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王珍(1990~),女,漢族,湖北武漢人,武漢市雙湖中學,研究方向:語文閱讀教學。
摘 要:信息技術的迭代發(fā)展為廣大一線教師提供了更加快速、便捷獲取教學資源的途徑。適應新媒體環(huán)境下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特點并提高閱讀教學成效,已經成為當前值得初中語文教師深入探究的課題之一。文章旨在探究新媒體環(huán)境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所產生的影響以及相應的應對措施,以期能夠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與閱讀能力,助力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及語文素養(yǎng)。
關鍵詞:新媒體環(huán)境;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4)20-0059-04
新媒體時代,知識與信息的呈現方式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學生們普遍喜歡借助手機、Pad、電子閱讀器等移動終端設備來獲取所需的學習資源以及信息。為了適應這一趨勢并充分利用新型媒介開展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活動,初中語文教師需要深入分析新媒體環(huán)境下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并探究有效的閱讀教學策略。
一、 新媒體環(huán)境下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現狀分析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新興媒介層出不窮,比如,微博、微信公眾號等社交平臺以及各類短視頻App等。這些新型媒介以其豐富多樣的形式吸引了大量用戶的關注,并深刻地改變了人們獲取知識和信息的方式。而在教育領域,新媒體技術也帶來了巨大的變革和機遇,逐漸廣泛應用于語文閱讀教學中,幫助學生們更加直觀地理解所學內容。下文中,筆者充分分析當前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現狀,并且探討閱讀教學改進需求。
(一)初中生語文閱讀興趣分析
結合典型案例,筆者了解近5年內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相關文獻,梳理、提煉其中常態(tài)化的閱讀教學問題,發(fā)現當前初中生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的興趣度、閱讀習慣以及學習狀態(tài)并不理想。大部分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缺乏濃厚的興趣,尤其是參與課外閱讀的積極性不強,一部分學生未能養(yǎng)成良好的自主閱讀習慣,也缺乏充足的課外閱讀時間。另外,不良的閱讀習慣又會反向降低學生的課內閱讀積極性。還有一部分教師對學生的閱讀成績要求較高,學生在課堂上存在抵觸心理,逐步陷入惡性循環(huán)。
(二)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載體及內容分析
從傳統(tǒng)語文教學角度來講,教材是最常見的閱讀教學載體,其中大量的文章是經過嚴格篩選和審核之后選取的,具有極強的指向性。而隨著新時期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方式也在發(fā)生變化,其中紙質書刊依舊占據主體地位,一部分教師也推薦學生使用電腦、iPad、Kindle等電子設備開展自主閱讀活動,閱讀的文本也從教材中的文章逐步向報紙雜志、網絡小說、經典名著等方向拓展,大部分學生會經常通過網絡平臺搜索、瀏覽自己喜歡的素材和信息。整體閱讀教學載體和方式的發(fā)展勢態(tài)較好,但是也存在著部分問題,比如,教師過于注重學生能否完成一定體量的閱讀,卻忽略學生閱讀素養(yǎng)是否有效提升。另外,一部分學生在利用互聯網平臺開展自主閱讀活動時缺乏自律性,大部分閱讀內容為娛樂性的新聞、小說等,與語文學科學習之間的聯系不緊密。
(三)新媒體對初中生語文閱讀的影響分析
