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紅色文化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是提高高校思政課教學水平的重要文化資源。教師應根據教學需求,探尋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內在邏輯和實踐活動,確保學生在思政課中能夠強化紅色文化的認同感,樹立正確價值的觀念,從而切實提升人才教育質量。文章介紹了吉林省“三地三搖籃”文化和紅色文化概念,分析了吉林省對“三地三搖籃”的打造過程,探究了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內在邏輯,并指出部分高校紅色文化融入思政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最后提出了相應實踐策略,力求提升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效果。
關鍵詞:“三地三搖籃”;紅色文化;高等教育;思政課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4)30-0019-04
基金項目:2024年度吉林警察學院思政項目“‘三地三搖籃’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內在邏輯和實踐策略研究”(項目編號:JYKYSZ202401);2024年度吉林省青少年發(fā)展研究計劃課題“吉林省紅色文化涵養(yǎng)新時代青年奮斗精神的內在機理和實踐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24jqy-100)。
作者簡介:侯?。?985—),男,博士,吉林警察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中國近現代史。
黨的二十大對紅色文化融入教育教學提出了明確要求,要“完善思想政治工作體系,推進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用好紅色資源,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深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著力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1]教師應結合黨的二十大提出的教學要求,積極將吉林省“三地三搖籃”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中,積極創(chuàng)新教學內容以及講課方式,運用多種紅色文化精神豐富思政教育內涵,增設多種實踐活動,為滲透正確價值觀和紅色文化精神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逐步增強高校思政課“立德樹人”教學效果。
一、吉林省“三地三搖籃”概述
吉林省“三地三搖籃”是六個紅色標識,包括東北抗日聯軍創(chuàng)建地、東北解放戰(zhàn)爭發(fā)起地、抗美援朝后援地以及新中國汽車工業(yè)搖籃、新中國電影事業(yè)搖籃、中國人民航空事業(yè)搖籃。其中東北抗日聯軍創(chuàng)建地經歷了反日游擊隊、東北人民革命軍和東北抗日聯軍三個發(fā)展階段,每個發(fā)展階段的開端都在吉林省??姑涝笤厥侵冈诳姑涝瘧?zhàn)爭中,吉林省成為該戰(zhàn)役的重要后援地。新中國汽車工業(yè)搖籃是指在1953年,第一汽車制造廠在長春建立,并于1956年建成投產,實現了中國人長久以來的造車夢。新中國電影事業(yè)搖籃是指長春電影制片廠在新中國成立以后,在吉林省建設的中國第一家電影制片廠。中國人民航空事業(yè)搖籃是指在1946年3月1日,東北民主聯軍航空學校在吉林通化正式宣告成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創(chuàng)辦的第一所航空學校。
紅色文化是指在革命戰(zhàn)爭時期,由中國共產黨、先進分子和人民群眾共同創(chuàng)造并極具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紅色文化是一種重要資源,包含物質文化資源和非物質文化資源,其中物質文化資源表現為遺物、遺址等革命歷史遺存與紀念場所;非物質文化資源表現為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等紅色革命精神。紅色文化是廣大人民群眾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實現中華民族解放與自由的歷史進程中和新中國社會主義三大改造時期,整合、重組、吸收和優(yōu)化先進文化基礎上,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理論為指導而生成的革命文化。紅色文化具有有廣義和狹義的內涵,廣義的紅色文化是指世界社會主義運動歷史進程中人們的物質和精神力量所達到的程度、方式和成果,狹義的紅色文化是指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人民實現民族解放與自由以及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歷史實踐過程中凝結而成的觀念意識形式。[2]
二、吉林省“三地三搖籃”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內在邏輯
(一)育人邏輯
