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無聲告白》是美國華裔女作家伍綺詩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小說以莉迪亞的死作為開篇,揭示了華裔家庭及其成員在當時社會背景下面臨的不同自由困境及自由選擇。小說中人物面臨的自由困境包括種族歧視、性別歧視、外界的過度關注,以及多孩家庭中孩子的成長問題等。對于不同的自由困境,人物做出了不同的自由選擇。本文從弗洛姆自由觀視角出發(fā),探究美國華裔家庭中人們的自由困境體現和成因及其自由選擇的結果,以此挖掘作品中所隱含的深刻教育意義。
[關鍵詞]弗洛姆自由觀" "自由困境" "自由選擇" "《無聲告白》
[中圖分類號] I06" "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2097-2881(2024)19-0053-05
一、引言
伍綺詩是當代美國華裔女作家的新興代表。她祖籍廣東,出生并成長于美國,屬于華裔移民的第二代。她的兩部長篇小說《無聲告白》與《小小小小的火》自出版后就在美國文壇引起了巨大的反響。
《無聲告白》是伍綺詩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故事發(fā)生在20世紀70年代美國的一個跨族裔家庭中:父親詹姆斯是一個中國人,從小和父母來到美國,盡管他盡最大努力去融入美國社會,但他仍然受到種族歧視;母親瑪麗琳是一個美國白人女性,她想成為一名醫(yī)生,但由于結婚生子,她最終成為家庭主婦,并把她的夢想強加到女兒莉迪亞身上;內斯是家里的長子,經常被父母忽視,所以他決定逃離家庭,憑借對航天學的熱愛和自己的努力,成功地被哈佛大學錄?。焕虻蟻喪羌依锏拇笈畠?,她被父母給予過多的期望和關注,習慣于順從別人,慢慢地迷失了自己,最終無法承受壓力,而選擇離開了這個世界;漢娜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也是最容易被忽視的孩子,她習慣于保持沉默,默默地觀察家里的一切。小說通過層層敘述揭開悲劇原因,揭示了跨族裔家庭及成員在當時社會背景下的自由困境及自由選擇,這些問題的實質與當時社會和時代的發(fā)展密切相關。
二、弗洛姆自由觀
埃里希·弗洛姆是20世紀著名的哲學家、社會學家、心理學家和倫理學家。他的思想理論涉及哲學、社會學、心理學、倫理學、宗教、文化等各個領域,他所提出的自由觀理論出自1941年發(fā)表的《逃避自由》一書。這本書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闡述了資本主義制度對人們自由的剝奪和壓抑,它使人們處于自由與孤獨并存的兩難困境。
“弗洛姆自由觀從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入手,對人們生存的內在矛盾困境,以及選擇積極自由或者消極自由的不同心理機制進行了深層解析。弗洛姆認為自由是從自然或者社會中脫離,憑借自己的意志去面對世界、追求獨立?!盵1]弗洛姆將自由分為積極自由和消極自由:積極自由是指通過創(chuàng)造性的愛和有意義的工作以追求自由來擺脫自身困境,實現自我救贖和自我實現;而消極自由是指人們受到社會或自身因素的限制,不能承受孤獨帶來的壓抑和痛苦,從而選擇消極應對,也就是逃避現實,放棄自己內心真正想要的自由。弗洛姆在書中深度剖析了消極自由心理機制的三種表現形式:第一種是施虐與受虐共生的權威主義?!八侵競€人放棄獨立和自由,將自身控制權交給他人,即被稱為受虐者。同時又試圖控制他人,從中得到滿足,即被稱為施虐者?!盵2]第二種是破壞欲?!八侵复輾ё陨硪酝獾囊磺型{,以顯示自身的力量,達到緩和孤獨目的。”[2]第三種是機械式趨同。“它是指個人完全放棄自我,按照規(guī)定模式和外界壓力塑造人格,尋求外部認同。”[2]