依托新媒體技術助力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已經成為當前語文教育教學改革中的常見閱讀教學模式,部分教師也會借助新媒體平臺供學生自主開展閱讀活動。學生借助新媒體平臺開展閱讀活動的興趣較為濃厚,注意力比較集中;新媒體技術可以將抽象的理論知識轉換為具象化的文獻或素材,幫助學生強化記憶與理解;學生對圖片、音頻、視頻等類型的閱讀素材更感興趣,參與度較高。由此可見,借助新媒體技術開展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活動,可以提升閱讀教學成效,也可以幫助學生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習慣。為了取得理想的效果,教師需要合理地規(guī)劃課堂,同時也要轉變閱讀教學觀念以及解決傳統(tǒng)閱讀教學模式下的一系列問題。
二、 新媒體環(huán)境下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基于新媒體技術的語文閱讀教學切入點缺乏科學性
一部分教師認為依托新媒體技術實施閱讀教學活動便是將閱讀素材以及閱讀載體轉移到互聯網上,這樣就過于突出新媒體的占有比例,也導致部分教師制作的課件過于花哨、煩瑣。這種課件會導致學生的注意力很難集中到文字解析以及圖片內容提取方面,課堂氛圍浮躁、低效,嚴重影響學生的閱讀學習效果。
(二)教師應用新媒體技術的綜合能力參差不齊
新媒體技術與學科教學的融合雖然是當前教育教學改革的大勢所趨,但是部分教師并沒有充分意識到新媒體技術在教育領域中的重要性。尤其是一部分教齡較長的教師,對新媒體技術的接受度較低,也缺乏相關的培訓機會和應用平臺。同時,由于長期以來形成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難以改變,很多教師并不愿意輕易嘗試新鮮事物,應用新媒體技術的綜合能力參差不齊,無法最大程度上發(fā)揮新媒體技術的應用價值。
(三)新媒體平臺的利用效率較低
從相關文獻調查結果來看,大部分學生在利用新媒體平臺開展閱讀學習活動過程中存在利用效率較低的現象,主要原因在于新媒體技術與閱讀的融合并沒有把握好。新媒體平臺本身具有開放性和靈活性,將其與教育體系融合之后,也會將攜帶的娛樂以及休閑屬性滲透到學生的學習行為中。一部分學生利用新媒體平臺開展閱讀學習活動時,往往會對其中的拓展性知識更感興趣,做與閱讀無關的事情成為較為常見的現象。以新媒體平臺隨處可見的廣告語、自動推送的文章和新聞為例,學生在閱讀學習過程中會被動接受這些信息,導致閱讀行為具備更強的娛樂性和盲從性,進而影響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提升,也導致新媒體平臺本身的閱讀效益下降。針對上述問題,廣大一線教師需要共同努力,剖析其成因,嚴格把控各項變量因素,確保新媒體平臺的教育價值得以發(fā)揮;要積極探索有效應用途徑,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推動新媒體技術更好地服務于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工作。
三、 新媒體環(huán)境下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策略
(一)轉變閱讀教學觀念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是投入課時最多且會耗費大量精力的重點板塊,目標在于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新課程背景下,將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是核心理念,但是受到傳統(tǒng)應試教育以及理論教育的影響,部分教師依舊認為閱讀教學要單純地按照課例講解文章的模式進行,導致學生難以主動品味文章的獨特語言風格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師需要認識到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閱讀學習行為更加開放自由,但同時也要受到常規(guī)約束。日常教學課堂不應一味地追求智能化、現代化,而應當在把握閱讀教學目標以及閱讀教學重難點的基礎上,合理應用新媒體技術拓寬學生視野,貫穿閱讀各個環(huán)節(jié),并且認識到新媒體技術在閱讀教學中的具體功能。此外,新媒體技術可以呈現為多種形態(tài),常見的App是新媒體工具之一,還包含閱讀網站、電子教材等多種類型的信息化教學工具,教師要認識到其可以輔助創(chuàng)新課堂活動。比如,智慧閱讀App可以作為學生獲取課外閱讀素材的載體,教育資源共享平臺可以作為教師獲取經典課件、實現信息共享的平臺,具有多元化特點的社交網站可以作為學生交流想法的平臺。例如,在帶領學生進行名著導讀的過程中,可以打造如同微信朋友圈的讀書筆記,監(jiān)督學生每天或每周發(fā)送閱讀心得體會;借助學校的智能網頁或者選擇的智慧閱讀App展開互動和交流。這種方式可以使新媒體技術成為拓展學生閱讀視野、驗證學生閱讀成果的教學工具,也可以代替常規(guī)的閱讀成果檢測,為學生營造自在、輕松的閱讀氛圍。在日常授課過程中,借助新媒體平臺也能夠提升課堂互動的趣味性和靈活性。以《春》這篇課文教學為例,如果教師只是運用口頭語言描述春天的景象,難免缺乏生動性,但是如果運用新媒體技術播放相關視頻或圖片,則能夠直觀地展現出春天萬物復蘇、生機勃勃的場景,從而加深學生對文章主題的理解。
