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論文榮獲第六屆外語教師教育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學術研討會優(yōu)秀教學設計一等獎】
摘要:以閱讀為基礎,搭建寫作支架是教師經常采用的一種寫作教學策略,但是通常教師搭建的腳手架存在內容不豐富、結構不清晰、與學生寫作能力不匹配、等問題。本文結合教學案例探索了基于結構化知識的高中英語讀寫結合教學策略,旨在為學生搭建豐富清晰的腳手架、建構和內化結構化知識、準備寫作圖譜、開拓學生思維、應用主題語境、根據(jù)寫作任務遷移結構化知識,提高學生讀寫綜合能力。
關鍵詞:結構化知識 讀寫結合 以讀促寫
一、引言
教學活動過程中的支架類似于建筑物的腳手架,是一種被工人搭建好的結構去建造建筑物,待建筑物建成之后,支架被拆除(Benko, 2012)。以維果斯基“最近發(fā)展區(qū)”為理論基礎,支架式教學在中學英語教學中被廣泛使用。它指出學習者在其他人的幫助下能夠取得更多的成就(Walqui, 2006)。教師根據(jù)學生的需求和能力選擇教學內容,為學生搭建寫作支架有助于平衡教師的教學指導和學生的自主學習、提升學生寫作能力,增強學生積極的學習體驗。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學支架的搭建存在一些問題和偏差,如支架不夠豐富、寫作支架與學生能力不匹配、不能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發(fā)展或者支架單一、零散沒能形成系統(tǒng)的整合性的輸入,這就導致學生的學習過程是呈散點狀態(tài)的。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課標》在高中英語課程實施建議中多次提到結構化知識,如通過語言、內容和思維融合的學習方式,引領學生在真實情境中,利用結構化新知完成真實任務,解決實際問題(教育部,2022)。因此,將語言輸入或者腳手架語言進行結構化、顯性化勢必能夠對學生的寫作能力有所幫助。
二、結構化知識的概念及讀寫結合的內涵
(一)結構化知識的概念
布魯納在1960 年出版的《教育的過程》一書中闡釋了結構主義在教育中的應用,其指出:知識是有結構的,這個結構就是學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原則。掌握了結構化知識可以幫助學生將新問題與已有的知識相聯(lián)系,從而加深知識間的聯(lián)系(轉引自王學鵬等,2023)。課程內容結構化的實質就是要求我們以結構化的視角理解課程內容,將課程內容視為一個整體,找出內部的要素和聯(lián)系,同時與學習者的經驗進行連接。(張紫紅、崔允漷,2023)
張秋會、王薔(2016)指出,每一篇好的文本都有其明確的主體,主體之下又有其對應的若干下級意義,這些下級意義與主體之間必然存在一定的邏輯關系,如因果關系、主次關系、整體到部分的關系、抽象到具體的關系、具體到一般的關系、現(xiàn)象到本質的關系,語篇的這種內在邏輯關系就是結構化知識。具體到英語學科,結構化知識是在主題語境下的整合性的融通語言、文化和思維的知識形態(tài),是實現(xiàn)主題意義探究和問題解決的重要基礎(趙連杰,2020a)。胡潔元(2023)提出,結構化知識是解讀者圍繞主題意義,主動參與對語篇各部分信息的概念性歸納,形成上位的綱領性知識結構,為運用語言和文化知識、促進深度學習和實現(xiàn)問題解決提供了概念基礎。
(二)讀寫結合的內涵
英語讀寫結合主要分為“讀后續(xù)寫”“以讀促寫”,本文主要探討“以讀促寫”,即通過閱讀促進和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主要通過閱讀文本、理解文本、梳理情節(jié)、整合信息、探究主題、建立連接等環(huán)節(jié)進行深度學習。教師引導學生關注閱讀文本當中的“結構”“內容”“語言”等三個方面的內容,尤其是文本的“主題意義”探究尤其重要,這是寫作的靈魂。
寫作之前的閱讀、梳理、整合和提煉的過程就是結構化知識構建的過程。課上分享討論口頭輸出的過程就是結構化知識鞏固和內化的過程,在寫作內容上也會形成新的知識結構,為學生寫作提供內容支架。對主題意義的探究及分享就是學生與文本、主題產生連接的過程,啟發(fā)學生深入思考。而最終的寫作過程是進一步對結構化知識的內化和鞏固,更是對單元主題的深層理解和內化。
總之,讀寫結合的過程就是學生不斷應用、遷移、建構新的結構化知識的過程(張敏,2023)。
三、基于結構化知識的高中英語讀寫結合教學實踐
