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沈曉娜(1989~),女,漢族,江蘇常州人,常州市麗華中學,研究方向:初中歷史教學。
摘? 要:議題,是指人們對共同關注的某一人物、事件或現象進行分析,形成共識或者繼續(xù)探討的問題。歷史學科的議題教學強調如下四個方面:基于內容分析,確定核心議題;精心選擇史料,創(chuàng)設豐富情境;架構真實活動,多元意義協(xié)商;活化核心議題,持續(xù)探究運用。文章以統(tǒng)編版歷史九年級上冊《探尋新航路》一課為例,采用議題教學的方法,遵循議題教學的操作流程,從而提高了課堂效率,有效培育了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議題;議題教學;核心素養(yǎng);賦能課堂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4)11-0130-05
議題,是指人們對共同關注的某一人物、事件或現象進行分析,形成共識或者繼續(xù)探討的問題,它具有正式的、深層次的、思辨的特點。而教學意義上的議題,不僅體現課程的主要內容,也隱含價值基本判斷;既是開放的、探究性的,也關照到了教學的重難點?!读x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版課標”)明確指出要立足學生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發(fā)揮歷史課程立德樹人的功能,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設計學生自主探究的活動,在教學方式上不斷創(chuàng)新。這里釋放了重視初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信號,關注學生思維層次的差異和品質,倡導運用多種教學方法,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初中歷史教學中有一些頗具爭議的人物和事件,在課堂上運用歷史議題展開教學,能幫助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錘煉思維品質,促使學生思維向高階發(fā)展,更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想說、能說、會說,體會到學習的樂趣,這既符合歷史學科的特色,也契合新版課標的要求,是完全可行的。
歷史學科的議題教學強調如下四個方面:第一,教學準備要選擇“真實性歷史情境”,充分設計;第二,教學過程要基于學生學習歷史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創(chuàng)設“發(fā)展性任務”,充分活動;第三,教學活動要依托“發(fā)展性任務”進行“多元意義協(xié)商”,促進全體學生的充分理解;第四,教學評價環(huán)節(jié)要以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應用”為標準,實現充分反饋。筆者認為這四個方面充分體現了議題教學的精髓,能夠反映其一般操作流程。下面以統(tǒng)編版歷史教材九年級上冊《探尋新航路》一課為例,說明筆者運用議題教學方式的實踐過程,不足之處。
一、 基于內容分析,確定核心議題
(一)研讀課標,分析教材
議題的選擇是影響整節(jié)課教學設計及實施過程的重中之重,務必要找準議題,精確定位。筆者認真研讀了本課的課程標準和教學內容,新版課標的教學要求是指出通過哥倫布、麥哲倫等航海家的探險活動,以及新航路開辟后的殖民擴張、物種交換和全球貿易,了解資本原始積累的野蠻性和殘酷性,認識新航路開辟的世界影響,理解世界逐漸形成一個整體。
