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倩
《哦,香雪》是鐵凝于1982年創(chuàng)作并發(fā)表的一篇短篇小說。這篇小說無論從語言還是結構上看都與傳統(tǒng)小說有所差別。就結構而言,《哦,香雪》作為一篇現(xiàn)代小說,打破了傳統(tǒng)的線性敘事結構,以回憶穿插的方式交代或補充故事情節(jié),并且,作者在文章末尾有意作留白處理,給人無限的想象空間。其次,從文本語言上看,這篇小說具有強烈的詩化之美。孫犁曾言:“這篇小說,從頭到尾都是詩,它是一瀉千里的,始終一致的。這是一首純凈的詩,即是清泉,它所經過的地方,也都是純凈的境界?!闭Z言上的詩化美來自作者用語的修飾,也來自松散跳躍的情節(jié)處理?;诖?,本文從《哦,香雪》的敘事特點,即“重復敘事”入手,深入體會人物與情節(jié)、場景的關聯(lián),作者用語的巧妙及主題的深刻意蘊。
關于“重復敘事”,首先是熱奈特分析了《追憶似水年華》并對其進行了明確界定,他指出“重復敘事”就是對發(fā)生過多次的事情重復講述或是發(fā)生過一次的事情重復講述,且同一件事情在講述時會存在文體和“視點”上的變化。簡而言之,也就是作者對同一事件從不同方面進行了多次敘述。此后,希利斯·米勒在這基礎上進一步進行了類型化研究,他在《小說與重復》中將小說的“重復敘事”分為了三類,概括為細小處的重復、一部作品事件和場景的重復、一部作品與其他作品在各要素上的重復。
根據(jù)“重復敘事”理論,結合《哦,香雪》的文本特點,本文初步從物像、情節(jié)、人物等方面進行一次剖析解讀 。
一、物象的語境化重復
閱讀全文,不難發(fā)現(xiàn)作者有意將情感“物化”,通過物象的重復出現(xiàn),隱喻主人公微妙的情感變化以及變化產生的緣由,所以我們可以借助“物與情”的關系理清文本脈絡。
(一)鐵軌
“鐵軌”可以說是貫穿全文的物象。它在文中出現(xiàn)的位置如下:
①如果不是有人發(fā)明了火車,如果不是有人把鐵軌鋪進深山,你怎么也不會發(fā)現(xiàn)臺兒溝這個小村。(第1自然段)
②然而,兩根纖細、閃亮的鐵軌延伸過來了。(第2自然段)
③列車一頭扎進黑暗,把她們撇在冰冷的鐵軌旁邊。(第23自然段)
④她把滑到肩上的圍巾緊裹在頭上,縮起身子在鐵軌上坐了下來。(第73自然段)
⑤是哪兒來的流水聲?她尋找著,發(fā)現(xiàn)離鐵軌幾米遠的地方,有一道淺淺的小溪。她走下鐵軌,在小溪旁邊蹲了下來。(第77自然段)
⑥她向前望去,她看見迎面有一顆顆黑點在鐵軌上蠕動。(第80自然段)
⑦她站在枕木上,回頭望著筆直的鐵軌,鐵軌在月亮的照耀下泛著清淡的光,它冷靜地記載著香雪的路程。(第81自然段)
文章從開始到結束重復多次出現(xiàn)“鐵軌”這一物象,它與香雪的成長命運緊緊纏繞在一起,串聯(lián)起了整個主線故事。第①②句中鐵軌的出現(xiàn)為香雪的成長埋下了伏筆。它交代了故事發(fā)生的緣起,即鐵軌經過臺兒溝,讓生長在閉塞、落后村莊的臺兒溝姑娘們有了了解城市文明的機會。③到⑦句鐵軌的出現(xiàn)伴隨著香雪的成長歷程展開,大致經歷了好奇、膽小、落寞——害怕、無助——冷靜——驚喜——從容、堅定五種變化心理。③句中,鐵軌的出現(xiàn)伴隨著香雪對城市生活抱有的好奇,膽怯,以及火車呼嘯而去時的落寞;④句中給我們展現(xiàn)了香雪無意乘著火車而去,在半路只能與鐵軌相依的害怕心理;⑤句中,鐵軌的出現(xiàn)是香雪情感變化的轉折點,她由害怕轉為冷靜;⑥句中,鐵軌與其他姑娘一起出現(xiàn),宣告香雪這段精神成長之旅的結束,此刻香雪壓抑著劫后余生的驚喜;⑦句寫香雪回望鐵軌,鐵軌陪伴香雪成長,記錄著她蛻變的歷程,香雪此刻更加堅定、從容。
所以“鐵軌”的重復出現(xiàn)與主人公從頭到尾的情感變化緊密相連。
(二)鉛筆盒
“鉛筆盒”是探查主人公幽微內心世界的關鍵物象。它在文中重復出現(xiàn)高達8次,是主人公后續(xù)一系列行為和情感變化的原因。
