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族高校作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重要陣地,如何在新時代進一步鑄牢各民族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已成為重要課題。情感認同作為深刻、穩(wěn)定、持久的心理基礎,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機制。本文以大連民族大學為例,從管理制度保障、校園文化涵養(yǎng)、實踐體驗強化等維度入手,通過情感引領、情感熏陶、情感共鳴等方式對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情感路徑進行深入探索,以期進一步提升民族高校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實效性。
【關鍵詞】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情感路徑|情感認同
一、研究背景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民族高校作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重要陣地,如何在新時代進一步鑄牢各民族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已成為重要課題。情感是人們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人們的認識活動與實踐行為中起著重要作用。情感認同作為深刻、穩(wěn)定、持久的心理基礎,是民族高校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機制。本文以大連民族大學為例,從管理制度保障、校園文化涵養(yǎng)、實踐體驗強化等維度入手,通過情感引領、情感熏陶、情感共鳴等方式探索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情感路徑,進一步提升民族高校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實效性。
二、情感路徑在民族高校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動力作用
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過程中,情感路徑是一種有效的方法。我們要注重發(fā)揮情感的動力作用,通過有效的途徑與方法,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加強情感認同教育。
(二)引導作用
情感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具有重要的引導作用。情感是連接著不同民族、地區(qū)和群體之間的紐帶。各族師生通過不斷的實踐學習,與中華民族共同體建立了情感連接,通過這種情感的引導,學生能夠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建立起共同體意識。[1]
(三)感染作用
情感的感染是一種雙向的過程,一個人的情感狀態(tài)可以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其他人的情感狀態(tài),他人的情感狀態(tài)又可以反過來影響該人的情感狀態(tài)。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這種感染作用可以通過學校環(huán)境、共同的集體活動、師生的言行舉止等方式傳遞。
三、推進民族高校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情感路徑
(一)著手于管理制度的保障
要實現(xiàn)共同的情感認識,依靠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合作、交流。制度化就是通過持續(xù)性共同的合作強化學生的認識,在共同體中與其它成員構成主體間的一致性。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制度化的主旨思想,內化為大學生共同的思想觀念與價值追求外化為自覺維護共同體的積極的行動。
1.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學習管理制度化
首先,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容由理論轉化為明確的制度內容。大連民族大學每年度對教師、學生進行“民族團結先進個人”評比,發(fā)揮民族團結榜樣的引領作用,激發(fā)學生踐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動力。
其次,制定學習保障制度。一是設置人才保障制度,強化教師制度化學習,定期組織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專題學習會。二是建立領導監(jiān)管制度,由領導成立指導小組定期監(jiān)督管理民族工作。采取這一系列保障制度能夠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持續(xù)性穩(wěn)定發(fā)展,為大學生增強情感認同提供了前提保障。
最后,課堂是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主要載體,將課堂內容制度化設置。只有個體參與體驗的活動過程, 才能激發(fā)出真正的情感, 引起心靈的震撼, 使人真正從心靈深處生發(fā)對它的渴求、認同和接納。[2]通過建設民族共同體課堂制度、多民族學生工作室制、導師制,“一幫一”“互幫多”學習小組制,有助于打破不同民族間文化由于特定地緣形成的“內卷交際”。
2.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生活管理制度化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僅要注重學生的學習培育,也聚焦到學生日常生活當中。以共同性生活、交互式活動實現(xiàn)各民族學生各個方面的情感聯(lián)結。一是推進多民族混合共居寢室制,二是民族文化融入社團制,三是建立家校協(xié)同培育制度。這些舉措架起了多民族學生之間溝通的橋梁,實現(xiàn)“愛生如子”“愛校如家”同共振,促進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發(fā)揚。
(二)著眼于校園文化的涵養(yǎng)
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意識的研究中,文化建設一直是情感認同中的一個重要維度。通過以校園文化形式的傳播,使學生在潛意識里得到文化熏陶,增進情感認同。大連民族大學以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為基本內容,積極弘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增強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情感認同強基固本,不斷加強中華民族的歸屬感、認同感和榮譽感。[3]
