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體時代,輿論在多元平臺上呈裂變式傳播,既能快速凝聚社會共識,也能瞬間引發(fā)輿論風暴?!昂笳嫦唷闭Z境與群體極化加劇了輿論場的復雜性與不確定性,社交平臺成為輿論多方動態(tài)博弈的場域。在此背景下,培養(yǎng)新媒體輿論引導人才,提升網絡輿論引導力成為一個重要議題。當前,輿論學課程教學面臨改革創(chuàng)新的難題。高校輿論學課程教學要以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及路線方針政策為指導,積極引導社會輿論,培養(yǎng)合格的輿論引導人才。文章分析新媒體背景下輿論學課程教學現狀與創(chuàng)新,通過對西藏民族大學新聞學專業(yè)學生進行問卷調查,深入分析新媒體時代輿論學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安排、教學效果、學生對課程的評價等。調查發(fā)現,新媒體背景下輿論學課程設置基本合理,課程內容豐富,教學形式多樣,輿論學課程效果較好,課程得到了學生的認可。在調查分析的基礎上,文章提出人才培養(yǎng)應強調以學生為本、完善課程設置、優(yōu)化教學內容、調整教學側重點、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等課程模式創(chuàng)新路徑,致力于構建適應新媒體時代數字傳播生態(tài)的輿論學課程教學體系。
關鍵詞:輿論學;課程設置;教學模式;教學改革;人才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24-0145-04
一、前言
隨著新媒體新技術的發(fā)展,輿論空間不斷分化,認知存在差異,網絡輿論環(huán)境更加復雜。社會熱點事件在不同平臺傳播,公眾的意見和情緒差異較大,輿論走向有所不同。這需要專業(yè)新聞輿論工作者的引導,同時提升網民的素養(yǎng)。新媒體時代,業(yè)界對新聞人才的要求呈現多元化趨勢,不僅要求掌握采寫編評等基本能力,還要能夠對新聞輿論工作有整體的把握,對社會輿論環(huán)境作出科學合理的分析和有價值的引導。行業(yè)對人才的需求發(fā)生變化,對高校培養(yǎng)新聞輿論引導人才提出了新要求。高校要以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及路線方針政策為指導,培養(yǎng)優(yōu)秀的新聞輿論工作者。
二、研究背景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加快構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做大做強主流輿論……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精神力量和輿論支持”[1]。
李彪認為,“新聞學解決的是新聞的專業(yè)化生產、傳播學解決的是溝通與互動、輿論學則解決的是價值認同與情感共鳴問題”[2]。輿論學課程作為新聞專業(yè)一門重要的理論課程,旨在引導學生掌握輿論學基礎知識,對社會輿論進行分析和研判。隨著新媒體的快速發(fā)展,輿論環(huán)境發(fā)生了巨大變化。當前的輿論環(huán)境對高校新聞學專業(yè)學生的專業(yè)素養(yǎng)提出了新的要求與標準,這促使高校推進輿論學課程改革?;诖?,應對高校輿論學課程開設以及實踐教學情況進行一次科學、系統(tǒng)的調查研究,為輿論學課程改革提供基本依據。
三、研究設計
本文主要對新媒體背景下輿論學課程教學現狀進行調查研究,通過問卷調查法對輿論學課程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課堂表現、學生的學習習慣、教師的教學效果、現實與理想教學效果差等進行分析,探究面臨的問題。經過調查分析,從多維度提出輿論學課程教學創(chuàng)新策略。
(一)樣本選擇
選擇西藏民族大學開設輿論學課程的新聞學專業(yè)對應班級作為調查對象。筆者在新聞學院從事輿論學教學工作10 余年,對專業(yè)培養(yǎng)方案、學生的基本情況比較熟悉,和調研對象建立了良好的溝通關系。因此,選擇有價值的調研對象,能夠保障調研的有效性。此次發(fā)放調查問卷共200份,收回有效問卷共193份,符合社會調查的科學規(guī)定。對所獲得的數據進行處理,得到有效的分析結果。
(二)問卷結構