本課的三個子目分別對應了新航路開辟的復雜原因、艱辛過程以及深遠影響?!疤綄ば潞铰贰边@一歷史事件在世界古代史向近代史的發(fā)展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歐洲的探險家們通過開辟新航路,獲得資本、原料以及勞動力,進行了早期的資本積累,不光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對整個世界也具有巨大的歷史影響,世界各地的聯系日益密切。不過,在資本積累的過程中,也體現了野蠻性和掠奪性,給亞非拉地區(qū)帶來了深深的災難。
(二)厘清關系,確定議題
在厘清課標、教材和教學的內在關系后,筆者發(fā)現本課所述跟海洋密切相關,正是由于歐洲航海家們對海洋的追逐,才引發(fā)了后面的連鎖反應,由此確定本課核心議題為“如何看待海洋?”,采用核心議題——問題鏈的方式,通過“海是向往與追求——海是探險與吞噬——海是探索與發(fā)現——海是夢想與未來”的主線,串聯起探尋新航路的背景、經過、影響和啟示,涵蓋了本課教學的重難點知識。
二、 精心選擇史料,創(chuàng)設豐富情境
(一)精選史料,角度多樣
教師在選定議題后,需要圍繞議題設計有層次的、多角度的史料情境,形成情境系統(tǒng)和問題鏈條,使學生不斷深入思考,經歷更加復雜的探究過程,獲得更為全面的認知體驗。海洋對15、16世紀的航海家來說,充滿了誘惑和憧憬,為什么大海具有這么大的魔力呢?為什么他們甘愿冒險,不顧一切,也要開辟一條條新的航路?筆者拋出問題,帶給學生思維上的沖擊,順勢展示了以下一組材料:
材料一? 1453年,奧斯曼帝國的軍隊占領了地中海東部的廣大地區(qū),控制了東西方之間的通商要道。帝國軍隊肆意搶劫商旅,并對過往商品課以高出過去8至10倍的重稅。因此,西歐各國迫切需要開辟一條通往東方的新航線。
——摘編自吳于廑主編《世界通史》
材料二? 15世紀末期的歐洲,社會分工不斷擴大,資本主義萌芽出現,城鎮(zhèn)迅速增多,商品經濟日益發(fā)展,貨幣的需要量大大增加。于是,西歐的國王、貴族和商人到處追求黃金白銀,形成一股貴金屬熱。
——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三? 東方黃金遍地,香料盈野……金瓦蓋頂,金磚鋪地,門窗都是黃金裝飾,連河道里都有滾動的礦石,東方簡直是一個燦爛輝煌的黃金世界,冒險家的樂園。
——《馬可·波羅行記》
(二)創(chuàng)設情境,答疑解惑
筆者創(chuàng)設了豐富的史料情境,根據情境,圍繞議題,筆者設置了以下問題鏈:
問題1:新航路開辟前,當時的歐洲社會存在著什么樣的危機?在經濟領域又出現了怎樣的新現象?
問題2:當時的西方人對東方有怎樣的認識?這些認識促使西方人做出了怎樣的舉動?
分析材料組,不難發(fā)現材料一主要講述了當時的社會危機,奧斯曼帝國阻礙了傳統(tǒng)東西方商路的發(fā)展,而且搶劫商旅,征收重稅,西歐各國苦其久矣,迫切希望開辟一條繞過奧斯曼帝國的新航線。材料二介紹了近代以來歐洲經濟方面出現的新現象。15世紀末期的歐洲,隨著社會分工的擴大,出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人們渴望獲得大量的黃金。材料三描述了西方人眼中的東方,遍地黃金,擁有昂貴的香料,這就激起了西方人對黃金以及香料的追逐。再加上當時人們地理知識的豐富,人們更加斷定從歐洲向西出發(fā)可以到達東方。
