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敖瑋 唐建倦 宮士君 唐琳 黃韋淇 付冠霖
中圖分類號:G841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24.14.000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0BTY088)。
備注: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我國青少年體育后備人才多元協同培養(yǎng)機制建設研究”(20BTY088)
作者簡介:張敖瑋(1997—),男,碩士研究生,初級-助理講師; 研究方向為教育政策與領導,體育教育訓練學理論與實踐。
通信作者:唐建倦(1969—),男,博士研究生,正高級-教授; 研究方向為體育教育訓練理論與實踐,tangjj@scut.edu.cn。
普通作者:宮士君(1965—),男,博士研究生,正高級-教授; 研究方向為體育教育訓練學籃球方向。
唐琳(2001—),女,碩士在讀,無職稱; 研究方向為體育教學。
黃韋淇(1998—),男,大學本科,初級-二級教師; 研究方向為體育學。
付冠霖(2006—),男,大學本科,無職稱; 研究方向為運動訓練。
作者簡介:張敖瑋(1997—),男 ,助理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教育政策與領導,體育教育訓練學理論與實踐。
通訊作者簡介:唐建倦(1969—),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體育教育訓練理論與實踐。tangjj@scut.edu.cn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我國青少年體育后備人才多元協同培養(yǎng)機制建設研究”(20BTY088)
摘要
中國男子籃球職業(yè)聯賽(CBA)的人才培養(yǎng)效果一直以來決定著我國最高水平競技籃球人才培養(yǎng)效果。近年來CBA的人才培養(yǎng)機制經歷了種種改革,取得了顯著的培養(yǎng)效果。然而隨著改革的推進,許多現實困境與改革沖突逐漸顯現。研究借鑒社會學和管理學相關理論與概念,通過邏輯演繹法,KJ法法,文獻內容分析法對CBA進行研究,而后對CBA目前的培養(yǎng)問題與困境進行分析,并依據分析結果對目前CBA目前的問題與困境提出建議。
研究發(fā)現,目前CBA改革存在:(1)利益相關者的分歧與沖突困境;(2)理念與實踐之間的脫節(jié)困境;(3)治理結構的弊端與局限困境。針對上述困境,研究認為若要打破CBA后備人才培養(yǎng)的困境,需從聯賽價值觀的重構與價值導向的轉變、決策者的系統思考與科學決策、個體與群體的關系與權益平衡等三個方面進行破局。
關鍵詞:CBA;中職籃;后備人才;競技籃球;人才培養(yǎng);
Research on the talents dilemma and reform on the CBA in the new era
Zhang Ao-Wei1 TANG Jian-shu2 * GONG Shi-jun3 Tang Lin4 HUANG Wei-qi5 Fu Guan-Lin6
1. Shenzhen Xingzh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School, Shenzhen 518000, China
2.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000, China
3. Guangdong Jiaying University, Meizhou 514000, China
4. Tianjin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Tianjin 300011, China
5.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350007, China
6. Shanxi University, Taiyuan 237016, 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BA talents mechanism has undergone various reforms. However, many dilemmas and conflicts gradually appeared. The research studies CBA through logical deduction , KJ method, and literature review. And then analyzes the current problems and difficulties of CBA, putting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them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results.
The tudy found that CBA reform has: (1) conflicts of stakeholders; (2) the disconnection between concept and practice; (3) drawbacks and limitations of governance structure. In view of the above, study believes in order to save CBA talents: reconstruction value orientation; scientific decision-making; balance of rights and interests.
