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世杰 田茂泉
摘? ? ? 要 “文史結合”這一傳統(tǒng)由來已久,對于歷史研究和歷史著述產生了深遠影響。在歷史教學中,文史結合是指把文史資料引入歷史課堂,發(fā)揮文史資料的歷史價值,從而輔助歷史教學工作的開展。學生在歷史課堂中學習廣博的文史知識,既可以實現以文釋史,涵育史料史證素養(yǎng),又可以在文史闡釋中感悟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還可以通過文史知識的學習,提升個人的綜合能力。為此,歷史教師應在歷史教學中開展多元一體的文史結合教學模式,運用文史資料來創(chuàng)設故事情境,借用詩詞的形式來幫助學生記憶史實,采用思辨性史料來訓練學生歷史思維,從而高效完成教學目標,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
關 鍵 詞 歷史教學;高中歷史;文史結合
隨著《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新課標”)的出臺和以《中外歷史綱要》(以下簡稱“新教材”)為代表的新教材的施行,我國高中歷史教學領域開始了新一輪的變革,即由傳統(tǒng)的知識本位向核心素養(yǎng)培育轉變。在“素養(yǎng)化”背景之下,教師如何有效推動教學改革、提升課堂的質量與效率,是一個亟須解決的問題。面對全新的教育要求,以往孤立的教學模式已明顯不適用于培養(yǎng)學生的需要,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轉變教學理念勢在必行。有鑒于此,筆者基于“文史互證”“跨學科教學”理論分析文史結合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現實價值,以及高中歷史教學中開展文史結合教學的具體路徑,以期為新時代高中歷史教學提供新思路、新方向。
一、文史結合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價值分析
1.以文釋史:于文辭與史實間感悟“史料史證”
“書畫常并蒂,文史不分家?!蔽氖方Y合的傳統(tǒng)在我國由來已久,對我國歷史研究以及歷史著述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史論家陳寅恪在此基礎上提出“文史互證”“以詩證史”的觀點,其著作《元白詩箋證稿》便是這一理論的優(yōu)秀成果之一。史學家翦伯贊指出,歷史上的文學作品是“各時代的社會縮寫”,可以成為歷史研究中引用、參考的重要史料[2]。白壽彝則對文史結合做了更為精煉的概括——歷史文學,他認為歷史文學是借用歷史題材進行創(chuàng)作的文學作品,也可以是記載真實歷史的富于藝術性的文字表述[3]。以上理論為文學作品用作史料應用到高中歷史教學中提供了認識論依據,文學作品之所以能成為史料,主要還是因為它能夠形象地揭示當時的社會生活及時代精神面貌,這就是文學作品史料價值的重要體現。
新課標實施以來,關于歷史教學中如何培育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一直是教育界關注的熱點問題。在歷史學科的五大核心素養(yǎng)中,“史料史證”相較于其他素養(yǎng)而言在歷史課堂上是較少被關注的,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對于史料的辨析與闡釋更多依靠的是其原有的語文基礎知識,其文言水平決定了史料閱讀能力。新課標中提到,史料史證是指對獲取的史料進行辨析,并運用可信的史料去再現歷史的態(tài)度與方法,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重視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做到去偽存真[4]。如此一來,學生在對史料有具體的認識后,需要對過往的歷史形成正確、客觀的認識,這是歷史教學的要義所在。以詩詞為例,詩詞作為歷史的見證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孔子在千年前提出“詩可以觀”,白居易也提倡“歌詩合為事而作”,由此可見,詩歌一直秉承著現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傳統(tǒng)。陳寅恪先生多次提及中國詩雖然篇幅較短,卻已涵蓋時間、人事、地理三點。中國詩有此三特點,故與歷史發(fā)生關系[5]。如在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內容的教學時,毛澤東、陳毅等革命先輩的詩詞就是很好的一條教學主線。毛澤東的《七律·長征》對于紅軍長征過程中的艱苦過程以及所面臨的重重阻礙都刻畫得十分細致,全詩僅用56個字便對長征的艱辛歷程作了高度概括。教師講解這首詩詞后,學生能夠對長征過程進行深入審視,能夠對紅軍長征的規(guī)模、氣勢以及長征的艱苦程度都有更深層次的理解,能夠真切感受到中國工農紅軍不畏艱險、英勇頑強的革命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精神。教師通過解讀詩詞史料來對教學內容進行例證的過程,能夠使學生增強對于歷史的認知,更重要的是能夠在文辭和史實間感悟史料史證的過程,提升個人的歷史素養(yǎng)。