1.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素融入校園物質文化
校園物質文化深刻地影響著師生的情感和價值觀。構建良好的校園物質建設是學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一個重要內容。大連民族大學在校內安置文化櫥窗、板報等宣傳載體,[4]通過常態(tài)展示“五個認同”即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來增強大連民族大學青年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情感認同與理解。只有深刻領悟才能構建起維護國家統(tǒng)一和民族團結的堅固思想長城。
2.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素融入校園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對學生的品性形成具有一定的滲透性,對于提高學生個人素質、增強共同體意識都具有深遠意義。大連民族大學在校園精神文化方面,依舊貫徹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的理念,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素融入其中,發(fā)揮教師的示范帶頭作用,為學生積極備課,整理思政課教材的知識精華,使得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有形、有感。希望學生不僅是得到知識,更是能發(fā)自內心的有所感悟,增強學生對于國家發(fā)展理念的情感認同。
(三)著力于實踐體驗的提升
1.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校內實踐活動
(1)主題教育實踐活動
主題教育實踐活動的開展,為學生營造了一個更好的學習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氛圍和環(huán)境,使他們能更好地認識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深刻內涵。例如,大連民族大學組織開展“以文弘道,美之中華”團支部講壇活動、“道中華·躍青春”青年讀書演講活動,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引導廣大學生增強文化自信,緊扣時代脈搏,積極投身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偉大實踐中。
(2)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實踐活動
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實踐活動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相融合,對學生的團結意識的增強和學習能力的提升都有很大的幫助。大連民族大學設立“鼎新杯”活動平臺“中華之光”等主題競賽,讓D大學學子不斷加深對中華文化的認識,感受學校深厚的教學育人的氛圍。
2.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校外實踐活動
(1)愛國教育實踐活動
愛國教育實踐活動是培育學生愛國情感的重要方式,也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形式。大連民族大學積極全面落實共同體理念,組織學院師生赴北京參觀學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文物古籍展與體驗館。從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等多方面展示了中華民族優(yōu)秀歷史文化,參觀的師生深切的感受到各族人民交流、交往的歷史長卷和中國共產黨的偉大成就。
(2)校外“大思政課”實踐活動
實踐活動能夠促進大學生不斷交流學習、深入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和傳統(tǒng)價值觀。大連民族大學堅持開展“各族學子看大連”活動,促進各族學子學習與交流,使學生更充分的認識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性。不斷加強“大思政課”平臺建設,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強學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情感認同,通過講好“大思政課”,讓在校學子感受到了“愛生如子,愛校如家”的校園文化[5]。
四、結語
“教育因責而生,盡責而興?!备咝韵到y(tǒng)性、創(chuàng)新性、有效性的教育實踐,追尋提高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情感路徑,體現(xiàn)教育的實效,以喚起各民族大學生積極維護中華民族共同體利益的思想認同、行動認同和情感認同,使其擔負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大任。中國軍轉民
參考文獻
[1]蔣文靜,祖力亞提·司馬義.學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邏輯層次及實踐路徑[J].民族教育研究,2020,31(01):13-21.
[2]鄒國振.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大眾化的情感路徑[J].廣西社會科學,2012(07).
[3]王孝如.校園文化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路徑[J].邊疆經濟與文化,2023(10).
[4]王毅韜.以校園文化鑄牢新疆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J].秦智,2023(09).
[5]何益忠.論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的價值意蘊和實踐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2020(10):71-75.
【基金項目:大連民族大學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計劃項目資助(省級:202312026082)】
(作者簡介:劉新圓,大連民族大學,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為行政管理;佟海熳,大連民族大學,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為行政管理;李宛丘,大連民族大學,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為行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