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教15年,擔任班主任11年,說到有特殊需求的學生,筆者的腦海里立馬閃過很多熟悉的面孔,小Q、小Y、小H……他們豐富的面部表情,委屈、倔強、欣喜、痛苦、茫然、憤怒……都刻在筆者心上。而筆者與他們的每一次交集,有苦惱、傷心、委屈、恐懼,也有過快樂、欣慰……每一段特殊的過往,都已成為筆者教育心海的一朵朵小浪花。
在班級里,總有特別的學生,如非常調皮又屢教不改的,總是和同學鬧矛盾的,和周圍的人不愿意溝通的……總之,需要班主任和科任教師花費特別多的時間和心血去幫助的一系列問題學生,就是筆者所理解的有特殊需求的學生。下面筆者將通過幾個真實的事例總結對有特殊需求的學生進行教育的一些思考。
一、對待有特殊需求的學生,要真誠接納
真誠接納是教師對待學生最根本的態(tài)度。教師要真心喜歡學生,接納學生的全部。這一點做起來真心有一些困難。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讓教師去接納臉上表情時而倔強時而木訥,學習行為習慣不佳的孩子,進而喜歡起來,是有很大難度的。
小Q是筆者從教第2年遇到的學生。他的行為比較異常,每天都在啃手指甲、舔桌面、咬鉛筆、爬地板。學習方面,漢語拼音26個字母連在一起讀背非常順溜,單獨拿出一個字母來卻無法辨認。人際交往方面,和同學經常鬧矛盾,時常拿別人的東西不還。這樣的孩子,讓教師去喜歡他,真的很難。對小Q,筆者開始是通過苦口婆心地講道理來教育,但收效甚微?;叵肫饋恚P者一開始對小Q的態(tài)度是苦惱,沒有真正接納他,更談不上喜歡,只是秉著職責,公事公辦。小Q對筆者也沒有一絲喜愛和恭敬。
隨著小Q在班級的不良影響日益擴大化,筆者不得不嚴肅對待,決心要好好幫助他。隨著越來越多的接觸,筆者得知小Q的家庭情況非常貧困,一家4口擠在20平方米左右的一個房間,吃住都在里面。因為家庭貧困,這個孩子在母親孕期和出生后都極度營養(yǎng)不良。全家為了生計四處奔波,長時間居無定所。在小Q4歲時舉家來到深圳。謀生方面,他父親在一家醫(yī)院做食堂后廚,他母親一邊照顧兩個孩子,一邊擺地攤賣烤紅薯和撿垃圾,補貼家用。小Q父母自身的認知水平和能力有限,時間也有限。這樣的家庭背景下,小Q父母對他的教育,無論是行為習慣培養(yǎng),還是學習輔導方面,基本上都無暇顧及。
小Q的家庭情況觸動了筆者內心的善良,筆者對他的態(tài)度開始轉為憐憫,開始思考一些問題:對小Q而言,筆者是一個合格的教師嗎?作為一名教師,可以為他做些什么?李鎮(zhèn)西老師說過,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一個真誠的教育者,必定是一位真誠的人道主義者。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愛學生就必須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
隨著認知的改變,筆者對小Q的態(tài)度也有了改變,懷著憐憫的心去真誠接納他。筆者時常提醒自己:小Q的狀態(tài)有時并不是他自己造成的,他也是受害者。筆者嘗試去感受小Q的喜怒哀樂。家訪活動中,筆者帶上專門給小Q買的零食;冬天看到他的手起了凍瘡,筆者就送他護手霜。筆者觀察到小Q的異常行為,建議他母親帶他去醫(yī)院檢查,查出血鉛嚴重超標(血鉛超標會對兒童的智力發(fā)育、體格生長、學習能力和聽力產生不良影響)。小Q根據醫(yī)生建議開始服用排鉛藥物。醫(yī)生還檢查出他學習認知方面是存在障礙的。根據這些情況,筆者對小Q放低學習任務的標準和要求,有針對性地幫扶。同時加強家校溝通,對小Q父母有針對性地引導和教育。兩三年下來,無論發(fā)生什么,小Q都很喜歡和筆者分享,犯錯了也能聽從筆者的教導,他逐漸變得開朗。家長也積極督促小Q完成基礎作業(yè),并對筆者心懷感激。
