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軍事理論》課程是高校通識類必修課,同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之一。為貫徹落實教育部《關于加強大中小學國家安全教育的實施意見》(教思政〔2018〕1號)的總體部署,聚焦國家安全教育,結合課程思政相關要求,深度挖掘《軍事理論》課程中豐富的思政要素。針對當前“理論學習不夠、政治素養(yǎng)不高、本領能力不強、育人效力不足”等問題,精準找出教學中存在的“距離感強、認同度低、參與性差、成就感弱”的痛點問題,在破解傳統教學難題的基礎上,融入豐富多元的教學手段,探索多元化培養(yǎng)方式。將《軍事理論》課程與軍事訓練相融合,推進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統一。立足現實國情與國際形勢,講授軍事基礎知識,提升國防素養(yǎng),闡明國家安全風險和國防困境,增強學生的憂患意識和家國情懷,從思想上筑牢國家安全防線。
【關鍵詞】教學改革|課程思政|軍事理論
2019年1月教育部、中央軍委國防動員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聯合制訂了《普通高等學校軍事課教學大綱》?!镀胀ǜ叩葘W校軍事課教學大綱》對軍事理論課課程定位、價值目標、內容做了詳細地說明。作為一門高校通識類必修課程,軍事理論課的課程內容以及育人功能與其他思政課程相比具有不可替代性。尤其是當面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整個國際形勢風云變幻,局部沖突仍有發(fā)生。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不可逆轉的歷史時刻,國家安全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如何引導當代大學生把握當前形勢,提升軍事素養(yǎng),軍事理論課成為了重要的育人載體。
一、教學痛點分析
痛點一:距離感強,現實與認知的偏差。導致學生認為軍事理論課程都是“嚴肅且沉悶”“冰冷且難懂”的專業(yè)性知識,使學生在學習課程之前就有了先入為主的自我暗示,進一步拉大了學生與課程的心理距離,加深了學生的畏難情緒。教學方法不是冷冰冰的說教,而是建立在師生之間互動的基礎上進行的教育活動,以情動人、以理服人是其特色。尤其是軍事理論課課程思政內容運用的第一步是消解學生的認知誤區(qū)。緊密圍繞學情分析,實現教材中心向學生中心轉化,積極回應學生關切,切實應對學習困境,營造溫馨式課堂,通過課前設問、課中討論、課后總結的方式,在循循善誘中激發(fā)學生的思考,激活學生的學習動力。
痛點二:認同度低,理論與實踐的脫節(jié)。導致學生認為軍事理論課知識“無用”“無感”,無法徹底消除課程思政的“兩張皮”困境。要做到理論與實際的相聯系,就必須沖破課堂“小思政”局限,將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有機結合,打造“課堂+田野”的全景式模式,從知識框架搭建到人格塑造,實現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
痛點三:參與性差,教學方式與學生特性的游離。教學方式的傳統守舊是學生參與性差的主要因素。“00后”大學生成長于信息大爆炸時代,每日接收訊息的方式呈現出碎片化、多樣化、及時化,且“00后”大學生整體特征是思路活躍、思維敏捷、思想開放,對新鮮事物有極高的好奇心和接受度。傳統的教學模式難以適應“00后”大學生的特性,這也是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低、學習內驅力弱的直接原因。本教學創(chuàng)新模式注重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深度融合,最大程度發(fā)揮網絡一體化教學工具(學習通、雨課堂等)的互動性、開放性、趣味性、數據集成性等多種優(yōu)勢,使學生的學習成效與教師的教學預想相吻合。
痛點四:成就感弱,評價體系和學生需求錯位。教師重知識傳授,輕課程思政,導致教學評價體系過于單一,常以“考試分數論英雄”,學生陷入死記硬背的惡性循環(huán)中,而學生理想的教學課堂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多的是兼顧系統性與趣味性、實踐性與綜合性、開放性與體驗性的混合式學習過程。學生期待在學習中能夠多層次、多維度的理解知識,才能真正由內而外地激發(fā)學生的內驅動力,逐步建立穩(wěn)定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態(tài)度,并借助于情感的激勵功能,完成認知學習,通過實實在在地收獲增強成就感和獲得感。本教學創(chuàng)新模式改變“一錘定音”考核模式,探索形成性學業(yè)評價和非標準答案總結性評價雙考核模式,旨在從知、情、意、行全方位考評,真正落實“立德樹人”的教學目的。
二、課程思政教學創(chuàng)新設計
(一)四級打造:認知級、知識級、情感級、價值級
1.認知級:消解誤區(qū)