2.以文悟史:從文本闡釋中領悟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3年10月的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中作了“七個著力”的重要指示,其中強調要“著力于賡續(xù)中華文脈、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6]。學校作為思想文化教育的前沿陣地,承擔著引導青少年學習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進行文化思想熏陶的重要任務。歷史教學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一環(huán),其所承擔的任務不僅僅是傳授給學生歷史知識,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通過史實的學習,從中感受到中華民族的人文底蘊,提升自身的道德情感,進而激發(fā)自身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像古詩文、戲劇唱本這種文學樣式,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思想,這些內容融入歷史課是極具教育意義的。
在“三國至隋唐的文化”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展示有代表性的詩詞、著作、書法等文學作品,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涵育其文史素養(yǎng)。以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為例,教材中只是對此進行了高度的概括與總結,學生理解起來存在一定的困難。教師便可以通過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來介紹南北朝時期的佛教盛況,進而分析佛教盛行的原因、士族門閥的崛起等一連串的問題。對于魏晉時期玄學家的主張——“清談”“無為”,是因為他們在《道德經》中找到了“人生的答案”。同樣,教師在教學時也可以向學生介紹《道德經》的人生智慧,引導學生學會辯證地看待學習中的困難與阻礙,從而以更加積極的心態(tài)、富有哲學的精神去學習探索,這便是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力量。教師通過帶領學生們用廣博豐厚的歷史文化知識來考證詩歌等文學作品,在證明詩歌具備史學特質的同時,還能夠進一步挖掘詩歌的深層意蘊[7],涵育文史情懷。
3.文史互證:于文學和歷史間提升個人能力
如何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是高中歷史教學改革的著力點和最終落腳點,“素養(yǎng)化”時代背景下開展文史結合教學能夠為其提供新思路與新路徑,在歷史教學中恰當運用文史資料能夠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從應試角度來看,高考歷來就被認為是高中教學的指揮棒,而近年來各省份的高考歷史試題越來越注重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考查。新課標在提到學業(yè)水平考試命題原則時,也特別強調以新情境下的問題解決為重心[8]。而新情境的構建一般都是以文字史料來呈現的,學生對于史料的分析情況決定其對試題的把握情況。因此,教師應充分利用教材自帶的史料、補充的文史資料進行教學,使學生能夠通過閱讀文獻史料來歸納材料的關鍵語句及其表達的核心主旨,從而厘清材料的內在邏輯,更好地應答試題。此外,高考歷史科目的命題內容開始呈現出與其他學科的交叉性[9]。例如2023年高考全國新課標卷文綜(歷史)部分第25題,此題圍繞荀子及其弟子韓非、李斯的治國思想展開,給出的四個選項皆為諸子的思想要旨,體現了必修教材內容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內涵結合,重點考查學生的文史素養(yǎng),還體現了高考命題思想之文史結合的觀念。考生如若沒有一定的文史基礎、文學功底,面對此題肯定會茫然無措。由此可見,運用文史結合的教學模式能夠訓練學生的文史思維,使之在面對高考試題時從容不迫,處之泰然。
二、高中歷史教學文史結合的實踐路徑
1.情境教學——創(chuàng)設歷史故事情境
學習本身就是一項依靠于學生主體自覺性的認知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是高中歷史教學提升教學質量的前提條件。但是從目前教學現狀來看,高中歷史教師在進行課堂授課時,無論是課堂導入還是歷史事件的講授,大多采用單刀直入式的教學形式。這種教學組織形式往往對學生而言過于“生硬”,不利于學生對于知識的“消化吸收”,因為在這種模式下學生通常很難進入學習狀態(tài),無法快速跟上教師的教學節(jié)奏,容易導致教與學之間的落差。加之目前新教材采取的是綱要式編撰體例,受限于綱要體例的特點,教材中對于中外史實的描述相對簡略,直接的史論觀點占比較大,這對于史實基礎較弱的學生而言,過于艱深乏味,很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針對這種情況,可采用文史故事來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文學作品中含有豐富的與史實相契合的故事,在通過具體形象的描繪后,刻畫出生動的具體生活圖景,能夠使學生感覺到置身于過往的歷史背景中,從而感覺歷史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大大拉近了學生生活與歷史知識之間的距離。
