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其獨特的形體、音義結構和悠久的歷史使其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具有重要地位。在小學階段,漢字教學不僅是識字和語言基礎的鋪設,還是培養(yǎng)學生文化認同和道德品格的關鍵途徑。在小學漢字教學中滲透德育,不僅可以深化教學效果,還能幫助學生建立對中華文化的自豪感、對良好品格的向往以及對國家的認同和熱愛。
一、德育素材分析
漢字作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符號,具有獨特的道德寓意和文化內(nèi)涵,通過解讀漢字背后的故事和內(nèi)涵,可以幫助學生在學習漢字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接受道德教育,增強文化認同,養(yǎng)成良好的品德。
第一,弘揚孝道文化類。漢字中許多字直接表達了“孝順”“敬老愛幼”等道德觀念。例如,“孝”字上面是“老”字,下面是“子”字,象征著子女對長輩的敬仰與關愛。通過教授“孝”字,教師可以向?qū)W生講述關于孝道的故事,如“孔融讓梨”“黃香溫席”等,讓學生理解中華民族對孝道的重視。這類漢字和故事可以啟發(fā)學生尊敬父母、孝順長輩的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家庭觀念和感恩之心。
第二,宣揚愛國精神類。在許多表達國家、民族的漢字中,蘊含深厚的愛國情懷。例如,“國”字結構由“玉”和“口”組成,玉象征著珍貴,口象征保護,整個字意在于保護祖國如同珍寶。通過學習此類漢字,教師可以結合愛國故事或歷史事件,如“長城的修筑”“抗日英雄”等,讓學生了解并珍視祖國的歷史與文化,激發(fā)他們的愛國情感。此外,像“疆”“旗”等字也能與祖國的領土和象征聯(lián)系起來,使學生理解國家的意義并增強民族自豪感。
第三,引導誠實守信觀念類?!罢\”和“信”等漢字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講求誠實守信精神的重要象征。例如,“信”字由“人”和“言”組成,寓意一個人的言行要一致,才能獲得他人的信任。通過教授此類漢字,教師可以分享“言而有信”“一諾千金”等典故,教育學生要誠信待人、言出必行。這些字不僅能讓學生了解漢字的結構與含義,還能幫助他們建立誠實守信的道德標準,有助于在生活和學習中保持良好的行為準則。
第四,倡導團結合作精神類。一些漢字反映了中華民族注重團結合作的價值觀,如“和”“同”“合”等字,這類字象征著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共處與團結合作的精神。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將這些字與“共筑美好生活”或“合作共贏”的理念相結合。例如,“和”字左面是“禾”,右面是“口”,寓意大家分享稻谷,和諧相處,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漢字的文化內(nèi)涵,還能培養(yǎng)學生與他人合作的意識和集體精神,使學生懂得在團隊中如何相互支持、共同進步。
第五,體現(xiàn)堅韌精神類。漢字中還有許多包含表達堅韌、不屈不撓精神的字,如“勇”“毅”“堅”等。通過教授這些字,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學習古人克服困難的精神,如講述岳飛、蘇武等歷史人物的故事,使學生在學習漢字的過程中,明白堅韌和毅力的重要性。這類字的學習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漢字的理解,還可以在潛移默化中激發(fā)他們在生活中克服困難、積極向上的意志品質(zhì)。
第六,傳遞尊重自然類。象形字如“木”“山”“水”“石”等直接描繪了自然界的事物,反映了古人對自然的敬畏和尊重之情。教師可以在講授這些字時,借機引導學生認識自然界的美麗與珍貴,培養(yǎng)他們熱愛自然、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例如,通過教授“山”字,可以讓學生了解自然界中山川的壯麗和自然生態(tài)的多樣性,進而讓他們認識到環(huán)境保護的重要性。這種教學方式不僅增強了學生的審美意識,還提升了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和生態(tài)觀念。
二、教學策略
(一)借助漢字教學增強學生文化認同,培養(yǎng)民族自豪感
漢字不僅是一種文字,還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活化石。在小學漢字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介紹漢字的象形、會意、形聲等造字法,引導學生體會漢字與自然、社會的深刻聯(lián)系。
