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志惠
摘要:文章研究家庭教育模式與大學生心理發(fā)展的關聯性,采用問卷調查和定性訪談法收集了1000名大學生的心理咨詢數據,探討家庭教育模式與心理健康、自我認知和社交能力的關聯性,并進一步研究了其與自我認知和社交能力的關系,這種多維度的分析能夠給數據分析提供更全面的視角,有助于深入理解家庭教育模式對大學生心理發(fā)展的重要性。結果表明,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有助于提升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自我認知水平和社交能力。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家庭教育;關聯性
家庭教育對大學生的心理發(fā)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黑龍江省以學校為主要陣地,以社區(qū)為重要補充,滿足普惠性的家庭教育公共服務的需求,將家庭教育理論作為通識課程納入黑龍江省高等教育尤其是師范類院校的課程體系。
黑龍江省結合大學各學段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依據《全國家庭教育指導大綱》,精心設計、合理安排與學校實際相結合的家長學校課程,做好以學校教師為骨干的教師隊伍建設,納入師資培訓和教師考核工作,并幫助大學生開展良性的家庭心理健康干預,制定相應的干預措施,為其提供有效的支持與指導。
一、家庭教育模式的概念和分類
(一)家庭教育模式的定義
家庭教育模式是指在家庭環(huán)境中,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員對子女進行教導和培養(yǎng)的方法的總稱。家庭教育模式涵蓋了家長對孩子的言傳身教、家庭規(guī)范和價值觀傳承等方面,對孩子的成長和發(fā)展有著重要影響。
(二)家庭教育模式的分類
家庭教育模式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民主型。父母尊重孩子的個性和意愿,注重孩子的生活和學習。父母與孩子進行開放的討論,分享彼此的想法和觀點,以達成理性、和諧、有效的教育目標。
第二,專制型。父母嚴格控制、要求孩子的生活和課外活動,可能會干預孩子的日常習慣、交友、興趣愛好甚至未來的專業(yè)選擇和工作。
第三,放任型。父母對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順,不論是在物質方面還是在日常生活中,即使孩子犯了錯,也不會受到批評。
二、大學生心理發(fā)展的特點和重要性
(一)大學生心理發(fā)展的特點
第一,大學階段是自我認知和身份探索的重要時期。大學生離開了家庭的保護和監(jiān)管環(huán)境,常常會反思自我,探索更廣泛的興趣愛好,樹立價值觀念,找準人生目標,以形成更加清晰的個人認同和身份。
第二,大學生面臨情感和人際關系的變化,需要建立新的社交圈。大學階段給大學生提供了更廣闊的社交空間,但他們面臨的情感挑戰(zhàn)也有所增加。因此,大學生需要適應新人際交往模式,提高處理情緒的能力。
第三,大學生面臨學業(yè)壓力、未來職業(yè)發(fā)展壓力和就業(yè)壓力,這些壓力會對大學生的精神狀態(tài)產生重要影響。因此,大學生需要學會有效應對和管理壓力,培養(yǎng)積極心態(tài)和合理的自我期望。
(二)大學生心理發(fā)展的重要性
大學生心理發(fā)展的重要性體現在多個方面,對個體的成長、社會的進步和未來的幸福都起到重要作用。通過日常的心理引導與干預,教師將循序漸進地理解大學生的興趣取向、價值觀和特長,培養(yǎng)大學生形成明確的自我認知,這有助于大學生明確職業(yè)目標與未來規(guī)劃,讓大學生在人生道路上更加自信、積極向上。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著重培養(yǎng)大學生積極的情緒態(tài)度和自我認知,提高大學生的情緒調節(jié)和自我管理能力,從而幫助大學生建立健康的個人心理素質,更好地應對生活中遇到的挑戰(zhàn),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同時,高校應提供相應的支持和資源,如心理咨詢服務、職業(yè)發(fā)展指導等,以促進大學生全面發(fā)展。
三、家庭教育模式與大學生心理發(fā)展的綜合性分析
(一)研究背景
家庭教育模式對大學生心理發(fā)展影響,如表1所示。
近年來,黑龍江省的大學生心理輔導情況顯示,部分家庭在教育孩子時更注重學術成績,過多地強調競爭和成功,給孩子帶來了巨大的心理焦慮。為了改善家庭教育模式,本研究采集了50例黑龍江省家庭教育情況作為研究對象,分析家庭教育形式對大學生心理發(fā)展的影響,對比不同家庭教育模式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
