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振華
[摘 要]歷史教學對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增強學生愛國情感、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初中歷史教師需要基于學生知識基礎與學習能力等方面的差異,不斷優(yōu)化教學方式,努力滿足不同層次學生對歷史學習的個性化需求,以更好地達成培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目標?;诖?,文章就核心素養(yǎng)視角下的初中歷史分層教學開展實踐研究。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初中歷史;分層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3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24)13-0070-03
所謂分層教學,就是教師依據(jù)學生知識基礎與學習能力等方面的差異,進行教學層次劃分,為不同層次的學生群體制定相對應的學習計劃,采取同一學生群體容易接受的授課方式,轉變傳統(tǒng)教學模式與教學評價方法,以促使各個層次的學生群體都能積極參與到學習中去。歷史核心素養(yǎng)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以及家國情懷。傳統(tǒng)的初中歷史教學很難確保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接受到符合自身實際狀況的學習指導。因此采取針對性較強的分層教學模式來進行人才培養(yǎng),無疑可使教學工作更具實效。
一、初中歷史課堂開展分層教學的重要意義
(一)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分層教學在尊重學生知識基礎、學習能力的基礎上開展,既能通過控制課堂教學難度,引導歷史知識基礎較薄弱、學習能力稍弱的學生群體循序漸進地開展歷史學習,又能通過深入探究歷史事件、有效拓展課外知識等教學活動,促使歷史知識基礎較好、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群體進一步提升歷史學習熱情。
(二)有助于尊重學生的學習權益
初中歷史教學工作面對的是全部學生,這決定了歷史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對象不是某一學生群體,而是全部學生。分層教學針對不同學生群體的實際狀況,選擇不同的教學內容與授課方式落實核心素養(yǎng)培育,以保證所有層次的學生群體均能接受符合自身實際狀況的教育教學。
(三)有助于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只有滿足學生的實際學習需要,才能保證教學工作的實效性。相較于其他教學方式只能滿足部分學生的學習需要,分層教學關注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要,在滿足不同群體的學生學習需要方面,具備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尊重學生群體的知識基礎與學習能力,是保證教學實效的關鍵。
二、核心素養(yǎng)視角下初中歷史分層教學有效實施策略
(一)依托不同層次學生群體的學習需要,分層設置學習目標
核心素養(yǎng)視角下,初中歷史分層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需要分層設置學習目標,一刀切的學習目標設置方式會嚴重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鑒于此,在分層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先設置一個總的學習目標,再根據(jù)學生的分層狀況從具體實施的角度設置不同層次的學習目標,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群體的學習需要。
例如“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fā)展”一課的學習目標就可以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群體設置基礎學習目標、進階學習目標以及高階學習目標。對于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群體,可以給他們設置基礎學習目標,如了解關于清朝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基本史實,知道史實涉及的時間、地點、人物、意義等,初步具備時空觀念素養(yǎng)。對于有一定學習能力的學生群體,可以給他們設置進階學習目標,如學會運用相關史料分析清朝統(tǒng)治者在不同方向采取不同舉措的原因和意義,認識新疆、西藏、臺灣、釣魚島、南海諸島等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理解清朝前期版圖奠定的歷史意義,具備史料實證與歷史解釋等歷史核心素養(yǎng)。對于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群體,可以給他們設置高階學習目標,如通過梳理從秦漢到明清的相關歷史,了解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建立、鞏固與發(fā)展的重要意義,認識中國古代民族關系發(fā)展的總體趨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具備唯物史觀和家國情懷等歷史核心素養(yǎng)。
