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地理以學定教策略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旨在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文章主要從教學起點和教學過程兩個方面分析以學定教策略,以推動地理教學的發(fā)展。在教學起點方面,教師應根據(jù)學生特點和需求,營造輕松的教學環(huán)境。在教學過程方面,自選式教學模式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它由課前自學型(翻轉課堂)、自主探究型(任務驅動)、合作探究型(合作學習)、邊導邊學型(實踐活動)四種教學模式構成。教師可以提供自選式教學模式,讓學生根據(jù)自身的學情,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模式,提高學習效果。
關鍵詞:初中地理;以學定教;教學策略
以學定教策略是初中地理教育領域中的一個重要探究方向。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學生多被動接受知識,學習興趣和動力無法充分得到調動,因此以學定教策略成為改善教學效果的關鍵。以學定教策略是指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興趣,制定相應的教學策略,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提高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因此,教師需要通過深入分析初中地理以學定教策略,總結有效的教學方法和策略,并提出相應的指導建議,更好地引導學生進行學習。
一、教學起點:依據(jù)學生特點,營造輕松的教學環(huán)境
初中生正處于身心發(fā)展的關鍵時期,對地理知識的學習可能存在一定的厭倦或抵觸情緒。對此,教師應該從學生的興趣愛好、生活經驗出發(f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地理學習,使他們能夠感受到地理知識與實際生活的關聯(lián),從而產生學習興趣[1]。由此可見,教學起點的設計至關重要。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知識背
景、學習習慣等有所不同。對此,教師需要通過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教學起點,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師只有基于學生的現(xiàn)狀和需求進行教學設計,才能夠更好地引導學生學習和掌握地理知識?;诖?,初中地理以學定教策略需要從教學起點分析。
從教學起點分析,以學定教策略是指根據(jù)學生的特點和需求,確定課堂教學的起點,為學生營造輕松的教學環(huán)境,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以人教版地理七年級(上冊)“認識地球儀”為例,教師可按如下方式展開教學:
第一,分析學生特點。七年級學生普遍好奇心強、動手能力弱、學習興趣不穩(wěn)定。他們需要通過活動性教學、實踐操作和多樣化的教學資源激發(fā)學習興趣,
培養(yǎng)動手能力,提高學習效果。第二,依據(jù)學生特點,
營造教學環(huán)境。教師可以先在教室里放置一個地球儀,并配備相關的地圖和工具,讓學生自由觀察和探索,激發(fā)他們對地球儀的興趣和好奇心。第三,將學生分成小組,讓學生集思廣益,共同解決與地球儀相關的問題,例如如何使用地球儀測量距離、識別經緯度等。然后,教師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有關地球儀的視頻,如介紹地球儀經緯度知識的視頻,以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和討論,再通過小組分享和全班討論的方式,加深學生對地球儀的理解。第四,安排學生操作地球儀,
對其進行觀察和測量,如通過對比不同地域的緯度和經度,了解地球上不同地方自然環(huán)境差異形成的原因。
總之,教師需要通過了解學生特點,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關注學生的情感需求,采用多種方式營造輕松的教學環(huán)境,加深學生對地球儀知識的理解。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使他們在輕松的氛圍中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二、教學過程:以學生為中心,打造自選式教學模式
地理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通過參與地理實踐活動,學生能夠體驗和探索地理現(xiàn)象,提高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主動參與地理學習,積極構建自己的地理知識體系。因此,
教學過程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有重要意義。教學過程是實施以學定教策略的重要環(huán)節(jié)[2]。因此,教師可從教學過程出發(fā),分析以學定教策略,以學生為中心,
打造自選式教學模式,落實以學定教。
