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高中語文詩歌教學中展開審美教育,有助于深入挖掘詩歌中的審美要素、創(chuàng)新詩歌教學的形式。以詩歌作為審美教育的主要素材和載體,能夠凸顯詩歌的獨特之處、培養(yǎng)高中生正確的審美觀和價值觀。以唐代詩人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為例,探索高中語文詩歌教學中的審美教育策略,為學生搭建多功能審美支架,引導學生關(guān)注和賞析詩歌中的審美元素,以期增強學生審美意識、提升學生審美水平。
關(guān)鍵詞:高中語文;詩歌教學;審美教育;《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是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教材選擇性必修上冊“古詩詞誦讀”專欄中的一首經(jīng)典詩作。這首詩是唐代詩人張若虛的代表作,現(xiàn)收錄于《全唐詩》。這首詩沿用了樂府舊題,用筆清麗,展現(xiàn)了一幅幅浪漫縹緲、似夢似幻的畫面,抒發(fā)了一種濃郁的離愁別緒,表現(xiàn)了極富哲理的人生慨嘆。本文以《春江花月夜》教學為例,從反復吟誦、品味意象和辨析矛盾三個角度,對高中語文詩歌教學中的審美教育策略進行探索和分析,以期提升高中生的審美素養(yǎng)和鑒賞能力。
一、反復吟誦,感知虛實之美
詩歌是一種韻律豐富且自由的文體。在詩歌教學中,要想讓學生深入感知和領(lǐng)會詩歌的美,教師就必須將吟誦作為一個重要的教學手段,傳授給學生吟詠和誦讀的方法,引導學生反復吟誦詩歌,進而感知詩歌中蘊含的音韻美、文辭美、意境美。《春江花月夜》整首詩共有三十六句、相隔四句一換韻,這樣的用韻方式增強了詩歌的韻律感與和諧性。通過反復吟誦,可以讓學生領(lǐng)會《春江花月夜》的韻律特征、感知整首詩蘊含的虛實之美。
《春江花月夜》是樂府詩題,其中包含了五個并列的意象,即“春”“江”“花”“月”“夜”。其中,“春”和“夜”兩個意象代指時間,而“江”“花”和“月”則代指空間??墒?,詩歌的題目并不是“時間+空間”的單一疊加形式,而是首尾交相呼應的形式,并以這種形式描摹了春夜中似夢似幻的美景。針對此種特征,在指導學生吟誦詩歌時,教師應為學生創(chuàng)造獨立思考和感悟的機會,讓學生仔細地揣摩詩歌中的時空要素,引導他們關(guān)注和分析詩題的特點,并探尋有效的誦讀方法。經(jīng)過教師的指導和學生的嘗試,便可以將“點頓式誦讀法”作為《春江花月夜》的吟誦方法。
在學生開始吟誦前,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通讀詩歌,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詩歌的節(jié)奏和韻律?;诖?,學生即可開啟點頓式吟誦活動,合理調(diào)節(jié)停頓的時間,拉長字與字、詞與詞以及句與句之間的停頓,變一秒為三秒。比如,若按照“定語+中心語”的組合方式分析詩題,那么學生在吟誦詩題時,就要按照“春江/花月/夜”的結(jié)構(gòu)形式尋找停頓點,將“春江”“花月”視為兩個組合意象。其中,“春江”為實寫,代指春天的江水,而“花月”則為虛寫,指的是敘說情愛的地方。待確定停頓點和虛實寫法之后,學生在誦讀時,可在“春江”和“花月”兩個詞中間做停頓,并適當?shù)貙ⅰ耙埂钡淖x音拉長,進而展現(xiàn)出春江涌動、情意綿綿的美好場景,體會詩歌虛實結(jié)合之美。
二、品味意象,體會超脫之美
意象是組成詩歌的主要內(nèi)容和關(guān)鍵要素。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詩人大多會將思想情感、人生理想等融入意象之中,賦予意象深刻的內(nèi)涵?!洞航ㄔ乱埂芬辉娨浴霸隆睘楹诵囊庀?,構(gòu)造了一種朦朧、超脫的意境,展現(xiàn)了一幅幅極具審美意味的圖畫。在教學《春江花月夜》時,教師要以“月”為核心,帶領(lǐng)學生挖掘和品味詩歌中的意象,讓學生以意象為切入點,體會整首詩歌的超脫之美。
縱觀整首詩,“月”這一意象的呈現(xiàn)方式大致可以分為四類。第一,“月”是大自然中的客觀物象。從詩歌的內(nèi)容看,“月”與春夜中的潮水一同緩緩升起,淡淡的月光和微微晃動的水光交相呼應。詩人極目遠眺,望著江水上一片溫柔的月光,感受到大自然特有的意境。此時的“月”,是大自然中的客觀物象。詩人通過寫“月”,創(chuàng)造了一種世間萬物交相呼應的圓融美感。第二,“月”是跨越時空的哲學意象。除了客觀物象之外,“月”也具備深厚的哲學意蘊。在創(chuàng)作此詩時,詩人張若虛處于人生中的迷茫期,作者在觀賞春夜的月景時,將自身的愁苦、思慮和迷惘統(tǒng)統(tǒng)映射到“月”這一意象上,進而展現(xiàn)了他對宇宙的遐想及對時空的思考,并在遐想和思考后發(fā)出了“年年望相似”的感慨,抒發(fā)了對“明月永存”的期盼。