一開始(60—62自然段),“鉛筆盒”以插敘的敘事方式入場,圍繞“鉛筆盒”,展開了同學對香雪的問話,對比其他同學的學習條件使得香雪產生了心理落差。這段插敘可以說是一道明顯的分割線,在這種心理落差產生前,文中多次提到香雪是膽小的,不愛說話的,而在此后(66—71自然段)便出現(xiàn)了香雪跑去車廂用雞蛋換鉛筆盒的情節(jié),這樣的香雪無疑是大膽的,初步表現(xiàn)了人物性格的變化。后面再出現(xiàn)“鉛筆盒”這一物象是香雪身處困境、無助、猶疑之時(75和79自然段),這里的“鉛筆盒”被作者賦予了一種神奇的力量,被描述為“閃閃發(fā)光的小盒子”,在香雪眼里,這已經不只是一個來自城市的稀有文具,它象征著香雪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八檬直衬▋粞蹨I,拿下插在辮子里的那根草莖,然后舉起鉛筆盒,迎著對面的人群跑去?!保ǖ?1自然段。)這是“鉛筆盒”最后出現(xiàn)的位置,“舉”和“跑”這些動作給我們展現(xiàn)了一個充滿活力、態(tài)度更加堅定的香雪。所以,通過作者對“鉛筆盒”的“重復敘事”,我們明晰了香雪每次情感變化的緣由,也因“鉛筆盒”的出現(xiàn)讓讀者對香雪未來的生活有了美好展望。
正如叔本華所言:“事物的本身是不變的,變的只是人的感覺?!辈徽撌恰拌F軌”還是“鉛筆盒”,作者都是通過“重復敘事”,在相同的物象中暗自傳達出主人公情感的變化及其變化的原因,從而構成了隱藏的情感脈絡。這種敘事方式帶給讀者含蓄化、朦朧化的美感,留下了意蘊無窮的審美空間。
二、情節(jié)的結構化重復
為實現(xiàn)某種寫作意圖,作者往往會在小說中設置大量的重復情節(jié)。在《哦,香雪》中,作者主要利用三次火車停站“一分鐘”的重復情節(jié)達到了鋪墊渲染、暗含主旨和調控敘事節(jié)奏的效果。
(一)鋪墊渲染
在火車的第一次停站里,作者對臺兒溝姑娘的動作語言,包括車廂的狀況進行了群體性刻畫,在這里我們更多地看到了鳳嬌等人的活潑和嬌嗔,關于香雪作者著筆不多;等到作者再次刻畫這“一分鐘”,香雪才漸漸突顯出來,作者對其他姑娘一筆帶過,但詳細說明了香雪的言行,讓我們看到她身上有別于其他姑娘的“傻勁”;文中第三次刻畫“一分鐘”情節(jié)時猛然一個突轉,因為香雪上火車交換鉛筆盒的大膽行為,讓香雪無意乘著火車離開了“臺兒溝”,而這一次情節(jié)的突變,正是香雪改變的契機。
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作者先用心塑造了活潑的鳳嬌,有意削弱“香雪”的存在,但細讀后面兩次情節(jié)的重復,我們發(fā)現(xiàn)相比每次都找“普通話”的一成不變的鳳嬌,我們更對每次都有新變化的香雪感興趣。由此,作者前面重復寫情節(jié)、重復表達其他人物的言行,就是為情節(jié)的變化做鋪墊,在其他人的“不變”中體現(xiàn)香雪的“變”,從而為香雪的成長制造合理的契機。
(二)暗含主旨
文章因時而作,任何一篇文章都反映了一定的時代特色。鐵凝創(chuàng)作這篇文章時,國家正處于改革開放時期,這篇文章便也烙上了啟蒙性質的現(xiàn)代性印記。在前兩次“一分鐘”的情節(jié)重復后,第三次,香雪踏上火車換鉛筆盒的行為打破了這循規(guī)蹈矩的“一分鐘”。列車帶著她駛離了臺兒溝,她這一次的選擇背后折射出她對現(xiàn)代文明的向往和主動追求,也正是這次勇敢追求讓她克服了生存空間閉塞帶給她的性格上的怯懦。同時,我們也不禁思考香雪這次對臺兒溝的短暫遠離,是否也隱喻著香雪對未來的選擇?所以作者通過三次情節(jié)的重復設置,贊美了香雪身上勇敢追求現(xiàn)代文明的品質,同時也隱含著作者對鄉(xiāng)村現(xiàn)代化發(fā)展的希冀。
(三)調控節(jié)奏
文章前期的敘事節(jié)奏較慢。首先,前兩次火車停站“一分鐘”的情節(jié)相對一成不變,其目的是引出主要人物,如“香雪”“普通話”“鳳嬌”等;其次,前兩次的“一分鐘”故事情節(jié)性也不強,大多圍繞人物間的對話展開,情節(jié)發(fā)展松散自然;再次,在第二次描寫火車停站的“一分鐘”后,作者還插入了一段香雪與公社同學的故事,轉換了人物所處的空間場景,有效地調節(jié)了文本的時距,使得視角再次轉換時已是深秋,由此才展開火車第三次停站“一分鐘”的描寫。
