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仁軍
摘? 要:目前,隨著全球化時代的來臨,西方文化對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帶來了很大的沖擊,很多學生對我國傳統(tǒng)文化越來越不感興趣,甚至不認同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情況亟須轉變。因此,迫切需要提高學生健康的審美能力,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多關注中國傳統(tǒng)文化,要善于挖掘民俗文化的精華,充分利用豐富多彩、極具特色的民俗美術資源,將其靈活運用到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深切體會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內涵,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幫助學生形成健康的審美觀和正確的文化觀,繼承和發(fā)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堅定文化自信。
關鍵詞:高中美術;美術資源;民俗文化
一、民俗美術資源在高中美術教學中的積極作用
(一)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增強教師教學能力
在過去的高中美術教學中,對民俗藝術的重視程度不夠,教學多集中于素描、速寫、色彩或美術鑒賞等內容,導致學生很少有機會接觸民俗藝術。我國歷史悠久,民俗文化在我國歷史發(fā)展的長河中,也占據(jù)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在美術課堂教學中融入民俗美術資源,有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教師要主動了解民俗藝術,從創(chuàng)作背景、創(chuàng)作想法以及表現(xiàn)技法等方面入手,用心體會民俗藝術帶來的審美樂趣。同時,教師也要調整教學方法,傳統(tǒng)教育理念已經(jīng)不能滿足當代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師要積極搭建開放化課堂教學環(huán)境,突破時空界限,融合生動形象的教學資源,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方式,從而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最終有效增強個人教學能力。
(二)開闊學生視野,激發(fā)學生思維
高中生面臨較大的升學壓力,絕大多數(shù)時間都用來學習文化課程,學生內心壓力較大,課余生活比較單調。高中美術課程民俗文化的有效融入,能夠開闊學生的視野,帶給學生全新的審美體驗,并感受到民俗美術帶來的樂趣。在鑒賞民俗美術作品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感受民俗美術的造型、色彩、機理等形式特征,解讀文化內涵和意義。同時,每位學生都可能有不同的審美感受,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提供機會給學生相互交流,從交流討論中能夠碰撞出思維的火花。
(三)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審美能力,繼承發(fā)展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近年來,西方文化對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因此,迫切需要提高學生健康的審美能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多關注中華傳統(tǒng)文化,讓學生多了解民俗文化,要引導學生感知、分析和評價多種多樣的民俗美術作品,感受不同地區(qū)的民俗美術文化,形成精彩紛呈的審美體驗。
人們對民俗美術作品的審美通常以善為評判標準,這種審美觀念也體現(xiàn)出積極健康向上的人生追求。向善求真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審美思想,不僅反映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表達了對現(xiàn)實生活的真實態(tài)度與情感寄托。例如,春節(jié)期間,很多家庭門口掛紅燈籠、貼紅對聯(lián)、貼福字等,到處可見紅色的年貨,為什么這么多紅色?因為紅色象征著喜慶祥和,寓意將來的生活能夠紅紅火火。春節(jié)期間人們喜歡用紅色的習慣在我國民俗文化中被長期地保存下來,體現(xiàn)了人們積極向善的人生觀。因此,教師要通過對民俗美術作品造型、色彩、表現(xiàn)技法等方面的全方面分析,讓學生直觀感受到健康的審美觀與民俗文化相輔相成、相互促進,逐漸改變對我國傳統(tǒng)文化和民俗文化的態(tài)度,從內心深處真正接受和喜歡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
