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蓓
摘? 要:中職是助力學生綜合發(fā)展的教育院校,因為“哲學與人生”課能引領學生增強心理素養(yǎng),并健全觀念與人格,在此基礎上更好地協(xié)調社會、集體與個人的關系,所以中職院校設立了這門課程。如何基于“哲學與人生”教學助力學生綜合發(fā)展,成為教師要解決的問題。文章通過探析提高中職“哲學與人生”教學實效性的策略,以期為提高中職育人質量提供參考。
關鍵詞:中職;哲學與人生;家校共育;育人質量
中職學生處在“三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只有心理健康、擁有良好行為習慣并具備實踐力、創(chuàng)造力等素養(yǎng),學生才能全方位進步,并為今后的發(fā)展打下堅實基礎?!罢軐W與人生”課程對學生的影響較大,然而有些中職教師存在未能提高育人實效性的問題,出現了教學理念欠佳、方式不夠科學等情況?;诖耍瑸榱颂岣咧新毥虒W質量,探析提高中職“哲學與人生”教學實效性的策略顯得尤為重要。
一、提高中職“哲學與人生”教學實效性的基本原則
(一)生本性原則
中職“哲學與人生”教學要以學生為本體,教師需要把教材內容轉化成中職學生可以理解的語言,一方面改變“哲學與人生”課索然無味的狀態(tài),另一方面為學生主動思考、參與討論提供條件。例如,教師在進行《客觀實際與人生選擇》的教學時,要適度縮小人生選擇的范圍,切忌空談選擇,要保障選擇與學生有關,學生有共鳴,只有這樣學生才能認識到客觀實際與人生選擇的關系,亦可將個人經歷轉變?yōu)楦魇慵阂姷囊罁?,確保探究內容言之有物。同時,教師可以借助探究內容輸出知識,引導學生類比,利用高階思維升華感想,歸納總結,能夠把個人經歷與感受抽象成理性內容,實現教學目標。為了使學生在課上想表達,教師要提供更多傳導知識的機會,應搭建生本課堂,尊重學生,允許其暢所欲言,促進學生大膽描述選擇的瞬間,并能主動探究選擇與客觀實際的關聯(lián),繼而提高教學實效性。
(二)客觀性原則
有些教師在授課進程中容易用“過來人”的身份教書育人,用個人感受、經歷、想法啟發(fā)人、感染人。雖然教師的人生閱歷是寶貴的,對學生而言有借鑒價值,但為了使學生可以塑造健康的人生觀,成長為自主性強、獨立且自信的人,教師應為學生提供自由成長的空間,切忌手把手地教學生解決問題,應通過適度引領,協(xié)助學生解析哲學與人生相關問題。基于此,中職“哲學與人生”教學應不受教師主觀因素的干擾,要助力學生用客觀視角審視現實問題。
例如,教師在進行《把握客觀規(guī)律善于行動》的教學時,可以引領學生品讀《回鄉(xiāng)偶書》《早發(fā)白帝城》這兩首詩,在此基礎上助力學生透過詩文描述的現象歸納總結物質運動的本質,而后引領學生舉例說明物質是運動的,期間教師引領學生傾聽與質疑,依托客觀規(guī)律指出例子不恰當或不合理的地方,并說出原因,同時優(yōu)化例證內容,繼而使學生能用客觀視角看待現實世界,亦可洞悉事物運動的本質規(guī)律。
(三)時代性原則
雖然中職課程內容有著精選性與科學性,但教材整改有著一定的滯后性,為了使教學內容有時代氣息、能吸引學生,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踐行時代性原則。例如,教師在進行《發(fā)展變化與順境逆境》的教學時,可以從農業(yè)發(fā)展的角度切入,說明不同時代農業(yè)發(fā)展的順境與逆境,在科學技術不夠先進的時代,農田利用率低且產量不高,農民辛勤勞作收益卻較少,新時代農業(yè)向著現代化的方向發(fā)展,勞動力得以解放,雖然農機與無人機植保、遠紅外遙感監(jiān)測病蟲草害等技術得以應用推廣,但新問題接踵而來,如田地非農化、農田土壤污染嚴重、種植結構不夠科學等,這說明不同時代的農業(yè)發(fā)展均會遇到順境與逆境,農民要用發(fā)展眼光看問題。
教師在用時代發(fā)展視角剖析具體問題時,可以引導學生從職業(yè)發(fā)展的角度出發(fā),積極討論,其目的是把發(fā)展問題、職業(yè)規(guī)劃關聯(lián)在一起,滲透職業(yè)教育,使學生能擁抱新時代,致力于成長為被時代所接納的人才,繼而將“哲學與人生”課程內容轉變成中職學生在職業(yè)人生道路上與時俱進的動力,達到提高中職“哲學與人生”教學實效性的目的。
