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喜華+閻偉靜
摘 要:華裔女作家伍綺詩的《無聲告白》,將視線定位在了一個白人和華裔組合的普通家庭。故事以女兒莉迪亞離奇失蹤開始,引出了夫婦二人的成長經(jīng)歷和生活經(jīng)歷。兩代人都帶著濃重的原生家庭痕跡,其中性別暗示、種族影響和家族愿望給讀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莉迪亞用死亡對上述一切做出了無聲告白。
關鍵詞:《無聲告白》;家庭;種族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11-0-02
《無聲告白》是華裔作家伍綺詩的代表作,也是她的第一部長篇小說。這部小說獲得2014年亞馬遜年度最佳圖書,也是《紐約時報》的暢銷書?!稛o聲告白》以家中老二莉迪亞的“無聲”消失拉開序幕,引出了這一個平凡而又特殊的家庭之中發(fā)生的種種故事。小說故事情節(jié)設置巧妙,細節(jié)描述詳細,其中遍布了性別、種族、父輩期許。尤其是父親詹姆斯的中國二代移民的身份,更加吸引了中國讀者的注意力,也讓讀者聯(lián)想起作者,揣摩其用意。
一、原生家庭中的性別暗示
小說中的母親瑪麗琳是一位長著蜜棕色頭發(fā)的西方女人,其母親是家政課教師。筆者看來,這是作者的刻意安排,讓瑪麗琳無論在家還是在校都無法擺脫母親的支配,個人經(jīng)歷給她打上了濃重的性別烙印。果不其然,瑪麗琳希望和高二的男生一起上手工課,校長直接告訴她手工課上的工具對她來說挺難用的,她只好轉學母親教授的家政課程。母親告訴她以后會遇上許多優(yōu)秀的哈佛男人。盡管如此,瑪麗琳在別的女孩子休閑享受的時候,從頭開始學化學,主修物理,準備向醫(yī)學院進軍。但是命運讓她在上大學時遇上了心儀的男人,之后懷孕生子,不經(jīng)意間回歸了家庭生活。
瑪麗琳去收拾母親遺物時,作者花了大量筆墨描述母親留給她的一樣東西——《貝蒂·克羅克烹飪書》,里面多次提到烹飪可以取悅男人、滿足自己、決定全家的生活質量?,旣惲諔嵟谀赣H的渺小,憤憤地帶走了那本烹飪書。鬼使神差地,母親的希望真的成了她的日常生活,相夫教子的過程中,突然失去方向,憤然離開重返學校。消失的這段時間里,她積極學習,但枯燥的書本常常讓她浮想聯(lián)翩,時時勾起對孩子、對丈夫強烈的思念,甚至想起荷包蛋、炒雞蛋。還差幾個學分就能完成學位時,命運之手又把她拉回了現(xiàn)實生活——懷孕了。作者將瑪麗琳的生活重新定位在了家庭之中,開玩笑似的讓她主導了家庭的發(fā)展方向。
曾經(jīng)追求標新立異的瑪麗琳回歸家庭,但是她的精力并沒有平均分配到丈夫、兒子和女兒身上,反而用盡全力幫助女兒突破一般女人面對的家庭禁錮,鼓勵女兒過自己想要的生活,希望女兒出類拔萃。殊不知,她的行為又將同為女性的一個小孩子引向另一個極端。為了留住曾經(jīng)不辭而別的媽媽,莉迪亞努力學習,極力取悅于媽媽,才能換來媽媽臂彎里的一絲溫暖或手掌里的一絲撫慰。 她從開始興致勃勃地跟媽媽學習新知識,到后來厭惡學習但又不能表露,強烈地壓抑自己。
另外,社會大環(huán)境對女性的影響也尤為深遠。例如,上大一選課時,輔導員就有意無意問瑪麗琳為什么不選護士課程而選物理,最后建議她學化學?;瘜W課上,老師對輕蔑地讓她把頭發(fā)扎好;和十五個男生在一起上課唯一的這位女同學常被“照顧”,希望幫忙打開罐子、點酒精燈等,但都被她一一拒絕。
二、原生家庭中的種族影響
婚姻當中的夫妻雙方,多多少少都帶著自己原生家庭的痕跡走到了一起。而且原生家庭帶給他們的各種經(jīng)歷、留下的心理影響很難抹去,反而潛移默化地滲入骨髓,在人生的各個階段跳出來“支配”著他們的言語行為。
這個特殊家庭中的父親詹姆斯有著典型的中國人家庭背景。他的父親頂著假名來到加州,偶然的機會到愛荷華州,找到了在學校打雜的工作,母親在學校廚房幫工。作為學校的第一位東方學生,他走到哪里都被人“研究”,在背后被人竊笑,而他的同學似乎都是清教徒、參議員或石油大亨的子女。自卑的種子一直在詹姆斯心中生根發(fā)芽,小時候給他留下的印象就是母親把學校廚房的生菜帶回家。在學校他不和父母說話;五年級時,擔心自己說英語有口音,在家里就不再跟父母說中文;他自己只會背誦課文和考試。他不合群、不參加舞會,即使長大后上了七年哈佛,他依然沒有朋友,只認識幾個熟人。這一幕在中國讀者看來是那么的熟悉,原生家庭強化了他的生活理念,改變現(xiàn)狀,融入美國社會。但是作為一個含蓄內(nèi)斂的華裔、一個家境貧寒的打工子弟,想要融入美國主流社會是何等的艱難。
