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語文課堂中開展群文閱讀,不僅能鍛煉學生的閱讀能力,還能有效開闊學生視野,對學生學科綜合素養(yǎng)的發(fā)展有著重要作用?,F(xiàn)階段教育注重引導學生系統(tǒng)掌握知識點,避免零碎化知識影響學習效果,對此,教師應基于單元整合視角開展小學語文群文閱讀,為語文高效教學提供有力的支持。文章簡述單元整合視角下閱讀教學的作用,并多維度探究如何高效開展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活動,旨在引導學生實現(xiàn)深度閱讀,提高課堂教學的科學性。
所謂“單元整合”指的是以單元主題為支撐,以課堂教學為載體,精心設計教學活動,來鍛煉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群文閱讀則是以特定的主題或要素,將多篇相關聯(lián)的文章整合在一起,完成新的集體建構。立足單元整合視角開展群文閱讀活動,能讓學生在小學語文學習中對文本內容產生深切的認識和感悟,進而構建高效、多元的語文課堂。
一、單元整合視角下群文閱讀教學的作用
(一)提高閱讀效率
傳統(tǒng)語文教學中,教師多是以單篇文章為切入點,課時之間缺乏直接的關聯(lián),換言之,教學中并沒有對單元內部有關聯(lián)的文章進行有效整合,也沒有在教學中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基礎。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和認知,多是依賴于教師“經驗”的傳授,這種教學模式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閱讀能力的成長和發(fā)展,容易影響課堂教學氛圍,讓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抵觸情緒。面對這種情況,單元整合下群文閱讀活動的開展,能引導語文教學工作朝著單元化方向發(fā)展,讓學生面對同類型文章時,通過對比分析、遷移運用來鍛煉自身的閱讀能力,真正實現(xiàn)高效閱讀。
(二)豐富學習內容
內容豐富是以單元整合為基礎的群文閱讀教學模式最顯著的特點,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合理運用這種教學方式,教師需要立足課內、課外,增添更多新鮮的閱讀內容,拓寬學生閱讀視野,同時增強其對文本閱讀的興趣。結合小學語文教學目標,教師需要精心設計單元教學流程,引導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掌握學習方法,并鼓勵學生在合作中共同學習,有效增加師生互動頻率,讓學生在對比和分析豐富閱讀內容的基礎上,實現(xiàn)閱讀能力的增長。
(三)突出主體地位
傳統(tǒng)語文閱讀教學中,多是以教師為課堂主體,學生缺少自由發(fā)表觀點的機會。而且,部分學生在學習中有問題也不敢提出來,課后也很少會主動向教師請教。久而久之,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積累的問題越來越多,影響完整知識結構的形成,間接拉低了群文閱讀開展的效果。而單元整合視角下的群文閱讀活動,能有效突出學生主體地位,讓學生真正參與到閱讀活動中,并在交流和討論中完成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奠定學生的課堂核心位置。
二、單元整合視角下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策略
(一)教學前期:注重單元導讀,梳理閱讀主題
1.分析單元導讀,構建知識體系。
以往群文閱讀教學中,學生更多關注的是特定主題下的文章內容,忽視了對單元導讀內容的分析。其實,單元導讀是對單元主題思想、內容的高度概括,能為學生閱讀指引正確的方向,對此,教師應在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閱讀單元導讀,讓學生在學習群文內容前,初步掌握文章中的思想?;诖?,教師再指導學生逐一對比和分析群文中的文章,引導學生在了解單元主題的基礎上,深度認識文章內容及主題,達到強化學生閱讀邏輯思維的目的。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教學為例,從文章題目中可以看出本單元與學校有著密切的關系,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分析單元內各篇文章,梳理它們如何共同體現(xiàn)主題,探討作者想要傳達的思想感情,并對單元內的生字詞、語法點、修辭手法、文章結構等進行系統(tǒng)的梳理。同時,教師需根據(jù)單元內容,設計相應的技能訓練,如朗讀技巧、寫作技巧、閱讀理解等,教師還需分析單元中提出的語文素養(yǎng)目標,如這一單元在閱讀方面要求學生“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寫作方面可能要求學生“學會觀察和描述周圍的事物”,教師可以根據(jù)教學目標設計相應的教學活動和練習。這樣不僅確保教學內容和方法能夠有效地支持學生的學習,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還能幫助其構建一個全面的知識體系。