(二)搭建小組合作學習支架,分步推進教學
在初中歷史分層教學中,教師可以將班級學生分成若干個水平相當?shù)乃娜诵〗M,并對小組成員進行一定的角色分工,由組內能力較強的學生引領組內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相互鼓勵和交流,逐一完成從低階到高階的學習目標。
根據(jù)維果斯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教師在進行分層教學時,應立足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和認知規(guī)律,遵循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精心設計小組合作學習的問題與任務,通過搭建小組合作學習的支架,分步驟、螺旋式地推進不同能力水平的學生實現(xiàn)從夯實基礎知識到提升學習能力的飛躍。例如在教學“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fā)展”一課時,教師可以設計以下教學步驟。
第一步,夯實基礎。
教師讓學生了解清朝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概況,夯實基礎知識。教師展示有關清朝前期疆域的填空題和地圖題,讓學生通過自主閱讀課本和地圖,能夠在地圖上標注清朝前期疆域的八個方位(西——蔥嶺;西北——巴勒喀什池;北——西伯利亞;東北——外興安嶺和庫頁島;東——太平洋;東南——臺灣及其附屬島嶼,包括釣魚島、赤尾嶼等;南——南海諸島;西南——喜馬拉雅山脈),還能結合地理方位知曉本課涉及的主要歷史人物與史實(比如東北方向,清政府在兩次雅克薩之戰(zhàn)中打敗沙俄,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明確規(guī)定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qū)都是中國領土;東南方向,設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鞏固祖國的東南海防;西南方向,冊封“達賴喇嘛”和“班禪額爾德尼”,加強對西藏的管轄;西北方向,平定蒙古族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的叛亂,鞏固西北部邊疆地區(qū))。通過上述教學過程,教師引導學生掌握這一時期的主要歷史事件,幫助學生初步建立有關清朝前期疆域的時空觀念,為后面內容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第二步,素養(yǎng)培育。
教師結合史料和地圖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時空觀念、史料實證與歷史解釋等歷史核心素養(yǎng)。具體做法是,教師先給出一張清朝前期的疆域地圖,并呈現(xiàn)以下材料:“清朝統(tǒng)治者的治邊思想及其政策主要形成于康熙初年,在康雍乾時期趨于完備,這一時期清廷把較多的精力用于鞏固和經(jīng)營邊疆地區(qū),對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如清朝在西北平定了準噶爾部的叛亂并統(tǒng)一了天山北路和南疆;在東北加強了對俄國蠶食行為的抵抗,通過與俄國簽訂《尼布楚條約》劃分了中俄的東段邊界;在西藏始設駐藏大臣……這些做法主要是為了鞏固邊疆地區(qū)并加強管理。”然后教師給學生展示以下問題。
(1)請同學們分別從東北、東南、西南、西北四個方向指出清朝采取的具體措施,并概括清朝統(tǒng)治者治理邊疆的方式與原因。
(2)清朝采取這些治邊措施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小組內部正好四位學生,組長可以安排一位學生對其中一個方向進行探索與研究,然后進行組內交流與補充。學習能力一般的學生可以結合教材和材料說出某個方向采取的具體措施,比如在西北方向清朝采取的措施是先后平定蒙古族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的叛亂和回部貴族大、小和卓的叛亂,設置伊犁將軍。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可以在此基礎上概括主要的治邊方式,比如在西南方向清朝采取了冊封首領、設置機構、頒布法律等方式,加強了對西藏的管轄。隨后教師引導學生認識到清朝統(tǒng)治者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加強對邊疆地區(qū)的管轄與治理,最后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總結出:這些措施的共同作用是進一步推動了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fā)展。
在這個教學步驟中,教師一方面注重培養(yǎng)學生閱讀地圖的能力,另一方面注重培養(yǎng)學生通過史料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有效培養(yǎng)了學生的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等歷史核心素養(yǎng)。
第三步,感悟提升。
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感悟,重點培育學生的唯物史觀和家國情懷等歷史核心素養(yǎng)。具體做法是教師結合地圖和史料分析中國不同時期的疆域變化,加強學生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認識。教師首先出示秦朝、漢朝、唐朝、元朝、清朝的疆域圖,然后引導學生通過回顧不同歷史時期中國的疆域特征,認識到新疆、西藏、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國家統(tǒng)一和民族團結一直是中國歷史的發(fā)展主流。尤其通過清朝疆域圖和今天中國地圖的對比,學生認識到清朝前期對邊疆的經(jīng)略奠定了今天中國國家版圖的基礎,培育了時空觀念和唯物史觀等歷史核心素養(yǎng)。
