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彰顯金代書法的燦然可觀:
一流書家與書跡菁萃
(一)以『創(chuàng)造性』重新鑒賞金代書家
傳統觀念認為,金代書法未能涌現出一流書家。金代作為少數民族政權,并處于分裂的時期,歷來不被視為正統。這導致了對金代書家研究或多為寥寥數筆的知識性介紹,或者雖已經涉及諸家,但對書家的書法史價值評價不高,這造成了整體上對金代書法的藝術價值認可度不高。曹寶麟在《中國書法史宋遼金卷》認為金初書法為北宋的延續(xù)①。目前的書法史書寫中金代書家離神品、妙品存在一定差距,金代書法的整體意義也不顯。
二○○○年以來,隨著文學界對金代文藝思潮研究的深入,以及對元好問詩書合一研究的深化,對金代書家的重新賞評成為書法學界需要解決的問題。這便是徐傳法教授專著對金代書家進行研究的學術背景。
如何對金代書家群體展開研究?徐著參考通常意義上的金代書家,并特別參考了元好問《跋國朝名公書》,梳理了金代書家四十人。按照時間順序,他勾勒了前期跋宋蘇軾《李太白詩仙卷》的蔡松年、施宜生、劉沂、高衎、蔡珪;并以任詢?yōu)檗D折點,將他與黨懷英、王庭筠作為金代中期扛鼎書家;晚期梳理了趙秉文、元好問師徒。在梳理了三個階段士人書家的藝術風格后,研究者發(fā)現任詢、黨懷英、王庭筠三人代表了金代書法創(chuàng)作的最高成就,即真正在金代實現了自出新意,并從書跡的創(chuàng)造性為之定位:『集古成家的任詢』『出宋入唐的黨懷英』『不減晉人王庭筠』,將金代書法的取法魏晉、唐宋的傳承價值刻畫出來。
但研究闡釋任詢、黨懷英、王庭筠三者書法何以成為一一五○年前后中國書法史上耀眼之星卻非易事。以任詢?yōu)槔?,其書法墨跡與刻石散見在國內外,元好問、顧復、孫岳頒、馬宗霍、王惲、吳湖帆、啟功、曹寶麟等對任詢書法藝術成就的觀念也因所見作品不同而產生了一系列齟齬。為與『未臻化境』②的評價相分說,深挖任詢的創(chuàng)造性,是研究者理解、鑒賞任詢書跡的出發(fā)點。
為實現對任詢書法創(chuàng)造性的揭示,研究者采取了審慎的態(tài)度,首先從國內外收集到任詢書丹的刻石與墨跡十一件,拓展了任詢書體創(chuàng)作的類型。在此基礎上,從書法風格演變的視角上,他得出任詢楷書得顏字三昧,但用筆更厚重、結體更寬博、章法更茂密等趕超顏體的鑒賞灼見。在行草書上,他還原歷代書評中『破體書』,認為任詢既宗顏真卿《裴將軍詩》,又學柳、師蘇、崇尚懷素,這綜合厘定了任詢的破體書具有破時代風氣而自成家數的典范意義。尤其為清晰闡釋任詢的筆法特征,與前代研究者依據字口相對不清的碑版《古柏行》進行研究不同,研究者特別從日本京都有鄰館的《古柏行》墨跡長卷出發(fā),系統呈現了任詢取法的豐富性,改變了學界對任詢書法『未臻化境』③的評價,將任詢擢耀為『集古成家』的金代第一位開宗立派的書家④,充分肯定了任詢在楷書、行草書上的創(chuàng)造性。在對任詢書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現后,研究者也恢復了王庭筠『學米而出米』的創(chuàng)造性,將王庭筠列入了一流書家群。
通過研究者對任詢個案的分析,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作者之所以能夠充分挑戰(zhàn)對金代書家鑒賞的成說,首先在于他對書跡的整合式收集,以更扎實地實現對書家定位的真實性與確證性。其次,在于他貫通書跡與書寫,由于研究者本身的書寫造詣純正,使得他能夠從筆勢、筆法、章法等細節(jié)分析書家的取法點,這兩方面的原因促使他重新體察了任詢、黨懷英、王庭筠的創(chuàng)造性,并以學術研究充分表達出來。此外,對書家的研究中,可以充分看到研究者與金代書學理論宗師元好問的不斷對話,這也成為研究者切入金代文化語境的可靠支點。
