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公選課“海洋科學導論”是大學本科生接觸海洋知識的入門課程,其通過對海洋知識的普及教育,增強大學生海洋意識,是我國實施海洋強國戰(zhàn)略的重要支撐。文章結合一線教學經(jīng)驗,提出動態(tài)整合優(yōu)化教學內(nèi)容、改進教學方法、提升教學藝術等多項具體措施,對相關公選課程的教學具有借鑒和現(xiàn)實指導意義。
關鍵詞 涉海類高等院校;公選課;海洋科學導論;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6400/j.cnki.kjdk.2024.6.004
Teaching Design and Discussion on College Public Elective Course Involving Seas
——Take \"An Introduction to Marine Science\" as an Example
XIAO Jun1, ZHU Bei2, LIU Zhanhong1
(1. College of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Hubei 430074;
2. Department of Journal Publication,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Hubei 430074)
Abstract The public elective course \"An Introduction to Marine Science\" is an introductory course for undergraduates to get in touch with marine knowledge. In ocean-related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the universal education about marine knowledge can enhance ocean consciousness of undergraduates effectively, which is the important support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China's Maritime Power Strategy. Based on the personal teaching experience, various specific measures such as the dynamic integr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teaching content, modific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art are suggested in this paper, which should be significant and available for relevant public elective courses.
Keywords ocean-related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public elective course; an introduction to marine science; teaching reform
海洋面積約占地球表面積的70.8%,隨著陸地資源的減少,人類對海洋資源的依賴日益增大。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海洋是解決當代“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三大難題的重要途徑,已逐漸成為決定我國經(jīng)濟實力和政治地位的重要因素[1]。因此,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設海洋強國”的戰(zhàn)略目標,緊接著黨的十九大又進一步強調了“堅持陸海統(tǒng)籌,加快建設海洋強國”的戰(zhàn)略部署。興海強國,必先強教。我國要實現(xiàn)從海洋大國到海洋強國的跨越式發(fā)展,關鍵靠人才,基礎在教育,需要我們在全國范圍內(nèi)大力發(fā)展和普及海洋教育,造就結構合理、素質優(yōu)良的專業(yè)人才隊伍[2]。在這種背景下,以認識海洋、研究海洋、開發(fā)和利用海洋為主要目標的海洋科學成為未來最具前途的學科之一。
1 "公選課設置的教育背景與教學安排
高等學校作為人才培養(yǎng)的主要場所和前沿基地,必須滿足國家和社會對海洋科學人才的迫切需求。目前,我國海洋學科建設快速發(fā)展,涉海類高校逐漸增多,數(shù)量已超過65所,其中以“海洋”命名的本科院校8所(如中國海洋大學、上海海洋大學等)、??圃盒?所(如廈門海洋職業(yè)技術學院、威海海洋職業(yè)學院等),其他涉海類專業(yè)高校逾50所(如廈門大學、同濟大學、中山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天津大學、河海大學等)。因此,在涉海類高校面向全校學生開設“海洋科學導論”的公共選修課(以下簡稱“公選課”)必要且必須,可以引導與帶動更多的學生關注海洋、了解海洋、研究海洋、愛護海洋,為海洋科學的未來研究儲備人才。
