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手工藝課程是傳承非遺文化的重要載體。四川省瀘州市特殊教育學校深入挖掘非遺手工藝的育人價值,精心選擇當?shù)胤沁z手工藝傳承項目,積極探索非遺手工藝課程的育人路徑,充分彰顯非遺文化的育人成效,助力聽障學生精神成長和生命發(fā)展。
【關鍵詞】 非遺手工藝課程;聽障學生;育人價值
【中圖分類號】 G762
【作者簡介】 袁玉梅,中小學高級教師,四川省瀘州市特殊教育學校(瀘州,646001)。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獨特的代表性和傳承性,蘊藏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智慧[1]。2021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明確要求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貫穿國民教育始終,鼓勵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校園是非遺文化枝葉生長的新“棲息地”[2]。將非遺手工藝引入特殊教育學校,豐富聽障學生手工藝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實踐,形成多樣化、綜合化的傳承方式,對非遺文化進行創(chuàng)新和弘揚,具有較強的現(xiàn)實意義。本文以四川省瀘州市特殊教育學校(以下簡稱學校)聽障學生非遺手工藝課程為例,探討如何挖掘非遺手工藝獨特的育人價值與內涵,探索非遺手工藝課程的有效育人路徑,助力聽障學生精神成長和生命發(fā)展。
一、深入挖掘非遺手工藝的育人價值,確立課程目標
讓聽障學生在手工藝課程中接觸、了解、學習非遺文化,不僅可以引導他們感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更可以增強其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認同感。因此,深入挖掘非遺手工藝的育人價值,確立非遺手工藝課程的育人目標,就顯得非常重要。
(一)全面認識非遺手工藝的育人價值
一方面,學校從“以美立人”的角度來挖掘非遺手工藝的美學價值,帶領聽障學生充分認識制作工藝的智慧之美、材質選配的自然之美、古樸典雅的意蘊之美、圖案色彩的和諧之美、收放自如的結構之美。另一方面,學校從“五育”融合的角度探索非遺手工藝的育人價值,以美潤德,以美啟智,以美促勞,發(fā)揮協(xié)同育人的作用,促進聽障學生身心全面協(xié)調發(fā)展。
育人先育德,學校尤其重視非遺手工藝的德育價值。在非遺傳習的過程中,從“對己克制、對人感恩、對物珍惜、對事盡力”4個維度深入挖掘,滲透文化自信、工匠精神、行為習慣、涵養(yǎng)品格、社會責任等品德教育。同時,針對聽障學生身心特點與特殊需要,引導學生重建自我認同感,獲得成功感,點亮自信與智慧。
(二)確立非遺手工藝課程的育人目標
核心素養(yǎng)是課程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xiàn),是學生通過課程學習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學校遵循以人為本、挖潛促優(yōu)、循序漸進、系統(tǒng)規(guī)范、傳承與創(chuàng)新相結合的五大原則,圍繞審美感知、藝術表現(xiàn)、創(chuàng)意實踐、文化理解等核心素養(yǎng),設置非遺手工藝課程目標(見表1)。
二、精心選擇當?shù)胤沁z手工藝傳承項目,組織課程內容
(一)精選非遺手工藝項目
學校在遴選非遺手工藝項目時,重點考慮以下幾點:與學校育人目標一致,教學資源豐富,與聽障學生認知特點相符。精選的分水油紙傘、蝴蝶畫、烙畫、景泰藍等非遺手工藝項目均符合上述標準。以瀘州分水油紙傘為例,它是“中國民間傘藝的活化石”,具有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視覺審美價值,與課程“以美潤心”的育人理念和目標一致;有豐富的教學資源,當?shù)赜小皞憷铩薄盎顟B(tài)館”“博物館”等油紙傘文化場館,有一批非遺傳承基地和傳承人;聽障學生“眼明、心靜、手巧、志堅”,對工藝傳習充滿興趣。
(二)組織非遺手工藝課程內容