(二)調整閱讀教學內容
在傳統(tǒng)的語文閱讀課堂上,學生們普遍被動地接受教師枯燥、乏味的講解,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難以被激發(fā),因此教師需要適當調整閱讀教學內容。教師可以利用新媒體技術向學生展示與課文相關的圖片、視頻等資料,以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增強其情感體驗。同時,還可以通過網絡平臺搜集并分享更多的優(yōu)質資源,拓寬學生的視野,使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此外,針對不同類型的文章,也可以采用不同的多媒體形式來呈現,如表格、思維導圖、動畫演示等,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和理解能力。比如,利用新媒體平臺更適合打造群文閱讀體系,通過一帶多的方式,促使學生了解在同一主題下的其他類型文章和閱讀素材,達成對某一篇文章的深度分析。以教學《春望》這首古詩為例,為了使學生更深切地理解古詩中詩人所表達的憂愁,可以通過播放多媒體視頻的方式,幫助學生了解杜甫的生平經歷。并且,利用配樂輔助學生朗讀詩歌,利用音樂適當地渲染杜甫在詩文中表達的惆悵情懷,升華“憂國憂民”的情感基調。然后,依托新媒體平臺收集有關杜甫的其他類型詩歌,圍繞“杜甫的憂國憂民”主題開展群文閱讀活動,其閱讀內容包含杜甫作品《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也包含其他類型的家國主題的作品,比如,文天祥的《過零丁洋》、陸游的《金錯刀行》、王昌齡的《從軍行》等,解析其中有關家國情懷的詩句,使學生從不同詩人的角度、不同的社會背景以及生平經歷,認識到家國情懷的具體表現方法。最后,利用信息技術教學設備播放有關當代青年寄語的內容,凸顯“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情懷,將學生的閱讀視野從歷史人物拉到現代社會,提升閱讀課堂的生動程度,使學生高昂的情感有落腳之處。
(三)優(yōu)化閱讀教學方法
閱讀能力是指在閱讀過程中分析、理解和評價閱讀文本的能力,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可以不斷優(yōu)化現有的閱讀教學方法:一是利用新媒體技術創(chuàng)設情境。通過圖片、視頻、音頻等多種形式來呈現文本內容,能夠使學生更加直觀地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例如,在教授《春》這篇課文時,可以先播放有關春天的視頻或圖片,然后再引導學生思考作者如何描繪這些景象以及自己從中感受到了什么,調動學生的感官體驗,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又如,《春望》中展現出的愛國情懷,往往無法通過直觀的語言文字加以解析,在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建信息化情境,圍繞“安史之亂”這一背景播放如下內容的視頻:安史之亂之后,詩人不顧一切地朝唐肅宗飛奔而來,妄圖憑著自己的報國情懷拯救國家于危難之中,但是最終被叛軍俘獲,自己身陷囹圄,而國家也名存實亡;(長鏡頭+配樂)展示詩人所處的凄涼背景,昔日的長安城如今已經成為斷壁殘垣,滿目荒涼;詩人獨自憑欄遠眺,春天如約而至,而家國已然不在。這種情境導入的方式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探究熱情,也可以實現情感上的共鳴,能為后續(xù)的閱讀奠定堅實基礎。
二是開展小組合作探究活動。將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以任務為驅動,鼓勵他們自主探索、交流互動,共同解決問題。以《春》這篇文章為例,布置下述作業(yè):請同學們分別扮演4個角色——父親、兒子、母親和女兒,并選擇其中一個場景展開表演。并且,結合課文內容,發(fā)揮想象力,設計一段對話或者獨白,與同組伙伴分享自己的創(chuàng)作思路和靈感來源。這種互動性的情境又可以為學生拓展多個不同的閱讀視角,每一位負責角色扮演的學生都可以感受到該角色的情感,使閱讀教學課堂具備更強的互動性。
(四)創(chuàng)設新媒體閱讀環(huán)境