“海洋科學導論”(Introduction to Oceanography)公選課是大學本科生接觸海洋知識的入門課程。以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為例,其安排在每學年的第一學期,總學時數(shù)24學時。教學內(nèi)容包括海與洋的定義與分布、海水的物理化學性質、海水的運動方式(主要包括海洋波動、海洋潮汐與海洋環(huán)流)、海洋生物、海氣相互作用、海洋資源與環(huán)境等,即介紹與海洋相關的基本知識、基礎理論、觀測手段、研究方法、主要成果及其最新進展。
選修“海洋科學導論”的學生人數(shù)眾多,幾乎涉及學校所有的專業(yè),其知識背景參差不齊、差異顯著,接受程度高低不等。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怎樣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這些問題值得任課教師深入思考與探討。
2 "教學思考與實踐
考慮到海洋科學本身的復雜性及公選課課時更少、學生整體專業(yè)知識更弱等特殊性,需要對“海洋科學導論”課程整個教學過程進行精心組織,并根據(jù)實際情況做出相應調整或改革。
2.1 "教學內(nèi)容的動態(tài)整合優(yōu)化,強調物理海洋學的重要性
海洋科學覆蓋面廣、綜合性強,教學內(nèi)容繁多,在有限的課時內(nèi)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須整合優(yōu)化、有所側重。首先教師要吃透教材、深刻理解海洋科學的內(nèi)涵。考慮到“海洋是由海水和它的邊界所組成,其所有物理、化學、生物、地質等過程均是通過海水運動而相互影響與相互作用”的客觀事實,以研究海水運動為主要內(nèi)容的物理海洋學成為聯(lián)系海洋各學科的橋梁與紐帶。因此,“海洋科學導論”的教學需強調以物理海洋學為中心,并有機結合海洋化學、海洋地質、海洋生物等學科相關內(nèi)容,以使學生較全面地認識海洋[3]。在此基礎上,明確劃分出核心內(nèi)容、重點內(nèi)容和次要內(nèi)容。其中,核心內(nèi)容是學生必須要牢固掌握的,應該精細講解、反復強調,如海底科學(尤其是海和洋的劃分、海底地形、海洋的形成演化)、海洋環(huán)流、海水波動和潮汐等;重點內(nèi)容是學生需要透徹理解的,應該深入解析、實例說明,如海水的物理性質和化學組成、大氣和海洋、海洋中的聲光傳播、海洋資源等;次要內(nèi)容則以了解為主,只需點到即止、略微論述,如海洋生物、衛(wèi)星海洋遙感、海洋環(huán)境等。當然,上述內(nèi)容在課堂上受重視的程度并不是絕對的,可隨任課教師的知識背景以及每年學生課堂問卷的調查結果進行動態(tài)調整。與此同時,有些教學內(nèi)容之間的聯(lián)系更為緊密,可以加以合并,如海水的物化性質可融入各對應章節(jié),又如海洋生物(本身也是一種資源)、海洋資源、海洋環(huán)境(其破壞和污染主要來自資源的開發(fā)利用)的綜合。此外,以專題講座的形式適時引進海洋科學領域國內(nèi)外的最新研究進展(如天然氣水合物、海底熱液硫化物、綜合大洋鉆探計劃IODP、大洋中脊計劃InterRidge、海底觀測系統(tǒng)UOS、國際海洋生物普查計劃CoML等)也相當重要,是課本內(nèi)容的有益補充,有助于開闊學生視野。
2.2 "改進教學方法,提升教學藝術
一般而言,選修“海洋科學導論”的絕大多數(shù)學生都對海洋科學抱有一定的興趣,均具備初步的學習動機,保持并促進這種學習熱情是提高最終教學效果的關鍵。前人多提倡采用多媒體等現(xiàn)代教學技術、多位教師分工合作等教學改革舉措,這里不再一一贅述[4-7]。本文主要強調如下三點:
①第一堂課至關重要?!傲己玫拈_端是成功的一半”蘊涵了樸素而豐富的科學道理,其對于“海洋科學導論”公選課的教學尤為適用。第一堂課的安排是否足夠有吸引力,對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教學效果、奠定教師威望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目前,主要采取兩種模式進行。一是以英國廣播公司(BBC)在2008年度制作出品的高清紀錄片《地球的力量》的播放為主體。這個節(jié)目以通俗易懂的語言、生動形象的實例指出海洋的演化、海洋對地球的重要作用、常見的海洋現(xiàn)象及其成因機制,包括洶涌的波浪(含海蝕作用)、巨大的潮汐、獨特的大洋環(huán)流、豐富的海洋生物以及全球“溫室效應”暖化(即“厄爾尼諾”)將帶來的危險。二是以科普講座的形式向學生介紹其聽說過或比較熟悉的海洋現(xiàn)象,并適當加以解釋和拓展,如波浪、潮汐、大洋環(huán)流、海洋與氣候、海洋與資源、海洋與軍事及國家權益、領土劃界等。實踐表明,這兩種方法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兼顧了學習中的知識性與趣味性,其中以第一種更為理想,不僅激發(fā)了學生進一步學習的興趣,而且還為后繼教學奠定了扎實的基礎,有助于學生加強對知識的理解。
②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加強師生的交流互動。相較于傳統(tǒng)教學觀,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處于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地位,應利用多種學習環(huán)境要素,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新精神,實現(xiàn)有效地構建當前所學知識體系之目的[8]?!昂Q罂茖W導論”公選課同樣倡導這種學生主動學習與教師引導相結合的互動式教學過程[9]??梢酝ㄟ^以下三種方式逐步達到這一目標。一是在課堂上教師通過對生活中有關海洋常識的回憶以引導、啟發(fā)學生,提高其互動的動力,例如海洋和陸地溫度變化的差異、海岸類型、潮汐現(xiàn)象、漁場分布等。