在《無聲告白》中,華裔家庭的成員們在面對不同的自由困境時,做出了不同的自由選擇,有的選擇了積極自由,有的選擇了消極自由,而不同的選擇也造就了不同的結果。
三、《無聲告白》中的自由困境
1.華裔族群受到的種族歧視
美國是世界上移民人數最多的國家之一,華裔人群作為美國社會的少數族裔,總是遭受種族歧視。即使他們在美國生活了很長時間,也會因為外貌而受到外界的過度關注和議論,甚至會影響他們的后代,使他們產生身份危機進而陷入自由困境。
在《無聲告白》中,詹姆斯從小跟隨父母來到美國生活。盡管他極度渴望融入美國社會,但美國社會從未接受他。從幼兒園開始,他就受到種族歧視的困擾,“學會了如何讓自己挫傷的時候不再疼痛:用拇指不斷按壓”[3]。他的自卑心理從童年時期就開始生根了。小學的時候,詹姆斯通過了勞埃德學院的入學測試,成為“就讀勞埃德的第一位東方學生”[3]。但入學第一天,坐在他旁邊的女孩就問他:“你的眼睛怎么了?”[3]老師和同學們投來的眼神讓詹姆斯的自卑心理加劇,他甚至會刻意讓父母不要接送自己,把自己假裝成普通學生,想要融入人群。
詹姆斯憑借自己的努力,以優(yōu)異的成績順利從哈佛大學畢業(yè),并向學校提出留校任職申請。但他并沒有被錄用,學校認為“他不是最合適的人選”[3],隱含之意就是他不是白人。詹姆斯只好接受了其他學院的聘書,但在他授課的時候,學生們關注的是他的衣著打扮,會在臺下做小動作和竊竊私語,甚至離開教室。學生們并沒有對他表示尊重,而是表現出種族歧視。
在詹姆斯和瑪麗琳結婚后,他時常想起瑪麗琳母親說的那句“這樣不對,你知道這樣不對”[3],母親希望瑪麗琳和一個“更像她”的人結婚。成家立業(yè)后的詹姆斯依舊會關注他人的話語和評價,他將菲斯克警官說的“特立獨行”解讀為“不合群”[3]。詹姆斯雖然出生在美國,也從未去過其他國家,但他從不覺得自己屬于這里。
種族歧視一直伴隨著詹姆斯的成長和生活,無論他多么努力,他也無法真正地被美國社會接受,這導致他的自卑情結越來越深,逐漸形成了難以逃離的自由困境。
2.女性受到的性別歧視
性別歧視是美國社會長期存在的問題,長期的父權制文化和社會制度弊端是導致美國社會性別歧視難以有效解決的根本障礙。時至今日,美國社會對女性的歧視仍然存在,并產生著不同程度的社會影響。
在《無聲告白》中,瑪麗琳是個有野心且特立獨行的人。高中時期,她就展現出了物理天賦,以最高分申請了化學課程。她向校長申請把家政課換成手工課,但被校長以“手工課上的一些工具,對你來說可能挺難用的”[3]委婉拒絕。當時的父權社會的標準是:女生應該安分學習家政課,以成為家庭主婦為目標。而只有男生能學習手工課,進行化學實驗。盡管瑪麗琳憑借自己的實力和堅持,成功申請到了化學實驗課,但她仍然受到區(qū)別對待。在化學實驗課上,老師總用輕蔑的語氣跟她說話,同班男生也會主動提出幫忙。老師和同學們都不相信她能完成學習課程,但她總會用實力讓周圍的人停止嘲笑。
同樣受到女性歧視的還有珍妮特·伍爾夫,她憑借著自己的熱愛和堅持,如愿成為一名醫(yī)生,但仍然逃不過外界的議論?!八械泥従佣荚诒车乩镎務撜淠萏亍の闋柗蚴窃趺措x婚的,還有珍妮特在醫(yī)院上夜班時,杰克是怎樣到處亂跑的?!盵3]絕大部分人只看到了伍爾夫母親的身份,指責她沒有盡到母親的義務,放任孩子和家庭不管,但都沒有在意她的醫(yī)生身份,甚至當警察來做筆錄時,也是習慣性地稱呼她為“伍爾夫太太”。
瑪麗琳和伍爾夫出生的時代對女性帶有偏見,僅憑她們微弱的堅持也很難和社會抗衡,難以改變性別歧視的現狀,因此她們在現實生活和自我實現的矛盾困境中反復地掙扎著。
3.外界的過度關注
《無聲告白》以莉迪亞的死作為開端,通過層層敘述找出悲劇發(fā)生的原因。莉迪亞不僅因為華裔身份而受到種族歧視,同時還背負著父母對她的極高期望。然而,父母完全不同的教育方式讓她深陷在矛盾與困境中。
