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立德樹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而大學生家國情懷培育是落實立德樹人的重要內容。家國情懷是一個人在認知、情感、意志、行為方面對黨、國家、故土以及人民所表現(xiàn)出的深情大愛。對高職大學生家國情懷培育助力大學生立志筑夢,也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培養(yǎng)立大志擔大任的時代新人,這是對“培養(yǎng)怎樣的人、如何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問題的積極回答,為我國高等職業(yè)教育事業(yè)指明了發(fā)展方向。本文在闡釋家國情懷培育的時代價值基礎上,對當下高職院校大學生家國情懷培育存在問題進行了分析,從知、情、意、行四個維度探討了大學生家國情懷培育的有效路徑,對提升高職大學生家國情懷培育的效果有所啟示。
[關鍵詞]立德樹人;高職大學生;家國情懷培育;路徑
高等職業(yè)教育是培養(yǎng)人、造就人的重要供給主體,高職院校的首要職能和本質職能是人才培養(yǎng)。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學是立德樹人、培養(yǎng)人才的地方,是青年人學習知識、增長才干、放飛夢想的地方。”[1]高職大學生是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的人才資源,是國家未來發(fā)展的生力軍,對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開展家國情懷的培育是高職院校“立德樹人”的內在要求。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青年人決定著國家的未來,家國情懷培育可以提升高職大學生的家國情感,增強其民族認同感和社會責任感,培養(yǎng)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shù)臅r代青年。
一、高職大學生家國情懷培育的時代價值
(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
立德樹人是我國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強調以樹人為本、以立德為先,高職院校落實這個根本任務就要回答好“培養(yǎng)怎樣的人、如何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這個主要問題,培養(yǎng)大學生胸懷愛國情感,心系人民,有責任有擔當,擁有心懷天下的博大胸襟。高職大學生家國情懷培育與立德樹人的目標和任務在本質上是一致的,一方面,培育高職大學生厚植愛國、報國的情感;另一方面,也有效地實現(xiàn)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推動高等職業(yè)教育長遠性、可持續(xù)發(fā)展。
高職大學生家國情懷培育是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同樣也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內容,其在本質上就是對高職大學生這個青年群體的認知、情感、意志以及行為方面的培養(yǎng)。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關鍵要以家國情懷培育為基點,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為主線,健全高職院校對大學生家國情懷培育的體系,在培養(yǎng)對于祖國、家鄉(xiāng)的熱愛以及民族擔當?shù)那閼阎型晟苽€人品格,增強國家認同感和責任感,勇于承擔未來國之重任,確立了高職大學生家國情懷培育在高等職業(yè)教育中的地位。對高職大學生家國情懷的培育創(chuàng)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為落實立德樹人提供了有利的實踐條件。
(二)助力大學生立志筑夢
家國情懷培育幫助高職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堅定實現(xiàn)中國夢的信心。當前,高職院校大學生基本上是“00后”,他們對外界新鮮事物具有強烈的好奇心,接受和理解能力較強,因此,在校期間是他們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但是,由于他們思想觀念尚未成熟且社會經驗不足,使得大學生在認知外界事物時缺乏判斷能力。隨著網絡的發(fā)展,大量魚龍混雜的信息出現(xiàn)在網上,難以甄別優(yōu)劣,各種西方文化和思潮的不斷涌入,對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及思維方式產生了巨大的沖擊。高職院校必須把落實立德樹人這個根本任務作為基本定位,幫助大學生用理性辨別社會上出現(xiàn)的各種思潮和文化,引導大學生把自身的家國情感轉化為推進民族復興強大的力量,助力大學生樹立實現(xiàn)中國夢的志向和信心,把個人理想融入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事業(yè)中,為黨、祖國、家鄉(xiāng)和人民作貢獻。
二、高職院校大學生家國情懷培育中存在的問題
時代在發(fā)展,社會在進步。我國重視對大學生家國情懷培育,大學生家國情懷培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多種現(xiàn)實因素,在對高職大學生家國情懷培育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
(一)部分高職大學生對家國情懷培育的認知存在偏差