吉林省“三地三搖籃”紅色文化具有立德樹人特征,蘊含思政教育功能。紅色是該文化的核心,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群眾在革命戰(zhàn)爭時期,為實現中國獨立和人民解放,通過浴血奮戰(zhàn),將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融合,在實踐探索中總結得來的精神文化,蘊含著積極向上的革命精神。[3]從歷史角度來看,吉林省“三地三搖籃”紅色文化作為先進文化,是經過革命戰(zhàn)爭時期和特殊實踐經歷凝聚而成的,其創(chuàng)造性繼承了民族文化、愛國主義精神和艱苦奮斗精神等,弘揚了符合社會主義發(fā)展主旋律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對培育思想健康、觀念向上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就具有積極作用。而高校思政課的首要教學目標就是立德樹人,吉林省“三地三搖籃”紅色文化中的思想精神和價值觀念具有立德樹人屬性,在社會發(fā)展進程中發(fā)揮著良好的思政教育功能,能夠有效滿足思政課育人的需求。
(二)內容邏輯
吉林省“三地三搖籃”紅色文化是我國特有的精神文化資源,包含了多種思想政治教育素材,能夠給高校思政課提供豐富教學資源,拓展思政課教學內容。此外,吉林省“三地三搖籃”中的紅色案例、紅色精神資源以及紅色物質資源等,能夠強化思政理論的說服力,可以使學生在深入了解、近距離接觸紅色文化資源時,與紅色事跡以及紅色人物產生精神共鳴,明確理論中蘊含的紅色文化價值觀以及思想精神。[4]因此,吉林省“三地三搖籃”紅色文化作為不可或缺的優(yōu)秀文化資源,將其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既可以賦予紅色文化新的時代內涵,還能豐富課堂教學內容,為增強教育教學效果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
(三)價值邏輯
吉林省“三地三搖籃”紅色文化具有重要的革命價值、文化價值、改革實踐價值以及建設價值等,將其融入高校思政課中,能夠有效提升育人質量。同時,吉林省“三地三搖籃”紅色文化是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優(yōu)秀思想文化,與新時期高校思政教育價值取向一致,能夠充分發(fā)揮紅色基因中的價值導向作用,對培育學生思想價值以及道德品質等具有積極作用。此外,近年國家對紅色文化精神重視程度逐年增強,在吉林省建設了多個紅色文化基地,并且對紅色文化遺址進行全面保護。當教師將吉林省“三地三搖籃”紅色文化融入思政課教學時,可以通過參觀紅色文化基地的方式,帶領學生直觀了解鮮活的紅色歷史、紅色人物故事等,厚植學生愛國愛黨思想,強化其勇于奉獻、堅忍不拔的先進精神,使學生在掌握紅色文化中,能夠從內心深處獲得價值認同和情感認同,在今后學習生活中自覺向紅色人物學習,從而切實發(fā)揮思政課教學價值。
三、吉林省“三地三搖籃”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中的問題
(一)教師職業(yè)素養(yǎng)有待提升
隨著素質教育政策實施,教育部對高校思政課教學提出了更高標準。需要教師結合國情、黨情等變化形勢,創(chuàng)新教育思想,加大吉林省“三地三搖籃”紅色文化融入力度。但是部分教師對吉林省“三地三搖籃”紅色文化內容缺乏全面了解,未能準確認識和把握中國教育發(fā)展規(guī)律,在教學中側重運用現有知識儲備,解讀教材文本,未能針對學生學習需求,深刻闡釋有關紅色文化中的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無法將紅色文化知識轉化為生動形象的語言,沒有找到融入要點。[5]其次,部分教師在教授教材中的理論知識時,存在融入生硬的現象,未能針對思政知識中的育人功能,運用紅色文化、紅色事跡以及紅色人物講明其中的思想精神,沒有充分激發(fā)學生情感共鳴,從而降低了紅色文化的融入質量。
(二)教學內容銜接程度較低
在教學中,部分教師將吉林省“三地三搖籃”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時,存在融入零散、缺乏系統(tǒng)性等問題。部分教師為了講明某一理論概念,隨機選擇相關紅色文化案例融入,沒有精細研究教材文本,也沒有根據學生興趣點,運用紅色文化素材,縱橫比較,借助透徹的學理分析,向學生闡釋清楚某一理論與紅色文化之間的內在關聯,從而未能帶領學生全面認清紅色文化發(fā)展脈絡,導致部分學生對紅色文化了解程度較低,無法形成良好的文化認同感和政治認同感,從而弱化了紅色文化融入價值。
(三)教學方式較為單一
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已經成為傳達思政理念以及主流價值觀的主要方式之一。然而部分教師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習慣運用多媒體軟件或PPT課件等上課方式,向學生籠統(tǒng)地展示吉林省“三地三搖籃”紅色文化,沒有將慕課、微課等教學平臺引入其中,也沒有將小組合作學習、翻轉課堂運用到課堂上,導致學生缺乏參與探索機會,在課堂上經常以被動姿態(tài)學習紅色文化,未能深入了解紅色文化中的理論內涵以及思想精神,從而影響了紅色文化融入效果。[6]
四、吉林省“三地三搖籃”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實踐策略
(一)提升教師職業(yè)素養(yǎng)
教師職業(yè)素養(yǎng)的高低,是影響高校思政課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要想將吉林省“三地三搖籃”紅色文化充分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中,高校應注重提升教師職業(yè)素養(yǎng),通過教育培訓、外出學習等方式,強化教師理論水平,豐富教學經驗。在教育培訓中,高??梢酝ㄟ^互聯網渠道,整合其他知名高校紅色文化融入思政課的教學視頻,將其推薦給相關教師,要求教師加大紅色文化研究力度,主動拓展自身對紅色文化理論的認知深度和廣度,總結紅色文化融入的要點,力求教師在教育培訓中能夠逐步強化理論水平。
在外出學習中,高校可以與當地或者周圍的優(yōu)秀院校聯系,確定外出學習時間,組織思政課教師在規(guī)定時間內,前往指定高校進行旁聽、參觀,積累紅色文化融入經驗,使教師在后期教學中能夠找到紅色文化融入方向。在教授知識中,能夠用紅色文化融通歷史和現實,用紅色故事再現革命畫面,逐步引導學生明理、崇德,從而切實提高紅色文化融入質量。
(二)強化教學內容銜接程度
