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審美體驗是實現(xiàn)語文美育的關鍵,也是實現(xiàn)語文深度學習的著力點,其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必不可缺。留白藝術是理想教學的體現(xiàn),契合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要求。在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留白藝術與審美體驗有著內(nèi)在的一致性,即留白可以為審美體驗教學提供空間和途徑,留白技巧的使用需要考慮審美體驗。因此,可采取基于審美體驗的教學留白策略,即立足文本,優(yōu)化教學環(huán)節(jié);以學定教,合理補白。
【關鍵詞】審美體驗 中學語文 課堂教學 留白藝術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275(2024)21-45-04
在藝術作品中,創(chuàng)作者常會獨具匠心留出空白,給觀賞者留下想象和補白的空間,從而達到意想不到的創(chuàng)作效果。基于此,在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應用留白藝術能夠留給學生充分的發(fā)揮空間,使師生在教學過程中深入文本,實現(xiàn)深度交流和多重審美互動。
一、留白藝術在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必要性
目前,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成為課程改革中遇到的一大挑戰(zhàn)?!疤嵘n堂教學的有效性是當前深化課程改革的關鍵和根本要求?!保?]
(一)理想教學的體現(xiàn)
理想的教學是“黑”與“白”的交融,是內(nèi)容與形式的統(tǒng)一?!啊凇住窍鄬Χ缘摹!凇禽d體,是文本本身,是問題預設,是教師分析,是知識與能力的凝聚,是基礎和根本;‘白’是生發(fā),是文本拓展,是問題生成,是思考聯(lián)想與個性理解,是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體驗形成,是延展和升華。”[2]同時,理想的教學也是虛實相生的教學?!皩崱斌w現(xiàn)在教師依據(jù)學科特點和學生認知規(guī)律,系統(tǒng)傳授基本概念、原理;“虛”體現(xiàn)在啟發(fā)式和探究式教學,以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創(chuàng)新精神。
教學留白在表面上是教師的缺場,實際上是留給學生感受教師遲到的在場和各自心理微妙變化的空間,可以產(chǎn)生“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良好效果。
(二)語文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要求
留白藝術對語文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教學風格和教學境界這兩個方面。
第一,留白藝術有助于教師教學風格的形成。在各個領域中,有不少人因注意到留白藝術而形成個人獨特的風格,如雕塑、攝影等創(chuàng)作都可以通過運用留白來達到出人意料的效果,并在長期運用中形成思潮或流派。同樣地,教學留白藝術風格的形成離不開教師自覺和堅持不懈的追求。教師在充分認識教學留白重要性的基礎上,在日常教學活動中保持對教學留白藝術的探究和實踐,最終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
第二,課堂教學的最高境界是“無痕”,這與留白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王崧舟指出:“一堂好的語文課,存在三種境界:人在課中、課在人中,這是第一種佳境;人如其課、課如其人,這是第二種佳境;人即是課、課即是人,這是第三種佳境。境界越高,課的痕跡越淡,終至無痕?!保?]教學留白是一種獨特的教學智慧,它強調(diào)在教學過程中留下適當?shù)目瞻祝寣W生有充分的思考和探索空間。同時,留白并不意味著放任學生自由發(fā)揮,而是需要教師具備深厚的學科知識、敏銳的觀察力和靈活的應變能力,從而挑選合適的教學留白點。留白藝術使得教學過程更加開放多元,能夠幫助教師實現(xiàn)角色轉變,逐漸提高教學智慧,這都是教師教學境界提升的重要體現(xiàn)。
二、審美體驗與教學留白的一致性
審美體驗和教學留白在表面上看來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然而,在實際上二者有許多方面都呈現(xiàn)出內(nèi)在的一致性。
(一)實現(xiàn)審美體驗需要教學留白
審美體驗是一種對美的深刻感受和理解,它涉及個體對審美對象的想象、情感等多個層面。在審美體驗中,個體往往能夠超越現(xiàn)實的束縛,進入一個更加自由、開放的精神空間。教學留白是一種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教學策略,它通過在教學中留下一定的空白和未知之處,引導學生去主動思考、探索,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這種留白的教學方式為學生提供了可以自由發(fā)揮的空間,使學生能夠深入文本去感受美、欣賞美,進而創(chuàng)造美。
