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文章旨在探討《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版)》背景下音樂項目式教學的應用,分析其在提升學生音樂核心素養(yǎng)、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方面的作用與價值,并探索如何在實際教學中有效實施音樂項目式教學策略,為音樂教學改革提供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方法:首先,梳理并分析前人對音樂項目式教學的研究,從項目式教學內涵、理論依據、設計原則和教學策略四個方面進行探討。其次,探討項目式教學的起源和發(fā)展,并從建構主義理論、布魯納發(fā)現學習理論和實用主義理論三個維度探討其理論基礎,據此提出音樂項目式教學的四大設計原則。最后,從課前準備、課中實施和課后反思三個階段,詳細闡述音樂項目式教學的設計策略。結果:項目式教學旨在讓學生在真實或模擬的情境中主動探索和解決問題,將音樂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結合起來,以轉變傳統(tǒng)音樂教學模式,促進學生藝術核心素養(yǎng)提升。結論:項目式教學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還能培養(yǎng)他們適應未來社會的關鍵能力,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項目式教學;新藝術課標;音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4)16-0-03
0 引言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國家對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重視程度日益提升。2014年,教育部制定各學段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體系,并將核心素養(yǎng)界定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2020年,《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印發(fā),提出“優(yōu)化教學方式”,支持和鼓勵項目式教學。2022年4月,教育部頒布《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藝術課標”),強調了音樂教育對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重要意義,并為接下來的音樂教育教學改革與發(fā)展指明了新的方向。新藝術課標中明確提出教師可用任務、主題或項目的形式開展教學,倡導任務驅動的方式遴選和組織課程內容[1]。在新藝術課標所倡導的綜合性教學方式引領下,項目式教學的理念框架得到認同,其核心價值在于推動音樂教學由傳統(tǒng)的單向傳授轉變?yōu)槿轿?、立體化的深度學習。
本文基于新藝術課標,梳理前人對音樂項目式教學的研究,分析其在提升學生音樂核心素養(yǎng)、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方面的作用與價值,以及如何在實際教學中有效實施音樂項目式教學策略,以此為音樂教學改革提供理論支持,為一線教師的音樂教學提供實踐指導。
1 項目式教學的內涵
項目式教學可追溯至20世紀初期的進步主義教育潮流。這一時期,教育工作者開始批判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并探索新的教育路徑。其中,杜威提出“從實踐中學習”的理念,他強調教育應緊密結合實際生活,通過實踐活動推動學生的認知發(fā)展和個人成長??瞬捻椖繉W習理論進一步闡述了其老師杜威的“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生活”的核心理念,并在著作《項目(設計)教學法:在教育過程中有目的活動的應用》中首次提出“項目學習”概念,將其定義為“設計教學法”或“方案教學法”[2]。
項目式教學中所謂的“項目”,涵蓋了超出課本范圍的廣泛內容,能夠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體驗機會,并且每個項目都具備共通的特征:學生主動參與、關聯(lián)現實生活、信息來源多樣化、融入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在較長時間內解決復雜問題、最終產出項目成果。項目式教學的核心理念在于通過在真實情境中對問題進行探究,以促進學生對學科知識的深度理解和應用。桑國元教授指出項目式教學是一種以驅動問題為核心的教學方式,它通過設計具有挑戰(zhàn)性、開放性和復雜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新知識,完成項目任務,從而促進學生深度學習和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3]。夏雪梅博士提出項目式教學是以學科為切入口,通過驅動性問題引導學生解決問題,將學科知識與生活聯(lián)系起來,最終以項目的形式展示自己對知識的深度理解[4]。項目式教學作為一種教學方法,核心在于通過跨學科的探究活動,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深度理解和應用。
2 項目式教學法的理論依據