新媒體背景下,高校輿論學課程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是提升高校整體教育質量的重要一環(huán)。因此,從了解西藏民族大學新聞學專業(yè)輿論學課程建設現狀出發(fā),本問卷的設計考慮了課程教學大綱的基本要素,并根據要素確立了調查問卷的基本維度。問卷在選項上設置了單項選擇、多項選擇和開放性命題三種類型。
(三)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法,利用問卷星平臺發(fā)放與回收問卷。基于對西藏民族大學新聞學專業(yè)課程教學情況的觀察,以深入淺出的提問方式,了解教學現狀,獲取可靠數據。
四、調查研究結果
(一)輿論學課程設置基本合理
課程設置是學生培養(yǎng)方案的核心部分,是專業(yè)教育的基礎單元和主要形式,不僅關乎專業(yè)教育理念,折射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凸顯專業(yè)特色,也直接決定專業(yè)人才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的基本元素和重要特征[3]。通過調查了解學生對當前輿論學課程設置的意見,便于高校開展輿論學課程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課程設置對學生正確認識和學習輿論學起著關鍵性作用。調查顯示,西藏民族大學學生對當前課程設置的認可度如下:61.66%的學生認為課程設置完全符合學習預期,33.68%的學生認為部分符合預期,僅有1.04% 和0.52%的學生分別認為不太符合預期和完全不符合預期(見圖1)。結果表明,西藏民族大學輿論學課程設置基本上獲得了學生的認可,滿足了學生對輿論學課程的學習預期。
(二)輿論學課程內容豐富,教學形式多樣
輿論學課程內容分別由科學知識、實踐體驗、學習活動這三大要素[4]構成。首先,在科學知識方面,80.83% 的學生對教師課堂講解表示肯定;其次,在實踐體驗調查中,62.18%的學生認為課程對自己在輿情獲取、研判以及對輿情報告的撰寫實踐中非常有幫助,30.05% 的學生認為有部分幫助,認為完全沒有幫助的學生占1.04%(見圖2)。
輿論學作為一門與社會生活聯(lián)系緊密的學科,要求教師將社會熱點引入課堂,對課程內容進行補充。關于在教學中引入社會輿情案例的調查中,67.88%的學生認為教師引入課堂的輿情案例非常不錯且與課程融合較好,24.87%的學生認為大部分不錯,使用案例確實能幫助自己進一步理解知識。關于學生是否根據教師的推薦開展課外閱讀學習的調查中,57.51%的學生表示非常有,34.2%的學生表示有,不太會開展課外學習活動的學生僅占4.66%。綜合調查結果,西藏民族大學輿論學課程內容安排合理,但在促進學生學習、理解課堂內容、掌握輿論學實踐方法以及拓展輿論學課外學習方面仍需不斷改善。
(三)輿論學課程效果較好
課程效果是教學現狀最直觀的反映,教學效果評價應涵蓋教師與學生兩個方面,既要包含教的行為,也要充分反映學的行為[5]。在調查中,教師通過組織課堂演講、引入社會輿情案例等方式提高學生的興趣與課堂參與度。調查發(fā)現,55.44%的學生認為輿論學課程非常重要,33.16%的學生認為重要,10.88%的學生認為一般重要。在學生對教師提出的教學目標與內容感興趣程度的調查中,50.78%的學生對此非常感興趣,35.75% 的學生感興趣。關于輿論學課程對自己是否有所啟發(fā)的調查中,認為非常有啟發(fā)的學生占69.43%,一般有啟發(fā)的學生占21.24%。由此可見,通過輿論學課程教學,學生對輿論學的重要性有了正確的認知,并產生了興趣,但在實際教學中需進一步改進教學方法與策略,注重創(chuàng)新,促進學生了解、學習、掌握輿論學知識。
(四)輿論學課程受到學生認可
從學科視角看,課程評價具有診斷、激勵、調節(jié)、發(fā)展等功能或價值屬性[6]。從學生與教師視角看,課程評價是二者有效溝通的途徑之一。在調查中,學生對輿論學課程進行了評價,其中55.44% 的學生在課后認為完全達到課前預期,40.41% 的學生認為部分達到預期,僅有0.52% 的學生認為完全沒有達到自己的預期。
綜合課程設置、課程內容、課程效果、課程評價四個部分的調查結果,分析西藏民族大學輿論學教學現狀,發(fā)現目前課程設置基本上能達到學生的預期,但仍需優(yōu)化課程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強化課程效果。
五、輿論學課程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路徑
(一)強調以學生為本