幼兒園開學的第一天,有人問她:“中國人慶祝感恩節(jié)嗎?”“中國人有肚臍眼嗎?”[3]年紀尚小的她可能并不知道這是一種歧視,但她會覺得不舒服。從小到大,莉迪亞一直被外界關注著,“走廊對面的女孩在看你,藥劑師盯著你,收銀員也在盯著你”[3]。正是因為外界的偏見,讓莉迪亞無法融入集體,對自己的混血身份產生自卑心理。甚至在莉迪亞離開人世后,她依舊被外界關注著。她的葬禮上來了很多人,但人們只是被突如其來的死亡所吸引,并沒有人真正了解莉迪亞。報紙的頭條也以《東方女孩溺死在“池塘”里》[3]命名,作為一種噱頭吸引更多的關注。
除了來自社會的諸多關注,莉迪亞也受到來自家庭的過度關注。因為莉迪亞和母親長得像,父親詹姆斯把融入美國社會的期望施加在她身上。他在圣誕節(jié)送給莉迪亞一本名為《如何贏得朋友和影響他人》的書,這讓莉迪亞覺得“她的心仿佛掉進了冰窟窿”[3]。同時因為母親瑪麗琳曾經的離家出走給莉迪亞留下過陰影,所以她下定決心“實現母親的每一個意愿”[3],通過順從的方式假裝開心地完成母親提出的各種要求?!袄虻蟻嗊^于依賴父母為她做的決定,且從未試圖通過溝通來改變她與父母的關系?!盵3]家庭的過度關注和不恰當的教育方式,讓莉迪亞深陷壓力之中,失去自我,同時也產生心理問題。她的思維和想法常常是消極的,來自外界的過度關注使她產生了嚴重的心理問題,讓她深陷于困境之中。
4.父母對孩子的忽視
《無聲告白》中的三個孩子都受到了代際創(chuàng)傷的影響?!按H創(chuàng)傷是指人們所經歷的創(chuàng)傷對群體后代的心理和生理影響?!盵4]小說中的另外兩個孩子——內斯和漢娜,與莉迪亞有著完全相反的困境。他們的父母把更多的關注放在莉迪亞身上,從而忽略了家庭中另外的這兩個孩子。
內斯從小就對航天知識展現出了極大的興趣和天賦。但當他興致勃勃地向父親分享:“爸爸,你相信嗎,人類能登上月球,然后再回來?”[3]換來的卻只有父親的一個巴掌,內斯對此感到疑惑和失望。他把自己的悲傷情緒轉化為力量,繼續(xù)學習天文學知識,最終憑借自己的努力考入了哈佛。在他收到錄取通知書后,父母也只是簡單表達了他們的喜悅,轉而把注意力放到莉迪亞身上。對內斯來說,最大的自由困境就是來自父母的輕視。
漢娜在家庭中完全是個“隱形人”般的存在,家里的每個人都忽視她?!懊慨敐h娜靠近,內斯和莉迪亞,還有他們的母親和父親,會迅速把她從身上抖下來,或者把她哄走。”[3]漢娜在家里的存在感非常微弱,“他們也會時常忘記她的存在——比如有天晚上,瑪麗琳在餐桌上擺了四個盤子,直到漢娜來到桌邊,她才意識到少拿了一個”[3]。家里的每個人總是習慣于忽視漢娜,這導致她習慣性地躲起來,默默觀察著周圍發(fā)生的一切。
父母對內斯和漢娜的忽視,不僅導致了父母和子女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同時也讓兄弟姐妹的感情出現了隔閡。“雖然兄弟姐妹之間看起來親密且相似,但通常他們會產生一種微妙的競爭關系?!盵5]比如,內斯把莉迪亞推進水里、漢娜幻想著沒有莉迪亞的生活、莉迪亞和內斯稱呼漢娜為“可怕的小衛(wèi)星”[3]。這些行為都是由于父母的失職和偏心,而導致兄弟姐妹之間產生矛盾。
四、《無聲告白》中的消極自由選擇和積極自由選擇
在《無聲告白》中,人物面臨著不同的自由困境,也做出了不同的自由選擇。依據弗洛姆自由觀理論,自由的選擇可分為積極自由和消極自由,不同的自由選擇會產生不同的結果。
1.消極自由選擇
消極自由是指人們受到社會或自身因素的限制,不能夠承受孤獨帶來的壓抑和痛苦,從而選擇消極自由,也就是逃避現實,放棄自己內心真正想要的自由。消極自由心理機制有三種表現形式:施虐與受虐共生的權威主義、破壞欲、機械式趨同。這三種心理機制分別體現在小說中詹姆斯、瑪麗琳和莉迪亞的選擇上。此外,“失語”也是一種消極的自由選擇,小說中的漢娜則進行了“失語”的消極選擇。
