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大單元教學是新課程標準倡導的一種教學模式,它能夠實現教學資源的高度整合,提升學生知識水平,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本文主要聚焦課程需要、知識領域和認知規(guī)律三個方面,介紹了小學數學教學課堂中運用大單元教學的實施原則及類型構建,探討了創(chuàng)新運用大單元教學的具體策略及可能取得的效果。
[關鍵詞] 小學數學;核心素養(yǎng);大單元教學;類型構建
小學數學新課標強調對課程內容進行結構化整合,要求探索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路徑。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大單元數學教學就是要將學科知識加以整合,建立完整的教學單元,以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形成完整的概念,培育其數學核心素養(yǎng)。
一、基于課程需要,秉持數學大單元教學的原則
(一)關聯性,引導自主探究
數學課程中每一個單元、模塊都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彼此之間存在著緊密的內在聯系。因此,教師要秉持大單元教學的關聯性原則,認真梳理、聯結相關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通過發(fā)現問題、合作探究、解決問題等過程,主動參與數學探究。
比如,“100以內數的認識”這一部分內容的教學目標是學生能理解數的組成,學會基本的讀數和寫數。后續(xù)教學內容中還涉及100以內數的加、減法,要求能夠口算整十的加法和減法、兩位數加減一位數,掌握兩步加減混合運算等。顯然,這幾個課時的教學內容具有一定的關聯。因此,教師就可以在充分研究的基礎上,將教材中其他相關聯的內容梳理聯系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教學單元,設定整體教學目標和任務,其中包括“20以內的退位減法”“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等內容。這樣,學生就能在逐步完成課程目標的過程中,探究數與數之間的內在關系。
總之,教師通過將關聯的知識點整合起來,組成大單元開展教學,不僅能使學生從全局角度更好地掌握數學概念,還能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自主探究意識。
(二)多樣性,拓展學習空間
結合數學課程特點,教師在設計大單元教學時應秉持多樣性原則,將教學過程的實施由課堂向外延伸,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在這樣的教學環(huán)境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將得到極大的激發(fā),他們對數的意義和數的關系的理解將達到一個更深的層次。
比如,“認識人民幣”這一部分內容的教學目標要求學生能夠認識小面額的人民幣,掌握人民幣單位元、角、分之間的數量關系,并能夠領悟人民幣在社會生活中的功能,感悟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為達到這一教學目標,教師在設計大單元教學時,可對教學空間進行拓展,從課堂教學延伸至超市,組織開展親子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認識商品的價格,學會使用1元、5元、10元等不同面值的人民幣進行購物,感知不同面值的人民幣與實際商品之間的聯系,進而感知人民幣的作用。
因此,數學教師在實施教學時,應基于數學多樣性的特點,將課堂教學空間多元延伸,讓學生在豐富的學習空間中感知數學概念,培養(yǎng)應用意識。
(三)生成性,提升遷移能力
小學數學教學目標還強調學生應具備一定的遷移能力,能夠運用課堂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結合大單元教學的生成性原則,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之外進行課后延伸,激發(fā)學生的內驅力,鼓勵其將課堂所學的知識應用于生活實際,進而提升學生的遷移能力。
比如,在教學“測量”這部分內容時,教師設計的大單元教學內容應就包括“毫米、分米的認識”“千米的認識”“噸的認識”。具體教學時,教師可借助實際測量活動引導學生感知毫米、分米等物量詞的實際意義,幫助他們建立具體的長度概念。當然,教師可以設計相應的題目來加深學生對這些度量單位的理解:已知一輛卡車最大載重量2000千克,另一輛卡車最大載重量3000千克,兩輛卡車如何分配能夠剛好運完8噸煤?
學生想要解答此題,需要熟練掌握千克與噸之間的數量關系:1噸=1000千克。學生基于對這一數量關系的認知,就能夠找到有效的分配方案。
課堂教學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借助大單元教學進行課堂延伸,使學生在具體的應用中感知概念內涵,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遷移能力,發(fā)展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
二、指向知識領域,構建數學大單元教學的類型
(一)聯通式,設計實驗活動
小學數學涉及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概率統計以及實踐應用等領域?;趯φn程幾大知識領域的把握,教師可設計相應的數學大單元教學類型。聯通式大單元教學,強調課前引導學生繪制思維導圖,并以此開展前置交流,同時教師設計探究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開展自主探究。
比如,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這一部分內容時,教師先鼓勵學生繪制思維導圖,歸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再引導學生基于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初步認識,進行自主探究,動手驗證兩種圖形的特征及其關系。在完成自主探究之后,教師再引導學生進行鞏固訓練,使他們熟練掌握這部分內容。
圖形與幾何的教學不能照本宣科地進行,而應當引導學生在了解、認識的基礎上開展探究活動,從實踐中抽象出概念和原理,把握幾何原理,理解幾何應用。
(二)專題式,滲透學科思想
傳統的教學模式僅強調遞進式教學,不注重構建專題模塊,不利于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整體把握,也不利于學生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專題式大單元教學能夠在整合相關概念的同時,緊扣教學目標,滲透學科思想,促進學生知識水平的提高。
例如,在教學“圓柱和圓錐”這一部分內容時,教師就可依據“文化滲透—學習新知—體驗實踐—鞏固練習”實施專題式大單元教學。這一部分內容的教學目標要求初步滲透數學轉化思想。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可先設置一節(jié)文化滲透課,共同探究數形結合、數學轉化思想的應用與特征。在此基礎上,再引入圓柱表面積等新內容,同時引導學生剪一剪、拼一拼、量一量,從實際操作中鞏固學生對空間圖形的認知,進而總結圓柱表面積的計算公式:S表=S側+2S底=2πrh+2πr2。最后,再引導學生開展課后練習,讓他們在練習中鞏固。