隨后教師讓學生結合材料“清朝皇帝宣稱:中國之一統(tǒng)始于秦,塞外之一統(tǒng)始于元,而極盛于我朝。自古中外一家,幅員極廣,未有如我朝者也”,以小組為單位,談談對我國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認識。小組內部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共同討論、相互合作,不斷補充并完善觀點,最后感悟到:我國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發(fā)展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不斷交融,最后匯聚成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的歷史。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增強民族自豪感。
針對第三個教學步驟,教師的設計理念是在學生充分掌握前兩個教學步驟所涉及教學內容的前提下,借助組內合作,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適當將難題加以分解,分層提問,分段總結,充分培育學生的唯物史觀和家國情懷等歷史核心素養(yǎng)。
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針對不同知識基礎的學生,教師需要對較復雜、較難理解的歷史知識進行有效的分層,同時設置符合學生實際狀況的學習支架,促使學生將學習重點、難點分層消化,逐步理解,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
(三)構建課后共學共研模式,分類完成學情評價
初中歷史分層教學不僅是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分層和教學過程的分層,還是學情評價的分層,只有緊扣歷史核心素養(yǎng),采用循序漸進且具有個性化的作業(yè)設計方式和評價方式,才能促使學生將學習重點、難點分層消化,鞏固學習成果。教師還需要對課后的歷史作業(yè)進行有效的分層,針對不同學習能力和學習階段的學生,設置個性化的課后作業(yè),促使學生穩(wěn)步進步。教師可以將小組合作學習從課堂延伸到課外,通過互相批閱、輪流演說等方式構建課后共學共研模式,促使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都能將當天所學的知識點分層消化,逐步理解,并通過采用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群體的評價激勵機制,使每一位學生能擁有展現(xiàn)自我的機會,促進不同能力水平的學生都能通過恰如其分的學情評價機制獲得認可和進步。
例如,教師在上完“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fā)展”一課后,可以布置兩項作業(yè)。第一項作業(yè)比較基礎,讓學生概括清朝統(tǒng)治者為鞏固和發(fā)展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所采取的措施。小組中的四位學生獨立完成這項作業(yè)之后,可以兩兩組合,翻閱課本相互批閱,同時將易錯點告知組長。組長匯總之后與組內同學一起分析研究易錯點產生的原因,以及今后需要注意的地方。如果該易錯點是班級各小組普遍出現(xiàn)的,教師可以請學生代表上臺為全班講解。第二項作業(yè)是運用思維導圖歸納梳理中國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發(fā)展歷程。這項作業(yè)時間跨度較大,涉及的朝代和知識點較多,具有一定的思維深度,教師可以讓學生先獨立思考,寫出主要觀點,再開展小組共學共研。在小組進行課后共學共研的過程中,教師引導班級學生通過自評、互評的方式對不同知識基礎和能力水平的學生進行分類評價,評選出“最佳小組”“優(yōu)秀組長”“進步組員”等,確保每一位學生都能在學情評價中得到認可,收獲進步。
綜上所述,在初中教育教學改革持續(xù)深化的大背景下,核心素養(yǎng)培育日益成為教育工作者們普遍關注的焦點。初中歷史分層教學的實施,可以在尊重學生知識水平和學習能力差異的前提下,有效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群體對歷史學習的個性化需求,有利于培育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從而使學生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的發(fā)展需求。
[?? 參?? 考?? 文?? 獻?? ]
[1]? 王華清.核心素養(yǎng)下初中歷史分層教學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21(34):140-141.
[2]? 游曉剛. 核心素養(yǎng)視野下初中歷史分層教學模式探究[J]. 教育觀察, 20209(19): 58-59,85.
[3]? 耿連嶸.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進行分層教學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探討:以西青區(qū)中北中學為例[D].天津:天津師范大學,2015.
(責任編輯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