Key words: CBA; Middle professional basketball; Reserve talents; Competitive basketball; Personnel training;
1前言
人才的競爭是體育競賽的核心競爭。中國職業(yè)籃球聯賽(CBA)的后備人才培養(yǎng)效益決定了中國籃球水平的高度[1],可以說中國職業(yè)籃球聯賽(以下簡稱中職籃)的后備人才,就是中國籃球的后備人才。然而時代在發(fā)展,過去的模式不再適應社會需求[2],大量優(yōu)秀苗子不再愿意加入三級培養(yǎng)制度[3]。為保障中職籃的后備人才,改革勢在必行。2015年,中職籃嘗試建立了選秀大會制度[4],允許非青訓隊員參與CBA選秀,至此CBA后備人才選拔的改革拉開了序幕。
此后CBA的后備人才培養(yǎng)選拔方式進行了系列深度改革,諸如“管辦分離”[5]、“草根選秀”[6]等一系列令人矚目的商業(yè)化改革一時間使得中國職業(yè)籃球聯賽的關注度大幅提升,風頭無二。然而,當改革逐漸深入,越來越多的矛盾層層浮現。在此背景下,CBA聯賽的改革壓力層層受阻,舉步維艱。針對目前CBA聯賽的改革困境,研究認為若要破局,則針對聯賽后備人才培養(yǎng)的改革困境進行哲學反思與人性思考是其中關鍵。
2 中國職業(yè)籃球聯賽后備人才培養(yǎng)發(fā)展歷程
2.1 中國職業(yè)籃球聯賽后備人才培養(yǎng)的發(fā)展歷程回顧
1995年,在發(fā)展初期,全國男籃甲A級聯賽(中職籃前身)[7]的后備人才主要是依托于軍隊培養(yǎng)[8]。當時的培養(yǎng)目的主要是為國家隊培養(yǎng)人才。2005年,甲A聯賽更名中國男子籃球聯賽,俱樂部開始建立梯隊培養(yǎng)后備人才[9]。2010年,國辦23號文件提出競技人才要回歸校園。2015年,中國籃協公布選秀試行辦法[10],CBA人才培養(yǎng)迎來一個巨大的轉變。
回首中國職業(yè)籃球聯賽過去29年的發(fā)展歷程,其后備人才培養(yǎng)制度共經歷了三次改革。以時間順序來看,其后備人才發(fā)展的階段基本是以十年為一階段,從1995-2005的體工隊培養(yǎng)制度,到2005-2015的俱樂部青訓培養(yǎng)制度,再從2015開展選秀到如今的多元化后備人才來源的培養(yǎng)制度,中職籃正在逐漸的自我調整,以適應不同時期后備人才培養(yǎng)的需求。
2.2 中國職業(yè)籃球聯賽后備人才培養(yǎng)的構成
在歷經了三次改革后,CBA的后備人才來源逐漸多樣化多元化。目前,依據培養(yǎng)主體劃分,CBA后備人才的培養(yǎng)來源主要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由CBA直接參與的培養(yǎng),而另一類則是CBA間接相關的培養(yǎng)。直接參與的包括體育局體委委托培養(yǎng)模式[11];自有青訓隊伍的培養(yǎng)模式[12];校企合辦培養(yǎng)的模式[13]。
間接參與相關培養(yǎng)的,諸如CUBA試訓,海外歸國華裔等參加選秀,以及部分草根運動員報名選拔等均屬于間接參與的培養(yǎng)模式。目前,CBA的后備人才來源和主要培養(yǎng)機制仍是以CBA俱樂部青訓隊伍為主。然而不可忽視的是,藉由選秀大會晉升的運動員們數量上正逐年增加。
2.3 中國職業(yè)籃球聯賽后備人才培養(yǎng)存在的問題
CBA聯賽從成立至今潛藏的問題也一一浮出水面。CBA聯賽起源于國家計劃經濟的甲A聯賽,在多年不斷的改革中正逐漸商業(yè)化。然而,商業(yè)化必然涉及到聯賽主管機構的脫鉤以及權力更迭,這將不可避免的受到既得利益者的阻撓。2016年4月,? 以姚明為代表的“中職聯”公司圍繞權利與籃管中心進行了激烈的博弈,但最終許多實權仍保留在籃管中心[14]。