講解《呼風喚雨的世紀》中的生字時,教師可以先引入20世紀的科學技術成就,如月球探測、潛海技術等,使學生了解現(xiàn)代科技的迅猛發(fā)展。結合文本內(nèi)容,解釋“呼風喚雨”的比喻含義,幫助學生理解20世紀科學技術的飛躍。教師引導學生逐段閱讀課文,理解每段內(nèi)容,并提出思考題,例如:“為什么說20世紀是一個‘呼風喚雨的世紀’?”“哪些科技成就給人類生活帶來了改變?”鼓勵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提高理解和思考能力。在閱讀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課文中的描述,介紹20世紀中國在科學技術方面的進步,如“兩彈一星”、載人航天等成就,讓學生認識到中國在世界科技中的重要地位,培養(yǎng)民族自豪感。最后選擇文中具有深層文化內(nèi)涵的漢字,如“技”“改”“程”“超”等,逐字分析其字形、字義和字源,讓學生理解這些漢字的構造和內(nèi)涵。例如,分析“技”字的部首,講解漢字是如何表達“技術”和“技藝”的含義,并舉例說明傳統(tǒng)技藝的傳承?;蛘呓忉尅俺弊值暮x,結合文本內(nèi)容中的科技超越,說明科學技術如何讓人類的生活質(zhì)量超越過去,使學生感受科技力量的偉大,激發(fā)他們對科技進步的興趣。在講解漢字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聯(lián)系字形與生活經(jīng)驗,思考類似的詞匯和表達方式。例如,“技”字可以讓人聯(lián)想到“工藝”“技能”等詞語,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進行思考,增強對字詞的感知。在講述“紀”字時,教師可以介紹不同歷史時期的重要成就。例如,從中國歷史的角度講述古代四大發(fā)明與現(xiàn)代科技的傳承,幫助學生理解中國在世界科技發(fā)展中的重要貢獻,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認同感。條件允許的話,教師可以展示一些現(xiàn)代科技成就的視頻或圖片,如載人航天的發(fā)射畫面、潛水艇探海等,讓學生直觀感受科學技術的進步,體會“呼風喚雨”的象征意義。教師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我們身邊的科技成就”,每個小組可以選擇一個科技主題(如互聯(lián)網(wǎng)、手機、交通工具等),并分享自己對這些科技進步的看法。在討論中,教師引導學生思考科技對生活的影響,增強學生對現(xiàn)代科技成就的認識,從而在心中樹立民族自豪感。
(二)借助漢字傳承道德規(guī)范,為學生塑造良好的道德品格
漢字中蘊含著豐富的倫理道德內(nèi)涵。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一些帶有道德寓意的漢字,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觀念和行為規(guī)范。例如,在講授“孝”字時,可以將其與孝順、感恩教育相結合,向?qū)W生講述古代孝順父母的故事。通過這些內(nèi)容的講解,學生不僅能夠?qū)W會字形、字音和字義,還能夠理解“孝”的深層含義,并在日常生活中自覺地將這一美德付諸實踐。同時,教師還可以在課堂上組織學生討論這些道德觀念的現(xiàn)代意義,如“義”不僅意味著正義和道德,還包含了對朋友和社會的責任感。
在教學《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課時,教師可以借助文本和關鍵字,向?qū)W生傳達道德規(guī)范和價值觀,幫助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品格。教師首先介紹王戎的背景故事,講述他在歷史上的地位和道德故事,讓學生了解這是發(fā)生在王戎童年時期的真實故事,有助于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和興趣。接著,教師帶領學生逐句閱讀,理解每個字的意思和句子結構。針對古文中的詞匯和句式,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查閱注釋,逐字逐句翻譯,以確保他們能正確理解文意。教師可以介紹“戎”字的字形和含義,結合王戎的故事,讓學生了解古代文化中姓名的內(nèi)涵,解釋“道旁”的意思,教師利用“道旁”這個概念延伸討論什么是“道義”“正道”,并引出后面的討論。然后結合文本,“李”是指李子樹上的果實,講解這個字的同時可以拓展討論自然環(huán)境與人類行為之間的關系,幫助學生理解取與不取的不同選擇背后的意義。通過故事情節(jié),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討論王戎為什么不摘李子,強調(diào)不貪圖小利、保持自我約束的重要性。講解王戎通過對李子的觀察推斷出不摘的原因,教師可以指出他謹慎觀察、推理判斷的能力,讓學生理解他不是因為無趣或缺少勇氣,而是出于理性的選擇,體現(xiàn)了他高于同齡人的智慧和道德意識。最后教師介紹與本課相關的成語,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借助成語解釋該行為背后的道德含義,鼓勵學生在生活中踐行正直、誠實和道德規(guī)范。這樣的教學中,教師不僅向?qū)W生傳授了漢字知識和理解古文的方法,還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學生培養(yǎng)了正直、誠實、謹慎的道德品格。