瑪麗琳與丈夫詹姆斯在課堂上的初遇也極具種族色彩。作為選修課教授,詹姆斯在課堂上的露面就讓學生竊竊私語:站在講臺上的是一個東方人,小個子,沒準說一口蹩腳的英語。兩人談戀愛時,詹姆斯的黑頭發(fā)也常常引人注目。甚至于結婚前,瑪麗琳的母親與詹姆斯見面,母女餐桌對話中只關注一個問題“你確定他不只是為了綠卡?”相信中國讀者讀到這里,一定如鯁在喉。踏上美國領土的外來人,有多少人為了這張綠卡而奮力抗爭,甚至殫精竭慮的。
除了個人偏見,文中看似輕描淡寫地記錄了一個白種男人和一個黑種女人因結婚而被捕的事情?!皥?zhí)法者提醒他們,全能的上帝從未打算讓白種人、黑種人、黃種人以及中色人中通婚,不應該出現(xiàn)混血兒,也不應該丟掉種族自尊。他們?yōu)榇丝範幜怂哪?。又過了四年,法庭才承認他們的婚姻?!盵1]大環(huán)境的種族意識,讓瑪麗琳和詹姆斯的后代同樣在別樣的眼光中生存,因為他們的孩子莉迪亞長著墨黑色的頭發(fā),內(nèi)斯和漢娜遺傳了父親的中國面孔。恰恰是這種與眾不同成為了莉迪亞短暫悲劇人生的誘因之一。
中國面孔也給下一代帶來不少困擾。兒子內(nèi)斯學游泳時,被別的小孩子戲弄,直呼他“中國佬”。被戲弄的屈辱和無法和群的挫敗感從詹姆斯遺傳到了內(nèi)斯?!爸袊姓也坏街袊?!”這句話反復出現(xiàn)幾次。或許因為作者伍綺詩本人就是香港移民的第二代,她選擇了中國移民作為自己的故事主角,想必書中細節(jié)也曾經(jīng)出現(xiàn)在她的生活或世界中。
三、原生家庭中的家族愿望
莉迪亞的自殺與其生活的原生家庭不無關系,作者就赤裸裸地在小女孩確認死亡后分析過,“如同任何事一樣,根源在父母?!薄耙驗樗哪赣H最希望與眾不同,她父親卻最想要融入人群。”
正如瑪麗琳所經(jīng)歷的,她的母親把強烈的愿望寄托在她身上——學家政,嫁優(yōu)秀男人。用她自己的話概括就是“她母親為她設計的人生軌跡:丈夫、孩子、房子[1]”。這一家庭愿望阻礙了瑪麗琳的成長步伐,使之無法如愿地選擇自己喜歡的物理,無法當大夫。母親盯得越緊,反叛心越大。一顆不安分的心、追求與眾不同的心終于在她結婚生子后爆發(fā)。在圍著丈夫、孩子、房子轉的同時,她意識到自己沒有正事可做。她居然拋下孩子,以失蹤的方式重返學校,完成學業(yè)。同時,母親去世的消息傳來,她的第一反應居然是----真是個可怕的、沒有品味的笑話。母女情分就是因為母親的愿望而日漸疏離,令讀者唏噓不已?;蛟S,我們從這對母女身上也或多或少可以找自己原生家庭的影子與痕跡。
瑪麗琳在家族愿望中掙扎著,悄無聲息地把上一代人的愿望施加到自己的下一代身上。她每年給她最喜歡的女兒莉迪亞買一個日記本,女兒失蹤后她才發(fā)現(xiàn)女兒的日記本里空空如也。她買了很多書給女兒也是為了啟發(fā)女兒未來可以取得怎樣的成就。在她眼里,莉迪亞非??鞓?,熱愛學校,前途無限。但老師和同學的反饋卻是莉迪亞安靜孤僻、缺少朋友,似乎爸爸詹姆斯少年求學的經(jīng)歷原封不動地復制到了女兒身上。瑪麗琳并不知情的是,女兒之所以總是面帶微笑,熱切地取悅她,是因為她的突然失蹤,給幼小敏感的孩子留下了無盡的心理陰影,至少莉迪亞覺得自己惹媽媽生氣,沒有滿足媽媽的愿望。所以,媽媽回歸家庭滯后,莉迪亞壓抑自己真實的感受,努力實現(xiàn)媽媽的每一個愿望。瑪麗琳送給莉迪亞的圣誕禮物永遠是書,對女兒的無限期許也成了女兒身上的一個枷鎖。
結語:
這個特殊的白人和華裔的家庭組合,讓夫婦二人時刻被人關注,更令其兒子和大女兒在學校受人矚目。因為相貌不同,帶著中國人的外貌特征,這一對兄妹處處受到排擠、嘲弄,進而變得敏感、自卑、孤僻。細究起來,瑪麗琳和詹姆斯身上有著濃重的原生家庭帶來的種族痕跡,瑪麗琳更多地生活在母親為其定位的性別角色中,兩人延續(xù)了上一代原生家庭的希冀,又不自覺地將期許放在了下一代兒女身上。被寄予厚望的女兒莉迪亞以自殺的方式做出回應,把結束生命當作是對種族、性別、家族希望的無聲告白。
參考文獻:
[1]伍綺詩著,孫璐譯,《無聲告白》。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