在傳統(tǒng)“填鴨式”教學模式下,學生課堂互動少、主動性不強、依賴教師的講解。要改變這種教學模式,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學內容組織、教學方法運用、教學組織形式確定、教學環(huán)境創(chuàng)設和教學評價方法實踐等方面更加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7]。首先要改進課程教學模式,強調以學生為主體開展混合式教學。李逢慶[8]認為,混合式教學是為了讓學生獲得適當的能力,這是為獲得最優(yōu)教學效果而采取的教學方式。但混合式并不是任意的排列組合。杜尚榮[9]認為,混合式教學不是單一線上、線下的混合,而是教學時間、空間、方式、評價四個方面的混合。從教師角度出發(fā),在課堂上,要協(xié)助學生搭建知識框架,引導學生學習、探索與思考,并利用案例輔助學生開展輿情實踐。從學生需求出發(fā),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探索與討論。通過改進教學模式,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使學生從參與中獲得知識。
(二)完善課程設置,優(yōu)化教學內容
課程設置是教學工作開展的基石,關于課程的調整,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在課程設置方面,依據科學的教育理念,結合當前社會對輿論學人才能力、技能的要求以及學生實際情況,從輿論學核心知識出發(fā),完善輿論學課程教學體系。在課程內容方面,以科學知識為本,輔助學生搭建科學知識框架,以實踐體驗為媒介,結合輿論熱點事件,開展討論,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在學生輿論素養(yǎng)培養(yǎng)方面,著力拓寬學生的視野、拓展學生的思維。在教學過程中,加強知識點串聯(lián),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培養(yǎng)知識面廣、專業(yè)性強的輿論學人才。
(三)調整教學側重點,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
新媒體時代,輿論學的相關理論不斷更新,部分傳統(tǒng)研究模型也在不斷迭代,融入了新技術,如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在傳統(tǒng)課堂上,教學側重于課堂本身,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探索與研究。輿論學課程教學側重于理論,實踐課程收效欠佳。要根據現存問題,調整教學重點,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理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也要提高實踐課程占比,采用多元教學方法,如通過觀看相關電影等,使學生積極參與討論,理解輿論學的含義與重要性。網絡熱點事件是在不同人群之間廣泛傳播、引發(fā)網民參與討論的事件,具有點擊率與回復率高、傳播速度快、輿論多元化與影響范圍廣的特點[10]。輿論學課程教學內容不僅要關注外來理論,更要關注這些理論在我國輿論環(huán)境下發(fā)生的變化,以及當前活躍的社交媒體輿論。要拓展教學內容,探索各個議題下輿論的特點與差異,引導學生參與課堂互動,營造活躍的課堂氛圍。
六、結語
在輿論氣候多變的當下,各方面臨著復雜多變的輿論環(huán)境。面對各種挑戰(zhàn),高校輿論學課程教學要牢牢堅持馬克思新聞觀,以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及路線方針政策為指導,探索課程改革創(chuàng)新路徑,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與社會對輿論人才的需要。要直面當前教育中的不足,集各學科發(fā)展所長,推進輿論學學科建設,完善輿論學教育,搭建更完備的人才培育體系,培養(yǎng)為時代所需的輿論學人才。
作者簡介 趙婷婷,研究方向: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播、西藏新聞傳播。黃晨,研究方向:西藏少數民族文化傳播、西藏對外文化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