父親詹姆斯時常覺得自己和外界格格不入:“好比動物園的動物趴在籠子里,拼命忽略圍觀的游客,假裝自己還在野外自由地奔跑?!盵3]但為了融入人群,他選擇保持沉默和忍讓。“詹姆斯從未采取過有效的跨文化身份認同策略,而是通過避免社會互動以縮小自己的社交圈子來保護自己。”[6]華裔身份給詹姆斯帶來的自卑感根深蒂固,讓他只能保持沉默,接受外界的審視和議論,這是一種受虐者的表現。另外,詹姆斯也是一個施虐者:他將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子女身上,有意無意地傷害著孩子們。他送莉迪亞《如何贏得朋友和影響他人》一書,不止一次地告訴她要多交朋友,卻沒有真正考慮她的感受;在內斯和他分享關于航天的知識時,他扇了內斯一巴掌;他常常忽視小女兒漢娜的存在,直到莉迪亞離世后,他的眼里才有了漢娜。對三個孩子來說,詹姆斯沒有盡到父親的職責。不管是作為受虐者還是施虐者,詹姆斯的自由選擇都是向外索求的。
母親瑪麗琳面對的自由困境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學生時期,她敢于反抗性別歧視,選擇自己熱愛的學科并堅持醫(yī)生夢想,因為她認為“做醫(yī)生是她想象得到的最能與母親的生活方式拉開距離的職業(yè)”[3]。第二階段是結婚時期,瑪麗琳在愛上詹姆斯并懷孕之后,“她向院長請了無限期的長假”[3]。當母親反對她的婚事時,她依舊選擇和詹姆斯結婚,甚至和母親起了沖突。在這個階段,瑪麗琳為了達到和詹姆斯結婚的目的,放棄了自己的學業(yè)和醫(yī)生夢想;第三階段是生子時期,她將自己未完成的夢想強加在女兒莉迪亞身上,“在心中用金錢為莉迪亞編織了一個華麗的未來”[3]。為了讓莉迪亞成為她夢想中的樣子,她不斷規(guī)劃莉迪亞的人生使其失去自我,同時也忽略了家里另外兩個孩子的存在。
外界的過多關注常讓莉迪亞處于被審視的狀態(tài),但她沒有選擇反抗,而是試圖告訴自己“人們都是以貌取人的”[3]。相比起社會的關注,來自家庭的壓力更讓莉迪亞喘不過氣來。父親極力地想要融入美國社會,而母親卻追求特立獨行,兩種背道而馳的教育方式常常讓莉迪亞失去自我。母親曾經的離家出走讓莉迪亞下定決心“要實現母親的每一個意愿”[3],于是她機械性地完成父母給她規(guī)劃的一切。久而久之,莉迪亞習慣了被規(guī)劃的生活,一味的順從使她失去了自我,情緒的累積讓她無法消化,因此她產生了嚴重的心理問題,最終選擇了自殺。
漢娜在家庭中是“隱形人”一般的存在。父母把所有的關注都放在姐姐莉迪亞身上,完全忽略了其他兩個孩子。哥哥內斯年紀較大,有自己的思辨能力和調節(jié)能力,有能力給予自己關愛。但年紀尚小的漢娜,因常年受到忽視,讓她對自己的價值產生了懷疑,“漢娜也仿佛明白她在家庭這個宇宙中的位置,她從安靜的嬰兒成長為察言觀色的小孩”[3]。她深陷在超乎她這個年紀能夠意識到并解決的困境中。長期的缺愛和對姐姐的嫉妒,讓漢娜愈發(fā)困惑和憤怒。在姐姐莉迪亞失蹤后,內心的掙扎讓漢娜隱瞞了看到的事實,她甚至幻想著沒有姐姐的生活。內心的缺愛和嫉妒心的累積,讓漢娜的想法變得越來越危險。
2.積極自由選擇
積極自由是指通過創(chuàng)造性的愛和有意義的工作以追求積極自由來擺脫自身困境,完成自我救贖和自我實現。小說中內斯對天文學的熱愛讓他不再寄托于家庭,實現了自我救贖。而伍爾夫選擇了有意義的工作——成為一名醫(yī)生,同時也不去在意外界的議論,這使她完成了自我實現。
