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課標背景下,“學練賽”一體化成為當前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的重要趨勢,有助于改變過去教師示范、學生模仿練習的教學模式,打造更具趣味性、實踐性、自主性的體育課堂。文章從新課標的角度出發(fā),分析
“學練賽”一體化的含義,并提出幾點小學體育與健康“學練賽”一體化教學的有效策略,旨在協(xié)調(diào)好學習、訓練與比賽之間的關系,優(yōu)化體育與健康課程結構,促進小學生體育綜合素質(zhì)的發(fā)展。
關鍵詞:小學體育與健康;新課標;“學練賽”一體化
中圖分類號:G40-013.9"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4)07-0022-03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
(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提出了“教會、勤練、常賽”
的要求,小學體育與健康教師要將知識學習、技術訓練與比賽活動有效結合起來,提升體育與健康教學的質(zhì)量,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zhì)與運動能力。構建“學練賽”一體化的教學模式,有助于落實《課程標準》的相關要求,豐富體育與健康課堂的活動形式,促進學生運動能力與身體素質(zhì)的發(fā)展。因此,小學體育與健康教師要明確“學練賽”一體化的內(nèi)涵,將其融入體育與健康教學過程,通過巧妙的教學設計與活動組織,達到以練促學、以賽促練的效果,從而推動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目標的高質(zhì)量達成。
一、小學體育與健康“學練賽”一體化的含義
“學練賽”一體化教學模式包括學生的學習、技能訓練和體育競賽活動三個部分,但并不是三方的簡單組合,而是在充分考慮課程目標、內(nèi)容和學生身
心發(fā)展特點的基礎上,由三方融合而成的課程教學模式[1]。體育與健康教師要深入挖掘“學練賽”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促使三者在體育教學過程中緊密融合,相輔相成,使學生形成豐富的身心體驗,增強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教學效果,提高學習與訓練的有效性,并精心設計體育競賽活動,讓學生在真實的比賽情境中進一步鍛煉身體素質(zhì),提升體育綜合運動能力,能夠熟練自如地運用所學的運動技術??傊皩W練賽”一體化就是要實現(xiàn)三者的優(yōu)化與融合,發(fā)揮不同教育環(huán)節(jié)的互促作用,讓學生“學”得輕松、“練”得高效、“賽”
得有趣[2]。
二、小學體育與健康“學練賽”一體化教學策略
(一)構建教學情境,學習理論知識
理論知識的學習是體育與健康教學的第一步[3]。如果學生不明白各項運動技術背后的知識原理,在練習的時候就容易出現(xiàn)動作僵化、發(fā)力不當?shù)葐栴}。有效的理論知識教學,是學生規(guī)范、準確完成各項體育技術動作的重要前提。《課程標準》指出,要從“以知識與技能為本”向“以學生發(fā)展為本”轉(zhuǎn)變。因此,
在體育與健康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關注自身的講解與示范,還要細心觀察學生的學習情況,將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小學體育與健康教師要堅持以學生的發(fā)展為導向,根據(jù)學生身體素質(zhì)、學習基礎、認知能力,選擇合理有效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準確清晰地理解體育的相關知識概念與技術動作。
為了深化學生對體育與健康理論知識的認識,體育與健康教師可以先在多媒體教室組織教學活動,運用多媒體設備播放相關的技術動作演示視頻,學生可以進入直觀形象的教學情境,清晰完整地看到體育技術動作的過程。同時,教師還可以運用放大、慢放等功能,讓學生詳細地觀察技術動作的要點。在多媒體演示過程中,體育與健康教師也要適當?shù)丶尤胍恍┱Z言講解,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體育技術動作的知識原理和注意事項,并且時刻關注學生的狀態(tài),推動教與學的融合,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探究、討論等多種方式,
掌握體育技術的要領。
以“挺身跳遠”一課為例,許多小學生難以理解