目前球員流動困難、天價交易轉會費、球員球隊沖突對立等具體問題仍未能得到良好的處理。這些問題實質上是源自于職業(yè)化與商業(yè)化進程中的不足所帶來的一系列失衡問題,而后備人才培養(yǎng)的改革阻力亦不僅僅是來源自俱樂部,更是由于籃管中心的種種越俎代庖的監(jiān)管行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新疆廣匯俱樂部與周琦的鬧劇。
3 中國職業(yè)籃球聯賽后備人才培養(yǎng)的改革困境
3.1 利益相關者的分歧與沖突
在改革過程中,主要的阻力就是既得利益者與改革的沖突。中國籃協、中職籃公司,球員,俱樂部之間的種種糾紛,歸根結底是轉型過程中關于權利結構的重新分配和調整問題。作為“管辦一體”的最大利益獲得者,中國籃協對于許多后備人才的培養(yǎng)利益從未松手,只要危及籃協利益的培養(yǎng)改革均會受到阻力[15]。2019-2020賽季,CBA聯賽的20家俱樂部里,只有三家俱樂部盈利,而最大的得利者仍是官方組織。
3.2 理念與實踐之間的脫節(jié)
目前CBA的治理理念與實踐之間存在嚴重脫節(jié),現實與治理愿景大相徑庭。在理想愿景中,中國職業(yè)籃球聯賽后備人才的來源應以學校體育培養(yǎng)體系為主,同時輔以各類人才選拔機制綜合選材。不幸的是,目前大部分球隊在培養(yǎng)、招募后備人才時往往更注重短期效益,即青訓體系。整體聯賽也缺乏統一規(guī)劃和管理,致使大部分培養(yǎng)和發(fā)展缺乏良好的系統性和連續(xù)性,聯賽的后備人才產出效應每況愈下,直接影響到了中國國家隊在國際大賽上的表現。
3.3 治理結構的弊端與局限
現行的CBA人才治理結構存在缺乏結構多元化、缺乏有效監(jiān)督機制,治理結構運行效率低下的弊端,機制缺陷導致的局限也影響著培養(yǎng)效果的進一步優(yōu)化。目前CBA后備人才治理結構的單一性,治理過程缺乏有效的監(jiān)督,缺乏有效的反饋機制和處罰機制,沒有統一評判標準,治理結構的運作效率低下,存在主體混同、責任不明、利益分配等方面的缺陷,使得培養(yǎng)過程中不斷涌現著沖突和分歧。
4 中國職業(yè)籃球聯賽CBA后備人才培養(yǎng)的改革思考
4.1 聯賽價值觀的重構與價值導向的轉變
基于目前CBA后備人才的培養(yǎng)效果,研究認為重構CBA后備人才培養(yǎng)價值觀,轉變培養(yǎng)價值導向,是改革后備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抓手。在價值觀上,聯賽的長期利益與短期利益的平衡需要被重視。其次,人才培養(yǎng)的價值導向轉變同樣重要。中國職業(yè)籃球聯賽目前的聯賽過分追求賽季成績,輕視經濟利益,許多隊伍即使連年虧損,卻仍死死握住多余運動員不愿尋求球員交易,本著寧可爛在手里也不便宜他人的理念。這極大的影響了CBA聯賽的商業(yè)化進程與后備人才的職業(yè)化培養(yǎng)效果。
4.2 決策者的系統思考與科學決策
頂層決策者的系統思考和科學決策是目前中國職業(yè)籃球聯賽管理層相對薄弱的環(huán)節(jié)。系統思考要求CBA后備人才培養(yǎng)主體在宏觀層面上進行全面的分析和評估,同時以系統全面的角度來確保培養(yǎng)決策的科學性和有效性的,有針對性地逐步制定并實施相應的改進計劃和措施??茖W決策則要求在制定相關政策和規(guī)劃時,首先進行各項調研與調查,在此基礎上,不斷調整和改進培養(yǎng)策略,保障每一決策的正確性與科學性,保障其做出的每個培養(yǎng)決策在理論基礎上具備最大的成功可能性,持續(xù)不斷的進行微調,以實現改革決策效益的最大化。
4.3 個體與群體的關系與權益平衡
球員,俱樂部,中國籃協是CBA的核心,若它們之間關系失衡,聯賽后備人才的培養(yǎng)必將受到相應的損害。為了平衡這些關系,聯賽首先需要建立利益相關者的溝通渠道,建立互信和互利的關系。目前,俱樂部已聯合建立了中職籃公司,將各聯賽俱樂部的意見與權力整合,形成了與中國籃球協會溝通的渠道與平臺,而在運動員的溝通渠道尚未形成,球員工會的缺位使得運動員有相關訴求時無法通過合理渠道解決。下一步完善球員工會制度,建立個體與群體關系與權益的平衡機制與溝通渠道,是提升后備人才培養(yǎng)效果的重要一環(huán)。