2.梳理閱讀主題,完成單元整合。
為了實現(xiàn)群文閱讀教學目標,教師在課堂中應針對文章內容指導學生深入解讀,將文章中的閱讀主題和寫作脈絡梳理清晰。當前部編版教材編寫中,雖然課文是以單元形式排列,但仍然無法完全滿足群文閱讀教學模式需求。對此,教師應基于單元主題,根據(jù)課文主次適當增減群文素材,并合理調整課文講解順序,實現(xiàn)對教材內容的重新整合。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教學為例,本單元的主題是“秋天”,課文包括《山行》《贈劉景文》《夜書所見》三首古詩,《鋪滿金色巴掌水泥道》、《秋天的雨》《聽聽,秋的聲音》三篇文章,教師應重視單元整合,合理劃分教材內容,以保證群文閱讀的有效性。首先,由于幾篇課文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教師可以采取“以點帶面”的方式,將《鋪滿金色巴掌水泥道》作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指導學生對文章展開分析,強化學生對文章主旨、風格、表達方式、思想情感的認識。學生深入分析文章時,教師要采取對比教學的方式,引入《秋天的雨》《聽聽,秋的聲音》這兩篇文章,要求學生在精讀中找出來這些文章中的相同點。由此,讓學生在群文閱讀的對比和分析中,掌握特定類型文章的閱讀方法,提高自身的閱讀理解能力。其次,當學生分析完以上三篇課文后,教師再指導學生朗誦、鑒賞古詩,結合閱讀中形成的感性認知去理解古詩中的意象和情感,由淺入深完成群文閱讀。最后,學生完成單元群文的梳理后,教師可以設計內容相關的同步訓練,如精彩片段仿寫、內容高度概括等,讓學生在練習中進一步強化對群文內容的理解,并能根據(jù)學習感悟將不同類型文章歸類,鍛煉學生獨立探究此類文章的能力。
(二)教學中期:梳理整合思路,落實閱讀目標
1.分解閱讀目標,鍛煉閱讀技能。
“分解閱讀目標”是構建高效群文閱讀的關鍵步驟,教師應圍繞群文閱讀主題和內容制定單元教學目標,再通過細化、分解,將目標滲透到教學活動之中,在目標遷移中增強課時之間的聯(lián)系,保證單元閱讀目標的完整性。這種模式下,群文閱讀的多個課時均在同一主題下完成,閱讀探究方向、側重點具有一定的差異性,更容易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讓學生整體閱讀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時,還能強化閱讀技能。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教學為例,本單元包含《守株待兔》《陶罐和鐵罐》《鹿角和鹿腿》《池子與河流》四篇文章,教師可以構建“寓言故事”的群文閱讀活動。在活動中,教師可將教學目標設為理解故事內容、分析人物形象、領悟寓意和啟示、提高閱讀理解能力等。理解故事內容目標為學生能夠理解每篇文章的主要內容,概括故事情節(jié),為達到這一目標,可讓學生分小組朗讀課文,討論故事的主要事件,用簡潔的語言復述故事。分析人物形象目標為學生能夠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他們的性格特點和行為動機,為達到這一目標,可讓學生扮演故事中的人物,進行角色扮演,通過言語和動作展示人物性格。領悟寓意和啟示目標為學生能夠從故事中領悟到寓意,并聯(lián)系實際生活思考故事的啟示,為達到這一目標,可讓學生分組討論,每組選擇一個故事,分享故事的寓意,并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談談得到的啟示。提高閱讀理解能力目標為學生通過細節(jié)理解文章,回答相關問題,為達到這一目標,設計閱讀理解練習題,讓學生獨立完成之后,再集體討論答案,最后再由教師點評。通過這些分解的閱讀目標和相應的技能鍛煉活動,學生可以在理解故事的基礎上,提高自己的閱讀分析、批判性思維、寫作和口語表達能力。
2.注重文脈梳理,強化自讀意識。
所謂“文脈”,顧名思義是文章中的線索,也是連接閱讀中各種要素的關鍵。群文閱讀教學中,學生若能精準把握文脈,能有效提升對群文材料的整體理解度。對于語文群文閱讀來說,掌握文脈能降低學生理解中心思想、說明主題、行為邏輯的難度。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傳授學生梳理文脈的技巧,并助力學生尋找多篇文章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并以群文素材為資料展開探究。學生自然可以在文脈的引導下,由局部到整體、由單篇至群文,逐步拓展閱讀視域,深化自身的閱讀思路。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教學為例,這一單元圍繞著“文化遺產”這一主題展開,通過三篇文章《紙的發(fā)明》《趙州橋》《一幅名揚中外的畫》來介紹中國的文化遺產?!都埖陌l(fā)明》介紹了紙的發(fā)明者蔡倫以及紙的發(fā)明過程,強調了紙的發(fā)明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體現(xiàn)了我國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趙州橋》以趙州橋為切入點,介紹了這座古老橋梁的設計者李春以及橋梁的建筑特點,贊揚了我國古代工程技術的高超水平,展示了我國古代橋梁建筑的輝煌成就;《一幅名揚中外的畫》通過對《清明上河圖》的介紹,使學生了解這幅名畫的作者、創(chuàng)作背景、藝術特點等,突顯了中國傳統(tǒng)繪畫藝術的卓越成就和獨特魅力。