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幼小銜接是幫助幼兒順利步入小學教育的重要階段,為幫助幼兒做好學前準備,在幼小銜接中應著重培養(yǎng)幼兒對科學探究的興趣和能力,以滿足幼兒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和求知探索欲。教師可以結合幼兒的心理和年齡特征來組織富有趣味性的科學探究活動,從而為幼兒科學探究興趣的激發(fā)和能力的培養(yǎng)構建良好的環(huán)境?;诖?,本文首先對現(xiàn)階段幼兒科學探究能力培養(yǎng)存在的問題展開分析,并著重研究探索幼小銜接視域下幼兒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
〔關鍵詞〕" 幼小銜接;幼兒教育;科學探究;能力培養(yǎng);養(yǎng)成策略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 (2024)" 20" " 118-120
據調查研究發(fā)現(xiàn),幼兒在幼小銜接階段已經具備一定的思維辨析和動手能力,并且在互聯(lián)網信息時代,幼兒獲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廣泛,這也讓幼兒在日常生活中對各類探究活動有著更濃厚的探究欲和探索能力。因此,在幼小銜接視域下,教師可以結合大班幼兒的認知特點引導幼兒深入開展科學探究活動。但是現(xiàn)階段在幼小銜接視域下幼兒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存在過于依賴教材而內容選擇不均衡以及科學探究活動組織頻率低,形式單一,缺少生活性、啟發(fā)性,家園共育缺乏協(xié)調性等問題,需要從教師相關工作環(huán)節(jié)的完善和家園共育等方面共同加強幼兒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本文正是對此展開研究。
一、幼兒科學探究能力養(yǎng)成的現(xiàn)狀和問題
(一)科學探究能力培養(yǎng)過于依賴教材且內容不均衡
現(xiàn)階段,幼兒園科學教育方面的內容主要可以分為:生命科學、物質科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和科學技術四大領域,但是幼師在實際的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更加傾向于較好開展探究活動的物質科學和生命科學領域,對于科學技術領域等方面的教育內容設計較少,因此對幼兒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存在內容選擇不均衡的問題。并且教師在開展科學探究活動時非常依賴教材,探究內容也主要來源于教材或教師的個人喜好或借鑒其他班級所開展的科學探究活動,因此在科學探究活動內容的選擇上缺乏創(chuàng)新,且沒有真正從幼兒身心發(fā)展特點及興趣出發(fā),導致幼兒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受到限制,這也從側面反映出教師在培養(yǎng)幼兒科學探究能力方面缺乏專業(yè)性。
(二)科學探究活動組織頻率低,形式單一,缺乏啟發(fā)性
結合目前幼兒園教育活動開展情況來看,幼兒科學探究活動組織開展的頻率明顯低于健康、語言、社會和藝術等領域,同時幼兒園在開展科學教育活動時主要是帶領學生在科學區(qū)域、種植園和自然角等活動區(qū)域進行科學活動,這也反映出幼兒科學探究活動組織形式比較單一,在科學教育活動的實際開展過程中沒有真正利用和發(fā)揮真實生活情境的價值。另外,在科學探究活動的實際開展過程中,教師習慣性地會從自己的認知角度出發(fā),以成年人的視角去引導幼兒開展科學探究活動,脫離了幼兒的身心發(fā)展特征和實際生活經驗,超出了幼兒的認知范圍,并且關于科學教育活動的開展更多的是采取教師單方面的講授或是引導幼兒觀察,幼兒的實際動手動腦和操作機會相對較少,導致幼兒科學探究興趣被逐漸消磨,科學探究能力發(fā)展受到限制。
(三)家園共育缺乏協(xié)調性