思政課在高校教育體系中屬于重要課程,肩負著培育社會主義建設者的重大使命,要想提升新時期高校思政教育效果,需要充分發(fā)揮課堂理論教學主渠道作用。吉林省“三地三搖籃”紅色文化內容豐富,蘊含著多種紅色事跡、紅色精神,能夠為思政課教學提供充足的教學資源。教師將吉林省“三地三搖籃”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學時,應注重強化教學內容銜接程度,在開展教學活動期間,以教材文本為基礎,根據學生學習需求,選擇合適的紅色文化,通過展示紅色案例、講述紅色故事,滲透紅色文化元素等方式,為思政課增添紅色底色。與此同時,教師應通過對比教授手段,講明紅色文化與相關理論知識的內在聯系,幫助學生充分理解教材知識和紅色知識,不斷提升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認同感。
例如,在講授“階級斗爭、社會革命在社會發(fā)展中的作用”中階級斗爭推動社會發(fā)展的作用時,教師可以將吉林省“三地三搖籃”紅色文化中,1931年12月在東北地區(qū)建立的反日游擊隊,1933年9月在磐石縣西玻璃河套豬腰嶺成立的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獨立師中的旗幟性人物,如魏拯民、王德泰、曹國安等抗聯名將為國奉獻、展示英勇無畏的先進精神,運用信息技術編輯視頻整理為多媒體課件,通過計算機播放課件中的動畫和音頻,創(chuàng)設生動直觀的學習環(huán)境。此后,教師可以將教材中闡述的階級斗爭推動社會發(fā)展的理論與視頻中的紅色案例進行對比分析,從發(fā)展視角出發(fā),告訴學生紅色革命對促進中國發(fā)展,維護中國和平的積極作用,講明紅色革命必要性,加深學生對課堂內容以及紅色文化的了解程度,提高紅色文化融入質量。
(三)豐富教學方式
目前在新型教育體制下,高校思政課常用的教學方法包含講授法、小組合作學習法、案例教學法、分層學習法以及翻轉課堂等。相比傳統(tǒng)教學體制而言,新時期高校思政課運用的教學方法較多。教師要想提高吉林省“三地三搖籃”紅色文化融入思政課教學效果,應根據以往教學問題,積極豐富教學方式,針對教學任務以及學生學習能力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通過微課、小組合作學習以及翻轉課堂等方式,轉變教學過程,鼓勵學生主動參與紅色文化的探索學習,力求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時能夠將紅色文化落實到具體行動中,做到知行合一,從而實現立德樹人目標。
例如,講授“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時,教師可以有序融入吉林省“三地三搖籃”紅色文化中的東北解放戰(zhàn)爭精神,如在1946年10月,東北國民黨軍大舉進攻南滿根據地,在1946年12月下旬,南滿根據地僅剩下臨江、靖宇、撫松等縣,為了粉碎國民黨軍進攻,中共中央東北局南滿分局、南滿軍區(qū)發(fā)起了“四保臨江”戰(zhàn)役,黨領導人民軍隊在此獲取了戰(zhàn)役勝利。在組織教學活動前期,教師可以運用移動終端制作微課視頻,講明這節(jié)重點內容,并將其發(fā)送到學習群。同時,教師可以按照學號分組,要求每個小組在課前觀看微課中,系統(tǒng)梳理其中涉及哪些與東北解放戰(zhàn)爭有關的紅色文化知識,如東北解放戰(zhàn)爭中的抗戰(zhàn)精神、“四戰(zhàn)四平”困戰(zhàn)局面等,讓學生通過關鍵詞和箭頭的方式,標明紅色文化與有關理論知識的關聯。課堂上,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可以先讓每個小組共享課前學習成果。教師可以在全體小組講課結束后,運用講授的方式進行補充,滲透東北解放戰(zhàn)爭中中國共產黨的光輝歷程和精神內涵,講明東北解放戰(zhàn)爭中蘊含的政治信仰,帶領學生體悟東北解放戰(zhàn)爭的真正要義和精髓,逐步提高學生道德品質。
五、結語
綜上,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將吉林省“三地三搖籃”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是落實立德樹人的重要方式。教師應根據新型教育要求,創(chuàng)新傳統(tǒng)教學理念,深入分析吉林省“三地三搖籃”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內在邏輯,全面分析目前教學中存在的不足,設置合適的實踐策略,提升教師職業(yè)素養(yǎng)、強化教學內容銜接程度、豐富教學方式、組織多種實踐活動等,通過多種方式提高紅色文化實踐質量,使學生在學習中能夠樹立正確思想觀念,提高精神文化修養(yǎng)。
參考文獻:
[1] 曾萬里. 以紅色文化賦能思政教育改革提升[N]. 人民日報,2023-08-31(07).
[2] 楊凡毅. 紅色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路徑探索[J]. 鄂州大學學報,2021,28(03):80-82.
[3] 楊亞楠,夏楠,趙兵. 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與策略[J]. 才智,2021(07):61-63.
[4] 周宇寧,周啟杰. 紅色文化基因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 黑龍江教師發(fā)展學院學報,2021,40(01):109-111.
[5] 琪琪,陳榮英,郭晨. 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策略[J]. 科學咨詢,2020(49):133.
[6] 王亞萍. 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策略探微[J]. 科教文匯,2020(11):53-54.
(薦稿人:楊瑩,吉林警察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楊毅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