經(jīng)過深入分析學生可以發(fā)現(xiàn),詩人賦予了“月”哲學的意味,體現(xiàn)了詩人內(nèi)心深處的“大我”境界,給人一種跨越現(xiàn)實的超脫之美。第三,“月”是具有個人情感的世俗意象。自“白云一片去悠悠”后,“月”便沾染上了世俗的氣息。在張若虛的筆下,一個思婦孤獨地坐在高樓上,她步履緩慢、徘徊猶豫,遙望著遠處。而遠處的游子,在月光普照下的大地,也在思念有情人。詩人通過寫“月”,營造了一種纏綿悱惻的意境。在閱讀時,教師要著重引導學生融入到詩歌的角色中,引導學生直觀體會詩歌所寄托的情感與理想。第四,“月”是具有普適價值的意象。在詩歌的后半段,詩人不再拘泥于個人的情緒之中,詩人推己及人,展開了大膽的聯(lián)想與想象,將自己的悲傷與哀愁推及到天下有情人的身上,形成了一種具有普適價值的同理心。通過對“月”的解讀和分析,學生能夠感受到張若虛個人的真實情感,能夠體會到天下有情人對團圓的熱切期盼。
由上可知,《春江花月夜》的核心意象為“月”,在詩歌教學中,教師基于審美教育的需求,將教學焦點集中在“月”這一意象上,帶領(lǐng)學生分析“月”的象征意義和深刻內(nèi)涵。在此過程中,從自然物象、哲學意象、世俗意味和普適價值四個角度,引導學生解讀“月”的實際含義,幫助學生還原了詩歌的意境。在意境的熏陶和感染下,學生體會詩歌的超脫之美,明確了詩歌中蘊藏的深刻思想和情感內(nèi)涵。與此同時,學生也進一步深入地領(lǐng)會了詩歌的審美意蘊,并能從審美鑒賞的角度入手分析和解讀詩歌。
三、辨析矛盾,探究情感之美
從哲學的高度來看,矛盾是引領(lǐng)事物發(fā)展的主要因素。而在文學領(lǐng)域,一些作者為了塑造極具反差意味的形象、營造奇特的審美意境,有時也會設(shè)置或者制作一些矛盾,這些矛盾便是學生賞析和解讀的重點。為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辨析詩歌中的矛盾,讓學生透過詩歌中的矛盾探究情感之美,獲得與眾不同的審美體驗,如此便可在詩歌教學中實現(xiàn)審美教育的目標。在《春江花月夜》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將詩歌中的矛盾作為重點關(guān)注的對象,指導學生提取和辨析矛盾,從而在沖突和矛盾中深入探究詩歌的情感美。
(一)基于明與暗的矛盾,探究情感之美
色調(diào)的對比是古代詩歌中常見的矛盾之一。在《春江花月夜》這首詩中,詩人描寫了黑暗深沉的夜晚、一眼望不到頭的江水,這些都給人一種壓抑、迷茫、惆悵之感,讓人不自覺地沉溺在黑黢黢的夜晚中。而在黑暗的色調(diào)中,詩人又融入了“花”“月”兩個明亮、溫暖的意象,創(chuàng)造出一種明與暗相互交織的矛盾美。通過解讀和分析這種矛盾美,學生即可增強思辨意識。在賞析明與暗的矛盾時,教師可采用跨學科教學方式,讓學生遷移和運用美術(shù)學科的知識,還原整首詩的畫面和色彩,由此體會詩人內(nèi)心深處的掙扎與矛盾,以及走向物我合一境界的整個過程。
(二)基于遠與近的矛盾,探究情感之美
此外,遠與近、大與小、長與短等相對的概念,也是古代詩歌中常見的矛盾。以《春江花月夜》為例,在前四句中,詩人描繪了一個“潮水與明月共生”的畫面,創(chuàng)造了一幅意境宏遠、遼闊的圖景。而隨著潮水、月光越來越近,詩人的視角也發(fā)生了由遠及近的變化。詩人突然發(fā)現(xiàn)了近在咫尺的潮水,這種遠近交融的寫法,增強了詩歌畫面的層次感,體現(xiàn)了詩人在思想和情感等方面的轉(zhuǎn)變。除了明暗、遠近這兩對矛盾之外,教師也可以從虛實、巨細等角度,指導學生提取和解析矛盾,并在此基礎(chǔ)上探究詩歌的情感美和哲理美。
在高中語文詩歌教學中,教師以培養(yǎng)學生鑒賞技能、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為主要目標,設(shè)計并實施審美教育活動,凸顯了古代詩歌的審美特征。在整個過程中,教師圍繞《春江花月夜》的語言、意象、意境以及情感等要素,引導學生全方位地尋找審美元素,并進行深入挖掘和解讀。通過此種方式,學生能理解詩歌的主要內(nèi)容和主旨思想,也體會了詩歌的審美特征。如此,學生在詩歌閱讀和賞析中,便可以掌握鑒賞技巧、提升審美能力,從而認識到《春江花月夜》“孤篇橫絕”的審美價值。
參考文獻:
[1]王銀珠.在詩歌教學中提升學生審美能力的幾種方法——以《春江花月夜》為例[J].語數(shù)外學習(高中版中旬),2022(12).
[2]梁建洲.論高中語文詩歌誦讀教學的審美內(nèi)涵——以《春江花月夜》為例[J].語文天地,2022(7).
[3]孫智勇.絢爛如畫,情懷入詩——品讀《春江花月夜》[J].語文教學與研究,2022(4).
作者簡介:潘得全(1973— ),男,甘肅省武威市古浪縣第五中學一級教師,主研方向為高中語文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