(三)借助漢字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懷,培養(yǎng)社會責任意識
在學習涉及國家和民族的漢字時,如“國”“家”“疆”“旗”等,教師可以向?qū)W生展示這些詞語在實際中的重要性,幫助他們理解這些字背后蘊含的民族情感。例如,在講授“長城”時,教師可以展示長城的圖片、視頻或歷史故事,幫助學生理解長城作為中華民族象征的意義,使學生感受到祖國的悠久歷史,從而激發(fā)他們的愛國情感。此外,教師可以通過漢字教學,引導學生思考自己的社會責任。例如,在講解“責”“任”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討論作為一名小學生,在學校、家庭和社區(qū)中的責任。通過這些討論,學生不僅學會了漢字,還形成了社會責任意識,逐步理解在未來如何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公民。
在教學《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課時,教師可以先介紹周恩來的背景,幫助學生了解他的身份和貢獻。教師通過播放相關的視頻或圖片,激發(fā)學生對人物的興趣,使他們對《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有更直觀的印象。接著帶領學生通讀課文,了解故事情節(jié),引導學生關注故事發(fā)生的歷史背景,并提出問題:“為什么周恩來會有這樣的抱負?他的選擇與他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有何關系?”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讓學生理解當時社會的艱難與外國侵略給國家?guī)淼那?。在漢字教學中,教師可以詳細解釋“崛”字的字形和含義,說明“崛起”意味著國家的強大和振興,結合“中華崛起”的背景,讓學生理解振興中華的意義,并體會到周恩來從小就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推動國家復興。教師解釋“振”字代表振興、振作的意思,通過字形和含義,講述國家振興的重要性,讓學生明白只有國家強大,人民才能幸福安寧。教師講解“愴”字表示悲傷與感慨,幫助學生體會周恩來的情緒,讓學生理解愛國者對祖國深切的關愛之情。最后教師讓學生討論:“我們作為新時代的學生,如何用實際行動為中華之崛起做貢獻?”讓學生通過情境滲透和角色代入,將漢字的含義內(nèi)化為自己的人生目標。在課程的總結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總結“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核心意義,并再次強調(diào)周恩來以國家為重的精神,鼓勵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并在學習中自覺擔當社會責任,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四)借助漢字促進情感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同理心
情感教育是小學階段非常重要的內(nèi)容。在漢字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教“友”“情”“親”“愛”等字,向?qū)W生傳達家庭與友情的價值。例如,在學習“親”字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分享他們與家人相處的愉快回憶,或分享對家人的關愛之情。通過這些互動,學生能夠感受到家庭關系的溫暖,也能夠理解如何在家庭和朋友中扮演自己應有的角色。在漢字教學中,教師還可以借助表情達意的漢字,幫助學生培養(yǎng)對他人情感的敏感性。例如,在教授“悲”“喜”“憤”等字時,教師可以與學生討論在不同情境下的感受和反應。
在教學《麻雀》一課時,教師可以通過提問導入:“你知道麻雀是一種什么樣的小鳥嗎?在面臨危險時,它會怎么保護自己的孩子?”這類問題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參與欲望,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然后帶領學生逐段朗讀課文,了解麻雀母親為了保護幼鳥,勇敢面對獵狗的情節(jié),并引導學生通過想象畫面,感受麻雀母親的焦急與無畏,鼓勵學生分享自己的感受,特別是在讀到“麻雀飛下樹迎著獵狗”時,讓學生描述這幅畫面及其震撼人心的瞬間。接下來,教師重點講解關鍵字,如教師可以介紹“掩”字的意思,解釋其有“遮蓋、保護”的含義。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理解麻雀母親用翅膀掩護幼鳥的動作,象征了無私的保護和守護,通過觀察漢字的部首和構造,讓學生感受字形中保護的象征意義。講解“搏”字時,教師結合課文中的搏斗情節(jié),解釋這是一個具有強烈動作感的字,表示用盡全力去戰(zhàn)斗,讓學生體會麻雀母親面對危險時的拼搏精神,并討論在人類社會中也應有這種保護弱小的責任感。教師在解釋“掀”的含義和動作表現(xiàn)時,結合麻雀母親掀起翅膀的動作,向?qū)W生傳達出一種面對挑戰(zhàn)時迎難而上的精神,讓學生理解這是對生命的一種尊重和熱愛。通過對關鍵字詞的分析,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討論:麻雀母親為何不顧危險去保護幼鳥?引導學生思考自己生活中的類似情境,如父母對自己的保護,以及自己如何承擔起責任來回報這種愛。