這一組材料創(chuàng)設史料情境,環(huán)環(huán)相扣、不斷推進,從經濟根源、社會現狀、實際困境等多角度、多層次地幫助學生理解新航路開辟的原因。學生通過回答系列問題,理解了15、16世紀的歐洲人對海洋如此向往,是多種因素綜合的結果,從而解決了他們思維上的困惑,自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三、 架構真實活動,多元意義協(xié)商
學生要成為學習的真正主體而非被填滿知識的容器,就得參與學生活動,用自己的身體、頭腦和心靈去簡約地經歷知識的發(fā)現、形成、發(fā)展的過程,學會像歷史學家一樣思考。圍繞核心議題,精心設計學生活動,讓學生充分討論協(xié)商,正是讓課堂活躍起來、轉變學習方式的重要手段。
(一)設計活動,突出重點
關于新航路開辟的過程,是本課的教學重點。筆者并沒有自己干巴巴地講述過程,而是組織活動,出示一個表格,讓學生給自己最感興趣的航海家打分,從任務難度、任務完成度、回報與價值、人格魅力、其他加減分、綜合得分等方面展開。(表1)
在活動開展中,學生表現出了強烈的參與度,討論的熱情非常高。同學們搶著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有同學對迪亞士最感興趣,迪亞士的航行,打開了繞道非洲南端通往東方的航線。1500年,迪亞士最后一次前往印度,在好望角再一次遭遇大風暴,這次他卻沒能幸運地離開這個地方,和同伴全部葬身海底,成為近代航海事業(yè)的先驅者。有同學對哥倫布最感興趣,哥倫布發(fā)現了美洲新大陸,在航行過程中,同樣充滿了艱辛。哥倫布船隊,出發(fā)時有87人,生還者僅剩40人。有同學對達·伽馬最感興趣,達·伽馬繞過好望角,橫渡印度洋,到達印度西海岸,出發(fā)時有170人,生還者僅剩54人。還有同學對麥哲倫最感興趣,麥哲倫在他的航海日記中寫道:“在三個多月里,我們沒有吃任何新鮮的食物。我們吃的餅干已不是餅干,而是爬滿蟲子、發(fā)出老鼠屎味的粉渣?!丙溦軅愑萌沼浀姆绞街v述了船隊航行的艱難,但他們沒有放棄,經歷了1080個日夜,17000千米航程,最后生還者僅有18人,就連麥哲倫本人都在菲律賓群島被土著人殺死。但是麥哲倫船隊首次完成了全球航行,證明了地球是圓的。
學生通過參與“給我最感興趣的航海家打分”的活動,根據筆者提供的學習資料包,主動議一議,在任務的驅動下,了解了航海家的個人生平事跡、航行的基本情況以及主要的貢獻,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有效地突出了學習重點。了解了新航路開辟的過程,為學生后續(xù)討論新航路開辟的影響做了很好的鋪墊。
(二)設計活動,突破難點
新航路開辟出來以后,到底給世界帶來了怎樣的影響?這是教學的難點所在,也是一個具有可議性和爭議性的問題。筆者先讓學生談談自己的看法,有同學談到新航路開辟促進了世界各地的聯系,也有同學談到新航路開辟后帶來了先進國家對落后國家的殖民,同學們的答案很多,但筆者發(fā)現同學們回答問題的角度較為單一,層次也較為淺顯。針對這一現象,筆者采用了小組合作的活動方式,提出分議題:新航路是一條怎樣的道路?要求學生先自主分析史料,思考并形成自己的歷史解釋,然后小組交流,再推舉同學全班展示。材料如下:
材料一? 此時西方發(fā)生的兩件大事是大洋航道的開拓和新大陸的發(fā)現……舊大陸的人類因為新大陸的發(fā)現,忽然得到了一大批財富。發(fā)現這些財富的西歐白人,利用這些財富發(fā)展了資本主義和工業(yè)革命,然后發(fā)展為近代的帝國主義。
——許倬云《中西文明的對照》
材料二? 它(新航路的開辟)打破了以往人類文明區(qū)域性文明分割和孤立發(fā)展的局面,首次把全球人類聯系起來,開始了人類文明一體化的進程……它大大擴展了人類活動的范圍,海洋在人類文明中的地位迅速上升,世界的人種地理分布、宗教與文化格局開始發(fā)生重大變化。
——馬世力主編《世界史綱》(下冊)