5 總結與展望
CBA后備人才培養(yǎng)模式存在歷史悠久、構成多樣、問題突出和改革必要性強等特點。研究發(fā)現,目前的改革過程中,面臨多方利益分歧和沖突、理念與實踐脫節(jié)以及治理結構失衡的問題,導致了培養(yǎng)局限性等困境?;诖?,研究從哲學角度提出了價值觀重構、系統思考和個體與群體平衡等方法,以破局目前的培養(yǎng)困境。綜上所述,中國職業(yè)籃球聯賽需要進一步強化各利益相關者的溝通協調機制,加強理念實踐的一致性,優(yōu)化治理結構與監(jiān)管機制,重視聯賽價值觀重構和導向轉變,建立決策者系統思考和科學決策實踐機制,完善球員工會制度以更好地平衡個體和群體的關系。
參考文獻
[1]高翔.從體教結合到體教融合的競技體育發(fā)展矛盾思考[J].遼寧體育科技,2023,45(01):116-122+134.
[2]李元亨.我國退役運動員再就業(yè)現狀分析及對策展望[J].中關村,2023,(01):104-105.
[3]葉雷雷.新時代體教融合背景下中國特色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yǎng)的困境及策略分析[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22,21(09):63-65+75.
[4]王博文,宋超.NBA聯賽選秀與CBA聯賽選秀的比較研究[J].文體用品與科技,2022,No.504(23):97-99.
[5]王邈迪.我國職業(yè)體育管辦分離改革研究[J].才智,2019(14):153.
[6]陳柳芬.2015-2020年CBA聯賽選秀球員基本情況分析[J].運動精品,2021,40(08):67-68+70.
[7]王賀立,姚望,杜叢新等.中國籃球職業(yè)化進程回顧[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8,(01):18-21.
[8]張志.對八一男籃首度無緣CBA季后賽的思考[J].軍事體育進修學院學報,2009,28(04):51-53.
[9]楊海晨,沈柳紅.論CBA聯賽“職業(yè)體制”與“舉國體制”戰(zhàn)略的均衡抉擇[J].軍事體育進修學院學報,2010,29(04):45-48.
[10]白銀龍.關于CBA選秀制度的研究[J].中國學校體育(高等教育),2015,2(09):18-22.
[11]杜春杰,梁國力,蘇樹斌.廣東省CBA籃球俱樂部后備人才訓練現狀分析與研究[J].長沙大學學報,2014,28(05):148-151.
[12]黃小華,劉克軍,宋希等.廣東男子籃球隊后備人才培養(yǎng)[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0,44(08):65-68.
[13]杜春杰.廣東省CBA俱樂部后備人才“學訓”的現狀分析與研究[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4(10):95-97.
[14]朱焱,于文謙.新時期中國籃球職業(yè)聯賽公司化運營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基于“管辦分離”的視角[C]//中國體育科學學會.第七屆中國體育博士高層論壇論文摘要匯編.[出版者不詳],2018:1.
[15]王陸與,苗向軍,李斌等.基于組織慣例演化視角的中國男子籃球職業(yè)聯賽運作機制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22,38(05):9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