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語文類化教學是一種系統(tǒng)性的教學方法,通過比較、聯(lián)結和延展三大策略,有效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深入理解和掌握。文章從理論與實踐兩個層面探討了小學語文類化教學的具體實施方法:首先,從理論層面闡述了類化教學的概念及其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然后,從實踐層面分析了類化教學的三大策略,即“重組內容,在比較中類化”“重建知識,在聯(lián)結中類化”“重設環(huán)節(jié),在延展中類化”,并結合具體教學案例進行了詳細說明。最后,總結提出了類化教學在推動學生主動學習、培養(yǎng)語文思維能力等方面的重要價值。
關鍵詞:小學語文;類化教學;比較;聯(lián)結;延展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4)16-0014-03
小學語文教學的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教學往往只注重知識點講解和技能訓練,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近年來,類化教學作為一種系統(tǒng)性的教學方法逐漸受到關注,通過比較、聯(lián)結和延展等策略,有效推動了學生對知識的主動建構和深度理解。
一、小學語文類化教學的理論基礎
小學語文類化教學的理論基礎主要源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認為,學習不是簡單的知識傳遞,
而是學習者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習者需要根據自身的認知結構和經驗,對新獲得的信息進行選擇、加工、整合,進而形成個人的獨特理解。
類化教學作為一種系統(tǒng)性的教學模式,很好地體現了建構主義的核心理念。它強調要讓學生真正掌握知識,引導學生主動發(fā)現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并建構起結構化的知識體系[1]。
比較是類化教學的基礎。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
比較能夠幫助學生發(fā)現事物的本質屬性和內在聯(lián)系,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組織學生進行相似人物、情節(jié)、文體等方面的比較,引導學生從表面現象發(fā)現事物的共性和差異,進而產生深入的認識。例如,在講授《囊螢夜讀》《孫康映雪》《鑿壁偷光》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對比這幾篇文言文,發(fā)現其中人物的共同特點,理解文章主旨。
聯(lián)結是類化教學的核心。認知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者通過在新知識與已有知識之間建立聯(lián)系,能夠促進知識的遷移和應用。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同一主題或相關知識點進行聯(lián)結,引導學生發(fā)現知識間的內在聯(lián)系,形成結構化的知識體系。例如,在講授
《爬山虎的腳》和《蟋蟀的住宅》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聯(lián)系之前學過的“細致觀察”要素,感受作者生動、準確的描寫,加深對這一語文要素的理解。
延展是類化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出,學習是一個主動探究的過程,學習者需要通過實踐活動將新知識內化并應用于實際。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一篇課文或語文要素為起點,設計拓展延伸活動,引導學生主動探究,進而促進其對知識的全面掌握。例如,在講授《大象的耳朵》時,教師可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活動,深化學生對對話描寫的理解;在講授《青蛙賣泥塘》時,教師可組織續(xù)寫故事的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二、小學語文類化教學的實施策略
(一)重組內容,在比較中類化
1.比較性理解:從表層到本質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先引導學生進行表層比較,幫助他們發(fā)現知識點之間的顯著差異[2]。例如,在講授統(tǒng)編語文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文言文二則》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學習《囊螢夜讀》,了解其人物、情節(jié)等基本內容,然后引導學生對比閱讀《孫康映雪》和《鑿壁偷光》這兩篇文言文。通過比較這兩篇文言文中人物的特點、行為動機、故事情節(jié)等,學生能夠發(fā)現它們之間的不同之處和相似之處,通過這樣的
表層比較,學生初步理解了這些文言文的基本內容與特點。
接下來,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比較,發(fā)現知識點之間的本質聯(lián)系。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對比閱讀《囊螢夜讀》和《鐵杵成針》這兩篇文章,發(fā)現它們的共同點是都描述了一個看似平常但卻體現出美好品格的事情。通過這樣的比較,學生能夠深入理解這些文言文所傳達的思想和情感內核。此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自讀《懸梁刺股》和《手不釋卷》這兩篇文章,發(fā)現文章中人物的共同特點,如都體現了孜孜不倦的學習態(tài)度和堅韌的精神品質。通過多層次的比較,學生能夠從表象到本質地理解這些文言文,從而建構起更加系統(tǒng)化的知識體系。