在“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鑄同構的具體要求下,講好軍事理論課不再局限于對專業(yè)知識的傳授上,更加注重與思政要素融合貫通,既有理論深度,還要有思想厚度,這也是課程思政的意義所在。做好軍事理論課“課程思政”首先第一步就是要消除學生對于這門課程的畏難情緒進而拉進學生與課程的距離。在課前通過學習通“問卷+主題”討論的形式收集學生立足本課程的一系列疑問。例如:開設這門課程的意義是什么?該門課程專業(yè)性太強,我該如何學習?國防與我們的生活是否息息相關?通過梳理學生的各類疑問和認知誤區(qū),對癥下藥。在第一次課時,對該門課程以“問題鏈”導入,運用“課堂討論法+價值澄清法”消解學生在學習中的抵觸情緒、畏難情緒和認知誤區(qū),塑造學生學習該門課程中的自信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撕下該門課程的“嚴肅且沉悶”“冰冷且難懂”標簽,拉近學生與課程的心理距離。
2.知識級:掌握知識
知識級以教學大綱中出現的知識點為主,課前鼓勵學生提前預習,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任務驅動合作學習,側重研究性學習實踐。在課堂上以學習通“搶答+課堂”隨機提問的形式了解學生以知識點的掌握情況,根據學情因學設教、以增強教學針對性。本環(huán)節(jié)以教師講授為主,輔以多媒體教學,側重攻克教學重難點問題,課中深化理論認知。即如果發(fā)現學生對知識已經掌握,例如戰(zhàn)爭的制約因素,則講述較少;如果發(fā)現學生回答準確率不高,則會精講細講。
3.情感級:思政融入
課程思政不是片段式教學,它是一個系統工程,講求教學片段、教學環(huán)節(jié)的連貫和暢通,環(huán)環(huán)相扣,以此達到教學的閉環(huán)。基于學習通、雨課堂的多功能性,打造“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精準監(jiān)控“課前預習、課中探究、課后拓展”三大教學階段。課前預習主要圍繞線上視頻觀看展開,“先入為主”式打好課程總基調。事先推薦觀看諸如新華網、人民網、“學習強國”、央視軍事欄目等官方網站視頻,鼓勵學生關注我國最新的軍事動態(tài),從而養(yǎng)成學生對時事的敏感度。結合學生課前產生的思想困惑和情感關切點展開探究式學習,深挖課程中每個章節(jié)蘊含的思政元素,例如在中國國防章節(jié)中引導學生鑄牢守土有責的意識、塑造家國情懷等。在課中深化理論認知的基礎形成情感認同,提升學生的政治素養(yǎng),增強使命感、責任感。課后鼓勵學生不再局限于課堂知識,而是關注各類與該門課程相關線下資源,開闊學生視野。
4.價值級:價值塑造
價值級是高階,以該門課程為核心,實現主課堂與拓展課堂有機結合,打造開放式教學模式?!罢n程思政”的核心是知識與價值、理論與思想的有機統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緊緊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牢牢堅守課堂主陣地,構筑以“問題”為主線,輔以課堂教學、網絡教學和實踐教學等三種不同教學形式,進而形成以“問題鏈”作為導向,以問題提出開始,問題解決結束,形成“問題鏈”閉環(huán),以此激發(fā)學生發(fā)自內心的思考,引導學生加深對更深層次的社會責任、人生價值、存在意義的追問,完成課程育人的教育閉環(huán)。
(二)三中心重構:學生中心、話題中心、體驗中心
1.學生中心
老師逐漸跳出“我覺得”的傳統認識而是根據“學生覺得”來進行調整。針對課程人數普遍超過百人的大班教學,采取“分組式”教學方式。在課前、課中、課后三階段打造全員參與的全流程。例如:翻轉課堂、主題分享、課堂辯論賽、課堂情景劇、手工制作等多人協作模式,使學生在團隊協作的探究中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獲得感和成就感。
2.話題中心
“話題”是所有教學任務展開的起點。教學設計中,充分運用以話題為中心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诟鞲咝5慕虒W班分班慣例,常有不同學院、不同專業(yè)學生同為一個教學班的情況。針對此類情況,可以挖掘其優(yōu)點:不同專業(yè)學生可根據學科背景在軍事理論教學過程中共同構筑一個交叉學科知識圖譜。將不同學科內容有機整合,以話題作為線索,打破各學科知識壁壘再重新進行教學整合。這不僅重構了教學資源,還為學生審視交涉學科知識提供了全新視野。同時,基于各高校辦學特色、學科優(yōu)勢,重新構建新一輪課程體系。在話題的抉擇上,可以從當下熱點事件、國計民生等方面創(chuàng)設,在此基礎上融入相關跨學科知識,實現聯結性教學。例如在講授武器裝備的演變歷程時,涉及冷兵器、熱兵器、機械化武器、信息化武器等相關內容,可以以話題形式讓相關專業(yè)學生分類進行介紹。
3.體驗中心
價值體驗式教學的中心是學生,將學習過程交由學生掌握。當學生全身心參與到實踐過程中時,能夠獲取最直觀的體驗,進而通過心理認同效應,實現從感性認知到理性思考的轉變。形成以“專題學習”為主線,“田野實踐”為主渠道,以“實踐教學”為課堂延伸的多維教學模式,打造全方位多層次育人模式。體驗式教學可以從實地參觀、社會服務、調查研究、榜樣座談等多種形式展開。通過帶領學生從校園小課堂走入社會大課堂,在實際體驗中直面世情民意,從真實經歷和鮮活案例中牢牢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好地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而奮斗。