在審美體驗教學中,師生圍繞審美對象(文本)產(chǎn)生視域融合,實現(xiàn)多重審美互動。而文本中存在著“召喚結構”,即文本意義在讀者的參與中建構生成,因此教師和學生要積極尋找文本中需要探究的“召喚結構”。教學留白為學生打開了想象和創(chuàng)造的大門,激發(fā)學生的審美興趣,提供學生思考和探究的機會。
(二)留白技巧的使用需要考慮審美體驗
教學留白不能流于形式,留白并不意味著單純地不講,課堂教學中留白技巧的使用需要契合讀者的審美體驗和文本中的“召喚結構”。
1.基于審美體驗要素適當留白
留白技巧的使用需要考慮審美體驗中的關鍵要素——語感、情感和美感,而語感、情感和美感的培養(yǎng)需要有量的積累和質(zhì)的保證。雖然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會產(chǎn)生審美體驗,但是這種體驗是碎片化的、孤立的,而課堂教學活動可以系統(tǒng)地培養(yǎng)學生感知美、欣賞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對文學作品的敏銳感知需要學生進行長期的閱讀和積累,不能簡單地通過一堂語文課中的留白來達成。
2.基于審美互動設置留白
審美體驗教學致力于實現(xiàn)多重審美互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通過有效的溝通可以產(chǎn)生情感和精神上的共鳴。教師可以利用留白的時間,傾聽學生的想法和觀點;學生可以在留白的過程中,向教師提出自己的疑惑和思考,尋求幫助和解答。師生間的有效互動有助于營造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使學生在愉悅的情緒中更好地吸收掌握知識。同時,教師設置具有挑戰(zhàn)性和啟發(fā)性的留白問題或活動,可以使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到課堂互動中。
3.針對審美體驗視域調(diào)整留白
在閱讀過程中,存在教師與文本的視域融合、教師與學生的視域融合、學生與學生的視域融合。在視域融合的過程中,個體需要先結合自身的知識結構和生活閱歷建構文本意義,再與他人在課堂教學中溝通交流。審美體驗是一種高度主觀的活動,容易受個體審美心理、偏好、性格等因素的影響,即使面對同一個審美對象,不同的個體也會產(chǎn)生不同的審美體驗。因此,教師要考慮到不同學生對文本的獨特審美體驗,針對不同學生的特點和需求,靈活調(diào)整留白的程度和方式。
三、基于審美體驗的留白藝術在文學作品中的體現(xiàn)
(一)古詩詞作品多用留白
古詩詞有著含蓄蘊藉、意味深遠的特征,且大多是客觀實境與主觀心境相結合的產(chǎn)物,其中有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境界。例如李商隱的作品以朦朧多解著稱,《夜雨寄北》一詩以秋雨寄情思,既有寄妻詩、思友詩的解讀,也有渴念知遇之心、托以相思之情的觀點。因此,學生需要深入文本,才能有自己的獨特體驗和理解。同時,作者在創(chuàng)作時常用象征、留白等手法來表達自身對歷史、人生和宇宙的獨特體驗,內(nèi)含的審美特性十分明顯。
(二)小說情節(jié)安排多用留白
在小說創(chuàng)作中,作者常通過留白手法,故意留下一些情節(jié)或細節(jié)的空白,讓讀者自己去填補和想象。這種填補的過程,也是讀者與作者、作品進行互動和交流的過程。例如在《孔乙己》中,當描述孔乙己用手“走”來喝酒時,作者并沒有詳細描述孔乙己是如何用手支撐身體挪動的,而是通過“用手走”這一簡練的敘述,讓讀者自行想象。此外,適當?shù)牧舭卓梢允骨楣?jié)更加緊湊。在小說情節(jié)安排中,如果作者過于詳細地描述每一個情節(jié),可能會使故事顯得冗長乏味,而適當?shù)牧舭卓梢酝怀鲋饕芎蜎_突。例如在《故鄉(xiāng)》中“我”與閏土的再次相遇,閏土由原本的活潑少年變得木訥拘謹,其中的變化并沒有用過多的語言表述,這樣能夠引發(fā)讀者對封建社會對人性摧殘的深刻思考。
(三)散文創(chuàng)作多用留白
留白常被用來深化情感表達和營造意境。通過留白,作者可以在文字間創(chuàng)造出一種情感的空白,讓讀者在這種空白中感受到作者未明的情感,進而引發(fā)讀者的共鳴和思考。例如《故都的秋》是一篇運用留白手法的典范之作。在這篇散文中,作者并未列舉秋景中的每一個細節(jié),而是選取了代表性景物進行描繪。這種留白能使讀者在閱讀中感受到秋天的氣息和韻味。此外,散文中留白多用于建構故事情節(jié)和塑造人物形象。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作者并未直接描述自己的情感變化,而是通過描繪周圍的景色和氛圍,讓讀者感受其內(nèi)心的波動,這種留白使得作者孤獨而深沉的知識分子的形象更加豐滿。
四、基于審美體驗的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留白藝術應用策略
(一)立足文本,優(yōu)化教學環(huán)節(jié)
1.課堂導入留白,營造氛圍
好的課堂導入可以使學生迅速進入教學狀態(tài),形成一種良好的課堂氣氛。
第一,課堂導入留白可以借助懸念。懸念導入是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巧設懸念,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入特定的問題中的一種導入形式。例如教學《逍遙游》一課,教師可以提問:“一只白色的蝴蝶,自由快樂地飛著,流連于花叢中,盡情享受著明月清風,如此逍遙的蝴蝶就是莊子,就是莊子思想的化身。那么何為逍遙?莊子是如何闡述這種逍遙的?”以此引起學生的興趣。
