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紅色地質文化展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時期為國防建設和軍工建設所作出的重大貢獻,反映了核地質人積極投身核地質事業(yè)的理想信念、科技報國精神,是紅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紅色地質文化對高校立德樹人工作具有重要價值,為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提供思想引領,為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青年厚植愛國情懷。因此,要通過課堂育人、實踐育人和網絡育人三條路徑探究紅色地質文化融入高校立德樹人的具體路徑。
關鍵詞:紅色地質文化;立德樹人;高等教育
紅色地質文化是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和改革開放以來,在中國核地質事業(yè)的發(fā)展背景下形成的,展現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為國防建設和軍工建設所作出的重大貢獻,反映核地質人積極投身核事業(yè)的理想信念、科研精神,并以各種展覽館、科普基地、文化活動來承載這一史實的文化綜合體,具有豐富的內涵和強大的革命精神。紅色地質文化作為紅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向人民群眾展現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描繪為追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艱苦歲月。紅色地質文化中展現的先進事跡和高尚精神,具有強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使受教育者接受靈魂洗禮,轉化為堅定理想并投身實踐。精準把握紅色地質文化與高校立德樹人的有機融合,對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具有深遠影響。
紅色地質文化的主體內涵及精神實質
1.紅色地質文化的主體內涵
紅色地質文化既從屬于紅色文化,也是地質文化的延伸,可以從兩方面剖析其內涵。一方面,紅色文化指的是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領導中國人民經過長期的革命戰(zhàn)爭、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大潮洗禮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反映中國共產黨和最廣大勞動人民的理想、信念、道德、價值,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以多樣化的文化方式傳承、記載、歌頌和承載這一歷史過程和現實的文化綜合體。另一方面,地質文化是指地質工作者在地質科學探索與發(fā)現中所取得的地質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總和,包括具有地質行業(yè)特色的價值理念、職業(yè)道德以及相應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精神追求、職業(yè)習慣等?;诖耍t色地質文化成為一個復合概念,進一步對紅色文化和地質文化進行延伸。
2.紅色地質文化的精神實質
中國核地質事業(yè)的發(fā)展孕育了偉大的紅色地質文化,而紅色地質文化精神則是紅色地質文化的鮮活體現,是紅色地質文化發(fā)展過程中凝結而成的。其中,包括“事業(yè)高于一切,責任重于一切,嚴細融入一切,進取成就一切”的核工業(yè)精神;“不畏艱難,敢為人先,敢于奉獻,勇于勝利”的下莊精神等。這些內涵豐富的紅色地質文化精神,是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于登攀的“兩彈一星”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偉大時代呼喚偉大精神,崇高事業(yè)需要榜樣引領。這些紅色精神薪火相承、交相輝映,具有跨越時空的永恒價值和蓬勃生命力。
紅色地質文化在高校立德樹人中的價值意蘊
紅色地質文化能夠把愛國主義和為人民生活不懈奮斗的理想信念融入青年的實際行動中,自覺地融入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具有豐富的價值意義。
1.為培養(yǎng)擔當大任的時代新人提供思想引領
紅色地質文化是科技工作者們舍身報國的愛國情懷和求真務實的科研作風的真實寫照,能夠融入高校立德樹人的實踐當中,向學生展現老一輩核地質人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懷揣崇高的理想信念,新時代青年能夠從中汲取力量,激發(fā)對革命先輩的仰慕之情,自覺肩負起紅色文化傳承與弘揚的重擔。紅色地質文化發(fā)端于奮發(fā)圖強的困難年代,發(fā)展于趕超爭先的改革時期,尤其是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涌現出一大批堅忍執(zhí)著、匠心鉆研的科技工作者,他們響應祖國的召喚,來到偏遠的鄉(xiāng)村,積極投身于核地質事業(yè),在平凡的工作中創(chuàng)造著非凡的成績。這些事跡和精神能夠成為高校教育教學中優(yōu)質的文化教育資源,激發(fā)新時代大學生的使命擔當。
2.為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青年厚植愛國情懷
紅色地質文化凝結著科技工作者們?yōu)楹葱l(wèi)國家主權安全而勇于探索、不懈奮斗的艱苦時光,飽含深厚的家國情懷。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中國的核地質事業(yè)涌現出了許多勞動模范和建設英雄,他們以高漲的科研熱情和艱苦奮斗姿態(tài),為我國的國防建設默默奉獻。在高校立德樹人的過程中宣傳紅色地質文化,能夠生動詮釋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革命先輩的英雄事跡、理想信念、愛國情懷,為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tǒng)教育提供了生動教材。高校以立德樹人為導向,充分發(fā)揮紅色地質文化對大學生在價值構建、思維方式方面的導向作用,才能使大學生在“拔節(jié)孕穗期”將國家和民族利益與自身發(fā)展相結合,深入了解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核事業(yè)發(fā)揮的巨大作用,成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奉獻終身的有用人才,達到高校立德樹人的紅色文化教育價值。