材料三? 1493年哥倫布二航美洲時便開始了對印第安人的征服、殺戮和奴役。在殖民者屠殺、奴役、造成的饑饉、傳入的疾病瘟疫的打擊下,印第安人人口銳減,部分地區(qū)一段時間內還出現了種族滅絕的慘劇。
——張箭《地理大發(fā)現研究15—17世紀》
這個議題具有較好的思維張力,學生展開了積極的討論,紛紛根據材料,發(fā)表觀點。有學習小組認為,新航路是世界一體化之路。他們解讀了材料二,新航路開辟后,世界被聯系起來了,打破了以往孤立隔絕的狀態(tài),東西方的文化得以交流,而且海洋的地位迅速上升。隨著世界市場的慢慢形成,各地的物種相互交換,比如美洲的玉米在明清時期傳到我國,馬鈴薯、煙草、可可等也同樣外傳。所以,他們把新航路看作是世界一體化之路。有學習小組認為,新航路是資本主義發(fā)展之路。材料一可以論證他們的觀點,資產階級獲得了大量黃金財富,發(fā)展了本國的資本主義,而傳統(tǒng)的封建社會逐漸瓦解。位于大西洋沿岸的英國、西班牙、葡萄牙等國占據有利地理位置,逐漸發(fā)展起來,傳統(tǒng)商貿中心由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有學習小組認為,新航路是一條殖民擴張之路。他們著重分析了材料三,由于美洲新大陸被發(fā)現,印第安人原本祥和的生活被破壞,人口銳減,部分地區(qū)甚至出現了種族滅絕的慘劇。結果,美洲勞動力的短缺又引發(fā)了罪惡的黑人奴隸貿易。西班牙和葡萄牙,還有后來崛起的英國、法國等相繼進行殖民擴張,造成了亞非拉地區(qū)的落后和動蕩。在激烈的生生對話后,筆者提醒同學們看問題要全面客觀,嘗試著站在不同立場看待新航路開辟的影響。同學們慢慢歸納出新航路既是一條世界一體化之路,也是一條資本主義發(fā)展之路,還是一條殖民擴張之路。
這一活動是議題教學的精華所在,學生敢想敢說,有討論,有質疑,有辯駁,學習勁頭很足,把課堂氣氛推向了高潮,在分享展示中也彰顯了個人思維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先自主對史料進行整理和辨析,客觀地描述歷史,然后小組合作探討,充分交流,對“新航路到底是一條怎樣的道路”這一議題給出了合理的看法和依據,提高了對歷史和現實問題的認識水平。教師適時給予指導和歸納總結,提升了學生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的核心素養(yǎng),也順勢突破了教學難點。
課堂教學本質上是教師、學生和文本的對話交流,而傳統(tǒng)的教學往往是教師照本宣科,學生被動接受。高度契合課程內容的議題,在真實的學生活動中推進,讓學生在活動參與中激發(fā)思維能力,甚至形成思維上百家爭鳴的現象,將教師、學生與教材的交往進一步升華為課堂上立體的全面的對話系統(tǒng),讓師生雙方都浸潤其中,獲得成長。
四、 活化核心議題,持續(xù)探究運用
議題不能局限于課堂,好的議題不僅包含課程內容的不同層次和結構關系,還包括對歷史文化、社會生活和現實世界的觀照。如何把對議題的探討輻射到課外乃至學生以后的生活,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議”的功效,值得我們教師思考。
(一)議題延展,挖掘價值
近代的歐洲航海家勇敢地投入新航路的開辟中去,在充滿危機和挑戰(zhàn)的同時也收獲了很多,海洋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媒介。中國古有鄭和七下西洋,和周邊國家及地區(qū)進行了友好交流。但鄭和之后再無鄭和,中國在海洋探索和開發(fā)這塊慢慢落后了。歷史證明,海洋在國家戰(zhàn)略發(fā)展中的地位愈加凸顯。筆者提出分議題:面對當今世界復雜局勢,你認為中國該如何對待海洋,如何利用海洋并發(fā)揮它的價值和作用呢?
