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學者馬建忠是一位有深厚國學基礎且長期受西方文化熏陶的漢語語法學家,他撰寫的《馬氏文通》(以下簡稱《文通》)是近代中國首部成系統(tǒng)的語法著作。馬建忠同時又是一位外交家,他立足于印歐語法框架,在吸納和批判清代訓詁學關于文言虛詞及文言句式論述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性地構建了漢語語法框架,系統(tǒng)論述了自己關于語法的見解,并搭建了中西方語法溝通的橋梁。本文旨在通過闡述《文通》的內容及貢獻,總結其對當代中學語文教學的啟示。
我國漢語的歷史悠久,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雖然直到封建社會末期都沒有建立起系統(tǒng)的語法科學,但事實上,語法長期滲透在漢語實踐中,人們對語法也有特殊的感受。譬如,在經傳釋詞的過程中,古人對句子結構、語序、虛詞、實詞、動詞等內容都有論及。馬建忠在總結前人探索成果的基礎上,參照西方語法理論,完成了《文通》一書。全書結構完備、內容豐富,分為上下兩冊,共計十卷,主要包括“正名”“字類”“句讀”三個方面的內容。馬建忠以自己掌握的拉丁文法知識來研究漢語典籍蘊含的語言規(guī)律,從而成就了中國首部語法學著作。其主要貢獻可以歸納為如下幾個方面。
一是進行詳細的字類劃分。《文通》有述:“構文之道,不外虛實兩字。實字其體骨,虛字其神情也。而經傳中實字易訓,虛字難釋?!瘪R建忠重點強調了字類劃分對語法的重要性,基于語法角度將漢語的字類劃分為實字和虛字兩類,并指出兩類字不同的作用??v觀《文通》全書,作者針對字類作了重要的界說,這對后世的語言研究有重要影響。馬建忠將實字分為“名字”“代字”“動字”“靜字”“狀字”五類,將虛字分為“介字”“連字”“助字”“嘆字”四類,并在這些類別下面又細分了更多字類??梢?,《文通》中創(chuàng)建的漢語詞類系統(tǒng)包含的內容已經非常完備,其關于字類的闡述很好地把握住了漢語的特點。
二是關于句讀的開創(chuàng)性研究。在漢語句子中,“句”是指語意相對完整的一段,而“讀”則是指還未表達完意思且能停頓的更小一段。從《文通》中關于句讀的論述來看,作者將句讀置于更高的地位,我們甚至可以將句讀理論視作整本書的核心。作者的主要目的就是揭示句讀的“奧秘”所在。從漢語表達來看,要將各個分散的字、詞組成語句,才能夠表達人的思想內容。語言要成為表達意思的工具,除了將詞語鏈接成語句外,還要使不同的概念按照相應的邏輯關系聯(lián)系起來,使彼此之間具有關聯(lián)性。因為句法通過句讀來體現(xiàn),而語言學研究的核心集中在句法、語義、語用三個方面,所以《文通》用了大量篇幅論述句讀。
三是系統(tǒng)揭示了語法研究的規(guī)律。馬建忠撰寫《文通》的主要動機在于探索自有文字以來還沒有解決的語言方面的“奧秘”,即深不可見的語法研究規(guī)律,因而《文通》在整個語法史上作出了篳路藍縷的開創(chuàng)之功。馬建忠認為語法并不神秘且有規(guī)律可循,因而語法知識的學習也是有規(guī)律的,《文通》所講的語法知識都是“可授受”的。他在《文通》的序中明確提出要采用歸納演繹的方法來研究語法,并借鑒西方語法學的研究方法,總結歸納了漢語語法的規(guī)律。這些規(guī)律都在《文通》中有所體現(xiàn),并在此基礎上開辟了向西方學習的語法學新道路。
一是要樹立“語法有用”的意識?!段耐ā返膯柺?,意味著漢語語法體系已經建立,不僅能夠解釋漢語語法事實,更重要的是使人們的語法意識得到了強化。隨著漢語語法的神秘面紗被揭開,人們對漢語語法也有了更系統(tǒng)、全面的認識。啟功先生曾在《漢語現(xiàn)象論叢》中講述語法的價值,他講道:“那些一讀就感覺非常別扭的句子……在講課中遇到這種情況,我就用語法知識向學生解釋,不僅學生聽懂了,我自己也提升了,所以我始終相信語法知識是真有用的?!睂τ诋敶袑W語文教師來說,在教學中不能弱化語法教學,更不能丟棄語法,而要樹立“語法有用”的意識,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語法知識。
二是傳授語法知識而不盲從語法?!段耐ā返某霈F(xiàn),是人們理性認識語言領域客觀存在的規(guī)律的具體體現(xiàn)。這一認識的改變,是質的飛躍的過程,而這種認識又能反作用于語言實踐,使感性的語言交際上升為理性的語言交際。但要意識到,理性認識不能脫離感性認識,二者各具優(yōu)勢,只有相互作用,才能發(fā)揮更大的價值。漢語本身就更強調語感的培養(yǎng),如果中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過分強調語法而忽視語感,則無異于緣木求魚??梢姡處熂炔荒苊恼Z法的價值,又不能輕視語法教學,而是要結合課標、教材關于語法教學的相關要求,以及學生的學情,將語法知識合理滲透于中學語文教學。
三是引導學生總結語法規(guī)律。《文通》的后序中講道:“西文有一定之規(guī)矩,學者可循序漸進而知所止境,華文經籍雖亦有規(guī)矩隱寓其中,特無有為之比擬而揭示之。遂使結繩而后,積四千余載之智慧才力,無不一一消磨于所以載道所以明理之文,而道無由載,理不暇明?!边@段話充分表明:海量的典籍中蘊含了大量的“規(guī)矩”,但因為長期不重視從經典中揭示規(guī)律,導致祖先的智慧結晶被消磨掉。因此,教師除了重視語法教學,更要善于總結語法規(guī)律,通過舉一反三,幫助學生理解并掌握語法知識。中學語文教學的關鍵并不在于教不教語法知識,而在于講授什么樣的知識以及采用什么方法講授知識。在以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為主的時代,中學語文教學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這也是培養(yǎng)學生其他素養(yǎng)的基礎所在,而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總結漢語語法的規(guī)律,最終達到順利運用語法知識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