專題式大單元教學不僅能促進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還能在這個過程中初步滲透學科思想。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實施專題式大單元教學,引導學生在探究新知的過程中提升數學能力。
(三)結構式,形成應用模型
構建數學大單元教學類型時,除了聯通式和專題式的類型之外,教師還可以設計結構式類型。結構式大單元教學強調學生對數學模型的應用,可以促進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把握,提升其數學應用能力。
比如,“運算定律”這部分內容的教學目標要求學生掌握運算定律,學會簡便運算,并能逐步理解數量關系及其變化規(guī)律。為達到這一教學目標,教師可設計結構式大單元教學模型。首先,在課堂上講解加法交換律、加法結合律、乘法交換律、乘法結合率、乘法分配率等內容;其次,設定相應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遷移、應用,解決實際問題;再次,拓展教學資源,變換條件,加深學生的理解;最后,引導學生回顧、梳理、總結,實現學習閉環(huán)。
教師結合教學內容的特點實施結構式大單元教學,不僅能幫助學生系統地把握數學概念,還能使其思維更加靈活、發(fā)散,可以有效促進他們對運算關系的理解。
三、聚焦認知規(guī)律,創(chuàng)新數學大單元教學的策略
(一)深度整合,達到融會貫通
在大單元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對教學內容的整合不可浮于表面、應付了事,而應關注它們之間的關聯,并基于教學內容之間的聯系進行整合。這樣,學生在學習之后,就能高效實現知識的內化。
比如,在講解“小數的乘法”這一部分內容時,教師就應該將相關聯的知識點整合起來,以促進學生對授課內容的把握。小數乘法涉及小數乘小數、小數乘整數、積的近似數、整數乘法運算定律的推廣,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等內容。其中,整數乘整數向小數乘整數的遷移轉化,又涉及計量單位的換算、小數的意義、因數和積的變化規(guī)律等內容。在進行大單元教學設計時,教師應對上述知識進行整合。
大單元教學中對知識的深度整合,能夠促進學生從整體上把握知識,使其更好地理解轉化思想的運用,掌握基礎知識的遷移策略。因此,教師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要對教學內容進行全面的審視和深度的整合,以促進學生融會貫通。
(二)二次開發(fā),發(fā)展創(chuàng)新思維
發(fā)展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須不斷創(chuàng)新大單元教學的模式。教師可以教材為依托,結合學生認知水平,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實現課程的二次開發(fā)。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結合學生認知水平,鼓勵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發(fā)散思考,促進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發(fā)展。
比如,“圖形的放大和縮小”這部分內容的教學目標之一是要求學生在觀察、比較、思考等活動中,感受圖形的放大和縮小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具體教學時,教師可先給學生演示圖形的放大和縮小,讓他們觀察圖形放大和縮小背后的規(guī)律。在筆者的教學實踐中,學生很容易就發(fā)現圖形的放大和縮小可以用“比例”進行解釋。這樣,“比例”相關內容的引入就成了學生思維的創(chuàng)新點和生長點,課堂動態(tài)生成也在這個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實現了。在這個基礎上,教師再引入“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的復習內容,讓學生進一步鞏固“比例”的相關知識,就可以幫助學生把握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
教師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實施大單元教學,可以實現課堂的動態(tài)生成,有效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點的整體理解,提升其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能力。
(三)融入生活,生成育人價值
相較于傳統的教學模式,大單元教學能夠實現多種教學資源的有效整合,在達到基本教學目標的前提下,實現多元課堂動態(tài)生成。具體來說,在大單元教學中融入生活資源,能夠幫助學生把握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從而實現數學課堂的育人價值。
比如,在講解“認識人民幣”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就可在認識元、角、分的大單元教學中整合相關的日常生活元素,要求學生課前了解自己學習用品的價格,并換算為一種統一的貨幣單位。在此基礎上,教師再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設置課后拓展活動,鼓勵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體驗勞動過程,感受父母的辛苦付出。
在大單元教學過程中融入生活資源,將課堂上所學的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不僅能促進學生對課程知識的理解,使他們清晰地把握知識架構,還能實現數學課程的育人價值。這對于小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總而言之,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小學數學大單元教學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快速掌握知識,還可以引導學生養(yǎng)成獨立思考、自主探究的學習習慣。教師在實施大單元教學時,要做好教學設計、把握教學流程、注重教學評價,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其在大單元教學過程中不斷發(fā)展自身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祁太平.基于學科大概念的小學數學單元教學設計[J].名師在線,2023(19):65-67.
[2]胡玉鳳.小學數學大單元教學設計研究[J].基礎教育論壇,2023(4):81-82.
[3]王祥飛.指向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小學數學大單元教學設計研究——以“多邊形的面積”教學為例[J].教師,2023(8):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