學校根據(jù)《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聚焦核心素養(yǎng),組織課程內容”[3]的指導意見,結合非遺手工藝課程目標,圍繞“欣賞與評述”“造型與表現(xiàn)”“設計與應用”“綜合與探索”設計教學內容。以任務驅動的方式組織課程內容,開發(fā)了“非遺之美——油紙傘”“非遺之美——蝴蝶畫”“非遺之美——剪紙”“非遺之美——烙畫”等課程,形成了相對完整的課程群。
(三)豐富非遺手工藝課程教學形式
非遺手工藝課程主要采用“作坊式”和“綜合實踐活動”等教學形式?!白鞣皇健笔窃诜略鷳B(tài)的非遺手工藝作坊教室里,采用以師帶徒的形式開展教學,每周4課時,組織四年級以上的聽障學生參加。學生按自身興趣特長,自主選擇參與項目,打破班級界限?!熬C合實踐活動”按教學主題進行設計,每月一次,每次4課時,采用小組獨立開展與大組聯(lián)合開展相結合、校內與校外相結合的方式實施教學。
三、積極探索非遺手工藝課程的育人路徑,優(yōu)化課程實施
非遺手工藝課程的精神內核是適性與揚長。非遺手工藝課程將非遺文化育人功能融于工藝傳承的教學實踐中,充分發(fā)掘聽障學生手工方面的優(yōu)勢潛能,習技與育德并重,讓聽障學生在每一節(jié)課、每一次學習活動中不斷地經歷、體驗、感悟非遺文化,漸進成長。
(一)打造真實學習情境,潛移默化中涵養(yǎng)文化自信
基于真實學習情境理念[4],學校重點建設了“分水油紙傘”“長江奇石彩繪”“蝴蝶畫”“布偶工藝”等4個手工藝作坊,嚴格按照相關手工藝作坊原樣進行設計裝飾,并結合學校教學需求予以優(yōu)化,為聽障學生提供最適宜的學習環(huán)境。
以“分水油紙傘”工坊為例,在環(huán)境創(chuàng)設方面,工坊外廊道頂面用油紙裝飾行走引導線,與廊道的兩組油紙傘文化墻相呼應。室內布置了覆蓋整個墻面的大型油紙傘燈箱圖,其余墻面布置了4組以聽障學生油紙傘學習實景為內容的掛畫,上空錯落懸掛著兩組不同型號的油紙傘。在功能分區(qū)方面,設置了操作區(qū)、展示區(qū)、售賣區(qū)、收納區(qū),配備了相應的設施,互不干擾,兼顧實用與美觀。
此外,在整個校園文化設計中,走廊、操場、路燈、功能室裝飾等無不凸顯非遺手工藝文化元素。在濃厚的非遺文化氛圍中,學生潛移默化地感受非遺手工藝之美,滋生主動參與傳承的自豪感、幸福感,增強民族文化自信。
(二)優(yōu)化課堂教學,工藝傳承中培養(yǎng)優(yōu)良品格
非遺手工藝的學習,不僅能讓聽障學生傳承技藝,更能培養(yǎng)其優(yōu)良品格。為了讓聽障學生將精益求精的非遺工匠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學校主要采取3條路徑:一是非遺大師進課堂,親身示范,傳遞質樸匠心;二是日常課堂教學重細節(jié),適時點撥,培養(yǎng)良好的行為習慣;三是工藝傳習為重心,加強練習,磨煉良好品格。
以蝴蝶畫為例,教師在傳授蝴蝶畫技能的同時,不忘適時滲透守時、專注、有序、節(jié)約等優(yōu)良品格教育,教導學生應怎樣根據(jù)蝴蝶翅膀的紋路顏色進行剪裁才最節(jié)約,蝶翅要分類、分色進行收納,創(chuàng)作時要安靜、專注等。當學生感到枯燥、懈怠時,教師教導學生要以非遺大師為榜樣,以傳承非遺文化為責任擔當,不畏困難,持之以恒。為了激勵學生更好地學習非遺手工藝,教師還開展積分獎勵活動。除了考核學生的工藝制作數(shù)量、質量外,還對學生的紀律、勞動、收納等提出考核要求,每月進行總結獎勵,引導學生關注自身行為,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此外,在守正創(chuàng)新的同時,滲透感恩教育。為表達自己的感恩之情、自強之心,聽障學生結合酒城公交元素創(chuàng)作蝴蝶畫《酒城公交美》,贈給免費接送他們參加各類活動的公交公司;創(chuàng)作蝴蝶畫《八一軍魂》,贈給火箭軍駐瀘部隊……學生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體會勞動的魅力,品嘗創(chuàng)作的喜悅,培養(yǎng)吃苦耐勞、追求卓越的品格。
(三)開展綜合實踐活動,主動參與中提升綜合素養(yǎng)
非遺手工藝課程從聽障學生的真實生活和發(fā)展需要出發(fā),在生活情境中發(fā)現(xiàn)問題,將其轉化為活動主題,設計“考察探究、職業(yè)體驗、設計制作、社會服務”4類綜合實踐活動,豐富課程形式,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養(yǎng)。