盡管高職大學生家國情懷培育的效果有所提升,但部分高職大學生對家國情懷培育的認知還存在一定的偏差。首先,不能正確認識家國情懷培育與愛國主義教育兩者之間的關系。部分學生認為家國情懷培育就是愛國主義教育,無法區(qū)分兩者的關系,將家國情懷培育局限于愛國、愛家,對于愛家、愛國與愛家鄉(xiāng)、愛黨、愛人民、愛社會主義的關系認識比較模糊,還不能夠全面認識到家國情懷培育的內容。其次,一部分高職大學生缺乏開闊的國際視野。對學生家國情懷培育同時還要有開闊的國際視野,部分高職大學生對我國基本國情及在世界中的地位理解不夠全面,對國際國內熱點的認識比較片面。因此,部分大學生對家國情懷培育的認識仍存在一定的偏差,影響大學生報國的行動自覺。
(二)高職大學生家國情懷培育針對性不強
高職大學生家國情懷培育的針對性是在培育的過程中根據(jù)學生實際存在的問題,有針對地提出解決的措施,達到引導高職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家國觀念的目的。增強家國情懷培育的針對性能夠滿足高職大學生的學習需要,提高家國情懷培育的實效性,增強高職大學生的家國情懷,堅定報國強國意志。然而,當前的家國情懷培育課程教學內容和方式缺乏針對性。思想政治理論課是當前高職院校對大學生家國情懷培育的主渠道,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形式較為單一,內容比較乏味,未能將枯燥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形象生動的內容,難以引起情感共鳴。教師在授課時未能充分挖掘家國情懷教學資源,很少運用其他除思政理論課教材之外的教學素材,方式較為傳統(tǒng)單一,無法很好地滿足高職大學生的實際需求。
(三)高職大學生家國情懷培育重教輕行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方式,但是當前高職院校在對于大學生家國情懷培育時依然較為注重傳授理論知識,更多的是利用思政課堂教學、講座的形式灌輸知識,而較少開展相關的實踐活動。一些教育實踐基地、三下鄉(xiāng)、研學旅行等實踐活動并不能覆蓋到所有學生,造成高職大學生在家國情懷培育過程中出現(xiàn)知行不一的后果,這說明高職院校在對于大學生家國情懷培育方式上缺少一定的實踐性,大學生參與家國情懷培育相關實踐活動的途徑也未能實現(xiàn)多樣性,大學生不能以多種多樣的方式完善自己的品格、厚植家國情懷。
三、立德樹人視域下高職大學生家國情懷培育路徑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凝聚大學生的力量為祖國、為家鄉(xiāng)作貢獻,必須系統(tǒng)把握高職大學生家國情懷培育的路徑,以大學生的知、情、意、行四個維度為抓手,讓大學生正確認識家國情懷是什么、為什么,最后知道要怎么做,在自身學習和實踐中培養(yǎng)家國情懷。
(一)拓展培育渠道:提高高職大學生的家國認知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的全過程”,“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2]。因此,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培養(yǎng)大學生的家國情懷為著力點,加大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創(chuàng)新力度,將家國情懷培育融入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方面面。首先,要將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相結合,豐富高職大學生家國情懷培育體系,提升大學生在思想和精神領域的覺悟,堅定理想信念、敢于創(chuàng)新、艱苦奮斗、敢于擔當,提升其思想品德修養(yǎng),實現(xiàn)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其次,發(fā)揮主流媒體的作用。網絡信息化時代,網絡新媒體有著不同于課堂教學的優(yōu)勢,能提供豐富的教育教學資料。新媒體為青年大學生構建了一個虛擬空間,具有開放性、即時性等特性[3]。利用慕課、微課或者學校相關網站開設家國情懷培育的模塊,引導高職大學生主動學習,可以把慕課、微課的家國情懷培育相關課程納入選修學分課程庫,拓寬家國情懷培育的途徑,同時也延長了學習時間。學校可組建學習交流小組,以教師和學生為成員,利用抖音短視頻以及學校官方公眾號與微博等平臺,定期發(fā)布關于黨的理論知識、“五史”知識以及時事政治等文章和短視頻,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各種自媒體平臺吸引大學生參與學習,從正面對大學生的家國知識進行教育,提升他們的家國情懷。
(二)豐富培育內容:增強大學生對家國的情感認同
第一,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強化文化認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可通過對少數(shù)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資源的深度挖掘作為家國情懷培育的素材,例如風俗習慣、服裝服飾、民間藝術等,高職院校要加強大學生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了解其悠久的歷史、發(fā)展過程、鮮明特色及獨特的時代價值,幫助大學生提升文化素養(yǎng),進一步了解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增強高職學生文化自豪感和文化認同感。
第二,以愛國主義教育增強國家認同。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有數(shù)不勝數(shù)的革命英雄、光榮模范,他們是大學生學習的榜樣,更是愛國主義教育的鮮活生動教材。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融入愛國故事,對先進人物、時代楷模、民族英雄的故事進行講解,讓大學生感受到英雄人物的榜樣