民俗美術作品選擇的材料通常是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樸素的、隨處可得的物品,如木頭、竹子、紙張、棉麻、稻草等,同時,作品充分利用材質本身樸實的特點以及通俗易懂的表現(xiàn)技巧,具有使用方便、制作簡便、成本低的特點,很快在人們生活中普及開來并被大量使用。因此,民間美術不僅反映了人們對材料的選材取向,也體現(xiàn)了對大自然的尊重。同時,民間美術中也有很多選材講究與制作精美的精品,并沒有表現(xiàn)出奢華、浮夸的特點,反映出人們對人生求真務實的生活態(tài)度。
總之,教師在美術鑒賞中不要局限于美術繪畫作品,還要在泥塑、年畫、木雕、皮影等民間藝術以及傳統(tǒng)習俗中,讓學生能夠體驗和發(fā)現(xiàn)我國民俗文化的獨特美感,品味民俗美術的審美價值和意義,并繼承和發(fā)揚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形成健康的審美觀。
(四)尋找身邊的民俗美術資源,激發(fā)學生的探索興趣
學生被動學習是學習積極性不高的重要原因,教師要引導學生主動尋找身邊的民俗美術資源,通過學生自己展示和介紹身邊的美術資源,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就能夠找到自己感興趣的事物,這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的課堂參與熱情和參與度,進而引發(fā)學生進行深入思考。很多民俗文化是學生沒有接觸過的,教師要進行更深層次的拓展與延伸,讓學生能夠擁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多種多樣的民俗美術,真正感受我國不同地區(qū)民俗美術的獨特美感。在這種情況下,也有利于激發(fā)學生濃厚的探索興趣。
二、民俗美術資源在高中美術教學中的運用策略探究
(一)引領學生深入探究和鑒賞民俗美術作品
民俗美術資源獨具民族特色與地域特色,同時具有歷史性與實踐性的特點,課堂中教師要善于運用民俗美術教育資源,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有效拓展延伸,這不僅能夠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還能夠為學生的美術創(chuàng)作提供范圍廣、題材新的素材,在鑒賞民俗美術中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靈感。與此同時,我國民俗美術資源豐富多彩,不同地域的民俗文化,能夠彰顯不同的魅力,這些都需要學生去鑒賞、去探究。
例如,在帶領學生學習《美在民間——中國民間美術》相關知識內容時,教師就可以選用對比鑒賞法,為學生準備一些傳統(tǒng)美術作品和民俗美術作品,請學生找出哪些作品是民俗美術作品。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認知進行判斷,課堂氛圍將會十分活躍。學生進行分類后,教師可以拋出問題:“如何界定民俗藝術?民俗藝術具有哪些特點?”要求學生根據(jù)這些問題自己查資料進行分析總結,然后進行分組討論交流。隨后教師帶領學生觀看民俗美術短片,短片中向學生展示了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中特有的剪紙文化、刺繡文化等。比如春節(jié)常見的有門神、窗花、紅包,造型別致的紅燈籠等,營造出了春節(jié)團團圓圓的氛圍。教師通過引導學生鑒賞這些作品,推動了學生探究民俗美術的象征意義:民俗美術作品大部分寓意吉祥如意,反映出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營造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
在課堂上,教師一味地帶領學生臨摹繪畫或者欣賞一些美術作品,為學生布置較多的美術練習內容,學生會因此產(chǎn)生厭煩和畏難情緒。課堂中,教師要善于運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民俗美術資源,例如,在結婚時,為了更好地營造氣氛、美化房間,我國的家庭都會在大門兩旁貼上紅紅的喜字,婚房里面也會貼一些“紅雙喜”,新郎和新娘也喜歡穿中式的紅色婚禮服飾等。教師展示這些內容,可以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放松身心,獲得輕松愉悅的課堂學習感受。
例如,教師組織學生開展《凝神造像——中國傳統(tǒng)雕塑》學習時,為學生展示一些民間雕塑作品。如潮州木雕,它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其歷史悠久,開始于唐代,繁榮于明清,既帶有廣府文化的歷史淵源,又受到江浙地區(qū)東陽木雕的較大影響。它應用很廣泛,題材也多種多樣,民間故事、歷史人物、花鳥魚蟲等都是其常見的表現(xiàn)題材。多種多樣的表現(xiàn)形式和手法,造型新穎、技藝高超,達到了“細而不膩、大而不空、繁而不亂、艷而不俗”的美學境界。除此以外,教師可以準備一些陶泥,帶領學生動手制作一些簡單的泥塑。學生動手制作時,教師要讓其充分發(fā)揮想象,身心愉悅地投入創(chuàng)作中,用心感受我國獨具魅力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三)多角度切入,豐富鑒賞內容
在高中美術鑒賞課程中,教師不僅要帶領學生分析美術作品,還要帶領學生深入挖掘所蘊含的內涵,多角度、全方位地探尋其所具有的美術元素。