2.比較性學習:從知識到能力
在小學語文類化教學中,比較不僅有助于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還能培養(yǎng)他們的語文思維能力。教師可以有意識地設計各種比較活動,引導學生從比較入手,逐步提升自身的語文分析、表達等能力。
例如,在講授統(tǒng)編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復習三年級(上冊)學過的“細致觀察”這一語文要素。然后,以《爬山虎的腳》和
《蟋蟀的住宅》為例,讓學生感受作者細致的觀察和生動、準確的表達,并思考這些描寫與之前學過的觀察方法之間的聯(lián)系。通過比較,學生不僅加深了對
“細致觀察”這一語文要素的理解,還能提升觀察能力和寫作水平??梢?,在小學語文類化教學中,比較活動不僅有助于學生深化對知識的理解,還能幫助他們提升分析、表達、創(chuàng)造等語文思維能力。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比較這一策略,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進行層層深入的比較,促使他們從被動接受知識轉向主動建構知識,實現知識向能力的轉化。
3.個性化比較:因材施教
每個學生的認知基礎、學習動機和接受能力都不相同,因此在組織比較活動時,教師還需要因材施教,
充分發(fā)揮個性化比較的作用。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明確比較的難度和深度。對于基礎相對較差的學生,教師可以從簡單的表層比較入手,引導他們發(fā)現知識點間明顯的異同,初步形成對知識理解。而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則可以安排更加深入的比較活動,讓他們發(fā)現知識背后的本質聯(lián)系,培養(yǎng)其更強的語文思維能力。
此外,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采取不同的比較方式。有些學生擅長形象思維,教師可以引導他們進行情節(jié)、人物等方面的比較;而有些學生更善于抽象思維,教師可以讓他們比較文章的主題、體裁等。通過這種個性化的任務安排,每個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路徑,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最后,教師還要注重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比較。在完成教師安排的比較活動后,鼓勵學生自主尋找感興趣的知識點進行比較,激發(fā)他們的學習主動性。教師可以適當給予指導,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比較分析。
(二)重建知識,在聯(lián)結中類化
1.明確聯(lián)結目標:指向深層理解
在實施聯(lián)結教學時,教師要明確聯(lián)結的目標。聯(lián)結目標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教師需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認知基礎,設計有針對性的聯(lián)結活動[3]。
例如,在講授統(tǒng)編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時,教師的目標是幫助學生深化對“細致觀察”這一語文要素的理解。為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爬山虎的腳》和《蟋蟀的住宅》為例,讓學生深層思考這些描寫與之前學過的觀察方法之間的聯(lián)系。通過這樣的聯(lián)結,使學生不僅加深了對“細致觀察”的理解,還提高了觀察能力。
2.多維聯(lián)結:推動知識遷移
在小學語文類化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多維度的聯(lián)結,充分發(fā)揮聯(lián)結在促進知識遷移和應用方面的作用。教師要引導學生在橫向維度上進行聯(lián)結,即在學習某個知識點時,讓學生聯(lián)系已學過的相關知識,發(fā)現它們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這不僅有助于學生構建系統(tǒng)化的知識體系,還能促進其對知識的鞏固與應用。例如,在講授《爬山虎的腳》和《蟋蟀的住宅》時,
教師可以讓學生感受作者生動準確的描寫,加深對這一語文要素的理解。
此外,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在縱向維度上進行聯(lián)結,即讓學生將當前學習的知識與未來可能用到的知識進行聯(lián)系,以培養(yǎng)他們的遷移應用能力。例如,在講授《大象的耳朵》和《青蛙賣泥塘》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聯(lián)系之前學過的對話描寫、情節(jié)構建等方面的知識,發(fā)現其在寫作實踐中的應用價值。
最后,教師還要引導學生進行跨學科的聯(lián)結,培養(yǎng)他們的綜合運用能力。例如,在講授《爬山虎的腳》和《蟋蟀的住宅》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聯(lián)系之前在科學課上學過的植物和昆蟲的知識,思考作者是如何將這些生物學知識巧妙地融入語文描寫中的。這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也培養(yǎng)了他們的綜合運用能力。