(一)教學模式的構建
1.課前自學型(翻轉課堂)
翻轉課堂強調將課堂教學內容的傳授和理解階段轉移到課前,而將課堂時間更多地用于深入討論、解決問題和應用知識。翻轉課堂允許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學習進度和方式,在自己的節(jié)奏下預習和消化知識。這種個性化學習可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提高學習效果。此外,翻轉課堂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過程,培養(yǎng)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增強他們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動性?;谝陨蟽?yōu)勢,教師可構建以課前自學為特點的翻轉課堂。
在人教版地理七年級(上冊)“海陸的變遷”教學中,教師可通過以下步驟構建翻轉課堂:
第一,布置課前學習任務。教師要求學生在課前預習教材相關內容,并觀看相關視頻,了解地球表面的構造、海陸分布的變遷和其原因等。第二,開展課堂互動教學。在課堂上,教師可以組織小組或全班討論,引導學生分享他們的學習心得和疑問,共同探討地球表面的變遷和影響。教師可以提供實際案例,引導學生思考地質和氣候因素對海陸分布變化的影響。第三,組織實踐應用。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完成小組作業(yè),讓他們選擇一個區(qū)域,調查該區(qū)域的海陸變遷情況并分析原因。學生可以使用圖表或報告的形式呈現(xiàn)研究結果,并在課堂上展示和討論。
2.自主探究型(任務驅動)
任務驅動是通過提供具有一定挑戰(zhàn)性、開放性和探究性的任務,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使他們主動參與學習過程的教學模式。任務驅動教學模式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提高他們的實踐操作能力和學習效果,還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和綜合運用能力[3]。因此,教師可利用任務驅動教學模式,讓學生自主探究地理學科知識。
在人教版地理七年級(上冊)“天氣和氣候”教學中,教師可通過以下步驟構建任務驅動教學模式:
第一,設計一個任務,要求學生在課前觀察和記錄當?shù)氐奶鞖馇闆r,并針對不同天氣現(xiàn)象制作海報或小短片,解釋其發(fā)生原因和對人類生活的影響。第二,
組織小組合作,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讓學生使用不同的資源找出天氣變化的規(guī)律、氣候形成的原因等。第三,讓學生展示他們制作的海報或小短片,并對同學的作品進行評價和討論。同時,教師可以提出指導性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說出自己的想法,加深對天氣和氣候的理解。
3.合作探究型(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是一種小組合作、相互交流和共同完成任務的學習方式。它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動力,提高學習效果,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能力和綜合實力,有利于實現(xiàn)以學定教的目標。因此,教師可構建合作學習教學模式,讓學生合作探究地理學科知識。
在人教版地理八年級(上冊)“地形和地勢”教學中,教師可通過以下步驟構建合作學習教學模式:
第一,角色分工。教師將學生分成小組,每個小組包括測量員、記錄員、觀察員等不同角色,為學生提供參與任務的機會。第二,布置任務。根據(jù)教材內容,教師要求學生選擇一個具體地點進行地質調查。小組成員共同收集數(shù)據(jù),觀察地形特征,如高度、坡
度、水域情況等,并記錄下來。第三,分析數(shù)據(jù)。小組成員將各自收集的數(shù)據(jù)進行匯總和分析,討論地勢變化的原因,并就當?shù)氐牡匦翁攸c進行報告和展示。第四,探討與評價。整個班級共同討論各組的調查結果,并對其他組的工作進行評價和建議。教師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理解地形變化與地勢之間的關系。
4.邊導邊學型(實踐活動)
實踐活動是指將課堂學習與現(xiàn)實生活結合,通過親身參與和實踐操作,讓學生體驗和應用所學知識[4]。實踐活動能夠加深學生的學習感悟,提高學習效果,實現(xiàn)以學定教的目標。通過組織實踐活動,教師可以讓學生置身于真實的環(huán)境中,參與和體驗課堂學習內容涉及的實際問題和應用場景,幫助他們理解和應用地理知識。因此,教師可構建實踐活動教學模式,讓學生在邊導邊學中內化地理學科知識。
在人教版地理八年級(上冊)“交通運輸”教學中,
教師可通過以下步驟構建教學模式:
第一,安排學生實地考察,讓他們觀察不同類型的交通工具、道路建設和交通流量等情況。此時,教師可為學生提供觀察指導問題,引導學生對交通運輸現(xiàn)狀和問題進行觀察和分析。第二,組織學生進行交通模擬實驗,通過教室內或校園內的模擬實驗設置,讓學生參與模擬交通場景的設置和操作,如利用紙板或小車模型模擬車輛行駛的規(guī)則和交通信號燈的作用。第三,組織學生參與交通安全教育活動(如參觀交警