這是本節(jié)課的收尾部分,通過設計這樣一個問題,把議題進行活化,使之兼有生活性與學科性,引起了學生的共鳴。結合當下國家對海洋的關注,筆者啟發(fā)學生要關心海洋,經略海洋,保護海洋生態(tài)環(huán)境,提高海洋資源(如漁業(yè)、生物、能源、海水)開發(fā)能力,維護海洋權益,從而建設一個海洋強國,由此增強學生作為未來國家主人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二)課后再議,理性升華
為拓展議題探討,筆者布置學生在課后搜集我國目前開發(fā)利用海洋的舉措,從而使學生對海洋有了更深的認識,也進一步明確了我國發(fā)展海洋的路徑和青少年的責任擔當,潛移默化地滲透了家國情懷的培育。在這個過程中,議題成為從經驗走向科學的橋梁,引導學生以科學精神看待當今的海洋問題,總結出相關的科學認知。學生能夠站在一個更高的層次看待我國的海洋問題,增強了思維的廣度、深度和厚度。
五、 完善議題教學,繼續(xù)反思提高
在實踐《探尋新航路》這個教學課例后,筆者認為議題教學的邏輯結構是先要確定核心議題,根據核心議題,進行情境創(chuàng)設、問題設計、活動組織,學生圍繞議題進行討論、碰撞,形成一些基本觀點。議題最好具有社會延展性,學生可以在課下進行持續(xù)探討和深入研究。同時,筆者對如何更好地開展議題教學有了一些自己的認識。
(一)議題為引,深度學習
本課例基于課標和教材,根據學情,綜合確定了核心議題,在此基礎上,細化了幾個分議題。整個教學流程,以議題為引,組織學生開展深度學習。有對材料的研讀,有不同觀點的交鋒,有對現實生活的再思考,筆者通過多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學以致用或者用以致學,實現“做中學”“用中學”。另外,筆者設計了一系列激發(fā)學生興趣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思考,解決一個個思維困惑,帶領學生走向更寬廣的思維高地。整個課堂圍繞議題進行探討,一步步把教學推向深入。
(二)眼中有生,心中有人
有學者認為,我們不僅要做到以人為本,還要做到以生為本。歷史學科具有人文性,如果我們能將“人”置于“生命”之中思考,無疑是在彰顯歷史學科的特點,更是在發(fā)揚歷史學科的本質。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筆者充分考慮了學生作為課堂主體的作用,設計了幾個學生活動,如讓學生給最感興趣的航海家打分、討論新航路到底是一條怎樣的道路等。實踐證明,學生很樂意參與這些活動,課堂氣氛濃烈,便于學生參與到歷史學科的核心概念或者關鍵問題中去,潛移默化地提升了學生的能力層級。我們的教學面對的主體是學生,一定要眼里心里有學生,挖掘學生對學習的內在動力,這是我們開展課堂教學的前提。
(三)內化價值,情感提升
歷史學科要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就要幫助學生實現對我們國家的高度歷史認同感、文化歸屬感和使命擔當感,乃至理性關注對整個人類前途和命運的深刻思考。本課例充分挖掘潛在的價值體驗,通過帶領學生回顧近代歐洲國家探尋新航路的這段史實,引導學生認識海洋在國家戰(zhàn)略發(fā)展中的重要性,由此啟發(fā)學生思考當今的中國要實現建成海洋強國的目標,需要從哪些方面努力。筆者讓學生帶著問題離開課堂,在課后搜集資料來尋找答案,慢慢進行情感的升華,培育家國情懷的核心素養(yǎng)。
六、 結論
面對新課標的出臺,作為歷史老師,如何不斷探索更為合適的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效率,我們任重道遠,責無旁貸。而歷史議題教學符合新課標的要求,大大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保持了學習的高度熱情,增強了他們學習的體驗感和成就感,幫助學生獲得了解決高度復雜的問題的能力,助力了高效課堂的落地生根。
當然,議題教學只是課堂教學的一種手段,如何用議題增強歷史教學的實踐性和思辨性,如何處理好核心議題和分議題的關系,如何引導學生圍繞議題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表達觀點,這些問題都需要教師仔細思考,靈活處理。筆者會繼續(xù)努力,深化對歷史議題教學的認識,最終呈現在議題教學過程中落實核心素養(yǎng)的高品質課堂。
參考文獻:
[1]朱志平.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思想政治活動型學科課程[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6(5):4-8.
[2]黃天慶,張坤玲.基于議題探討,提升學生思維[J].中學歷史教學,2020(4):47-50.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4]黃天慶.議題與實證:指向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育的教學探索[J].歷史教學,2018(21):27-31.
[5]張建慶,王國芳.“議”入佳境展思政魅力? “題”轉乾坤顯育人擔當[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1(21):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