綜合實踐活動涵蓋主題說明、主題目標、主題結構、條件準備、主題實施等環(huán)節(jié),并涉及課時設計、學習任務單、學習評價表等。主題目標中呈現(xiàn)價值體認、人格塑造、問題解決、創(chuàng)意物化等要求,以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培養(yǎng)學生勇于探索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樂于合作、分享的積極生活態(tài)度。在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中,學生收集資料、主動探索、安全出行、獨立思考的意識有所增強,團結協(xié)作、創(chuàng)新實踐、積極溝通、多元表達等能力大幅提升。
(四)提供展能平臺,殘健交往中促進適宜融合
學校為聽障學生提供展能平臺,設計實施了一系列非遺手工藝融合交流活動,助力聽障學生與健聽學生正向交往和互融,引導聽障學生加強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感,建立自信心,提升社會適應能力。
一是在助殘日、兒童節(jié)等節(jié)日,組織學生在江陽公園、白塔廣場、百子圖廣場開展手工義賣活動。聽障學生自信展示非遺工藝品的制作過程,大膽進行作品推介。二是請聽障學生擔任工藝室小導游。小導游除了介紹作品材料和工藝外,還以作品名為內容向參觀者推廣國家通用手語。三是探索藝術融合。將油紙傘非遺傳承與舞蹈藝術相結合,編排以聾人刻苦學傘藝為主題的舞蹈《傘語悠悠》,在一次次的展演中進一步傳播非遺文化。四是開設非遺手工藝融合社團。通過融合教育合作學校、社區(qū)平臺、教育培訓機構招募融合伙伴,在節(jié)假日開課。聽障學生與健聽學生一起學習非遺手工藝,由聽障學生擔任教師的助教,并自然成為小組中的助學伙伴。
通過各類展能平臺,聽障學生傳播了非遺手工藝獨特的文化之美,豐富了社會交往經驗,自然地融入社會、服務社會。
四、充分彰顯非遺手工藝課程的育人成效,改革課程評價
評價是檢驗、提升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為了激勵和促進聽障學生發(fā)展,學校結合德育積分管理制度,在非遺手工藝課程教學中實施多元評價,采用多樣化的激勵方式,增強學生學習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動力和信心,展示非遺文化育人取得的豐碩成果。
(一)以賽促學,激勵評價
學校組織非遺手工藝技能競賽、作品競賽、“雙創(chuàng)”成果展示會、“非遺傳承我最美”短視頻征集等活動,為學生提供展示技藝的平臺,表彰優(yōu)秀學生;期末表彰會設置手工藝單項獎,評選“非遺傳承小能人”,激勵聽障學生參與傳承活動。
(二)立足素養(yǎng),綜合評價
在非遺手工藝課程教學實踐及融合活動中,不僅評價學生的工藝傳承技能水平、作品的精美程度,也對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進行評價,如語言表達能力、溝通交往能力、社會適應能力等,鼓勵學生大膽表達、多元表達,讓聽障學生超越語言障礙,變得自信陽光。
綜上所述,學校深入挖掘非遺手工藝的育人價值,堅持教育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相結合以及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相結合的原則,通過文化育人、課堂育人、活動育人、協(xié)同育人,促進聽障學生“知家鄉(xiāng)、愛故土、懂非遺、傳文化”,提升審美素養(yǎng),習得工匠精神,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磨煉出堅毅、自信、團結協(xié)作、不畏困難等良好品格,獲得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謝白楊,卿斐.傳統(tǒng)手工藝與非遺傳承藝術教育[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23(z1):217-219.
[2]李舒妤.非遺文化傳承的教育路徑研究[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23(3):191-195.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4]李秀,周夢桌.特殊教育學校環(huán)境創(chuàng)設與利用的個案研究——以A縣特殊教育學校為例[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19(7):119-127.
(責任編輯:黃春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