二、中職“哲學與人生”教學現狀
中職“哲學與人生”教學具有指引學生塑造正確“三觀”的積極意義,雖然在教改背景下,“哲學與人生”教學質量有所提高,但對學生帶來的良性影響仍需增強?,F階段中職“哲學與人生”教學存在的問題有以下幾個:第一,生活情境與教學內容未能高度融合;第二,學生在“哲學與人生”課堂上的實踐機會較少,部分教師把較多的時間放在了講解理論性內容的層面上,同時存在理論性內容未能指導學生實踐的問題;第三,輕視家校共育,部分家長還不夠了解“哲學與人生”課的重要性;第四,中職教師跨學科教學能力有待提升,“哲學與人生”課程內容有待結構化調整。
三、提高中職“哲學與人生”教學實效性的策略
(一)在生活情境中融入“哲學與人生”教學內容
生活中存在著許多可以用“哲學與人生”課程內容予以解決的問題。陶行知先生歸納總結得出“生活即教育”理論,認為生活是大課堂,亦是知識的載體,教育應回歸生活。基于此,中職教師需在生活情境中融入“哲學與人生”教學內容。雖然有些教師用例證的方式把生活場景、課程內容關聯(lián)在一起,使學生體悟哲學與人生,但有時生活情境感染力較弱,很難刺激學生的思考與質疑。為了解決上述問題,中職教師可以應用情境表演教學法,指引學生成為生活情境的一員,通過合作表演呈現生活片段,同時展示“哲學與人生”課程問題,亦可以靈活應用課程內容解決問題。相較于生活例證式教學法,教師利用情境表演教學法,學生參與度較高,主觀感受更為強烈,可基于“六大解放”優(yōu)化學習效果?!傲蠼夥拧睘樘招兄壬逃碚撝?,要求教師在課上助力學生解放大腦、眼睛、嘴、手腳、空間與時間。
例如,教師在進行《自覺能動與自強不息》的教學時,可以先組織學生欣賞電影《媽媽的神奇小子》片段,并講一講電影人物原型的真實經歷,而后鼓勵學生合作表演,再現電影中令人動容的瞬間,體悟主人公面對失敗時的感受,學習其自強不息的精神,繼而增強“哲學與人生”課程內容的感染力。經驗表明,學生在情境表演時會逐漸打開自己,學會合作,變得自信,亦可以提升抗挫折的能力。因為開展合作表演,小組成員的綜合實力會影響育人效果,所以中職教師需在分組時施行支架教育理論,把有差異且能互助的學生分到一組,其目的是用學優(yōu)生帶動后進生,在融洽的合作表演氣氛中盡顯每位學生的價值,使學生可以在表演過程中全情投入,產生獲得感,更好地理解所學內容,達到基于積極心理學提高“哲學與人生”教學實效性的目的。
(二)組織展開多元化實踐活動,提高教學實效性
在中職課堂上,學生回答問題、合作表演、舉例論證均為實踐的一種表現,雖然實踐活動貫穿中職“哲學與人生”課程,但存在活動形式與場地單一的問題,基于此,教師要想提高教學實效性需組織展開多元實踐活動。例如,教師在進行《知行統(tǒng)一與體驗成功》的教學時,可以為學生提供職業(yè)體驗機會,基于校企合作組織學生走上崗位,其目的是在實踐中強化學生的職業(yè)素養(yǎng),并能通過實踐解決職業(yè)發(fā)展相關問題。
在教改背景下,基地、社區(qū)、學校、機構要多方聯(lián)動,統(tǒng)籌育人資源,助力教學改革,中職教師要抓住機會善用校內外資源,賦予實踐活動豐富性及實踐場地開放性。例如,教師在進行《科學思維與創(chuàng)新能力》的教學時,可以組織學生到科技館、博物館研學,善用公共教育機構提供的資源引領學生實踐,在主動參與展館內趣味活動的同時獲得啟發(fā),增強創(chuàng)新意識。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引領學生用身邊的廢舊物品大膽創(chuàng)造,既可以創(chuàng)設手工藝品,又可以創(chuàng)制賽車、機器人、飛機等模型,使學生能在創(chuàng)新實踐活動中強化自學能力、科學思維等綜合素養(yǎng),并具備人生發(fā)展所需能力。
此外,因為有些中職院??赡軙艿赜蛳拗贫荒苌朴谜桂^資源,所以這些中職院??梢栽诰€與各地區(qū)的展館維系協(xié)作育人的關系,利用網絡把公共教育資源引入“哲學與人生”課堂。值得一提的是,展館工作者與中職教師若能同構“雙師”課堂,能激活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與科學思維,使其學習更多科學知識,還能學習并運用科學思維方法解決創(chuàng)新問題?,F階段紅色教育基地、拓展訓練基地、農業(yè)示范基地及其他的基地均具有科普教育功能,也可以成為中職學生多元實踐的空間場所,基于此,教師要努力把課堂搬到基地里,豐富學生的實踐體驗,助力學生強化觀察能力、協(xié)作能力、實踐能力、創(chuàng)造力及其他受益終身的能力。