新媒體具有互動性強、傳播速度快等特點,其強大的閱讀功能一定程度上拓寬了學生的閱讀面,使學生們身處校園而能及時地獲取所需的知識和訊息,提高閱讀教學效果,既符合當下社會的發(fā)展潮流,又有助于優(yōu)化初中語文閱讀課堂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閱讀素養(yǎng)及綜合素質。在當今信息化高速發(fā)展的時代,微博、微信公眾號等社交平臺以及各種電子讀物App等新型媒介不斷涌現,傳統(tǒng)的紙質書籍已經不能滿足學生們日益增長的學習需求,學生們獲取知識、交流思想的途徑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因此創(chuàng)設新媒體閱讀環(huán)境便于學生高效、便捷地閱讀,進而不斷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與思維水平。教師可以建立班級交流群,引導學生們在群內分享或討論自己的閱讀心得體會。或者利用一些專門的軟件開展線上授課,將閱讀課堂從課內延伸到課外,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并激發(fā)其參與興趣。
(五)完善閱讀評價體系
首先,教師應當注重應用形成性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最終取得了怎樣的成績,還應該重視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的情感、態(tài)度以及價值觀等方面的發(fā)展情況。例如,在閱讀課上,可以設置一些開放性的話題或者任務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然后給予學生們一定的時間分享自己思考的成果。其次,教師應當引入競爭機制。在評價時,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不同的等級,比如,優(yōu)秀、良好、一般等,然后給定相應的評分標準,引導學生對照標準進行自我評估或互相評估。需要注意的是,這種競爭機制并不能單純地以學生的閱讀成績?yōu)樵u價標準,還需要依據不同學生的理性思維以及感性思維,打造不同層次的評價體系。比如,一部分學生的共情能力較強,在閱讀過程中很容易與作者產生共情,閱讀效果較好。但是,另一部分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更強,可以圍繞著客觀現實、哲學哲理等方面進行評價,提出自己不同的見解。這樣的評價方式有助于學生發(fā)現自己的優(yōu)勢,不必將能力局限于成績方面,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此外,教師還可以設立獎勵制度,激勵那些表現出色的學生,比如,頒發(fā)獎狀、授予榮譽稱號等,以此鼓勵其他學生向榜樣看齊。最后,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輔助評價。現在很多學校都已經配備了多媒體設備,因而可以利用在線測試軟件來檢測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反饋結果,使得教學更為高效便捷。
四、 結論
新媒體技術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價值逐漸凸顯,其能夠激發(fā)并維持學生的閱讀興趣、滿足學生的閱讀需求。如何利用基于新媒體技術的手段來提升語文閱讀教學質量成為有待深入探究的問題。新媒體環(huán)境下,教師應直面新媒體技術的應用方式,堅持優(yōu)化設計語文“悅讀”教學,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李彩虹.新媒體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關系研究[D].廈門:集美大學,2017.
[2]鄭曉麗,陳文真.信息化環(huán)境下初中語文教師教學策略調查研究——以廣州市白云區(qū)為例[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9(13):20-21,26.
[3]曲敏莉.新課改下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J].課外語文,2018(21):94.
[4]羅斌.新課改下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創(chuàng)新探索[J].課程教育研究,2018(3):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