內斯一直對航天學知識表現出極大的熱愛:“整個上午,內斯全神貫注在火箭發(fā)射的新聞報道上,猶如吸吮糖果一般品味著每個名詞?!盵3]同時他也有著極高的天賦:“宇航員對地球的第一次通話開啟后,內斯毫不費力地聽懂了?!盵3]內斯也非常努力:“他研究著報紙上各種關于宇航員和航天任務的文章,偷偷把它們剪下來,藏進文件夾?!盵3]內斯第一次參觀完哈佛大學后,他就堅定了想要考取哈佛大學的夢想,將自己對航天知識的熱愛和考上哈佛的夢想結合起來。由于父母長期的忽視,內斯決定不再把自我寄托于家庭中,轉而更加努力地學習。最終,他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成功考入了哈佛大學。
伍爾夫也是小說中選擇積極自由的代表人物。她并不在意外界的流言蜚語,也沒有因為孩子而放棄自己的夢想。當警察來家里調查時,下意識稱呼她為“伍爾夫太太”,她立馬反駁道“請叫我醫(yī)生”[3]。這體現了她對自己職業(yè)的堅持以及對女性歧視的反抗。同時,她擁有專業(yè)的知識和強大的能力。其他醫(yī)生和護士會主動向她請教,即使醫(yī)院里大部分醫(yī)生都是男性,但她憑借著嫻熟的手法、專業(yè)的知識和自信的態(tài)度讓自己顯得更加耀眼,且具有女性魅力。伍爾夫沒有被時代對女人的期待所束縛,她也從不覺得女人應該在家相夫教子。她不僅有遠大的理想,也敢于追求理想,她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盡管她被人們用異樣的眼光審視,但她仍然沒有選擇向社會現實妥協。她的勇氣給予了她掙脫現實束縛的力量,給她帶來了如愿的好結果,從而達到了自我實現。
五、結語
《無聲告白》講述的是一個由華裔父親詹姆斯和美國白人母親瑪麗琳組成的跨族裔家庭內部發(fā)生的故事。父母的兩種相悖的教育方式施加在女兒莉迪亞身上,讓她最終無法承受壓力,選擇了自殺。而家里的另外兩個孩子在不平等的環(huán)境下成長著,也產生了不同的自由困境和心理問題。家庭成員們面臨著不同的自由困境,并做出了不同的自由選擇。人們對于消極自由的選擇是造成人物悲劇命運的重要原因。小說中所折射的自由困境與當時社會背景和時代的發(fā)展密切相關,也體現了作者伍綺詩對華裔群體的生存困境及心理狀態(tài)的人文關懷。
參考文獻
[1] Fromm E.Escape From Freedom[M].New York:Holt Paperbacks,1994.
[2] Gruszczyk A.Old Dilemmas Renewed:Fear of Freedom vs.Freedom from Fear[J].Glocalism:Journal of Culture,Politics and Innovation,2016(2).
[3] 伍綺詩.無聲告白[M].孫璐,譯.南京: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5.
[4] 宋金玲.《無聲告白》中的代際創(chuàng)傷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23.
[5] 馬?;?追求自由與逃避自由——弗洛姆自由觀當代解讀[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2.
[6] 邱琳.身份協商理論視角下《無聲告白》中詹姆斯的跨文化生存困境[J].今古文創(chuàng),2023(12).
作者簡介:許姍婷,廣州理工學院,研究方向為英美文學。
劉" " 青,廣州理工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英美文學。
基金項目: 2022年省級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項目——華裔美國文學中“祖籍廣東”的女性作家及作品研究(編號S202212668029);2023年廣州理工學院校級科研項目——華裔美國文學中的共同體書寫研究(編號2023KY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