現(xiàn)在的教育問題內卷越來越嚴重,許多家長秉持著“贏在起跑線上”的理念,從幼兒園教育開始就非常關注幼兒的學習情況,因此在幼兒教育尤其是幼小銜接階段,家長對科學教育領域相較于語言、文化等領域教育的關注程度較低。另外,在家庭教育中,家長本身對于科學教育的理念和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不甚理解,缺乏有效的科學指導。并且,從家園共育的現(xiàn)狀來看,教師在家園合作關系中占據主導地位,家長對于幼兒在幼兒園中的具體學習情況主要以教師的單方面通告為主,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無法有效地實現(xiàn)與幼兒園教育的有效銜接,更不提將幼兒在幼兒園中所學習到的科學知識應用到家庭教育中。加上家長的受教育程度不同,以及對幼兒的教育理念不同,導致幼兒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差異,也表現(xiàn)為幼兒園與家庭教育之間存在不協(xié)調現(xiàn)象。
二、幼小銜接視域下幼兒科學探究能力的養(yǎng)成策略
(一)融入生活元素,激發(fā)幼兒的探究興趣
幼小銜接教育可以通過提高幼兒社交、認知以及探索等方面的能力來更好地幫助幼兒步入小學階段,因此在幼小銜接教育中,幼師需要更加關注教育的過程,尤其是在開展科學探究活動時要融入生活方面的元素,利用幼兒所熟悉的環(huán)境因素激發(fā)幼兒對科學的好奇和探索興趣,提高幼兒科學探究活動的積極性。并且幼小銜接階段的幼兒已經初步具備對事物的分析和判斷能力,因此教師在開展科學探究活動時要有意識地引導幼兒對周圍的環(huán)境和事物進行觀察、探索和分析,在科學探究活動中獲取生活的經驗。
以“神奇的紙杯”這一科學教育活動為例。教師在活動開始之前可以先為幼兒準備好紙杯、毛筆、水桶、盆以及融化的蠟等活動材料,并將幼兒分為兩個團隊,分別給一個團隊紙杯,一個團隊紙做的杯子,讓兩個團隊比賽紙杯運水,誰能先把盆裝滿水就能獲勝。在比賽過程中,幼兒就會發(fā)現(xiàn)持紙杯道具的那一隊能夠迅速完成任務,而持紙做的杯子那一隊則很快就會發(fā)生漏水問題,此時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兩個杯子都是紙質的,但是一個會漏水,另一個卻不會呢?”于是幼兒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會對兩個材質的紙杯進行觀察,并嘗試說出在生活中看到的哪些東西是不會漏水的,然后再鼓勵幼兒對紙杯進行拆解和分析,讓幼兒摳一摳、刮一刮紙杯內壁,發(fā)現(xiàn)會刮掉白白的東西,這就是蠟。由于蠟在常溫下是固態(tài),可塑性強,并且可用于防水,所以上了蠟的紙杯才不會漏水。在了解了紙杯不會漏水的原理之后,教師可以鼓勵幼兒拿起紙杯在融化的蠟里轉一圈之后提起來,用毛筆把蠟涂勻,在這一過程中要注意提醒幼兒注意安全,不要把蠟滴在自己或者別人的身上。最后把紙杯上好蠟之后,再引導幼兒去裝水試一試。通過這種一步步引導幼兒自己去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來激發(fā)幼兒的探索興趣,鍛煉幼兒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從而培養(yǎng)幼兒的科學探究能力。
(二)選擇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營造良好的探究環(huán)境
在幼小銜接視域下,教師開展科學探究活動時要從幼兒該年齡段的認知水平、興趣偏好和發(fā)展特點出發(fā)。為了更好地激發(fā)幼兒對科學探究活動的興趣和參與積極性,在教學方法上除了可以運用活動或游戲教學法之外,還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時代的技術優(yōu)勢,靈活運用多媒體技術來營造良好的探究環(huán)境,幫助幼兒更好地理解相對抽象的科學知識和生活常識。
以“黃豆發(fā)芽”這一科學探究活動為例。由于種子從種植到發(fā)芽是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因此教師在開展這一科學探究活動之前可以先在網絡上搜索黃豆發(fā)芽的相關資料,并通過視頻或圖片等形式向幼兒展示黃豆從種植到發(fā)芽和成長的全過程,通過視頻動畫的形式來激發(fā)幼兒對黃豆發(fā)芽這一實驗的探究興趣。然后教師再向幼兒提問:“黃豆發(fā)芽所需要的外部條件是什么?黃豆是在土里、水里還是沙子里發(fā)芽的呢?”接下來教師就可以組織幼兒帶著問題去將黃豆種到自然角,有的小朋友種在沙子里,有的小朋友種在土里,有的小朋友把它種在水里。種好之后,教師可以組織幼兒每天去觀察黃豆的生長情況,并記錄下來,看看誰種的黃豆生長最快。如此,教師可以靈活采用多媒體觀看、討論分析以及動手實驗等多種教學方式,為科學探究活動營造良好的探究環(huán)境,激發(fā)幼兒科學探究的興趣,從而培養(yǎng)幼兒科學探究的能力,提高科學教育效果。