(三)雙模式考核:形成性學業(yè)評價+非標準答案總結性評價
課程考評標準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打破傳統的“一錘定音”,實施形成性學業(yè)評價。形成性評價從平時和期末兩個階段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考核,平時評價主要用于跟進學生日常進度,持續(xù)形成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正向或負向反饋,利于教師在教學進程中轉變教學思路、調整教學方案。形成性評價主要圍繞學生在學習進程中的獲得感而展開,設定特定的問題或者話題來評估學生的學習情況。例如“你在本門課程獲得了什么知識?開發(fā)或增強了哪些技能?態(tài)度發(fā)生了哪些變化?”的三重層級問題。期末考核圍繞考查學生聽、說、寫、練、行的能力,評價維度綜合“知、情、意、行”目標,注重提升思維和素養(yǎng),知識內化為價值認同。
實施非標準答案總結性評價則采用多元化的評價考核方式。在不脫離課程教學大綱和課程目標的基礎上,可采取試卷考察、課程論文、調研報告、作品制作、視頻制作、戲劇小品、面試答辯等多種評價考核方式。重在啟發(fā)思維,引領價值。同時,融合平時形成性評價中的翻轉課堂、主題分享、課堂辯論賽、實踐活動等多樣化考評方式,構建師生互評、生生互評、個人與團隊三向互動評價機制,評價更客觀、真實、可靠。
三、課程思政創(chuàng)新的成效與展望
教學效果不斷提升、滿意度逐漸增強。學生對教學滿意度、收獲感、認可度、參與度、均反響較好,本課程教學創(chuàng)新模式已具有一定的示范和帶動效應。軍事理論課對學習通、雨課堂的使用率高達90%。各種區(qū)別于傳統課堂教學的方法持續(xù)深入開展,教學評價方式不斷改進。近年,此門課程的教學成效不斷提升,認可度不斷增強,在實際的授課中受到學生一致好評。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如何督促學生更高質量地完成課程作業(yè);如何更扎實地推進實踐教學;如何更精準地把握課堂教學內容;如何更有效地提升自身軍事理論素養(yǎng)等,都是亟需解決的問題。
四、結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政課“要讓不同類型的學生都愛聽愛學、聽懂學會,需要做很多創(chuàng)造性工作?!倍渲凶顬橹匾木褪恰皠?chuàng)造性工作”。創(chuàng)造性工作也是教學改革的生命線,其目的就是為了實現從教材中心到學生中心的轉變。思政課要立足于“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緊緊圍繞著教學目標,進行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設計。同時,教學目的更側重于培養(yǎng)學生的高階價值素養(yǎng)。
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雖然取得一定成效,但隨著時空變遷和學生群體的更替,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也需要根據變化的實際而不斷革新,“我們不能拿著昨天的教案去教今天的學生”。
教學改革同樣需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未來在教學改革中還應重點突破的:一是以科研促教研,以教研帶教學。進一步提升軍事理論課的學科深度和理論厚度。二是依托各地高校學科優(yōu)勢與辦學特色,探索可持續(xù)可推廣可借鑒的“校本金課”。因此,教學改革永遠在路上。中國軍轉民
參考文獻
[1]教育部.中央軍委國防動員部關于印發(fā)《普通高等學校軍事課教學大綱》的通知[J].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報,2019(Z1):55-60.
[2]周運江.軍事理論課課程思政建設理論與實踐研究[J].才智.2023(29):36-39.
[3]王亮停,霍孟林,楊憲敏.高校軍事理論課的課程思政功能及其實現路徑探析[J].邯鄲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23,36(03):73-76.
[4]鄒蒲陵.高校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合力研究[D].西南大學,2022.
[5]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J].求是.2020(17).
[6]李文靜.《中國近現代史綱要》“1332”融合式教學模式探索[J].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研究.2024(01):110-117.
(作者簡介:趙璇,成都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哲學碩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