“挺身”的概念,不知道應該怎樣完成這一動作。體育與健康教師在演示該動作時,通常也只能一氣呵成,示范的過程很快,學生不易觀察清楚。對此,體育與健康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將挺身跳遠的動作過程以視頻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利用慢速播放的功能,讓學生詳細地看到運動者在挺身跳遠過程中的姿勢變化,并結合動作分解示意圖,對挺身跳遠的動作進行分步講解:運動員在起跳后,起跳腿在體后形成騰空步;在騰空過程的大約三分之一處,擺動腿部,帶動髖關節(jié)向前送出;當?shù)搅蓑v空過程的三分之二處時,要收緊腹部,兩腿屈膝上收,上體前傾,準備落地。演示結束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復述動作過程,或者帶領學生到操場上練習,以深化學生對相關知識與技術的理解,并根據(jù)學生的表現(xiàn)評估教學活動的成效。這種方式可以強化學生學習效果,使學生在腦海中形成清晰的動作概念,為后續(xù)的練習和比賽做好鋪墊。
(二)創(chuàng)建合作小組,加強技能訓練
良好的訓練氛圍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更專注地投入體育訓練活動[4]。相比個體單獨訓練,小組訓練活動有更強的互動性和趣味性,可以發(fā)揮學生之間的互助作用,即便是一些對體育與健康學習興趣較低或者缺乏信心的學生,也能夠在其他學生的鼓勵和幫助下積極參與進來。同時,體育與健康教師可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水平進行分組,將學優(yōu)生、中等生、學困生按照一定的比例進行組合,鼓勵學生之間相互監(jiān)督、相互幫助,不斷提高學生的體育技能動作水平。由于學生較多,教師難以觀察到每個學生的訓練情況,也無法逐個對學生進行詳細指導。因此,對于一些簡單的問題,學生可以向同組的其他學生請教。在小組技能訓練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巡視和指導,了解學生在訓練過程中的困難和不足,針對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進行集中講解,以提升體育技能訓練的有效性。
在小組合作訓練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訓練氛圍的營造,確保訓練活動規(guī)范有效推進。例如,在練習蛙跳時,許多學生認為訓練過程枯燥,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偏低。對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訓練場地想象成河面,將跳躍點想象成荷葉,設計出青蛙跳荷葉過河的訓練場景。同組的學生可以列成一排,依次進行練習。在一組學生進行蛙跳練習時,其他小組成員要注意觀察,相互學習,相互指正。這樣不僅能使訓練過程更生動有趣,也能讓重復性的練習變成有目標、有交流的集體活動。又如,在教學籃球時,考慮到該項運動涉及的技術動作較多,教師可將學生每5人分為一組,為每個小組劃分場地,分配器材,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訓練,要求學生在練習籃球技能的過程中逐漸發(fā)現(xiàn)自己的特長,找到籃球運動中最適合自己的位置。這種小組訓練方式更符合籃球運動的特點,也有助于促進學生的個性發(fā)展。
(三)抓住練習重點,鍛煉運動能力
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中包含的項目較多,相關的技術動作也比較豐富。因此,體育與健康教師要根據(jù)課程目標,抓住練習的重點,思考哪些內(nèi)容是需要學生重點掌握的,哪些內(nèi)容只需要學生理解,構建層次分明、重點突出的體育訓練內(nèi)容體系,合理分配體育與健康課堂的時間,通過合理有效的訓練活動,促進學生體育運動能力的發(fā)展[5]。
以體操教學為例,課堂教學目標如下:掌握正確的姿勢動作,把握體操運動過程的節(jié)奏感,在不斷鍛煉的過程中增強學生的體質(zhì),提升身體健康水平。教師可根據(jù)這一目標,將體操課教學的重點放在動作與節(jié)奏兩個方面:一是要通過自身示范、多媒體演示、技能訓練等方式,讓學生掌握正確的體操姿勢動作,盡可能做到規(guī)范標準;二是要讓學生掌握體操運動的節(jié)奏,可通過拍掌、打手勢、播放音樂或口令指揮等多種方式,使學生逐漸熟悉體操運動的節(jié)奏,知道哪些動作要放緩,哪些動作需要稍微停頓。這樣不僅能提升體操運動的美觀性,也有助于保證學生運動過程的安全,防止由于動作節(jié)奏不當出現(xiàn)身體失衡、拉傷等情況。在練習過程中,教師應遵循由慢到快、循序漸進的原則,先讓學生通過緩慢的分解式訓練記住體操的基本動作和步驟,然后逐漸提升練習的速度,將所有的動作連貫起來。
又如,在教學“投擲”動作時,上下肢的協(xié)調(diào)性是練習重點之一,如果上下肢不協(xié)調(diào),不僅會影響投擲效果,還容易受傷。因此,教師要圍繞這一點設計練習活動,可先讓學生觀察教師的示范動作,理解教師的發(fā)力過程,重點把握轉(zhuǎn)體、蹬地、揮臂三個要點。然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空手練習,兩人為一組,觀察對方的動作是否標準,并提出建議,使學生逐漸掌握正確的技術動作。最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投球練習活動。
(四)設計體育游戲,增強訓練效果