(二)金代墨跡與銘石書法菁萃:鑒賞者之眼與書論興味的批評
結合上論,研究者體現的鑒賞者之眼恢復了金代主要書家的書法風格、學書歷程等信息。實現這一審美重估的源頭是對金代墨跡、銘刻書法有充分的『過眼』經驗。從附錄的二十九幅《金代墨跡書法一覽表》,與五百八十通的《金代銘石書跡一覽表》可見研究者拓展金代書法風格研究扎實的鑒賞功夫。
在墨跡書法上,作者集中對《李太白詩仙卷》《清明上河圖》題跋展開書法研究,與金代前期和中期的書家相參,呈現了金代文人書法與畫、與文學的共生的生態(tài)關系,揭開了金代文人書法的文化性維度。
銘石書跡上,研究者從考訂書丹時間、刊石時間入手,為考訂書家的作品、銘石書風的嬗變奠定了扎實的時間線索,尤其對金代銘石書跡的『撰』『書』『篆額』『鐫刻』研究,促使研究者實際上挑選了蔚為大觀的金代銘石書法菁萃,這些源頭既包括《中國歷代石刻拓片匯編》《新中國出土墓志》《三晉石刻大全》《西安碑林全集》等國內書籍收集,也包括《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所藏石刻拓本資料》等海外書學文獻整理。通過作者審慎地統計了七百五十七種銘刻書跡,去除重復部分后,整合為五百八十通金代銘石書跡。由于他立足與挑選書法史上代表性的金代石刻名家與特殊意義的石刻書跡,兼顧選擇字口清晰具有書法藝術價值的民間石刻書跡等審美要素,促使他整理的年表,實際或可稱為『中日所見金代石刻銘石書法菁萃』,這為后續(xù)繼續(xù)整理金代書跡文獻提供了扎實的前期基礎。
研究者對金代墨跡、銘石的整理,生成了對金代書法作品的一次集中的真?zhèn)舞b定與審美判斷。這種鑒賞充分分布在全書的作品研究中。并且這些研究性的鑒賞語言,既有傳統興味,又兼容于現代白話文,這為中國書法批評語言錘煉提供了范例,在這一點上頗得其師鐘明善先生《中國書法史》的語言衣缽。
綜上,在書家研究上,作者從中日書跡文獻中淘澄了金代書跡菁華,并與元明以來的金代書法批評的成說相磋商,重新給予金代書跡燦然可觀的評價,重新發(fā)現了任詢、黨懷英等金代書家的創(chuàng)造性。
二 演繹金代書風嬗變:
傳承性與復雜性畢現
(一)核心軌跡:士人書家風格的傳承性
在對書家、書跡研究的感性鑒賞與個案分析的基礎上,研究者不滿足于顯現評點,進入更深一層對金代書風嬗變邏輯的勾陳。他根據書家社會身份,實際上劃分為一流書家、民間銘石書家與宗室書家。在三者中劃分前、中、后三個時期,展現金代書風嬗變的三條軸線。并在每一主體中按照金代前期、中期、后期三個階段展現每一條軸線上書風的嬗變軌跡。
三大主體中,他以一流書家書風嬗變?yōu)橹骶€。與同類的研究不同,他立足于金代書風整體的演變線索,特別考訂了任詢活動時間,并將其作為出宋入唐的轉折點,呈現了金代書法發(fā)展轉變的軌跡:早期循宋,中期入唐,晚期進入魏晉的發(fā)展脈絡,這將金代書法對中古書法的傳承價值揭示出來。
與民間書手不同,士人書家書風的選擇具有更強的自覺性與文化動機。這使得以書家為中心軸線可以清晰地展現金代書法最高藝術成就的演變過程。如果說,從書家個體看,『書為心畫』決定了書法是書家個性的表征,那么拓展來看,金代書法風格對宋、唐、魏晉風格的取法與接受,表征了金代書法融合魏晉唐宋的中古書法的內在發(fā)展動力,說明了在金代書家群的努力下,漢民族的書法提升和改造了少數民族的文化,金代書家群也成為傳承中古書法的接力者,使得金代書法風格嬗變呈現了金代深度漢化的過程,在書風的直入魏晉中體現了金代作為我國民族共同體中實現了對中國書法文化最精妙處的接受。
(二)金代書法風格嬗變的兩翼:銘石書法與宗室書法的多元風格系統
