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化學教學論”是化學教師教育核心課程,將課程思政理念融入化學專業(yè)課程教學,對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男聲r代化學教師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介紹“化學教學論”課程思政建設改革的實踐情況,結合課程特點歸納凝練形成“四有好老師的職業(yè)追求、學科育人的使命擔當、化學精神的傳承教育、厚植鄉(xiāng)土的教育情懷”四個思政教育主題,并提出了“四結合”的教學方法和多元化的考核評價體系。實踐表明,“化學教學論”課程的課程思政建設取得了較好的育人效果,并產生了較好的示范引領輻射作用。
[關鍵詞] 課程思政;化學教學論;教學改革;育人效果
[基金項目] 2019年度重慶市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建設項目“中學化學教學設計”(渝教辦函〔2019〕287號);2020年度重慶市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建設項目“中學化學教學設計”(渝教高函﹝2020﹞21號);2020年度長江師范學院課程思政示范建設項目“化學教學論”(長師院發(fā)〔2020〕70號)
[作者簡介] 張 婷(1983—),女,重慶人,碩士,長江師范學院化學化工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化學課程與教學論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4)03-0109-04 [收稿日期] 2023-01-05
引言
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fā)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提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就是要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yǎng)之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是人才培養(yǎng)的應有之義,更是必備內容?!保?]“化學教學論”作為高師院?;瘜W專業(yè)的教師教育類核心課程,不僅需要傳授師范生相關的教育教學的理論與方法,更要關注對師范生的價值引領問題[2]?!盎瘜W教學論”課程思政建設的獨特意義在于,它不僅會對師范生產生直接的思政影響,而且會通過師范生間接地影響其參加工作后所教授的中學生群體。本文將結合化學教學論課程特點,圍繞思政育人目標構建、課程思政元素提煉、教學方法改革、考評體系優(yōu)化等方面進行課程思政建設的探索,為其他學科教育類課程的課程思政建設與實踐提供參考。
一、化學教學論課程思政建設思路
立德樹人是高校的靈魂和使命[3]?!盎瘜W教學論”課程是化學教育專業(yè)的必修課程,其課程思政建設以大思政教育理念作為思想指導,課程目標是:圍繞培養(yǎng)具有新時代“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高貴品格的新時代合格化學教師,將教學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yǎng)的顯性目標,與課程理想信念教育的隱性目標相結合,強化師范生的師德意識,讓化學師范生進一步樹立對教師職業(yè)的神圣使命感,并立志成為學生健康成長成才的指導者和引路人。
課程團隊將課程價值導向與知識技能導向相融合,確立了“兩雙一結合”的課程思政建設模式,貫穿課程教學的全過程?!皟呻p”即“雙師”和“雙線”?!半p師”即“專業(yè)+思政、校內+校外”的“雙師”教學團隊;“雙線”即以課堂教學為“主線”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傳授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傳遞知識和技能所蘊含的德育元素,對學生進行“精準滴灌”。以第二課堂實踐為“子線”,鼓勵引導學生參與第二課堂活動,如支教服務團活動、教學技能大賽、學科競賽等,在實踐中提升化學教育情懷和職業(yè)認同感?!耙唤Y合”即線上線下相結合,依托雨課堂等線上平臺,將與專業(yè)課程緊密相連的思政元素,以視頻、音頻、圖片、文本等多種形式進行展示,詮釋專業(yè)理論、深化專業(yè)素養(yǎng)。通過“兩雙一結合”的建設模式,使“化學教學論”課程的專業(yè)知識、教學技能的“智育”和教育理想信念、職業(yè)操守、學科育人意識、家國情懷的“德育”并駕齊驅,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二、“化學教學論”課程思政教學實踐
(一)構建協(xié)同育人的“雙師”教學團隊
教師是教書育人實施的主導者,也是課堂教學的第一責任人。根據(jù)“化學教學論”課程理論性與實踐性并重的特點,組建了由校內專業(yè)教師—校內思政課教師—校外中學一線教師構成的“雙師”教學團隊,通過教研活動、交流研討等,共同深入挖掘提煉思政元素,共同進行思政教學設計,共同實施思政教學,實現(xiàn)德育與智育的結合。
(二)重構課程教學育人目標體系
課程組確立了本課程的思政育人目標是: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師范生能正確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立德樹人歷史使命,在我國化學家愛黨愛國偉大精神的引領下,以明道育德為己任;通過了解化學學科發(fā)展史實,認識化學發(fā)展對人類社會發(fā)展的重要推動作用,理解化學學科的育人價值與社會責任,增強家國情懷;通過典型案例學習踐行辯證唯物主義價值觀,理解化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在培養(yǎng)中學生辯證思想中的價值及其育人方法;以我國古代化學家勇于創(chuàng)新取得的偉大成就,理解科學探究在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中的價值及其育人方法;熟悉我國當代化學教育家思想,增強文化自信,掌握學科課程育人要求及一般原理,踐行“德育為先”和“三全育人”理念;將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及鄉(xiāng)土化學資源融入課程教學,理解學?!皩W高身正,敬業(yè)自強”的校訓和“以師為師,師從師出”的教師教育理念,培養(yǎng)扎根鄉(xiāng)土的教育情懷。
(三)明確課程思政內容體系
強化課程設計,力求潤物無聲[4-6]。課程組從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優(yōu)秀傳統(tǒng)師范文化、愛國化學家典型事跡、近現(xiàn)代化學學科思想、卓越教師教育文化等材料中深挖思政素材,為師范生職前教育創(chuàng)設師德養(yǎng)成和學科育人素養(yǎng)教育環(huán)境,并圍繞“四有好老師的職業(yè)追求、學科育人的使命擔當、化學精神的傳承教育、厚植鄉(xiāng)土的教育情懷”四個維度,結合專業(yè)知識特點,系統(tǒng)化、科學化設計本課程的思政內容體系(見表1)。
(四)探索實施“四結合”教學方法
本課程探索實施了“四結合”的教學方法,把思政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1.案例教學與理論教學相結合。選取具有濃厚思政要素的化學教學設計、優(yōu)秀化學教師的典型事跡等案例素材,進行觀摩、分析,并在案例的分析解決過程中,使學生真正掌握透過規(guī)則使用將思政價值貫徹于學科育人教育的本領,厚植鄉(xiāng)村教育情懷。
