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數字化背景下,初中歷史教—學—評一體化需借助數據賦能與教學深度融合,優(yōu)化教學流程、提升課堂活力,促進學生自主探究與協(xié)作學習,以提升教學質量。
關鍵詞:數據賦能;初中歷史;教—學—評一體化;實踐探索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010X(2024)14-0050-03
黨的二十大明確提出要“推進教育數字化”。2023年教育部發(fā)布《教師數字素養(yǎng)》標準,闡述了教師應具備的五項數字素養(yǎng)以及在數字化應用方面的具體要求。此外,《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深化行動方案》也明確提出,要推進數字化賦能學校教學質量提升,聚焦學習方式轉變和教學精準評價。隨著新型教育生態(tài)的形成,教育工作者正積極探索數字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發(fā)展路徑和創(chuàng)新機制。要實現初中歷史教—學—評一體化與數字技術的深度融合,不僅教學設計、環(huán)境創(chuàng)設及學業(yè)評價需要技術形態(tài)的生動呈現,還要將數據分析與教學耦合,優(yōu)化教學流程,提升課堂活力,實現數據賦能發(fā)展性評價。以下為教學診斷數據化的一些實踐探索:
一、課前:數據驅動的精準定位
崔允漷教授曾強調,實現“教—學—評一致性”的前提和靈魂是設定清晰的目標。若缺乏明確的目標,教—學—評活動將失去方向,一致性更是無從談起,判斷教—學—評一致的關鍵在于教學、學習和評價是否都圍繞共同的目標展開。為確保目標明確性,教師在具備課程素養(yǎng)、專業(yè)判斷及目標敘寫技巧的同時,還需基于學情數據進行深入研究。學情數據包含有效信息,用以支持教師的教學決策??蓪⒔虒W資源進行素養(yǎng)和能力編碼、對位,并通過課前收集學情數據,為教師提供精準教學依據。教師可利用以下方式開展教學,進行數據收集、課前賦分:
在線測試:
1.凱恩斯認為,協(xié)約國的賠款政策“是一個殘忍的勝利者在文明史上所干出的最兇暴的行為之一”。這是勝利者強加給失敗者的掠奪性條約。這個條約是
2.1932年,在德國國會選舉中," " " " " " " "黨成為第一大黨。1933年," " " " " " " "出任德國總理,開始掌握國家大權。
3.西斯國家主要有" " " " " "、" " " " " " 、
在教學資源的前置方面,我們采取了多種措施。通過填空題幫助學生厘清本課的基本概念與史實,確保學生具備必要的知識基礎;根據馬扎諾的學習三階段論,我們設置了自我系統(tǒng)與元認知系統(tǒng)的問題,旨在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與動機,為后續(xù)學習做鋪墊。
通過收集和分析數據,教師能及時了解學生對法西斯國家侵略擴張相關背景知識的掌握。包括學生對二戰(zhàn)歷史的基本認知、對法西斯主義的理解,以及可能存在的誤解和疑惑。通過這些信息,教師可獲得大量有關學生的學習需求及數據,從而精準定位教學目標:
目標1 通過精讀教科書、整理知識表格、繪制時間軸等方式,列舉德、意、日、法西斯政權建立的基本史實,說出歐、亞兩個戰(zhàn)爭策源地形成的背景、經過及他們各自對外擴張的歷程。(史料實證、時空觀念)
目標2 舉例說明法西斯的暴行,認識法西斯勢力的侵略擴張給世界造成的災難。通過表格梳理和情境體驗,了解德、日建立法西斯獨裁統(tǒng)治的史實,并通過史料分析,說明經濟危機與政治危機間的關系。(歷史解釋、唯物史觀)
目標3 在收集整理史料的基礎上,討論法西斯勢力的恐怖統(tǒng)治給世界和平造成的威脅,體會和平的可貴,培養(yǎng)學生熱愛和平、反對暴力的高尚情操。(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
只有教學目標明確、具體、可操作且可測量,才能充分發(fā)揮其對教學的指導作用。以教學目標1為例,教師將課程標準中的抽象水平型動詞“了解”替換為具體行為動詞,如“列舉”“說出”,并明確指出通過“精讀教科書”“整理知識表格”“繪制時間軸”等方式達成??茖W合理的教學目標不僅明確了核心素養(yǎng)落實的知識依托和實施途徑,還為教學評價提供了依據,同時也為教學內容的選擇和教學活動的設計指明了方向。如此能夠確保教學活動的一致性和有效性,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效果。
二、課中:數據驅動的發(fā)展性評價
課堂教學中,評價作為教—學—評一體化的一部分,持續(xù)地鑲嵌在教學、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不斷獲取學生的反饋,以便及時調整教學策略。智慧課堂技術為教師提供了強大的工具,可以實時監(jiān)控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收集反饋,進行互動評價。