(五)借助漢字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意識,提升審美鑒賞能力
漢字不僅是交流的工具,還是一種藝術形式。小學漢字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展示書法藝術、漢字設計和篆刻等內(nèi)容,激發(fā)學生對漢字的審美興趣。例如,在書寫練習中,教師可以展示楷書、行書和草書的不同風格,向?qū)W生講解書法中如何通過筆畫的粗細、線條的柔和或剛勁表現(xiàn)漢字的美感。此外,通過引入象形字的教學,學生可以發(fā)現(xiàn)漢字的形狀與自然物之間的聯(lián)系。例如,“木”字像一棵樹,“水”字像流水,“火”字像火焰的形態(tài)等,這些字的形狀富有直觀性和藝術性。通過這些字的學習,學生可以了解漢字的構造與自然現(xiàn)象的關系,并從中感受到漢字中蘊含的視覺美感,不僅能夠培養(yǎng)自己的審美能力,還能提升對自然界的敏銳觀察力。
在教學宋代詩人盧梅坡的《雪梅》這首詩時,教師可以借助其中的漢字和詩歌意境,引導學生感受梅花的高潔和雪花的純潔,培養(yǎng)他們的審美意識和鑒賞能力。教師可以通過展示梅花雪景的圖片,營造出冬日美景的氛圍,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并通過提問“你見過雪中的梅花嗎?你覺得梅花與雪的搭配有什么特別之處?”引導學生進入詩歌的情境。結合旁注,教師逐一解釋不常見的字詞,如“降”(服輸)和“遜”(不及),幫助學生理解字義。通過解釋這些字詞,教師引導學生體會詩人在字里行間流露的情感,為后面的審美探究做鋪墊。教師要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漢字重點講解,如介紹“梅”字的字形結構,解釋梅花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象征著高潔、堅韌、不畏寒冷的精神,可以結合圖片和故事,如講述梅花在冬季開放,象征著不屈的精神,讓學生感受梅花的美麗和意蘊。教師可以展示“雪”的字形,并描述雪花的潔白和無瑕,介紹“雪”在我國文學中的象征意義,如純潔、凈化,結合詩句中的“雪卻輸梅一段香”,讓學生體會到雪與梅在美學上的不同。教師詳細講解“輸”字的用法,這里用作“服輸”,意味著在美感上雪不及梅的香氣,引導學生思考,在美學上,香氣是無形的,但詩人通過這種對比讓梅花的高潔形象更加立體生動。教師在黑板上展示漢字的書寫結構,尤其是“梅”“雪”等字的偏旁部首,向?qū)W生展示這些字形的對稱美和結構美。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臨摹,感受漢字的形態(tài)美,讓學生在書寫過程中理解字形與意象之間的聯(lián)系,從視覺上進一步感受漢字之美。最后教師介紹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梅花常被用來象征清高、堅貞與美德,引導學生認識到梅花不僅是自然美物,還是一種文化意象。引用相關的古詩詞,如“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進一步深化學生對梅花的理解,讓他們從文化層面感受美。課余時間,教師鼓勵學生用毛筆臨摹“梅”“雪”“降”等字,通過書法體驗感受漢字的線條美,或者結合書法視頻教學,讓學生觀察每個字的書寫要領,引導學生用心體會字形中的柔美與剛毅。通過《雪梅》一課,教師不僅傳授了詩詞和漢字知識,還讓學生在詩意中體會到自然美、文字美和文化美。
綜上所述,小學漢字教學不僅是文化傳承的橋梁,還是德育啟蒙的沃土。教師通過在漢字教學中融入文化認同、道德規(guī)范、愛國情懷等德育元素,可以幫助學生在語言學習中建立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敬仰之情和對良好道德品質(zhì)的理解與向往。本文提出的在小學漢字教學中滲透德育的有效策略,強調(diào)通過漢字的形義構造和文化背景,使學生在識字的同時接受價值觀教育,從而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未來,小學語文教師應以敏銳的教育眼光和豐富的教學智慧,充分挖掘漢字中蘊含的德育資源,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奠基,為文化的傳承貢獻力量。
(作者單位:甘肅省蘭州市榆中縣棲云小學)
編輯:曾彥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