3.層層深化:實現知識內化
在聯(lián)結教學時,教師要注重循序漸進,引導學生逐步深化對知識的理解[4]。具體來說,教師可以采取以下三個步驟:第一步,教師先組織學生進行復習鞏固,讓他們回顧學過的相關知識。這樣不僅能幫助學生梳理知識結構,也能為后續(xù)的聯(lián)結奠定基礎。例如,
在講授《爬山虎的腳》和《蟋蟀的住宅》時,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復習三年級(上冊)學習過的“細致觀察”這一要素,以鞏固學生的基礎知識。第二步,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橫向聯(lián)結,發(fā)現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這不僅有助于學生理解當前的學習內容,也能幫助他們建構系統(tǒng)化的知識體系。第三步,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進行縱向聯(lián)結,將當前學習的知識應用于實際寫作中。這不僅能幫助學生內化所學知識,還能培養(yǎng)他們的語文運用能力。例如,在教完《大象的耳朵》和《青蛙賣泥塘》后,教師可以布置寫觀察日記或續(xù)寫故事的作業(yè),讓學生將所學的對話描寫和情節(jié)描寫知識運用到實際寫作中。
(三)重設環(huán)節(jié),在延展中類化
在小學語文類化教學中,延展是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通過設計各種延展活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知識,將所學內容進行遷移應用,從而促進知識的深入理解和鞏固[5]。同時,延展活動也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語文實踐能力,為今后的學習發(fā)展奠定基礎。在小學語文類化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多種類型的延展活動,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和應用所學知識。這些延展活動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第一,教師可以設計探究性延展活動,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知識背后的內在機理和潛在聯(lián)系。例如,在講授統(tǒng)編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觀察身邊的事物,思考作者在《爬山虎的腳》和《蟋蟀的住宅》中“細致觀察”的具體方法,并探討這種觀察方法對描寫效果的影響。通過這樣的探究性延展,學生不僅加深了對“細致觀察”這一語文要素的理解,還提高了自身的觀察和分析能力。
第二,教師可以設計實踐性延展活動,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寫作或表達中。例如,在講授
《大象的耳朵》和《青蛙賣泥塘》時,教師可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和續(xù)寫故事的活動,有利于學生通過實踐性延展將所學知識內化為語文思維能力。
第三,教師可以設計創(chuàng)意性延展活動,引導學生在掌握知識要點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發(fā)展。例如,在講授《囊螢夜讀》《孫康映雪》《鑿壁偷光》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續(xù)寫或改寫課文,以發(fā)揮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通過這樣的創(chuàng)意性延展,學生不僅能進一步理解所學內容,還能發(fā)展自己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
三、結束語
小學語文類化教學以比較、聯(lián)結和延展三大策略為核心,引導學生主動發(fā)現知識點間的內在聯(lián)系,建構結構化的知識體系。這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還能培養(yǎng)他們的語文思維能力。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充分認識到類化教學的價值,在教學實踐中積極探索有效實施路徑,助力學生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俞浩淼.類化學習:古詩詞教與學的破局之鑰[J].全國優(yōu)秀作文選(寫作與閱讀教學研究),2024(1):25-28.
于洪浩.基于文化傳承的高中古詩詞類化閱讀教學策略研究[D].鞍山:鞍山師范學院,2022.
錢金濤.“傳承類作品”研習應重視“類化”閱讀策略[J].中學語文教學,2021(12):24-31.
吳彧.類化:小古文閱讀力提升的一種途徑[J].作家天地,2021(28):28-29.
賴麗央.基于新課程的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研究[J].試題與研究,2023(30):118-120.
作者簡介:林梅郁(1982.11-),女,莆田仙游人,任教于福建省莆田市仙游鯉南中心小學,語文教研組長,一級教師,本科學歷,曾榮獲仙游縣小學語文教學技能大賽一等獎、莆田市小學語文優(yōu)質課比賽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