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竹先生號竹齋,已入耄耋之年,從事篆刻藝術創(chuàng)作近六十年。其一生探源于古文字學,精研刀法技藝,習碑版之學,書畫兼善,相互融鑄,終成一代名家。先生迄今已集五部印譜流傳于世,分別為《祝竹印譜》《祝竹篆刻選》《祝竹篆刻心經(jīng)印譜》《竹齋梅花印譜》《熙云館藏竹齋印存》。
近些年祝先生多致力專題性篆刻創(chuàng)作,題材從梅花到宋詞,再到杜詩,反映出他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文心』。抒情詩人杜甫一生留下了一千四百五十多首古詩,作品之多,成就之高,對后世影響深遠,因此一千年來,其古詩被稱為『詩史』,而其人也被稱為『詩圣』。韓愈所謂『獨有工部稱全美』,蘇軾所謂『詩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韓退之,畫至于吳道子,書至于顏魯公,而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盡矣?!灰徊慷旁?,地負海涵,千匯萬狀。祝竹先生選擇杜詩佳句,刊刻遣興,日積月累,刊成近百方,以抒其志。
杜甫詩歌的抒情與祝竹先生篆刻的典雅是契合的,祝先生的篆刻在方寸之間擁有詩的意象,追求心靈的澄澈。正如朱天曙教授在品評祝先生篆刻時所言:『祝竹先生取其心會者,用鐵筆寄托柔腸,詩意和印風兩合,著其意,寫其人。時人刻印喜歡以技術炫目逞能,最為缺少的是汩汩流淌的文心和清剛不阿的風骨?!蛔O壬羁粗氐脑谟谝杂≌录耐形男?,以文心映現(xiàn)風骨,從先生所選刻杜詩詞句中可見一斑,如『凌云健筆意縱橫』『煉骨調情性』『洗眼看輕薄,虛懷任屈伸』『碧梧棲老鳳凰枝』等。杜詩所抒發(fā)的情感使祝竹先生產(chǎn)生了共鳴,通過其印章又將杜詩的精神長存,相得益彰。
祝竹先生的篆刻印風早期受到丁吉甫、羅叔子、蔡易庵、桑寶松諸位先生影響,又得力于漢印一脈,使得其印章格調高古,氣息雅正平和。祝竹先生認為,漢印垂范后世,漢印總體風格的審美指導、文字的規(guī)范和章法的程式對當代印人具有重要的典范意義。在大量的古印臨習和創(chuàng)作之中打下了深厚的基礎,傳承了漢印以平正為基調的恢宏志氣。先生治印,內斂含蓄,不激不厲而風規(guī)自遠,真正高水準的藝術貴在不動聲色,皆是以平正而致博大。祝竹先生認為,作品的個性特征以及作品的藝術感染力主要表現(xiàn)在氣質方面。率真而不矯飾地在作品中表露自己的心性和趣味,往往能生出情致動人的境界,這里面就包含很強的個性特征。一個人的學養(yǎng)和生活經(jīng)歷,以及他在各種藝術體驗中所獲得的對美的不同感受,也都會自然流露出來,豐富和強化作品的個性色彩。細觀祝竹先生《杜詩印譜》中『歲云莫矣多北風』『美花多映竹』『男兒須讀五車書』『天地一沙鷗』幾方印章,皆平正內寓奇崛,慢慢品味,情趣百出,這既是篆刻創(chuàng)作的難度,也是篆刻創(chuàng)作的高度。
在漢印基礎之上,祝竹先生又取法甲骨文、秦漢金石、碑額文字入印融合己意,結字自然大方,法度謹嚴而跌宕多變,形式上也更加豐富。如《杜詩印譜》中『白首壯心違』『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文章千古事』等一批印章使用金文文字入印,參照繆篆文字的基本格局排布,形成了大小篆結合的篆法,排布有虛實,點畫有擒縱,剛健中含婀娜之姿,嚴整中顯從容之態(tài),不刻意求工而自見其工。黃惇先生曾在給祝竹先生的信中說道:『近作拜觀,靜穆之氣透入心肺。刀法十分耐看,已非沖、切可以牢籠。以弟愚見,乃側鋒淺刻后再加披削,或直接淺刻之結果。印得耐看不易,得久看更不易,先生之印可謂久看之作,所謂雋永是也?!稽S惇先生的『靜穆』『雋永』二詞準確地評價出祝竹先生印章的精神。
步入耄耋之年的祝竹先生,印風逐漸成熟,深化和完善了個人風格的追求,印章回歸天真爛漫,達到了一個『復歸于樸』的自由境界。祝竹先生在《竹齋梅花印譜》自序里表達了自己的藝術追求:『堂廡要寬大,窗欞要通透,衣冠要簡古,行止要文雅。』而今的篆刻作品,可以說踐行了他的藝術追求,其所刻的《杜詩印譜》風格沉穩(wěn)而生動,漸去鋒芒,走向平淡之境,具有大氣象、大格局。而且開始了多字印的探索,如在《杜詩印譜》中『平生憩息地,必種數(shù)竿竹』『飲酣視八極,俗物多茫?!弧合囱劭摧p薄,虛懷任屈伸』『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等幾方多字印,體現(xiàn)了他這一階段的對多字印有意識的實踐。