力量[4]。也可以利用一些關于愛國主義題材的文藝作品,像《覺醒年代》《長津湖》等電影電視劇,深刻感受這些英雄人物的愛國主義精神,激發(fā)其靈魂深處的愛國情感,激勵高職大學生奮勇前進。
第三,以鄉(xiāng)土情感教育增進鄉(xiāng)土認同。鄉(xiāng)土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得以繁衍發(fā)展與薪火相傳的情感寄托和智慧結晶,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開展以當?shù)剜l(xiāng)土文化為主題的講座、知識競賽、講鄉(xiāng)土故事、介紹鄉(xiāng)土名勝古跡等活動,能讓高職大學生主動了解、認同、欣賞家鄉(xiāng)的文化,感受鄉(xiāng)土文化的獨特魅力,接受鄉(xiāng)土文化的熏陶,在潛移默化中傳承鄉(xiāng)土文化。
(三)創(chuàng)新教育方式:激發(fā)高職大學生的強國報國之志
教師在課堂上傳授理論過程中,應充分挖掘對社會作出貢獻、愛國敬業(yè)的先進人物的案例,有感情地講解,激勵高職大學生對典型的愛國愛家愛人民行為進行學習與效仿,樹立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的遠大目標。
主題班會是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主題班會同樣也是對高職大學生進行家國情懷培育的有效形式。例如,在班會上進行鄉(xiāng)村振興知識教育,有助于大學生認識到國家對于鄉(xiāng)村的支持,了解鄉(xiāng)村振興的重要性,看到國家和政府對于振興鄉(xiāng)村開展的工作,激勵大學生投身于建設美麗鄉(xiāng)村的事業(yè)之中。
多樣的校園活動形式可以吸引高職大學生參與到家國情懷培育過程中,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例如,開展演講比賽、知識競賽、話劇和情境舞臺劇表演等校園活動,大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了解中國共產黨是怎么帶領中國人民一步一步走向勝利的,了解革命先輩為了國富民強而不惜犧牲自己生命的事例,實現(xiàn)情感的升華,最終轉化為強國報國的意志。
(四)加強實踐教育:提升高職大學生強國報國的行動自覺
理論要作用于實踐,要引導當代高職大學生走出教材、走出課堂,將自己所學的專業(yè)知識與技能應用于現(xiàn)實社會中,在付出勞動的實踐中落實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家鄉(xiāng)、愛人民的深厚情感,以行動為祖國的繁榮貢獻自己的力量。
通過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將家國情懷轉化為實踐。家國情懷的培育離不開社會實踐,一個人的深厚的家國情感需要在實踐中才能更好地展現(xiàn),因此可以在實踐的真實體驗中增強家國情感。例如,學校成立志愿宣講隊伍,對當下時事熱點、黨和國家政策進行下鄉(xiāng)下基層宣講;鼓勵高職大學生志愿服務大型活動,例如社會性的大型晚會、演出、比賽,國際性的有奧運會、亞運會、論壇等,不僅能夠鍛煉高職大學生的交流能力和協(xié)作能力,開闊視野、豐富學習生活,同時也能增強其民族自豪感和榮譽感,培養(yǎng)家國情懷與奉獻擔當意識;引導高職大學生深入基層,到貧困艱苦的地方去,到人民需要的地方去,助力鄉(xiāng)村振
興[5],使他們在廣闊的基層一線綻放人生光彩,升華家國情感;鼓勵高職大學生運用寒暑期時間調查家鄉(xiāng)的鄉(xiāng)土文化,提高對家鄉(xiāng)文化的認知,增強愛家鄉(xiāng)的情感,樹立鄉(xiāng)土文化自信和鄉(xiāng)土文化自豪感,并思考自身在文化傳承中所要承擔的責任,最終做到宣傳家鄉(xiāng)、反哺家鄉(xiāng)。
結束語
中華民族之所以經久不衰,歷經各種磨難仍屹立在世界的東方,是因為中華兒女內心深處具有最濃厚的家國情懷。家國情懷是一個人國家認同感、社會責任感、鄉(xiāng)土歸屬感的重要體現(xiàn),是團結各民族的精神力量。大學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承載著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對高職大學生進行家國情懷培育有利于增強其家國情感,筑牢精神支柱,凝聚磅礴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05-03(2).
[2]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
[3]戚曉薇,楊曉.增強新媒體時代青年理想信念教育針對性實效性[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24(6):108-110.
[4]蔣篤君,康雨晴.“大思政課”視域下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實踐路徑探究[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24,43(3):86-88.
[5]艾楚君,何夢飛.時代新人形象塑造的邏輯遵循、價值定位與路徑探賾[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38(3):10-18.
作者簡介:許娜(1996— ),女,漢族,福建建甌人,福建林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助教,碩士。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基金項目:2022年福建林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黨建與思想政治工作課題“立德樹人視域下高職學生家國情懷培育研究”(課題編號:2022dx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