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具身認知理論為幼兒園活動提供了一種嶄新的理論視角。在引導幼兒進行具身認知的過程中,教師要積極主動地構建具身認知場域,優(yōu)化具身認知方式,完善具身認知評價。構建幼兒身心一體的具身認知教育范式,有助于提升幼兒的認知力、實踐力、反思力。教師要站在幼兒生命發(fā)展的立場上,基于幼兒生命全面發(fā)展的視角來思考和實踐幼兒教育,從而構建幼兒全人教育新樣態(tài)。
[關鍵詞] 幼兒教育;具身認知;全人教育;教育理論
當下,很多家長甚至包括教師都普遍注重對幼兒進行智力開發(fā),但忽略了幼兒生命的整體發(fā)展。幼兒教育應當與幼兒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年齡特征、心理特征相匹配、相吻合,應當體現(xiàn)出一種生命發(fā)展的整體性、和諧性。具身認知是一種全人認知,它不僅注重引導幼兒認知,還注重引導幼兒的感受、體驗。在幼兒教育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幼兒具身認知,為幼兒具身認知創(chuàng)設條件、情境,構建幼兒具身認知場域,給幼兒提供具身認知材料,優(yōu)化幼兒具身認知方式、策略、路徑等。
一、構建具身認知場域
傳統(tǒng)的認知往往會將人的思維從身體中剝離出來,形成身體的感受、體驗與思維、想象等的相互對立、相互排斥狀態(tài)。在傳統(tǒng)的認知理論下,幼兒的認知與行為、實踐與理論往往是割裂的。具身認知是一種具身性、情境性、生成性的認知,它不僅僅注重引導幼兒思維、想象,更注重引導幼兒操作、實踐。在具身認知狀態(tài)下,幼兒往往是“做思學共生”“學玩創(chuàng)一體”。通過具身認知,促使形成幼兒學習的身心融合、身心一體的狀態(tài)。
為此,在幼兒教育中,教師要積極構建幼兒具身認知場域。具身認知場域是一種“會說話”“會交往”的場域。教師不僅要精心開辟幼兒游戲活動的區(qū)域,優(yōu)化、美化幼兒游戲活動區(qū)域,還要投放結構化的區(qū)域游戲活動材料?;诰呱碚J知的視角,場域具有召喚、引導、誘發(fā)幼兒具身認知的功能。教師要讓場域成為幼兒游戲活動“有準備的情境”。如在“節(jié)日課程”的具身場域構建中,教師不僅投放了相關的書籍,還精心準備了相關的視頻、音頻,準備了多媒體課件等,從而讓情境促使幼兒了解相關具體節(jié)日的習俗、來歷等。置身于具身認知場域之中,幼兒會產生游戲動機以及思考、探究的欲望。在幼兒具身認知場域構建中,我們要求小班氛圍要有溫馨感、童趣感;中班氛圍要有熟悉感、自然浸潤的學習感;大班氛圍要有參與感、成長感。通過具身認知場域的構建,讓幼兒與情境,如自然情境、社會情境、人文情境等積極互動,讓幼兒獲得安全感、歸屬感、認同感,增強幼兒的自尊心、自信心。
場域不僅僅是物質形態(tài)的,更是心理形態(tài)的。外在的具身認知物質形態(tài)場域,能刺激幼兒豐富的心理場域的形成。每個幼兒由于認知經(jīng)驗、生活經(jīng)驗、學習經(jīng)驗等的差異,他們從外在的物質形態(tài)的場域中獲得的心理感受、體驗是不同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具身認知場域是個體性、差異性的。在構建幼兒具身認知場域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幼兒的主體作用,發(fā)揮幼兒的能動性。
二、優(yōu)化具身認知方式
傳統(tǒng)的幼兒教育活動,往往會將幼兒的身體與心理割裂開來,從而導致幼兒活動的單一化、片面化,幼兒成了“單向度的人”?;诰呱碚J知理論視角,幼兒的活動應當是幼兒生命實踐活動。在具身認知中,幼兒的腦、心、手等往往與環(huán)境積極互動。具身認知視野下的幼兒活動,從傳統(tǒng)的“身心分離”“重心抑身”走向“身心和諧”“身心一體”。幼兒不僅僅“用手操作”,更“用手思考”。“用手思考”就是幼兒具身認知的獨特方式?!坝檬炙伎肌北碚髦變旱闹黧w性存在。