本文以外研社新教材選擇性必修三“Unit 1 Face values”最后一節(jié)Developingideas 讀寫部分為例,分析結構化知識在讀寫結合教學中的應用。
單元標題:Face values
單元解讀:本單元語篇類型包括專題討論、人物簡介、小說、名人名言等。從一段介紹京劇臉譜的視頻開始,本單元依次呈現(xiàn)了三位年輕人和專家的專題討論,中國首位女空降兵馬旭的事跡,一些經典文學形象的外表和個人品質介紹,小說《巴黎圣母院》的節(jié)選片段以及小說《道林·格雷的畫像》的簡介和評價等學習內容,從多個角度闡述了和外表與內心相關的話題,旨在引發(fā)學生對外表與內心關系的思考,對外表的重要性形成正確的認識,包括如何看待美與丑,如何理解外表美和心靈美,如何面對周圍人的目光和評價,如何保持清醒的頭腦接受獨一無二的自己,幫助學生學會認識自我,評價自我,戰(zhàn)勝自我,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和人生態(tài)度。
讀寫任務:
Developing ideas 讀寫部分為Writing about a literary work. 寫前閱讀為小說(《道林·格雷的畫像》)書評。文章介紹了一個外貌帥氣,但是內心邪惡又無情的人在追求年輕帥氣的路上毀掉自己的故事。寫作部分學生要選出另一本聚焦人物外表和個人品質的文學作品,根據(jù)閱讀總結出的語言、內容、結構框架,進行知識和思維能力的遷移,寫一篇文學作品的簡介。
(一)學生課前自主閱讀,分析語篇結構與內容,提煉結構化知識
教師課前布置前置性學習任務,學生自主學習總結文學作品書評的結構、內容及部分可用語言的結構化知識,上課分享構建。如圖1。
同時,教師提供“故事山”(如圖2)供學生總結小說故事情節(jié),并設置課前思考問題:
Do you think physical beauty is important for a person? Why?
Do you think Dorian is handsome? Why?
What message do you learn from the novel?
故事山讓學生理清故事情節(jié),三個問題讓學生初步思考主題意義,為上課探究主題意義做充分準備。
通過課前調查,教師發(fā)現(xiàn)學生基本了解寫作的結構和主題,但都存在“不知道寫什么,寫哪本書”的問題,部分學生對書只知道個書名或者大概內容,無法概括主要情節(jié)?;诖藛栴},教師課前補充相關文學作品的閱讀材料,如《簡愛》《飄》《白雪公主》《傲慢與偏見》《巴黎圣母院》等供學生提前閱讀并進行選擇,為寫作的內容搭好腳手架。
(二)學生課上自主分享,教師補充拓展,構建并內化結構化知識
1. Read for structure
教師引導學生從結構、內容、語言三方面構建結構化知識。學生總結寫作結構(如圖3 所示),一個完整的書評應包含簡要介紹,情節(jié)概述,以及主題三個部分。
2. Read for content and language
結構清晰后,學生展示每一部分應該寫的內容,第一部分簡要介紹小說的事實性信息(如圖4)。第二部分為情節(jié)概要,教師需要從what、why、how、when、where 等五個方面幫助學生深入研讀語篇,或者運用故事山的五環(huán)節(jié)beginning、development、climax、resolution 到ending 協(xié)助學生概括主要情節(jié)。如圖5,學生上課口頭展示,在復述情節(jié)的過程中內化描述情節(jié)的結構化知識,如圖6。
內容的表達要建立在語言運用的基礎上,在課堂上,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輸出相關可用表達,如如何介紹一本書的相關句型、介紹情節(jié)時的過渡表達以及表達主題時的不同句式方法。在學生頭腦風暴輸出時,教師要板書并且補充拓展一些學生沒有提及的可用表達,從簡單到復雜,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如圖7所示。
在獲取、梳理、概括文本知識后,教師需要建立學生已有知識和文本知識之間的關聯(lián),促進學生對主題意義的深刻理解和反思,深入學習語篇的主題和思想。教師引導學生再次齊讀文章的最后一段,分析可得最后一部分應該總結小說角色的外貌并強調人物品質與內在美。
3. Theme exploration