以“制度的變化與創(chuàng)新”一課為例,此章節(jié)以唐朝時期的選官制度、中樞政務機構、賦稅制度三方面的變化為中心展開探究。對于剛步入高中的學生而言,其歷史概念、歷史脈絡、歷史思維相對薄弱,對高度抽象的理論知識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這就需要教師借助文史故事來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借助聲情并茂的文史材料來喚醒學生的學習欲望。本節(jié)課的導言部分便引用了孟郊的《登科后》一詩:“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痹撛娒鑼懥丝婆e制度給當時的寒門子弟帶來的入仕機遇,以及詩人在考中進士后的激動心境。教師便可將此作為本節(jié)課的切入點,首先運用多媒體設備來播放與《登科后》有關的故事視頻,增強歷史課堂的代入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隨后教師向學生們拋出問題,通過探究問題的形式將學生由感性認知上升為理性思考,如“孟郊在經歷登科后身份實現了怎樣的轉變”“假如你生活在唐朝,你會參加科舉嗎”“科舉考試具體考哪些方面的內容”“科舉制帶來哪些影響”等。這些問題能夠讓學生激活原有的歷史知識,并在獵奇心理的驅動下投身于新知識的學習之中。對于賦稅制度的轉變,本課的“問題探究”一欄中引用了《白居易集》中的《重賦》一章:“國家定兩稅,本意在憂人?!瓓Z我身上暖,買爾眼前恩,進入瓊林庫,歲久化為塵。”教師可讓學生分析本詩所描繪的情境有哪些,進而在本詩的基礎上分析兩稅法的利弊。這樣能夠使教學過程更加條理清晰,層層遞進,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通過兩首詩歌所創(chuàng)造的教學情境能夠使教學環(huán)節(jié)更加緊密、富有生活氣息,對這兩首詩的合理運用能夠幫助學生對艱澀難懂的選官制度、賦稅制度有清晰的認知,同時也讓原本枯燥的歷史課變得生動且充滿詩意。
2.借詩憶史——巧用詩文助記
在教學過程中,前后知識之間的遷移被看作各個學科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法寶,歷史學科也不例外?!耙云渌?,喻其不知,使其知之”是我國古代教學法中的遷移論,在新時代教育背景之下該理論也有其積極的一面,在歷史教學過程中通過向學生介紹已知的與歷史教材相關的文學知識,有助于學生遷移思維的拓展,能夠激發(fā)學生接受新知識的興趣。在諸多文學體裁中,古詩稱得上是與學生接觸最多的文體了?!短圃娙偈住肥敲總€中國人從小就要學習背誦的,李白、杜甫等詩人更是家喻戶曉的存在,《詩經》作為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被胡適大為推崇,他認為《詩經》具備重要的史料價值,“《詩經》并不是一部經典,確實是一部古代歌謠的總集,可以做社會史的材料,可以做政治史的材料,可以做文化史的材料”[10]。由此可見,通過詩詞來輔助歷史記憶是有一定的理論依據的。再從詩歌本身來看,雖然詩詞篇幅雖小,卻又“五臟俱全”,涵蓋人物、事件、地點等史學要素。而且背誦起來朗朗上口、韻律分明,能夠使歷史知識更具立體感。借用詩文的形式回憶歷史,能夠賦予歷史教學更多的可能性。
論及“借詩憶史”的詩人,杜甫理應排在首位。其詩被后人冠之以“詩史”的名號。如《憶昔》一詩中所回憶的:“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盵11]生動形象地刻畫出唐朝開元時期的盛世景象,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唐朝開元時期的社會狀況。本詩后文又描寫了安史之亂后的社會局面:“豈聞一絹直萬錢,有田種谷今流血?!痹摼渑c前文的社會狀況形成強烈反差,學生僅憑這兩句就可體會到安史之亂帶來的深刻影響。又如,在講到士族門閥制度的興衰時,可以帶領學生一起回顧學習過的詩文:“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這就可以說明當時社會對于察舉制的諷刺,在當時累世公卿的察舉制下,對于人才的選拔可謂是黑暗無比,這首狀如童謠的詩文真實地道出了東漢末年社會風氣的腐敗,對于學生了解我國古代選官制度的變遷有著重要價值。
3.精選思辨性史料——提升高考應答力
高考歷來被認為是高中教師教學的“指揮棒”“方向標”,高考命題的方向、模式、內容及其特點是每一位歷史教師所要認真研究的對象。結合近五年來各省市以及新高考全國卷歷史試題來看,各地區(qū)試題的命題內容和特點都直接或間接地反映出對于文史內容的考查。如2023年全國高考甲卷選擇題部分第27題通過選項的形式考查諸子的思想:“A.百姓日用即道B.心外無物C.存天理,滅人欲D.工商皆本?!?023年的乙卷則通過引入孟子的一段話來考查當時的社會背景狀況:“孟子說:‘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歲)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歲)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這一觀點所依托的時代背景是?”可見在歷史教學中,文史結合的培養(yǎng)是恰當其時的,符合當下高考命題趨勢。因此教師需要在歷史教學過程中加大對于文史知識的傳輸,增強學生對于文史資料的解讀、分析能力。