教師在自己的職業(yè)生涯中,每天面對的都是來自不同家庭的孩子。教師要真誠接納每一個學生,真心幫助學生,要全面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成長經歷,身體條件等,并體諒到學生的不良狀況有時并不是他自己造成的。教師要真誠地接納學生并堅持幫助學生,才能取得學生的信任,教育措施才能生效。
二、對待有特殊需求的學生,要克服恐懼
15年教齡、11年班主任經驗的筆者,深深感受過內心的恐懼,也發(fā)現了學生的恐懼。帕克·帕爾默,這位教育專家用非常長的篇幅剖析了教師內心的恐懼、學生內心的恐懼、令人恐懼的認知方式,并講述了如何克服恐懼。他在書中言明,如果學生的恐懼和教師的恐懼混合在一起,恐懼就成幾何級數遞增——這樣教育就癱瘓了。有特殊需求的學生往往隱藏了更多的恐懼。而教師呢?坐在辦公室經常聽到周圍的教師談論班級里的幾個“天王”,感嘆付出的心血無效。這是教師內心的一種恐懼,恐懼付出沒有得到回報,恐懼教師尊嚴沒有被認可,恐懼自己教育不得法。
小Y是一個非常聰明的孩子,班級數學難題全班唯有他和另一個孩子能解答出來。但小Y性格暴躁易怒,喜歡用暴力解決問題,心里缺少陽光,看待問題偏激,規(guī)則意識淡薄,和師生相處時只論自己認可的對錯。筆者一直都是小心翼翼地應對著,和家長一起努力花了不少心血來改變小Y。
小Y讀三年級的某天,坐在辦公室里的筆者,突然聽到一個女生邊跑邊喊“老師,老師,小Y和小A打起來了。”筆者立馬沖向教室,看到小A低著頭在低聲啜泣,而小Y正從后門沿著墻邊向筆者走來,臉上除了憤憤不平還有一絲挑釁的神情,尤其是那雙大大的眼睛,毫無畏懼、直直地看著筆者。瞬間,筆者惱火起來,臉色一沉,拳頭都握緊了,腦海里閃過好幾個念頭:該怎么辦?要是嚴厲批評的話,根據經驗,他吃軟不吃硬,肯定會讓自己下不來臺的??墒撬@樣,如果不批評他,全班面前也不行?。∪绾稳∩??以前花了那么多時間與精力在他身上,怎么還打架?怎么辦?在筆者愣著的那一瞬間,突然想起來一句話——處理事情,要先問為什么,再問怎么辦。筆者強迫自己深呼吸,松開拳頭。
筆者沒有責罵小Y,面上收回嚴肅和氣惱,平靜地對他說:“你出來一下?!比f幸,他乖乖地跟著出了教室。筆者問:“你和同學打架后為什么這樣看著老師?”筆者永遠記得他的回答:“因為我也不知道該怎么辦,該擺出什么表情?!惫P者的內心無比震驚,天啊,原來是這樣!他竟然是因為不知道該怎么辦,才擺出一副容易讓人誤會的神情。筆者是無比相信這個答案的。因為小Y平時就是這樣一個不太善于表達情緒和處理自己情緒的人。筆者和小Y的家長這兩三年一直致力于引導他能清晰地認識、表達和排解自己的情緒。
這件事情的發(fā)生給筆者內心帶來極大的震撼,筆者開始思考兩個問題。
一是教師對特殊學生的行為的解讀是否正確?事實上,這類學生發(fā)出的經常是恐懼而非鄙夷、淘氣、厭學等信號。教師可能還沒有學會正確解讀學生行為背后的信息,就草率地給學生的行為下了錯誤的定義,從而回應出錯誤的教育措施。
二是教師真正的尊嚴是什么?李鎮(zhèn)西老師說過,教師真正的尊嚴,從某種意義上講,并不是我們個人的主觀感受,而是學生對老師的道德肯定、知識折服和感情依戀。當我們故作尊嚴,甚至以犧牲學生的尊嚴來換取自己的尊嚴時,學生只會向我們投來冷漠的眼光;當我們“無視”自己的尊嚴,而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真誠的感情并隨時注意維護、尊重學生的尊嚴時,學生會把他們全部的愛心和敬意奉獻給我們。教師面對學生犯錯的第一反應不應該是指責他有沒有尊重教師、有沒有遵守規(guī)則,而應是弄清楚他為什么這樣做,他需要什么樣的幫助。這樣才能真正幫助學生,讓學生信服教師、依賴教師,教師才有教師的尊嚴。