《課程標準》提出,要讓學生在安全的環(huán)境中玩耍和運動,能夠與生疏的同伴一起參加體育活動和玩耍。由此可見,《課程標準》十分注重“寓教于樂”
的理念。體育游戲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使他們在玩的過程中提升運動能力和身體素質(zhì)。體育與健康教師可設計一些游戲活動,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體育游戲活動中,實現(xiàn)身心健康發(fā)展,增強體育訓練的效果。
以長跑為例,長跑運動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心肺功能,促進血液循環(huán),提高身體素質(zhì)和免疫力,培養(yǎng)學生堅定的意志。然而,長跑運動在學生群體中的受歡迎度并不高,許多學生認為長跑運動單調(diào)、吃力。對此,小學體育與健康教師可設計一些跑步類的體育游戲,以“報數(shù)成團”的游戲為例,教師可以讓學生繞操場慢跑,然后隨機喊出某個數(shù)字,在聽到教師喊出的數(shù)字后,學生要迅速地與其他學生抱成團,人數(shù)要和教師所說的數(shù)字相同,未達成抱團要求的學生會被淘汰,最后對獲勝的學生進行獎勵。小學體育與健康教師可借助游戲活動,增強跑步訓練的趣味性,促進師生之間的互動,讓師生在共同游戲的過程中形成和諧友好的關系,使學生產(chǎn)生愉悅的身心體驗,增強體育訓練的效果。此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自主開展體育游戲活動,將課內(nèi)外練習結合起來,進一步提高教學質(zhì)量。
(五)開展比賽活動,提高綜合素質(zhì)
體育比賽活動可以為學生提供展示學習成果的舞臺,也能夠提高他們的體育綜合素質(zhì),是許多學生喜愛的教學形式。體育與健康教師要適時地組織一些比賽活動,營造出富有趣味性、競爭性的比賽環(huán)境,讓學生在真實的比賽情境中感受體育運動緊張刺激的氛圍,形成高漲的體育學習熱情。
以足球教學為例,教師可通過講解、演示、技能訓練等方式,使學生掌握足球運動的基本技術和規(guī)則,然后組織學生開展比賽活動。學生可自主結成運動小隊,在內(nèi)部做好分工。在計劃開展比賽活動時,教師要提前一周左右告知學生,以便學生為比賽做好充分的準備。教師可根據(jù)學生的運動能力水平選擇比賽的規(guī)模和形式。在學生剛剛掌握足球運動技術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開展5人一組的小型比賽,讓學生初步感受比賽的規(guī)則、環(huán)境和過程。當學生能夠較為熟練地運用足球運動技術之后,教師可以組織大規(guī)模的比賽,創(chuàng)設真實的比賽情境。在比賽過程中,教師要扮演裁判的角色,對學生的技術水平、運動能力、身體素質(zhì)、體育精神等多方面進行評價。對于獲勝的小組,教師要予以一定的獎勵和表揚,對于落敗的小組,教師也要進行寬慰和激勵,鼓勵他們加強訓練,進一步提升運動水平。由于體育與健康課時有限,難以為比賽活動留出太多的時間,所以教師要突破課堂限制,將目光放到課外,如利用課后服務時間組織學生開展籃球比賽、乒乓球比賽、羽毛球比賽等活動,這能夠鍛煉學生的運動能力,幫助學生釋放一天的學習壓力。此外,教師還可以圍繞不同的體育運動項目,指導學生成立興趣小組或社團,鼓勵學生自主開展比賽活動,讓體育比賽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運動習慣,督促學生“常練”“常賽”,促進學生體育素養(yǎng)的持續(xù)發(fā)展。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學練賽”一體化是落實《課程標準》的有效途徑,是當前體育與健康教育改革的重要趨勢。教師要深入理解“學練賽”一體化的含義,精心設計教學活動,通過自身示范、多媒體演示、詳細講解等多種方式,抓好“學”的首要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掌握技術動作的原理、要領和步驟,并通過小組合作、體育游戲等訓練方法,提升學生的運動技術水平,通過開展比賽活動的方式,引導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術,展示自身學習與訓練的成果,構建“學練賽”
一體化教學模式,打造規(guī)范、高效、有趣的體育與健康課堂。
參考文獻
呂超.構建小學體育“自主學練”教學模式的認識與實踐[J].新課程,2022(1):165.
尹江.小學體育“學練評一體”的思考與實踐[J].江西教育,2021(36):82-83.
黃斌.“學、練、賽”對小學體育課堂教學的啟示[J].華人時刊(校長),2021(12):68-69.
鄒美文.“樂練賽”理念下小學體育教學的實踐策略[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1(11):178-180.
王濟強.用“學、練、賽、評”提升小學體育課堂[J].新體育,2021(18):98-100.
作者簡介:劉林(1992.10-),女,江蘇南京人,
任教于南京市太陽城小學,一級教師,本科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