紅色地質文化融入高校立德樹人的路徑
紅色地質文化融入高校立德樹人的過程并非“拿來主義”的生搬硬套,而是在各個要素交互作用下凝聚而成的合力。立德樹人是一個多種教育因素綜合作用并長期積累的過程。因此,紅色地質文化融入高校立德樹人,需要課堂育人、實踐育人、網絡育人三條實現路徑。
1.課堂育人:萃取紅色地質文化精華
在高校立德樹人實踐過程中,只有在課堂上讓學生充分了解紅色地質文化之后,才能進一步弘揚和傳承它,進而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讓紅色文化的強大生命力落在實處。紅色地質文化的特殊之處在于,它是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和改革開放以來,宣傳國防建設、軍工建設和國家安全的紅色文化。近年來,國家重視文化宣傳陣地建設,核事業(yè)作為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石,開始逐步揭開神秘面紗,有很多冷門卻有極具文化價值的素材可供挖掘。
一方面,可以在課堂上深入探究我國國防建設的歷史沿革,展現中國核事業(yè)發(fā)展歷程,讓學生深入體會中國核事業(yè)的重要地位。這些文化內核所蘊含的時代感召力和思想引領力能夠讓大學生從自我實現的角度適應新時代的發(fā)展,為培養(yǎng)時代新人催生壓力感、緊迫感和責任感,激發(fā)強烈的民族自尊、自信和奮斗精神,提升學生們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從而達到高校立德樹人的目的。另一方面,可以在其中穿插人物專訪介紹,展現這些為中國核事業(yè)奮斗終身的老一輩科技工作者,將個人的自我價值與國家需求同頻共振,憑著頑強的意志力,克服艱苦惡劣的工作條件帶來的困難,做了許多開創(chuàng)性的工作,交上了屬于他們那一時代的優(yōu)秀答卷。學生們通過課堂分享,能夠感受到在集體工作中,沒有單純的“個人奮斗”,沒有“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只有大寫的“家國”和“集體”,只有加倍的“奉獻”和“擔當”。這些素材的宣講和介紹,可以有效地調節(jié)大學生的內在精神,增強大學生對各種消極思想的抵抗力,用可學可做、可追可及的先進思想觀念和高尚美德洗滌大學生的精神世界。除此以外,可以創(chuàng)新融入手段,使呈現方式符合青年大學生的成長特點,將“你講我聽”的灌輸式授課轉變?yōu)椤盎邮健薄俺两健斌w驗。在課堂上,要注重突出交互性和情境化,通過先進技術手段還原故事場景、創(chuàng)設故事情境,使“老故事”綻放新光彩。
2.實踐育人:多點發(fā)力凝聚合力
要使紅色地質文化融入高校立德樹人全過程,必須在實踐上多點發(fā)力。第一,充分發(fā)揮社團、假期活動宣傳紅色地質文化的作用。一方面,充分發(fā)揮學生社團的服務、教育、宣傳等特性,以舉辦有意義高質量的社團活動為契機扎實開展學生社團紅色傳承系列活動,充分發(fā)揮社團的輻射作用,讓社團成為傳播紅色地質文化的廣播站。另一方面,高校舉辦理論宣講、黨日活動、藝術展演、主題教育都可以與紅色地質文化相結合,為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提供豐富素材,對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家國情懷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第二,與宣傳紅色地質文化的場館進行合作。學??梢苑e極聯系各個場館,定期招募志愿者,開展“一日館長”“一日講解員”等活動,提高年輕人的參與度,培養(yǎng)主人翁意識;學校與紅色地質文化場館可以共建協同研究中心,針對重大課題進行科研攻關,形成高水平的理論成果和教學成果;學校與場館可圍繞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等主題共建沉浸式、交互式的教育實踐基地,將優(yōu)質實踐資源有機納入教學安排。這樣的校館協同合作,使學生通過到一線參觀考察、實地體驗、深入調研,讓學生親身感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和艱辛歷程,實現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的有效結合。第三,強化高校輔導員紅色地質文化教育。高校輔導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一環(huán),承擔著重要的職責和使命。例如:高校輔導員要關注紅色地質文化這類的地方紅色文化或特色紅色文化,不斷提高自身紅色文化素養(yǎng)。特別是紅色地質文化中老一輩科技工作者們的“不畏艱難、敢于人先”的精神,可以與新時代相結合,激勵大學生面對復雜環(huán)境的改革創(chuàng)新的情懷與動力。除此以外,高校輔導員應及時、敏銳挖掘大學生關注的重大事件和熱點話題,利用紅色地質文化的內核精神及案例開展正面教育引導和反面教育警示,促使大學生的思想品德實現量變到質變的飛躍。
3.網絡育人:開辟網絡紅色地質文化教育陣地
在信息時代下,紅色地質文化傳播形式目前仍停留在傳統(tǒng)的由點到線的傳播方式,未能依托豐富宣傳渠道實現網狀式傳播。高校應重點提升特色紅色文化的重要性與影響力,將紅色文化教育與立德樹人工作實現有機融合。在滿足學生知識需求的基礎上,與時俱進更新教育工具與手段,借助信息化傳播渠道實現紅色文化以點帶面的廣泛傳播效果,營造良好的紅色文化學習氛圍。第一,高??梢試@紅色文化主題元素,利用線上傳播手段開展文化傳播類教育活動。通過開設紅色文化主題相關的“三微一端”官方賬號,如各類微博、視頻號、抖音、公眾號等,推送紅色文化中的先進事跡和高昂精神,實現文化符號的高效傳播。第二,開發(fā)知識競賽平臺,宣傳紅色地質文化及核能知識,通過知識競賽的形式吸引學生自主學習,使紅色地質文化達到入腦入心的效果。第三,舉辦紅色文化專題講座及研討會,邀請紅色文化研究專家使用網絡課程平臺進行教學和指導,為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
[2]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7:33.
[3]周宿峰.紅色文化基本問題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4.
[4]崔熙琳.地質文化建設應堅持四個傳承與創(chuàng)新[J].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17,30(3):70-73.
[5]韓憲洲.論課程思政建設中的幾個基本問題——課程思政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干、怎么看[J].北京教育(高教),2020(5):48-50.
(作者單位: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責任編輯:苑聰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