因此,該單元的文脈是“文化遺產”,在閱讀過程中,教師可在學生閱讀之前首先引導學生思考“本課的文脈是什么?”,學生初次閱讀文章后,卻沒有找到解決問題的思路。對此,教師將問題拆分、重組為問題鏈,降低學生的思考難度,如“文章中有哪些主要人物?”“將他們聯(lián)系在一起的原因或事物是什么?”“故事是圍繞什么展開的?”“故事可以分為幾個部分?能否給每個部分起一個名字?”“對比每個部分,說一說有哪些共同之處?”其次,教師給予學生充足的探究時間,在問題的引導下,精讀文章內容,逐步解決問題,提煉出文章的文本脈絡。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把握文章文脈,不僅能促進學生精準地開展群文閱讀,同時還能促進其更好地了解和欣賞中國的文化遺產,激發(fā)他們對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和熱愛,培養(yǎng)他們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學后期:立足群文內容,攻克單元模塊
1.利用群文材料,開展口語交際。
群文閱讀活動的開展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還能激發(fā)學生的交流興趣。教師應以群文材料為基礎設計口語交際主題,讓學生在交流和討論中實現(xiàn)口語表達能力的發(fā)展。在單元整合視角下,口語交際模塊有著明確的訓練方向和目標,教師可以將口語交際與群文教學相結合,前期利用群文閱讀為口語交際提供豐富的素材,后期引導學生在口語交際中整合思維。如此一來,在群文材料的輔助下,學生能通過有機整合單元內的文章,有效鍛煉并提高自身的口語交際能力。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第八單元“口語交際:趣味故事會”教學為例,本單元課文多是以趣味故事為主,能為口語交際活動開展提供豐富的素材,教師應立足群文內容指導學生完成口語交際。首先,教師可引導學生以組為單位,將這四個故事巧妙地串聯(lián)起來,創(chuàng)造一個新的故事情節(jié)。例如,可以讓慢性子裁縫和急性子顧客去方帽子店購物,結果遇到了漏水的房子,最后依靠棗核的聰明才智解決了問題。這樣,學生可以在一個連貫的故事中欣賞到這四個故事的精彩片段。其次,在講述故事的過程中,可以適時地加入一些互動環(huán)節(jié),如提問、猜測、發(fā)表看法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提高其口語交際能力。例如,在講述故事的過程中,可以暫停并詢問學生:“你們認為慢性子裁縫和急性子顧客會怎樣解決方帽子店的問題?”“你們覺得漏水的房子會給他們帶來什么困擾?”等。最后,在講述完整個故事后,每個小組派一個代表,對故事進行簡要總結,強調故事中的趣味點和口語交際技巧。同時,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多運用口語交際,提高自己的表達能力。
2.借助群文文章,推動讀寫融合。
寫作與閱讀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教師應樹立單元整合思想,在群文閱讀的基礎上開展寫作訓練活動,潛移默化地訓練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圍繞群文閱讀主題來布置寫作任務,指導學生將閱讀中收獲的經驗和技巧融入后期寫作中,一方面推動讀寫結合,另一方面構建高效語文課堂。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習作:國寶大熊貓”教學為例,教師可引導學生先搜集關于大熊貓的資料,包括大熊貓的生活習性、飲食習慣、棲息地等,以及它們?yōu)楹伪灰暈閲鴮殻缓?,參照《我們奇妙的世界》《海底世界》《火燒云》等文章的描寫手法,運用生動的比喻和形象的語言來描繪大熊貓。寫作過程中,教師還需引導學生將《我們奇妙的世界》中的自然保護意識和《海底世界》中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理念融入到大熊貓的習作中,讓學生認識到保護大熊貓及其棲息地的重要性。
三、結語
總的來說,單元整合視角下,開展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學生能對群文內容及知識形成更系統(tǒng)、全面的認識。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單元教學劃分為前期、中期、后期三個階段,并針對學生不同時期的學習需求設計教學活動,讓學生在明確單元目標的基礎上解讀目標、梳理文脈,并在訓練中發(fā)展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如此一來,學生能在相對完整的單元教學體系中,真正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
(劉" 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