祝竹一生勤奮,八十高齡仍在印田耕耘,與印一日不離,其創(chuàng)作印章數(shù)量之多非當代印人所能比。杜詩有云:『富貴必從勤苦得,男兒須讀五車書?!蛔O壬贿叢粩嗟剡M行篆刻創(chuàng)作實踐,強化和完善自己的印風。同時,又注重對印學理論的思考,其參與點校錢大昕《潛研堂金石文跋尾》《潛研堂金石文字目錄》等古籍。并在二○○六年出版《中國篆刻史》一書,此書按照時間順序將印章史、篆刻藝術史和印學史進行了系統(tǒng)而細致的整理,對當今篆刻史的學習具有指導意義。同年,他的《漢印技法解析》出版發(fā)行,書中深入地研究、解析漢印的風格特征和創(chuàng)作技法,清晰地闡述了自己關于漢印的學術觀點,視角獨特,極具新意?!吨袊鴷ā吩l(fā)祝先生《讀〈滄浪詩話〉札記》一文,借用宋人嚴羽論詩的方法,以印人的視角,討論了篆刻創(chuàng)作中創(chuàng)新、程序等話題,對當代篆刻批評有所啟發(fā)。祝先生在黃惇先生所編《中國印論類編》序言中說:『文人以篆刻為玩好,往往發(fā)為議論,著為各種形式的印說、印話,幾成一種專門之學。明代印論以高度的文學性為顯著特色,作者多有極高學養(yǎng),博涉多通且精于辭章,為后世所不可邇及。在印學品評上,則已初步形成體系。清代印論,一方面受揚州學派影響,多了一些金石文字的考訂和文獻考據(jù);另一方面,文人篆刻家參與撰寫的印論增多,議論也較之明代更為切實而更近創(chuàng)作實踐。對篆刻創(chuàng)作中篆法、章法、刀法等技法層面的探討不斷深入,同時在印作的風格取向、創(chuàng)作態(tài)度、藝術品評等方面,也都有了理論性和實踐性較強地論述。這些關于印章創(chuàng)作本體的討論,對印論自身獨立體系的形成和發(fā)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凰J為,作為一個印人,還要多讀古代詩話、詞話,其中蘊含的中國傳統(tǒng)美學理念和審美方式,對于從事傳統(tǒng)藝術的創(chuàng)作和研究有重要的意義,也是其選擇『杜詩』作為自己專題創(chuàng)作內容的一個重要原因,將心靈之言用于金石之中,飄然于塵俗之外。篆刻本是小技,只有賦于人文精神,詩的意境,才具備生命的張力,使作品具有更加高遠的胸襟。
白頭唯有赤心存,正是祝竹先生一生藝術追求的寫照。對篆刻藝術始終懷有一顆赤誠之心,孜孜不倦,認真勤奮,六十余年從未怠慢,只為不斷完善自己。祝先生的成功就是不斷的向傳統(tǒng)學習,向前賢學習,其令我敬佩的不僅是臨摹古印近千方,而是在探索古印的規(guī)律中,能把其中經(jīng)典的部分不斷地拓展,將其化成一批風格統(tǒng)一的作品,如『月是故鄉(xiāng)明』『月出山更靜』『佳處領其要』等印章,雖脫胎于漢印,在表面上不露痕跡,使觀者覺得別出心裁。正如魏源所說『技可進乎道,藝可通乎神』,祝竹先生在技法上的精湛,使其逐漸走向一個新的境界,他走過的路,是一條正確的路,值得借鑒。只有踏踏實實地學習古人,積累豐富的知識和經(jīng)驗,融會貫通,才『養(yǎng)』出自己獨特的藝術面貌。也就是在學習經(jīng)典的基礎上,要有自己的藝術觀點進行支撐,既不能簡單地模仿,也不能完全丟掉傳統(tǒng)去創(chuàng)新。楊士修在《印母》中說:『鑒賞不博,則杜撰必多,縱能獨創(chuàng)一家,終墜野狐下乘?!蛔V裣壬鷮⒀芯颗c實踐相結合,在理論指導下,篆刻創(chuàng)作平實中得奇趣,典雅中顯雄渾,靜穆中見動靈,縱觀中國印壇歷史及印人,其能集二者于一身者,鳳毛麟角,實是難能可貴。
揚州文脈悠久,篆刻藝術在這片土地上源遠流長,根深葉茂,一代代地薪火相傳,祝竹先生秉承揚州篆刻所具有的質樸醇厚的精神,在刀法和篆法上豐富了前人,后來者居上,又和當代篆刻名家拉開距離,創(chuàng)造出一種清剛古穆、靈動雅逸的藝術風格,在篆刻界產(chǎn)生重要的影響。
(本文作者系北京語言大學中國書法國際傳播研究院書法方向博士生)
(責編" 趙鵬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