隊、觀看交通安全宣傳片)。通過參與此項活動,學生能夠深入了解交通安全問題,增強交通安全意識和責任感。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可以將以上四種教學模式組合成自選式教學模式,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提高教學效果。教師可根據(jù)具體教學內容和學生的情況,靈活應用不同的教學模式。如此一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實施以學定教策略,便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和能力。同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起到了引導和指導的作用,有助于實現(xiàn)學生個體與集體的協(xié)同發(fā)展[5]。
(二)教學模式的應用
在教授人教版地理八年級(上冊)“農業(yè)”時,教師可以學生為中心,引導學生選擇教學模式。以下是對每種模式應用的簡單闡述:
1.課前自學型(翻轉課堂)
在此模式下,教師可以提供學生需要預習的材料,如與農業(yè)相關的文章、圖片或視頻等。學生在課前自主閱讀和研究這些材料,了解農業(yè)的概念、形式和現(xiàn)狀。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討論、互動或小組活動,讓學生深入探究農業(yè)發(fā)展的影響因素、面臨的問題和未來的發(fā)展方向。
2.自主探究型(任務驅動)
教師可以設計一個農業(yè)調查任務,比如讓學生對當?shù)氐霓r田分布、農作物種植特點或農業(yè)機械使用情況等進行實地調查。學生可以根據(jù)任務要求,自主收集相關信息并進行分析,最終以報告、展示或其他形式呈現(xiàn)調查結果。
3.合作探究型(合作學習)
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分成小組,讓每個小組負責一個農業(yè)相關的話題,如糧食安全、農產品質量等。小組成員可以共同收集資料、討論問題,并在合作中形成觀點和結論。最后,小組可通過報告、辯論等形式,
與其他小組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和觀點,促進合作學習和知識交流。
4.邊導邊學型(實踐活動)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觀農田、農業(yè)技術示范基地或農產品加工廠等,讓學生親身體驗農業(yè)的實際情況與發(fā)展。學生可以參與一些農業(yè)實踐活動,如播種、施肥、除草等,了解農田管理方式和農作物生長過程。在實踐活動中,教師作為導學者和指導者,需要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和記錄,使學生建構知識,加深理解。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jù)自身特點及需求,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模式。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的主動性和參與度,又可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提高教師的教學效果。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初中地理教學中,以學定教策略是一項關乎學生學習效果和教師教學質量的重要方法。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搭建翻轉課堂、設計任務驅動、組織合作學習、組織實踐活動等,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意識、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傊詫W定教策略需要教師充分發(fā)揮引導者的作用,為學生營造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與主動性,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和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蔡飛.初中地理實現(xiàn)以學定教的策略分析[J].智力,
2023(26):136-139.
張曉敏.以導引學 以學定教:初中地理導學案編制的探討[J].中學教學參考,2023(1):83-85.
李春發(fā).誘發(fā)興趣 自主合作 探究延伸:八年級地理《水資源》教學談[J].科普童話,2019(15):119.
張先德.以學定教,合作互助,提高初中地理課堂教學質量[J].新課程,2017(10):161.
何志剛.以學定教,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以學定教”理念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實踐與體會[J].教師,
2017(28):104-105.
作者簡介:陳玉昌(1976.8-),男,土家族,貴州銅仁人,任教于貴州省銅仁市第三中學,一級教師,本科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