在以書家為主流的基礎上,根據時間劃分,在野的讀書文人與民間書手的銘石書,包括墓碑、塔銘、墓志、碣石等多種形制,與書家書法有著明晰單線的嬗變風格不同,呈現了金代書風更復雜的審美語境。在對金代銘刻書風的嬗變研究中,研究者采用了大量的數據分析,通過對刊石及文本時間的劃分,呈現了民間書風多元格局的嬗變軌跡,更為豐富地呈現了金代書法廣闊的民間土壤。
尤其是對銘石書的考察充分尊重還原了史料的細節(jié),使得植根于各民族文化結合部特殊人文地理環(huán)境之上的金代書法,呈現了對漢文化和北方民族的雙向交流、優(yōu)勢互補,并尤其在銘石書上體現了質實貞剛的審美風格,為中國書法北雄南秀的格局增加了驅動力,促進了中華文化從多元發(fā)展為一體的進程。而銘石書研究中質實貞剛的獨特風格的發(fā)現,也潛在地回應了文人書家對唐、宋、魏晉風格取法后自成一家的氣質改造。
至于宗室書風的變遷研究,顯示出金代統治者有意識地身體力行推行漢化的政策,促使金朝成為漢化程度最高的少數民族政權王朝,并積極將女真文字中融入漢字運筆的頓挫、筆畫使轉、筆勢往來等因素,典型回應了金代對中華民族是為一體的貢獻。
概言之,在書風研究上,該著作不僅以士人書法的循宋、尊唐、尚魏晉為主線邏輯,還充分關注了民間書手與宗室書家,這反映了研究者宏觀把控的意識,并且充分尊重所發(fā)現書跡書風演變復雜性的歷史真實。
三 兼談《金代書家與書風
嬗變研究》的民族學價值
上述兩個部分從書家的創(chuàng)造性、書風嬗變的層面切入了該著作的書法學意義。不論通過研究者對金代書家取法宋、唐、魏晉后自成一家的創(chuàng)造性發(fā)現,還是以士人書風為主體以民間書手、宗室書風為側翼的研究,都共同顯示了金代的士人、民間讀書人、宗室這些全部的金人對漢民族書法的深度學習,他們不僅促使了中古書法在金代占據區(qū)傳承下來,并且根據特殊人文地理環(huán)境對中古經典書法風格進行雜糅與創(chuàng)新,這從審美理想的無差異地接受并活化的角度,無意中證明了金代書法嬗變與生成譜寫了一曲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形成與發(fā)展的民族之歌。
在金代書風與中古書法風格的互動中,我們可以看到士人對顏真卿、蘇軾、王羲之等心線的契妙,同時也能看到民間書手對漢唐碑刻骨力洞達的取法,更可以看到宗室在金文創(chuàng)制中明顯取法了漢字書法的審美趣味。這使得該書從圖像與審美的維度,呼應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概念,而研究者對金代書跡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現和對金代書風多元融合魏晉至唐的中古書風,從書法交流與接受的角度顯示了漢族審美與少數民族審美的契合高度與多元形式的共存,這將從書法角度維護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延續(xù),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
注釋:
①曹寶麟《中國書法史·宋遼金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二○○九年版,第三九○—四○二頁。
②③曹寶麟《中國書法史·宋遼金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二○○九年版,第三九○頁。
④徐傳法《金代書家與書風嬗變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二○二三年版,第六四頁。
(本文作者系西安文理學院書法學系講師,哲學博士)
(責編 王可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