(三)多方面挖掘科學材料豐富教學素材
一是投放目的性材料。由于幼兒的認知能力和發(fā)展水平存在差異性,因此在開展科學探究活動時需要綜合考慮到幼兒能力的差異性來投放目的性材料,以滿足不同幼兒的個性化探索需求,豐富教學素材。
以“蔬果沉浮”科學探究活動為例。教師在開展這一科學探究活動前一天可以發(fā)動幼兒從家里帶來自己喜歡的熟悉的蔬果,并為幼兒準備好一盆水以及畫有大水杯和水位線的記錄卡,引導幼兒思考:“有沒有想過把這些蔬果放進水里會發(fā)生什么樣的現(xiàn)象呢?”于是幼兒會對水果是沉在水底、浮在水面還是卡在水中間進行爭論。在幼兒表達完自己的想法之后,教師可以先引導幼兒把自己的猜想記錄下來,然后再將自己帶來的蔬果放進水里試一試,仔細觀察蔬果在水里的情況,并在記錄卡上記錄下來,驗證自己之前的猜想是否正確。實驗過程中不僅幫助幼兒認識到了更多的蔬果類型,還對浮力有了深刻認識,同時積累了更多解決問題的方法。
二是投放層次性材料。在開展科學探究活動時,為幫助幼兒更加深入地開展探究活動,形成邏輯思維,教師在投放材料時要注意適時、適宜、適度,分層投放材料,并注意新舊材料之間的聯(lián)系,引導幼兒逐步深入拓展科學探究活動。
以“誰能穿過管子?”這一科學探究活動為例。教師可以先給幼兒提供一個直管,并拋出問題“有哪些東西可以從這個管子中穿過呢?”有的幼兒說水,有的幼兒說牙簽,為了幫助幼兒驗證自己的猜想,教師可以鼓勵他們自己動手實驗,并記錄實驗結果,驗證猜測是否正確。為了增強實驗的趣味性,教師可以再出示彎管,再次拋出問題“之前的材料還能順利地穿過現(xiàn)在這個管子嗎?”并鼓勵幼兒再次針對這一問題進行實驗,從直管到彎管,教師通過分層投放,可以幫助幼兒由淺入深、由表及里開展活動探究,梳理思維邏輯,提高科學探究能力。
(四)加強家園共育強化家?;ヂ?lián)
在幼小銜接教育過程中,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為了幫助家長們能夠更加充分地理解家庭教育在幼小銜接教育中的重要性,幼兒園可以向家長傳達先進的教育事例,幫助家長更新教育理念。同時適當開展親子類科學探究活動,讓家長參與幼兒的科學探究項目中,通過親子互動來感受幼兒在科學探究活動中的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在實踐中幫助家長重視科學教育的作用,強化家園互聯(lián),實現(xiàn)家園共育。
以“小小航天科學家”這一科學探究活動為例。教師可以先給家長們發(fā)放課前材料,讓家長幫助幼兒更好地去了解什么是航天科學以及航天科學的意義和作用,激發(fā)幼兒對航天科學的探究興趣。然后教師可以組織家長和幼兒一同制作小火箭和推進器,并完成發(fā)射。在親子合作探究的過程中能夠更好地幫助幼兒積累科學知識,培養(yǎng)科學探究能力,并且在親子科學探究活動中能夠進一步強化親子關系,提高幼兒的交流與合作能力,真正發(fā)揮家園共育的價值和作用。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幼小銜接教育視域下,開展科學探究活動能夠全方位培養(yǎng)幼兒的科學思維和科學興趣以及科學探究能力。針對現(xiàn)階段幼兒科學探究活動中存在的科學探究過分依賴教材、內容選擇不均衡、活動組織頻率低、形式單一且缺少生活性以及家園共育不協(xié)調等問題,幼兒園大班在開展科學教育活動時可以融入生活元素,選擇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多方面挖掘科學材料,加強家園共育,以引導幼兒在科學探究活動中掌握思維技巧,提高思維能力,構建促進認知體系,提高科學探究和動手能力,從而幫助幼兒更加順利地完成幼小銜接,實現(xiàn)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胡鈺皎,卓進.幼小銜接背景下幼兒科學探究能力的發(fā)展和培養(yǎng)[J].基礎教育研究,2022(3).
[2]林蘭芳.實施“一線三段”式主題活動培養(yǎng)幼兒的科學探究能力[J].廣西教育,2021(45).
[3]孫華.淺談家長參與幼小銜接教育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遼寧師專學報,2021(5).
[4]王梅,程婧.幼小銜接視角下幼兒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yǎng)策略[J].陜西教育,2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