2.教師講授與學生參與相結合。通過課堂上的小組討論、啟發(fā)式問答、學生辯論等多種方式,使學生能夠主動思考和充分展示其對思政價值的理解,通過主動表達加深掌握程度。
3.課堂內教學與課堂外教學相結合。課堂外教學包括查閱愛國化學家的典型事跡、化學發(fā)展史料等,并在課堂上對課堂內外教學效果進行展示和評價,形成課堂內外積極互動的教學格局。
4.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相結合。充分利用雨課堂、QQ群等線上手段,將與專業(yè)課程緊密相連的思政元素,以視頻、音頻、圖片、文本等多種形式進行展示,并為學生精準推送中學化學學科德育教學的教學案例供學生觀摩學習,提升學生化學學科育人意識和能力。
(五)形成多元化課程思政考評體系
本課程評價堅持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過程性評價既包括基礎性考核,比如課后作業(yè)、課堂表現(xiàn)、小論文等,也包括擴展性考核,比如團隊項目(課前化學史主題介紹)、創(chuàng)新活動(教學設計創(chuàng)新)等。
三、“化學教學論”課程思政育人成效
課程教學團隊堅持立德樹人的教育導向,注重協(xié)同育人,堅持思想政治引領和知識素養(yǎng)能力體系教育的有機統(tǒng)一,促進課程與思政的化學反應,實現(xiàn)了課程對學生價值引導、情感傳遞和道德示范的良好效果。
近三年來,師范生獲得市級以上各類獎項數(shù)十項。課程成為向學生進行價值引領的重要渠道,同時培養(yǎng)造就了一批具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思想和立德樹人價值觀的教師。通過手段的多樣化和思政元素的有機融入,大大提高了學生對專業(yè)課程學習的興趣和熱情,養(yǎng)成了學生教學反思和終身學習習慣,提升了競賽引領的能力培養(yǎng)意識。同時,教學團隊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也在課程改革與建設中得到提升。2020年,團隊教師獲得重慶市本科高校教學創(chuàng)新大賽一等獎;2020年,“化學教學論”團隊獲市級優(yōu)秀基層教學組織。通過課程思政協(xié)同育人,培養(yǎng)了師范生高尚的師德修養(yǎng)和深厚的教育情懷。近三年有數(shù)十名畢業(yè)生深入參與貧困地區(qū)支教、頂崗。近年來,化學專業(yè)師范生先后在中小學進行實踐主題支教活動,年均支教人數(shù)達五十余人次,在提升師范生教育教學實踐能力的同時,增強了師范生的職業(yè)認同感。
結語
課程思政建設是思政課程的重要補充,當前要解決好專業(yè)教育和思政教育“兩張皮”現(xiàn)象?!盎瘜W教學論”課程在思政建設方面進行了初步探索,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未來需進一步聚焦該課程特點和學校育人特色,將課程思政融入課堂教學建設全過程,提升授課教師的意識和能力,健全課程思政建設評價激勵與持續(xù)改進機制。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fā)《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A/OL].(2020-05-28)[2022-08-18].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王后雄,王世存.新時期高師“化學教學論”的學科定位與發(fā)展取向[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24(3):1-4.
[3]胡家俊.“立德樹人”是高校的靈魂和使命[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9(9):21-22.
[4]高寧,張夢.對“課程思政”建設若干理論問題的“課程論”分析[J].中國大學教學,2018(10):59-63.
[5]方黎.“課程思政”為什么受青年學生喜愛:基于青年文化選擇的學理分析[J].廣西社會科學,2019(4):179-183.
[6]陳華棟,蘇镠镠.課程思政教育內容設計要在六個方面下功夫[J].中國高等教育,2019(23):18-20.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hemistry Disciplinary
Didactics Curriculum
ZHANG Ting
(Schoo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8100, China)
Abstract: Chemistry Disciplinary Didactics Curriculum is the core course of chemistry teacher education. Integrating the concept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to chemistry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teach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ultivating chemistry teachers with both ability and morality in the new era.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practice of the reform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Chemistry Disciplinary Didactics Curriculum”. Combining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rriculum, it summarizes and condenses the four them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ur Good Teachers’ Career Pursuit, the Mission of Discipline Education, the Inheritance of Chemical Spirit, and the Deepening of Local Education Feelings”. It also puts forward the teaching method of “Four Combinations” and a diversified assessment system. The practice shows tha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chemistry teaching theory course has achieved a good educational effect, and has produced a good demonstration, guidance and radiation effect.
Key word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Chemistry Disciplinary Didactics Curriculum; teaching reform; educational eff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