在具身認知活動中,幼兒的具身認知過程是一種體驗性、感受性、感悟性的學習過程。比如,幼兒園的種植園中種植了一些草莓,但有一些草莓被鳥兒偷吃了。如此,筆者就引導幼兒交流討論如何保護種植園中剩下的草莓。在研討過程中,孩子們不僅提出了他們的很多獨特的方案,還開展了動手實踐。如有孩子認為可以用防鳥網(wǎng)將草莓罩住。于是,筆者與孩子一起制作防鳥網(wǎng),并且不斷地改進防鳥網(wǎng)的功能。同時,孩子們還制作了喂鳥器,在實踐中也在不斷完善喂鳥器。如此,既保護了種植園中的草莓生長,也讓小鳥獲得了豐富的食物。這樣的一種活動既具有思維性,又具有實踐性;既引導幼兒成功解決了相關問題,又培育了幼兒的愛心。這種活動,是幼兒手腦協(xié)同的具身認知活動。幼兒不僅僅用眼耳感知,更動手實際操作。同時,幼兒在感知、操作中融入了自己的思維、想象。
具身認知是一種手腦身心和諧共融的認知。在幼兒教育中,教師要調動幼兒的手腦身心,豐富幼兒的直接感受、體驗。在幼兒具身認知樣態(tài)中,幼兒的知情意行互動互促,它們之間是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
三、完善具身認知評價
評價是幼兒具身認知的動力引擎。傳統(tǒng)的評價往往關注幼兒活動的結果。具身認知評價不僅關注幼兒的活動結果,還關注幼兒的活動過程。具身認知評價是一種全面性的評價,不僅僅關注幼兒的活動思維、想象,更關注幼兒活動的情感體驗、行為表現(xiàn)等。具身認知評價是一種過程性、診斷性的評價。通過具身性評價,能激發(fā)幼兒的活動興趣,調動幼兒活動的積極性,發(fā)掘幼兒的創(chuàng)造潛能。
在具身性評價過程中,教師首先要豐富評價主體。傳統(tǒng)的評價往往就是教師評價,這樣的一種單向度評價,往往比較單一、專斷,不容易把握幼兒的具體學情。具身認知評價,邀請幼兒、幼兒家長、社會賢達等共同參與評價。如此,就促成了評價間的互動。其次,豐富評價的內容和形式,不僅僅注重幼兒的認知評價,更注重對幼兒的情感評價、行為評價、品格評價等。最后,具身認知評價不僅僅對幼兒進行量化評價,更對幼兒進行質性評價。通過評價,促進幼兒活動成果的展示。比如,在“植物角的小主人”活動中,我們讓幼兒作為種植的主體,在班級的植物角埋下種子,并觀察種子的萌發(fā)和生長。盡管種植角是一個小小的天地,卻可以說是幼兒學習的大舞臺。在這個舞臺上,幼兒盡情地觀察、思考。教師不僅對幼兒的種植結果進行評價,還對幼兒種植過程中的相關創(chuàng)造性活動進行評價。如有的孩子畫出了相關植物的樣子;有孩子每天做小農民,給植物澆水;還有孩子做小小科學家,比較植物間的生長態(tài)勢等。在活動中,教師還鼓勵幼兒大膽地講述植物的生長,有的幼兒就以故事的形式將植物的生長過程表達出來。對于幼兒的這些創(chuàng)造性的表現(xiàn),教師應給予幼兒積極評價。
對幼兒具身認知活動的評價,不是為了證明、甄別、選拔,而是為了促進和發(fā)展。教師在引導幼兒具身認知過程中,要通過評價讓幼兒從中感受、體驗到課程的無窮魅力、學習的樂趣以及探究收獲的喜悅。
具身認知為幼兒園活動提供了一種嶄新的理論視角。在具身認知的理論視野下實施幼兒教育,要自覺構建幼兒具身認知場域,自覺優(yōu)化幼兒具身認知方式,自覺完善幼兒具身認知評價。構建幼兒身心一體的具身認知教育范式,有助于提升幼兒的認知力、實踐力、反思力,促進幼兒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葉浩生.身體與學習:具身認知及其對傳統(tǒng)教育觀的挑戰(zhàn)[J].教育研究,2015(4):104-114.
[2]殷明,劉電芝.身心融合學習:具身認知及其教育意蘊[J].課程·教材·教法,2015(7):57-65.
[3]秦安蘭.具身認知理論及其對幼兒教育的啟示[J].教育導刊(下半月),2021(11):18-22.
[4]姜勇.現(xiàn)象學視野中的幼兒園課程[J].學前教育研究,2009(4):19-22.
[作者簡介]雷愛玲(1974— ),女,安徽濉溪人,濉溪縣新城中心幼兒園,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幼兒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