教師在教學中,一方面利用智慧平臺測試功能,讓學生在課上完成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測試題目,通過即時數據了解學生掌握情況;另一方面利用智慧課堂平臺展示與法西斯國家侵略擴張相關的歷史資料,如圖片、視頻和文獻等,通過設計表現性任務與相應的評價量規(guī),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分析和評價,以此了解學生對法西斯主義的理解程度。
任務一 依據提供的史料,分別從背景、建立標志、建立時間、內外政策、影響五個方面來梳理意大利、德國、日本、法西斯政權的相關信息。具體要求:每組六名成員,每名成員介紹其中一部分。小組成員分配好任務后,各成員先自主總結,再完善小組討論,最后代表發(fā)言。其他小組可對發(fā)言小組進行簡要點評。
任務二 材料融合:請結合教材內容及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全面爆發(fā)前法西斯德國的侵略擴張示意圖(教材65頁)略,用時間軸的形式進行整合,并簡述德國法西斯主義擴張的歷程。具體要求:小組成員進行自主總結后完善討論,并以時間軸的形式呈現討論結果。通過智能點陣數碼筆和智能掃描儀相結合的方式收集學生數據,教師即時對學生進行水平層級的評分,學生根據自身完成情況進水平層級的評分,組員之間完成組內互評。
任務一主要考查學生通過研讀歷史資料,提取有效歷史信息的能力,旨在培養(yǎng)學生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學科素養(yǎng)。任務二不僅對學生的讀圖能力提出了要求,還強調了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教師在設計評價量表時,應充分考慮歷史學科關鍵能力的思維訓練路徑和程序,以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活動。通過將評價嵌入學習活動過程,學生可依據量表中的關鍵能力訓練程序逐步思考和解答問題,及時調整學習行為,完成學習探究任務。這種評價方式有助于將評價量表轉化為促進學生能力提升的有效工具,實現以評促學。
除此之外,智慧課堂還為學生提供自評和互評。有助于學生明確自身在達成教學目標方面的表現,及時調整學習活動。通過互評,學生可以相互學習并了解其他人的觀點和見解。這種多維度的評價方式,有助于幫助學生更全面地認識歷史問題,提高批判性思維能力。
三、課后:數據驅動的個性化指導
信息技術不僅可以服務課前備課、課堂教學,還可以為課后延伸學習提供有力支持。通過測試可以快速、直觀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并根據學生完成情況進行賦分,形成課前、課中、課后三個時段的過程性評價。這種評價方式不僅關注學生的學習成果,更重視學生的能力發(fā)展,有助于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為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課后作業(yè)可彈性設置必做題與選做題,以高效、人性化的教育,落實“雙減”目標。
信息技術的應用,還可以利用數據驅動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建議和資源推薦。首先,通過布置探究性作業(yè)或項目,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索法西斯國家的侵略擴張;分析學生的作業(yè)或項目成果,了解學生對法西斯國家侵略擴張主題的理解深度和應用能力。其次,利用數據分析工具對學生的課后學習行為進行跟蹤和分析,包括學生訪問的教學資源類型、在線學習時長、互動頻率等數據。通過數據判斷學生的學習進度和效果,進而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建議和資源推薦。
此外,數據分析不僅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還可以為教學策略的調整提供有力支持。根據學生的學習數據,可及時發(fā)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改進和完善。這種基于數據的教學策略調整,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效果。
數據賦能為教師提供了精準、全面的學生畫像,可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和狀態(tài)。不僅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習效果,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批判性思維。隨著大數據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推進,將會為教師和學生提供更加豐富、個性化的歷史教學資源和學習體驗。相信數據賦能將會為歷史教學帶來更多的創(chuàng)新和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