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就是對主題意義探究和內化的過程,每個同學對內在美、外在美有自己的認識,更能認識到內在美以及人物品質的重要性。在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和學生進行多輪互動,在互動協(xié)商的過程中,深化主題意義的理解,為寫作做好準備。同時,教師鼓勵學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培養(yǎng)多角度、多方面的批判性思維。如一名同學提出,外在美也很重要,因為第一印象很重要。最后,教師對主題意義進行總結概括,如圖所示,學生集體朗讀鞏固內化。
4. Summary: Writing about a literary work
學生基于本節(jié)課所學,總結寫文學作品書評的文本結構,教師邀請同學上臺展示。
4.1 設置真實情境下的寫作任務袁遷移結構化知識
結構化知識能夠幫助學生明晰知識脈絡,深入探究主題意義,促進問題的解決。教師帶領同學明晰書評結構、了解書評內容、掌握所需語言,探究主題意義之后,要求學生基于本節(jié)課的結構化知識,完成新的寫作任務。
Choose another literary work with a focus on physical appearances and personalqualities and finish the book review.
學生課前閱讀教師補充的文學作品資料、課上總結內化結構化知識,在寫作過程中遷移所學的結構化知識,運用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完成高質量的寫作。
4.2 基于結構化知識進行寫作評價
評價的基本原則為“教學評”一致,方法為同伴互評、教師點評。在學生評價之前,教師提供評價標準,如圖9 所示:
學生分享點評時可參考句型如圖10:
學生展示自己或者同桌的優(yōu)秀作品,并進行朗讀和評價,隨后教師進行點評和補充,尤其突出對主題的強調。
4.3 主題升華——學生重新定義美的概念
教師邀請學生分享對“BEAUTY”的認識,如圖所示,在他們的分享中,B 還代表著Brilliant,E 代表著Excellent,A 代表著Angelic 天使般的,U 代表Useful,T代表Tough 堅強等等,從對這些字母的重新定義中,學生內化了美麗的內涵。同時教師推薦文學作品(《怦然心動》),或者觀看其改編版的電影,將教學延伸到生活中和影視中,更進一步理解,什么是一個真正有人格魅力的善美人。
四、總結
結構化知識可以有效解決學生知識零散,提取困難的問題。教師需要在寫作教學中靈活運用課前閱讀內容,以語篇為依托,以讀寫結合為途徑,引導學生課前自主學習,提煉結構化知識,課上通過互動協(xié)商構建并內化結構化知識,并以主題意義為引領,在寫作中強化運用結構化知識,同時加深對主題意義的理解和升華,建構新的結構化知識,最終在遷移結構化知識的過程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促成深度學習,提升學科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趙連杰. 如何在英語學習活動中生成和應用結構化知識[J]. 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 2020a(7):31-35.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22 年版)[S].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22.
[3]張秋會,王薔. 淺析文本解讀的五個角度[J]. 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 2016(11):11-16.
[4]胡潔元. 運用結構化知識培養(yǎng)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實踐探索[J]. 中小學外語教學, 2013(12):26-31.
[5]張紫紅, 崔允漷. 論課程內容結構化:內涵、功能與路徑[J]. 課程.教材.教法,2023(6):4-10.
[6]張惠敏. 初衷英語閱讀教學中結構化知識的建構與應用[J]. 中小學外語教學,2023(11):44-48.
[7]王學鵬, 鮑閩芳, 陳怡珂. 基于結構化知識的初衷英語寫作教學實踐[J]. 中小學外語教學, 2023(10):60-64.
[8]張敏, 馮輝, 孫清瑩. 基于結構化知識的英語讀寫結合教學探析[J]. 中小學外語教學, 2023(6):3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