2.1 建構主義理論
建構主義主張知識是通過學習者主動建構而非被動接受的,強調問題驅動和任務整體性,并在社會文化情境中通過教師引導、同伴互助和自我探究獲得知識。項目式教學作為建構主義理論的應用,強調學生的整體建構和綜合理解,將學科知識與實際問題有效整合,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這種教學通過實踐活動和小組合作,使學生能夠將學科知識與實際問題相結合,實現對知識的深入理解和應用。
2.2 布魯納發(fā)現學習理論
項目式教學是基于布魯納的發(fā)現學習理論設計的,該理論強調學習的主動性和內在動機的重要性。布魯納認為,學習的本質是學生主動建立認知結構,而非被動接受知識,教學應成為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主動發(fā)現過程。項目式教學正是這一理念的實踐,它通過對真實問題的探究,促進學生主動探究和學習,從而激發(fā)內在學習動機,同時培養(yǎng)其邏輯推理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
2.3 實用主義理論
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理論強調“教育即生活”,認為教育應與學生的生活緊密相連,培養(yǎng)學生適應生活的能力。杜威反對傳統(tǒng)教育中教師主導、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教學方式,提倡在真實的情境中,圍繞實際問題展開教學,讓學生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在項目式教學中,學生通過親身參與和實際操作,將所掌握的知識應用于解決真實世界的問題,從而實現知識和技能的增長,使他們所學的知識能夠服務于生活實踐,增強教育的實用性。
3 音樂項目式教學設計原則
3.1 問題驅動性
問題驅動性是開展音樂項目式教學的核心,貫穿于學生對問題的深入探索和對學科知識的創(chuàng)造性應用的全過程。這類問題通常與學生的生活經驗、音樂知識的核心內容以及音樂實踐緊密結合。問題設置要以簡潔的表述明確項目的目標,同時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并向他們提出挑戰(zhàn)。
3.2 情境真實性
戴維·珀金斯提出,教育應圍繞“真實生活和現實世界中的問題和機遇”展開[5]。項目式教學通過將學習活動置于真實或模擬的情境中,填補學校教育與現實世界的鴻溝。在音樂項目式教學中,鼓勵學生在情境中主動探索和解決問題,這不僅涉及音樂知識和技能的學習,還包括將這些知識應用于現實生活的能力。
3.3 學生主體性
在傳統(tǒng)的音樂教學模式中,教師往往是知識的傳遞者,學生則是被動的接受者,而現代教學理念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在音樂項目式教學中,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項目的設計與實施,通過互動和討論,促進學生在音樂理解和表達上的個性發(fā)展。項目式教學旨在讓學生在掌握核心知識的基礎上,能夠在新的情境中遷移,并運用各種知識和資源來解決實際問題。因此,在音樂項目式教學中,應將課堂還給學生,將學生置于中心位置,通過實踐學習來實現知識的建構和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3.4 評價多元性
在音樂項目式教學中,多元化評價至關重要,旨在全面展現學生的學習成果。這不僅涉及傳統(tǒng)的筆試和口試,還應包括音樂創(chuàng)作、表演、創(chuàng)新思維及團隊協(xié)作等多方面的評估。新藝術課標在教學建議部分指出,教師應側重于對學生的表現性評價。通過設計基于課程標準的真實情境任務和評分標準,來評估學生的表現,從而直接指向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同時,可靈活采用過程性評價、終結性評價,引入師評、自評、學生互評等方式,拓展評價維度,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
4 音樂項目式教學設計策略
音樂項目式教學具體設計可從課前準備階段、課中實施階段、課后反思階段這三個階段進行。
4.1 課前準備階段
4.1.1 確定項目主題
項目主題的選擇是影響項目式教學效果的關鍵環(huán)節(jié)。要想讓學生對項目充滿興趣并主動開展項目學習,確定一個好的音樂項目主題尤為重要。教師可基于以下三個方面確定音樂項目主題:第一,項目主題應來源于現實生活中的真實問題,具有社會意義;第二,新藝術課標明確了教學目標及學生需具備的核心素養(yǎng),項目主題要確保與學科知識緊密結合,讓學生在實踐中掌握關鍵概念和技能,培養(yǎng)學科能力;第三,教師應基于學情,挑選既符合學生興趣又適合其水平的項目主題。
4.1.2 設計驅動問題
驅動問題是項目式教學設計的核心,貫穿教學設計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在確定項目主題后,教師應設計出既能激發(fā)學生興趣又與音樂課程目標相符的核心驅動問題和分解驅動問題。核心驅動問題的設置應是開放的,貼近學生生活,且具有復雜性和實操性。設計過程中,教師需確保驅動問題直指音樂課程核心內容,與課程標準保持一致。在整個項目過程中,學生將不斷回顧和修正驅動問題,以確保探究方向的正確性和深度學習目標的實現。
4.1.3 設計項目任務