所以,作者有意通過情節(jié)的重復把控敘事節(jié)奏,從而為后面情節(jié)的突轉造勢。在讀者習以為常時,她突然宕開一筆,給讀者造成強烈的沖擊感,使得整個故事情節(jié)富有張力和彈性。
三、人物的聚焦化重復
人物是小說的核心和靈魂。當對小說的情節(jié)做淡化處理時,人物的一舉一動便更脫穎而出。筆者從“人物性格的重復干預”和“人物行為的重復描述”兩個角度分別說明“重復敘事”對前后期主人公性格塑造的不同效果。
(一)人物性格的重復干預
在塑造香雪前期的性格特征時,作者主要采用了重復的敘事干預手法。關于敘事干預,譚君強先生認為它是敘述者對文本里的各要素,如故事、人物等或是文章本身進行一個評論。所以,我們可以將敘事干預理解成作者站出來發(fā)表評論的話。在《哦,香雪》的前文中,作者反復三次站出來對香雪的性格進行了評論,具體如下:
①它那撼天動地的轟鳴也叫她感到恐懼。(第6自然段)
②香雪平時話不多,膽子又小。(第48自然段)
③盡管不愛說話是她的天性,但和臺兒溝的姐妹們總是有話可說的。(第58自然段)
由此可見,作者在這樣的重復敘事干預中直接點明了香雪本來的性格,即膽小、沉默寡言。這樣的敘事干預,作者反復運用了三次,在文中起到了很好的強調作用,讓我們直接看到了一個普通、平凡人物性格上的弱點,對這樣一個有弱點的小人物角色的塑造直接拉近了讀者與主人公的距離,讓讀者與主人公產生了心靈的共鳴。
(二)人物行為的重復描述
在塑造香雪后期的性格特征時,作者并未直接點明,而是將香雪性格的成長蘊含在人物心理的變化中。這樣的心理變化,我們從細節(jié)入手,聚焦到香雪對待圍巾的做法上可窺見一二。作者對香雪對待圍巾的做法重復聚焦了三次,具體如下:
①香雪系緊頭上的紫紅色線圍巾,把臂彎里的籃子換了換手,也順著車身不停地跑著。(第66自然段)
②她把滑到肩上的圍巾緊裹在頭上,縮起身子在鐵軌上坐了下來。(第73自然段)
③香雪越走越熱了,她解下圍巾,把它搭在脖子上。(第80自然段)
在①②句中,關于香雪對待圍巾的做法,文中用了兩個動詞:“系緊”“緊裹”。從這兩個動詞我們依然可以看到香雪處于一種沒有安全感、慌亂的狀態(tài)。
除此之外,我們更能察覺到香雪細微的心理變化。王德春認為運用語言進行表達時,其言語事件涉及的時間、地點、交際對象和所談論的話題,交際雙方的關系、文化教育背景、所處政治立場、所持觀點和當時的情感因素,都會作用于語言,從而使語言的基本單位——詞語的意義滲入眾多的因素。因此,無論是作者還是讀者,在認知詞語的意義時都要考慮到語境的作用。①句中“系緊”一詞放置在香雪追火車的語境中,向我們傳達了香雪面對未知的恐懼時敢于去追求愿望的勇氣;②句中“裹緊”一詞放置在火車呼嘯而去、香雪獨自面對黑夜的語境中,體現(xiàn)了香雪面對困境時的一種自我保護意識。相比前文的香雪,作者形容她“簡直像一棵沒根的小草”。通過前后對比發(fā)現(xiàn),香雪從一個被“摧殘”的形象轉換成了一個具有熱烈情感和主動行為的形象。因此,在這兩次的重復描寫圍巾的行為中,我們看到一個稚嫩卻緩慢成長的香雪。
第③句中,香雪終于解下了圍巾。這一行為發(fā)生在她沖出隧道后,這暗示著香雪已經邁過了心里最后一道坎。解下圍巾這一動作直接讓我們看到一個輕松自在的香雪,同時,這一細微的動作也暗示著她實現(xiàn)了完美的蛻變。所以在作者三次重復聚焦香雪對待圍巾的行為中,我們看到了香雪心靈的成長歷程。
正如趙毅衡所言:“意義的形成本身,是靠重復奠定的?!敝貜偷倪^程是強調,是變化也是核心意義的生成?!杜?,香雪》正是在不斷地重復中展現(xiàn)了文明與原始交匯的質樸美,讓我們感受到香雪在追求現(xiàn)代文明過程中的精神成長,給了我們以生命美的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