二是分組討論課本中一些描述性的內(nèi)容或現(xiàn)實生活中與海洋息息相關的一些現(xiàn)象,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先自主學習,然后形成小組一致意見再由代表公開闡述觀點,其他同學可以提問或給出建議,同時教師加以提示和評點。通過討論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認知、獨立思考和口頭表達能力,引導其掌握學科的基本知識和研究方法,如海水的物理和化學特性如何?又如海洋污染的類型及其影響等。三是布置部分自學內(nèi)容,如讓學生調研海洋科學各分支學科的國內(nèi)外研究現(xiàn)狀、最新研究進展、未來發(fā)展趨勢等,完成調研報告。期間師生可以通過手機、電子郵件、相應網(wǎng)絡教學平臺進行互動,學生提出疑問,教師給出建議和意見,其成果報告在課程期末總成績中占有一定比例。值得注意的是,這三種方式都需要注意教學過程中學生自主學習熱情的維持,而合理提問、巧妙設疑、鼓勵表揚、傳授學習方法等都是不錯的嘗試。
③多種教學方法的綜合。“海洋科學導論”公選課要取得良好效果,還需要根據(jù)不同的內(nèi)容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一是對比式教學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將相近或相似的教學內(nèi)容進行歸納和比較,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二者或多者之間的共性和個性[10],例如海和洋的區(qū)別?海色與水色的不同?聲波的波導傳播與反波導傳播的差異等。二是聯(lián)系教學法。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有意識地將學生學習或接觸過的知識和現(xiàn)象與即將開展學習的教學內(nèi)容進行歸類聯(lián)系。這些內(nèi)容往往為同一類型或是互為影響關系,如海洋波動、潮汐、聲光傳播、大氣和海洋等內(nèi)容在授課過程中都會涉及前期所學的高等數(shù)學、物理、化學等方面的基礎知識。三是問題驅動式教學法。這一教學法強調學生的學習活動與具體問題的有效結合,應把具體問題作為教學的出發(fā)點,誘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較快進入解決問題的思考狀態(tài),利用問題形成認知沖突,使學生了解其與特定學習目標之間的距離,通過問題促使學生反思相應的學習過程,從而維持“有效學習”的積極心態(tài),讓學生的學習步入良性循環(huán)狀態(tài)。例如衛(wèi)星海洋遙感傳感器類型及其主要應用有哪些?深海研究最新進展如何?這些問題雖然學生都有所了解,但其答案則需要他們進行進一步的自主學習、調研、實際操作、討論、探究,甚至團隊合作才能很好地獲取。
總之,“海洋科學導論”公選課具有很好的基礎性和普適性,既能使學生對海洋科學有系統(tǒng)的了解,又能培養(yǎng)學生對海洋科學的興趣,是高等院校公選課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通訊作者:朱蓓
基金項目:2021年度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校級本科教學改革研安立項項目“海洋科學專業(yè)《海洋調查技術與方法》實踐教學研究與探索”(2021A43);2021年度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海洋學院院級第四批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立項項目;2009年度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校級教學研究立項項目“海洋科學本科生專業(yè)實踐教學體系探索”(2009A17)。
參考文獻
[1] 馮士筰,李鳳岐,李少菁.海洋科學導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 王琪,王璇.我國海洋教育在海洋人才培養(yǎng)中的不足及對策[J].科學和管理,2011(3):62-68.
[3] 肖軍,朱蓓,林衛(wèi)兵,等.“海洋學基礎”課程教學法探討[J].淮海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9(10):83-84.
[4] 周東升,方念喬.公共選修課《海洋科學導論》的教學改革研究[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07(22):102-103.
[5] 繆莉,董昆明,周曉見,等.高等學校開設《海洋科學導論》公選課的民必要性和教學初探[J].教育教學論壇,2015(50):165-166.
[6] 胡桂坤,張青田.海洋科學導論課程教學的經(jīng)驗與體會[J].中國輕工教育,2005(2):51-51.
[7] 孔令民,湯云峰,覃柳懷,等.海洋類高校公選課改革和教學管理探討[J].管理觀察,2004,16(6):160-161.
[8] 嚴云芬.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綜述[J].當代教育論壇,2005(8):35-36.
[9] 陳犖,譚潔,熊偉.基于建構主義的問題驅動式教學法探索[J].當代教育論壇,2010(9):59-61.
[10] 黃莉,潘雪.對比式教學法在化工原理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2(16):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