通過將驅動問題細分為具體任務,可以進一步降低學習難度和問題的復雜性,并增強項目的可操作性。在設計項目任務之前,應為學生構建一個真實的情境,然后依據項目的規(guī)模和學生的水平,合理構建項目小組。為了幫助學生有效管理和推進項目,教師可以提供“項目進程管理表”,指導學生對每個步驟進行周密的計劃,從而提高學習效率,確保項目順利實施。因此,教師需全面考量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之間的銜接,整合項目中涵蓋的所有教學要素,從而有條不紊地推進項目發(fā)展。
4.1.4 制定項目評價表
在明確驅動問題并設計具體任務之后,教師應預先設計評價量表,以便音樂課程結束后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評估。新藝術課標提供了針對階段學生的詳細學業(yè)質量描述,這可作為制定評價標準的重要參考。除量化評分之外,評價還應包含質性評價部分,如教師的評語和學生的反思報告,以便更全面地展現學生的學習經歷和成果。
4.2 課中實施階段
4.2.1 項目啟動
項目啟動環(huán)節(jié)是將課前準備階段的設計轉化為實際行動的橋梁。在這一階段,教師首先要將項目主題和驅動問題融入一個具體的、與學生實際生活相關的情境中,可以是一個模擬的音樂演出、一個社區(qū)音樂活動,或者是一個音樂歷史事件的再現。通過情境創(chuàng)設,學生能夠與項目產生共鳴,理解項目與他們自身以及周圍世界的聯(lián)系。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理解驅動問題,確保每個學生都能明確項目的目標和方向。在項目啟動環(huán)節(jié),要將任務及角色分配給學生,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在項目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著手完成任務。
4.2.2 知識與能力建構
在知識與能力建構階段,學生將圍繞項目主題和驅動任務開展具體的學習活動。教師結合課前設計好的項目任務,設計一系列與音樂課程目標相匹配的學習活動,包括音樂理論學習、作品演唱、樂器演奏、音樂創(chuàng)作等,幫助學生逐步掌握必要的音樂知識和技能。在這一過程中,鼓勵學生主動探索,教師則作為引導者和資源提供者,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指導與必要的學習資源。
4.2.3 探索與形成成果
這一階段是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項目的關鍵階段。在此過程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充分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利用已掌握的知識和技能,通過實踐探索形成自己的音樂項目成果。音樂項目成果形式多樣,可以是歌曲創(chuàng)作、音樂會編排,也可以通過PPT匯報、手抄報等形式展示小組的學習成果。
4.2.4 評價
評價環(huán)節(jié)不僅是對項目成果的檢驗,也是對學生學習過程的總結。教師可以根據預先設計好的評價量表,對學生的項目成果進行客觀評價,提供具體的反饋和建議。評價的目的是幫助學生認識到自己的優(yōu)勢和不足,明確未來學習的方向,同時確保項目式教學目標得以實現。
4.3 課后反思階段
音樂項目式教學的課后反思階段是整個教學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環(huán),不僅涉及對項目實施效果的評價,還包括對學生學習成果的總結和對未來音樂教學活動的規(guī)劃。通過收集學生的反饋,教師可以了解項目實施過程中的亮點與不足,從而調整和優(yōu)化教學策略。
5 結語
項目式教學通過讓學生在真實或模擬的情境中主動探索和解決問題,將音樂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結合,實現對知識的深入理解和應用。在音樂一線教學中,項目式教學在提升學生的藝術核心素養(yǎng)的同時,還培養(yǎng)他們適應未來社會的能力,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112.
[2] 錢雨.項目課程的內涵、特征與生成[J].全球教育展望,2022(8):15-27.
[3] 桑國元,葉碧欣,王翔.項目式教學教師手冊[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3:24.
[4] 夏雪梅.學科項目式教學設計:融通學科素養(yǎng)和跨學科素養(yǎng)[J].人民教育,2018(1):61-66.
[5] 戴維·珀金斯.為未知而教,為未來而學[M].楊彥捷,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38-39.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4年度江蘇省教育規(guī)劃課題青年項目“開放大學學務導師學習支持服務管理優(yōu)化研究”成果,項目編號:C/2024/01/61;2024年度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基于媒介生態(tài)視角的高校網絡意識形態(tài)治理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4SJSZ0321
作者簡介:趙上菲 (1999—) ,女,研究方向:音樂教育;宋敏 (1994—) ,女,講師,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美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