在對小Y這類自尊自傲且認知有些偏頗的學生的教育過程中,教師尤其要正確理解他們所釋放出的信號,感知他們的恐懼和自己作為師者的恐懼,安撫學生的情緒,克服自己的恐懼,才能真正讓學生信服和依賴,從而讓教育措施有效。
三、對待有特殊需求的學生,要先整體后個體
和小Q、小Y的相遇及他們最后對筆者的信賴,讓筆者在特殊學生轉化教育這一領域有了自信并致力于此,但過度重視個別學生也讓筆者在班級管理方面一度迷失了方向。
小H是個有多動癥和學習障礙的孩子。他聽不懂課堂內容,難以安靜地坐在凳子上,每隔三五分鐘就走動并動手打同學,下手沒有輕重。教師試圖詢問事情始末和進行教育談話,他就睜著無辜的大眼睛或者掉眼淚。
接手以來,筆者真誠地接納小H,盡自己所能耐心地幫助他、寬容他。處理動手打同學這類事情,筆者采取的措施是讓小H道歉,勸導其他孩子包容的策略。再后來,被打的同學多了,筆者就和全班同學說明,小H也不想動手打同學,但他身有疾病無法自控,希望同學們諒解和幫助他。全班大部分家長和孩子都是非常配合的。但時間久了,班上孩子受得委屈多了,還是忍不住會向教師或家長哭訴,同時出現了好幾個孩子模仿小H的現象。班級整體紀律不良,課上課下,膽大的學生和小H互相打鬧或者一起欺負膽小的學生,膽小的學生忍氣吞聲,敢怒不敢言,繼而導致班級學習風氣非常渙散。
班級打鬧的事令人厭煩,小H的轉化教育停滯不前,筆者痛定思痛,必須做出改變。筆者虛心請教老教師,才明白問題出在筆者對待小H的態(tài)度上。
基礎教育的真正作用是在這個由教育者守護的天地中,讓學生盡情選擇、充分試錯,親身體驗成功的喜悅、挫敗的迷茫,讓這些經驗促進學生成長,這樣試錯的成本可比他們進入社會后再犯錯所付出的成本要小得多。這個作用是面對全體學生而言的,不是為了單獨個體。為了全班學生的常規(guī)教育,為了小H的轉化教育,教師都應該先顧整體,再顧個體。
筆者決定改變策略。對待小H犯錯的問題,筆者基本做到公平公正、一視同仁,同時和家長做好溝通,該懲罰的,小H能承受的,必須懲罰,小H無故動手打其他人或者破壞其他人的東西,教師鼓勵其他孩子選擇合理的方式去包容或自衛(wèi)。全班學生需要樹立明確的對錯意識、公平意識與自我保護意識,必須培養(yǎng)小H應對正常社會環(huán)境的規(guī)則意識,給他應有的挫折教育。兩個月后筆者總算把班風扭轉變好,再將重點放在轉化小H上。筆者制定強有力的班規(guī)(第一條就是“好好說話,絕不動手”)約束全班學生,安排優(yōu)秀班干部幫扶小H。這樣的轉化教育策略比之前的措施省時省力。
先整體,后局部,才能事半功倍。如果先照顧個體,可能造成局部不良進而影響整體,事倍功半。班主任在集中精力轉化班級問題學生之前一定要捫心自問,教師對極少數學生的關注是否會影響到大多數學生的利益?班級的整體運轉正常嗎?從此以后,每當接手新的班級,筆者都謹記這一原則。
面對有特殊需求的學生,教師首先要做一個真誠的人,真誠接納他們,認知他們和自己的恐懼,并加以克服。在轉化班級特殊學生的同時,教師要考慮班級整體教育的問題,先整體后個體。這是教師的職責所在,不容放棄,且教育要得法。
教師要堅信每位學生的心靈深處都有你的助手,你也是每位學生的助手。和有特殊需求學生的每次相遇,筆者也是極大的受益者。筆者發(fā)現并解決了他們的問題,走進了他們的內心,收獲了教師尊嚴,感受了為人師者的快樂,提升了能力。在今后的職業(yè)道路上,筆者不再害怕遇到有特殊需求的學生,也更有勇氣和他們風雨相伴。
(作者單位:深圳中學龍崗學校(集體)依山郡小學)
編輯:趙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