有鑒于此,教師在進行歷史教學時要著意選擇帶有思辨性的文史資料,以此來作為淬煉學生對史料的感知力、理解力與應用力的路徑,提升學生的應答力。以近年來各省市高考都著重考查的諸子思想為例,諸子思想與“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一課掛鉤,是高中歷史教學脈絡中的重要板塊。本節(jié)課的教學要點在于理解社會變化和變法運動的原因,理解諸子各派的思想要義,理清百家爭鳴局面的形成和社會變革之間的關系。為了滿足考試應答的需要,教師在授課時需要融入各種文史資料來體現諸子的思想,如《道德經》作為中國道家經典,是我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的重要來源。后世諸如荀子、韓非子的思想都是源于《道德經》,教師可選取其中較為經典的語錄作為史料來引入課堂之中,如:“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薄吧仙迫羲K评f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币源俗鳛椴牧辖馕鰞热?,引導學生認識到道家思想中“道”的深邃,從而進一步認識到百家爭鳴是社會大變革在意識形態(tài)上的反映,各家學派是從當時社會現實問題入手建立起來自己的政治主張。這樣一來,不僅增進了學生對于諸子思想的領悟深度,還提升了學生捕捉關鍵信息的能力,從而將歷史知識轉化為處理實際問題的辦法,實現學以致用。
在華夏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歷史與文學緊密聯(lián)系,文學是歷史的產物,而歷史則是文學創(chuàng)作的源泉。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運用文史結合的教學模式,能夠賦予歷史教學更多的可能性,對于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實現“全面發(fā)展的人”的教學目標有著積極意義。不可否認,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其開展起來應基于一定的前提:首先所選擇的文史資料應符合高中學生的認知水平;其次要注意史料的客觀性、真實性,保證歷史學科的嚴謹和科學;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文史結合的目的是為了歷史教學更好地開展,是為完成歷史教學目標服務的,切勿本末倒置。
參考文獻
[1] 段雅姝.“文史不分家”在部編初中歷史教材中的體現及教學要求[J].教學與管理,2020(33):112-114.
[2] 翦伯贊.略論中國文獻學上的史料[C].//翦伯贊全集(三).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324.
[3] 白壽彝.史學概論[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3:189.
[4]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5+59.
[5] 唐筼.元白詩證史第一講聽歌筆記片段[C].//陳寅恪集·講義及雜稿.三聯(lián)書店,2001:483.
[6]陳瑜.賡續(xù)中華文脈,讓冷門不冷“絕學”有繼[N].文匯報,2023-10-22(005).
[7] 周金標.論杜詩“詩史”說與詩史互證[J].中華文化論壇,2008,(01):59-63.
[8]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0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59.
[9] 虎元鋒.新課改理念下高考歷史命題的發(fā)展趨勢[J].甘肅教育:2018(02):125.
[10] 胡適.談談詩經[C].//胡適文集(五).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412-413.
[11] 杜甫.杜甫詩集[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1:75.
[作者:姬世杰(2000-),男,山東無棣人,魯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碩士生;田茂泉(1978-),男,魯東大學初等教育學院,副教授。]
引用格式?姬世杰,田茂泉.文史結合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價值及實踐路徑[J].教學與管理,2024(21):84-87.
【責任編輯? ? 鄭雪凌】
*該文為山東省煙臺市“十四五”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傳統(tǒng)文化體驗教育與初中學科教學有效融合的研究”(YJGHYB145004)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