由表1可知,家庭教育模式大致可以分為專制型、民主型和放任型三類。專制型家庭教育模式強調控制和懲罰,父母會制定嚴格的規(guī)則,并要求孩子嚴格遵守。民主型家庭教育模式注重尊重和溝通,父母會傾聽孩子的意見,與孩子協(xié)商并達成共識。放任型家庭教育模式強調自由和無約束,父母不干涉孩子的行為,給予孩子較大的自由度。大量研究表明,家庭教育模式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具有持續(xù)性。換而言之,父母和教育工作者應重視家庭教育模式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采取積極的措施來優(yōu)化家庭教育模式,以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發(fā)展。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根據教育部等十七部門印發(fā)《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的通知。研究方法采用問卷調查和定性訪談相結合的方法,以全面地了解和分析相關數據。通過調查數據的統(tǒng)計分析,本研究可以初步了解兩者之間的相關情況,找出其中的規(guī)律和趨勢。
研究步驟如下:第一,制定研究目標和問題;第二,設計問卷調查;第三,開展問卷調查;第四,定性訪談;第五,綜合分析結果。最終,本研究比較不同家庭教育模式對大學生心理發(fā)展的影響差異,尋找相關因素和模式,為家庭教育的發(fā)展提供依據。
(三)數據采集
在研究大學生心理發(fā)展與家庭教育模式的關系時,本研究設計了一份與大學生心理發(fā)展和家庭教育模式相關內容的問卷,量化分析問卷數據,獲得大學生心理發(fā)展與家庭教育模式的統(tǒng)計關聯性。數據采集步驟如下。
第一,本研究從黑龍江大學和哈爾濱工程大學分層隨機抽取1 000名大學生作為樣本,同時從每所大學中選取20名教師和10名家長進行定性訪談。
第二,本研究設計了一份包含心理健康狀況評估、家庭教育方式評價、大學生自我認知和社交能力測量的問卷。與此同時,問卷調查采用統(tǒng)一指導語和標準化作答的方式,確保問卷數據的準確性和有效性。
第三,本研究利用SPSS等統(tǒng)計軟件對問卷調查數據進行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和差異性檢驗,分析不同年級、不同專業(yè)、不同家庭背景等因素對大學生心理發(fā)展和家庭教育模式的影響,探討二者的關系和作用機制。
第四,本研究根據數據分析結果撰寫了研究報告,并邀請相關領域的專家評審和討論研究結果,深化和拓展研究結論。本研究探討大學生心理發(fā)展和家庭教育模式的關系與作用機制,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提供理論與實踐依據。
(四)家庭教育模式與大學生心理發(fā)展關聯性的結果分析
家庭教育模式對大學生心理發(fā)展的預測作用,如表2所示。
本研究從黑龍江省內的大學中選取一定數量的大學生進行調查,利用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方法,對各個變量進行統(tǒng)計分析,以了解數據的集中趨勢、離散程度和分布情況。不僅如此,本研究比較不同年級、不同專業(yè)、不同家庭背景等大學生在心理健康狀況、家庭教育方式、自我認知和社交能力等方面的差異,以確定各變量在不同組之間的差異,采用圖表形式,以清晰地展示分析結果和結論。
綜合表2數據可以得出,家庭教育方式與大學生心理發(fā)展存在顯著關聯。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自我認知水平和社交能力具有積極影響。在實際工作中,教師應重視家庭教育的作用,為大學生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環(huán)境和支持。
綜上所述,黑龍江省學生心理發(fā)展預測分析得出,家庭教育方式與大學生心理發(fā)展存在顯著關聯。解決大學生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需要家長、學校、社會整體的共同努力和配合。只有通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才能為大學生創(chuàng)造更加良好的成長環(huán)境和條件,讓大學生成為未來社會的可造之才,為當代大學生成為有素質、有責任感、有擔當的公民提供幫助。
參考文獻:
[1]王敏新.大學生的家庭教育模式與其心理健康狀況的關系研究:以武漢商學院大一、大二學生為例[J].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引文版)教育科學,2021(1).
[2]姚婉雯.家庭教育對大學生心理發(fā)展的影響[J].心理月刊,2021(11).
[3]張潤杰,楊天怡,孫魯壯.“互聯網+”新型家庭教育模式下親子關系的培養(yǎng)策略研究[J].心理學進展,2021(1).
[4]殷艷.高校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關聯性及融合實踐研究[J].黑龍江教師發(fā)展學院學報,2023(1).
[5]鄧成鳳.大學生德育教育與心理教育的并行與融合關系發(fā)展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yè)學院學報,2023(3).
[6]熊映瑩,葛曉青.基于生命教育視角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積極發(fā)展模式研究[J].教育研究,2021(1).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2023年度重點課題“黑龍江省大學生家庭教育提升路徑研究”,項目編號:GJB1423188。
(作者單位:黑龍江工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