例如,客家文化是客家人聚集地長期形成的特有的民俗文化。構成要素主要包括客家話、戲劇、客家詩文、客家飲食等多方面,其中客家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大湖寨,距今有八百年的歷史,在美術鑒賞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賞析大湖寨的美麗風光,古寨與清風、老樹、藍天、白云交相輝映,好似一幅水墨畫。同時,大湖寨歷經(jīng)八百年歷史,在歷史的長河中,大湖寨擁有許多歷史故事,主要有什么典故?具有什么文化價值?寨內有祠堂、書房、典當、住房等建筑,反映出了什么特點?具有什么實用價值?古宅內每個正門的屋檐板上都刻有花鳥浮雕圖案,教師要讓學生賞析這些古代浮雕藝術,感受當時人們制作工藝有什么特點。通過多角度、全方位地賞析,學生能感受其審美價值之外,還有實用價值、歷史價值、人文價值。
(四)開展多種形式的民俗藝術展覽活動
民俗美術資源是人們在生產(chǎn)生活中流傳下來的作品,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讓學生認識民俗藝術的文化內涵,有利于繼承和發(fā)揚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在學校,美術教學不應只局限于課堂教學,還要將民俗文化傳承體現(xiàn)在方方面面。
例如,在學校文化建設展示中,可以設立民俗美術資源交流展區(qū),里面有收藏的民俗美術作品以及學生創(chuàng)作的民俗作品,通過展覽,促進學生之間相互交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選出一些學生創(chuàng)作的民俗美術作品,并將其展示出來,對學生而言,可以起到激勵作用,學生為了能夠讓自己的作品展示出來,會更加努力地創(chuàng)作。
比如,課堂作業(yè)制作“虎頭帽”,在北方地區(qū),有些家長會給兒童佩戴虎頭帽,帽子制作非常精美,造型生動可愛,寓意兒童將來能健康、快樂地成長。學生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能夠切身感受和體驗到民俗活動及文化,課堂最后進行作業(yè)展評時,學生都戴著自己制作的虎頭帽進行展示,深切感受到了民俗文化帶來的獨特藝術魅力和樂趣。
為了讓學生全方位地了解民俗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在課堂中,教師還可以請民間藝人走進課堂進行講解,如扎染,扎染起源于黃河流域,具有悠久的歷史,在課堂活動中,民間藝人向學生介紹了扎染工藝的基本知識、扎染特點和制作技巧,展示了捆扎、浸染、晾曬等系列步驟。學生看到十分新奇,迫不及待地想要動手制作一件扎染作品,學生在民間藝人的指導下,創(chuàng)造出多種多樣的扎染作品,然后學校和教師可以集中進行展覽。
(五)設置考察活動,帶領學生主動探索民俗美術
教師在課堂教學上引入民俗藝術還不夠,還要鼓勵學生在課余時間采用多種方式和途徑去考察研究全國各地的民俗美術,深切感受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
例如,教師可以為學生在寒暑假期間布置考察活動,開展美術課外拓展活動。教師可以將學生劃分為若干小組,每組學生自選主題,開展民俗美術探訪活動。在選定主題之前,各組學生就要對想要探索地區(qū)的整體民俗文化進行一定的了解。如有的小組選擇探尋蒙古族民俗文化,蒙古地區(qū)民俗文化獨具特色,學生先要收集蒙古族民俗文化的資料,做到大概了解,才能夠從中準確把握主題內容,這就是開闊學生視野的過程。學生探尋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的,可以通過網(wǎng)絡查資料,可以去圖書館翻閱書籍,也可以去蒙古族居住的地區(qū)進行實地考察探究,通過這些考察活動,學生可以更加直觀地感受到民俗美術的審美情趣。
三、結語
總而言之,教師要在高中美術教學中積極融入民俗美術資源,積極創(chuàng)建多元豐富的教學內容,開展多種多樣的教學活動,陶冶學生的高尚情操,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觀。我國民俗美術資源豐富,種類繁多,延續(xù)了我國傳統(tǒng)藝術精髓,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作為高中美術教師,要善于應用優(yōu)質的民俗美術教育資源,從高中生實際情況出發(fā),借助多種教學手段和方式,引領學生通過民俗文化對美術造型、材料、審美觀念等方面的影響分析,認識到中國民俗美術不僅保留了原生態(tài)的特質,在生活中幫助人們形成了美好的審美觀念,也更好地促進了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和進步。
參考文獻:
[1]張妮娜. 高中美術教學中傳統(tǒng)民間藝術的應用[J]. 美術教育研究,2021(09):176-177.
[2]裴文吉. 民俗美術資源在高中美術教學中的運用[J]. 美術教育研究,2020(10):171-172.
[3]曹正芳. 傳承文化,感受魅力:淺談民間美術資源在高中美術教學中的應用[J]. 教育界,2020(31):15-16.
[4]楊瑩. 論民間美術資源在高中美術教學中的有效運用[A]∥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 2020年“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途徑研究”研討會論文集[C]. 2020:315-316.
(責任編輯:張涵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