōu)質“中國故事”的選取標準,并提出了適合民辦高校學生的翻譯傳播方式和整體建設方案,以期為民辦高校的翻譯傳播能力建設提供理論和方法支持。
參考文獻:
[1]李宇.講好中國故事的策略創(chuàng)新:柔性敘事與軟性傳播[J].對外傳播,2023(7):44-47.
[2]鄧禎.跨媒介敘事:中國故事國際傳播的升維[J].中國編輯,2023(10):79-84.
[3]陳功,韓佳秀.“講好中國故事”的關鍵命題及理論闡釋[J].江西社會科學,2022,42(12):180-188.
[4]劉燕.跨文化傳播視域下中國故事的創(chuàng)新表達——《中國詩詞大會》敘事策略分析[J].傳媒論壇,2023,6(22):53-55.
[5]陳先紅,汪讓.評估·建構·超越:中國故事社交媒體國際傳播的效能研究[J].現(xiàn)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3,45(11):55-65.
[6]邊燕杰,溫翔麟.如何在國際學術平臺講好中國故事?——“關系社會學”研究經歷的聯(lián)想和啟示[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43(6):1-13.
[7]吳旋娜.新聞敘事學視域下中國故事創(chuàng)新傳播策略研究[J].傳播與版權,2023(24):5-8.
[8]習近平.習近平關于講好中國故事重要論述摘編[J].黨的文獻,2020(1):3-11.
基金項目:此論文為2022年度天津市教委科研計劃專項任務項目(外語教育),項目名稱:“講好當代中國故事”視角下的民辦高校翻譯傳播能力建設研究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2ZXWY-QN08)
作者簡介:
姚立佳(1989.6-),男,漢族,安徽宣城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應用心理語言學;
任靜(1987.1-),女,漢族,河北邢臺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二語習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