(三)重視家校共育
家校共育是指中職院校、家庭攜手育人。實踐證明,家庭教育環(huán)境會對中職學生的心理、行為、思想、觀念產生影響,只有家庭教育與中職教育同向而行,學生才能在統(tǒng)一、穩(wěn)定、高效的育人環(huán)境中和諧發(fā)展?;诖耍瑸榱颂岣摺罢軐W與人生”教學的實效性,教師需強化共育意識,認識到立足家庭展開“哲學與人生”教育活動的必要性,在此基礎上引領家長助推學生健全“三觀”與人格,亦能增強學生的人生發(fā)展能力。
例如,教師在進行《人生發(fā)展必須有明確的人生目標》的教學時,可以基于讀物管理加強家校共育,借助班級微信群面向學生端、家長端推薦一些讀物,如《毛澤東家風》《卓別林自傳》等,這些書雖然內容不同,但核心均指向人生目標,并能給予學生啟發(fā),使學生能認識到人生目標對個人發(fā)展的深遠影響。除了閱讀以外,教師還可以推薦一些與人生目標相關的電影,如《當幸福來敲門》《叫我第一名》等,這些勵志電影能打動人心、浸潤心靈,引導中職學生樹立明確且正確的人生目標。教師在學生閱讀或觀看電影的前提下,可以布置作業(yè),如分享觀后感或讀后感、用圖表的方式列出人生目標清單等,助力學生將感性認知上升為理性認知。
作業(yè)高效設計是教師提高教學實效性的關鍵一環(huán),因為部分家長可能不夠了解討論類、總結類、實踐類及其他類型作業(yè)的功能與意義,所以并不能支持學生完成“哲學與人生”作業(yè),產生了育人阻力,為了避免出現上述情況,教師需及時與家長交流,借助社交媒體解釋作業(yè)設計意圖,消除共育矛盾,并能得到家長的配合,落實育人目標。教師還可以借助中職院校微信公眾號,定期更新一些家庭教育文章,其目的是引導家長關注學生是否具備人生發(fā)展所需能力,要引導學生明確人生目標,營造溫馨、健康、愉悅的家庭氛圍,使學生能更為樂觀、自信、勇敢,有效健全人格,達到基于家校共育提高“哲學與人生”教學實效性的目的。
(四)在跨學科教學的條件下展開育人活動
跨學科教學指的是“哲學與人生”課程以及其他課程內容高度融合、協(xié)同育人的一種舉措,在大概念的助力下,多學科內容具有組織與重構的價值,賦予教學活動綜合性,這利于學生使用多學科知識解決各類問題并理解理論性內容,在此基礎上強化綜合素養(yǎng)。
例如,教師在進行《在勞動奉獻中實現人生價值》的教學時,可以把勞動課程、思政課程、文學課程關聯(lián)在一起,教師可以在中職院校后勤部門的協(xié)助下,為學生爭取校內種植種草、粉刷雕塑、設計板報、修理桌椅等勞動的機會,讓學生身體力行體悟勞動奉獻的意義,感悟“勞動最光榮”的道理,健全學生的勞動觀,在勞動過程中滲透德育,側重強化學生群體的集體主義思想,助其成長為甘于奉獻、樂于助人、團結互助的人。教師還可以引領學生品讀與勞動、奉獻有關的經典文學佳作,達到傳承優(yōu)良民族精神的效果。為了確保多學科知識有目的性、相關性,中職教師需設定主題,如正確處理個人與他人的關系、成為內心陽光的人等,確??鐚W科教學目標明確,合理選用育人資源,繼而提高“哲學與人生”教學質量。
四、結語
綜上所述,學生在中職哲學與人生教學活動中能強化綜合素養(yǎng),并為人生發(fā)展蓄能?;诖耍處熜柰菩猩拘栽瓌t、時代性原則及客觀性原則,在此前提下,把生活情境融入“哲學與人生”教學內容,組織展開多元實踐活動,重視家校共育,亦需在跨學科教學的條件下高效展開育人活動,繼而提高中職“哲學與人生”教學實效性。
參考文獻:
[1]沈惠芬. 跨學科融合視域下中職學校思政課的教學探究:以“哲學與人生”為例[J]. 亞太教育,2022(19):111-114.
[2]李昕. 議題式活動課堂在中職思政教學中的探索與實踐:以“哲學與人生”課程為例[J]. 教育科學論壇,2022(27):41-43.
[3]楊立英. 哲學與人生課程教學開展中職生按規(guī)律辦事養(yǎng)成教育的探索與實踐[J]. 公關世界,2021(04):35-36.
(責任編輯:孫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