第二,課堂導入留白可以借助情境。情境法導入常用于教學散文、詩歌類作品。例如教學柳永的《雨霖鈴》,教師可用語言描述創(chuàng)設情境:“在植滿垂柳的汴河碼頭,凄清冷落的深秋,一場驟雨剛下過,樹梢上的寒蟬又如泣如訴地叫了起來;在長亭送別的人慢慢飲酒,細細地話別?!保?]同時播放音樂伴奏,使學生在凄楚婉轉的音樂中,結合課文和注解,很快就能進入古詩詞的境界中。
2.課堂提問留白,啟迪思維
課堂提問是引發(fā)思維,促進師生信息交流的重要方法。課堂提問留白要找準設疑處,精心設計問題。
第一,找準文本空白處。在部分課文中會有留下一些需要讀者領會、補充的地方,然而多數(shù)學生容易忽視這些有深刻含義的空白處,需要教師通過提問來引導學生品味。例如教學《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的“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教師若采用直譯的方式教學,則難以使學生感受其中隱含的感情,但是若在此空白處設問,則可以讓學生深刻感受到作者的留戀之情。
第二,抓住文本矛盾處。教師可有意制造矛盾或找到矛盾之處向?qū)W生發(fā)問,以引導學生對存在矛盾的問題進行探究。例如教學《孔乙己》中的最后一句“我到現(xiàn)在終于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教師可據(jù)此提問:“‘的確’是肯定的,‘大約’是不肯定的,那么孔乙己究竟有沒有死?”以此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加深對人物特征和當時社會的理解。
第三,把握文本對比處。在文本中前后形成鮮明對比的內(nèi)容,可以揭示課文主旨,突出中心。在對比鮮明處設問,可以幫助學生加深理解。例如《祝福》一文中祥林嫂初到魯鎮(zhèn)“頭上扎著白頭繩,烏裙……”;被賣改嫁以后“她仍然頭上扎著白頭繩……臉頰上已經(jīng)消失了血色”;祥林嫂在祝福聲中寂然死去時“五年前的花白的頭發(fā),即今已經(jīng)全白”。結合這些地方設問,引導學生對照閱讀思考,可以幫助學生深刻理解人物,揭示文章主題。
3.課堂收束留白,拓展知識
寫文章講究文止而意不斷,教學同樣如此,好的課堂小結需要留給學生無窮的韻味。通過留白的方式,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總結,讓學生參與到課堂小結中,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
第一,巧用延伸。課堂小結并不意味著教學的結束,教師可以結合文本從新的角度提出問題,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例如在教學《祝?!芬徽n結束前,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后思考祥林嫂的死因,并詢問學生對“怎么死的?——還不是窮死的?”這一句話的看法。這樣的課堂結尾可以為學生提供更深入思考的空間。
第二,學生自我提煉小結。學生自我提煉小結的過程也是一個個性化的過程。在課堂小結留白過程中,學生需要回顧課堂內(nèi)容,思考知識點之間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并嘗試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概括。例如針對一些經(jīng)典篇目,如《赤壁賦》《滕王閣序》等,不僅語言優(yōu)美,而且蘊含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和人生哲理,學生在思考總結的同時還可以提升自己的語文能力和核心素養(yǎng)。
(二)以學定教,合理補白
教學領域中的補白指的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技巧地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探究,讓學生將教師故意留下的空白內(nèi)容或課文中的留白處填補回來,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1.背景處補白
背景補白主要是對與課文有關但課文中沒有詳細闡述的背景知識進行補充和解釋。背景補白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準確地理解課文內(nèi)容,而且可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第一,古詩詞教學需要背景補白。古詩詞創(chuàng)作者大多將主觀體驗與客觀情境相結合,在作品中融入個人的生命體驗。好的古詩詞作品不僅展現(xiàn)創(chuàng)作者個人的生命歷程,而且展現(xiàn)了一個時代。通過及時補充作者的生平經(jīng)歷、創(chuàng)作背景和社會環(huán)境等,可以使學生更好地把握文章主旨和情感內(nèi)涵。例如教學李清照的《聲聲慢》,可以補充作者國破家亡、丈夫去世、飽受顛沛流離之苦的創(chuàng)作背景。
第二,在現(xiàn)代文教學中,背景補白同樣重要。對于涉及社會現(xiàn)象、人物傳記和歷史事件的課文,學生需要通過背景補白來更好地理解文章所傳達的思想和觀點。背景補白并非隨意添加內(nèi)容,而是需要緊扣課文主題,選擇合適的、關鍵的內(nèi)容進行補充。例如教學郁達夫的《故都的秋》,需補充國事危急、“白色恐怖”的創(chuàng)作背景。
2.情感處補白
第一,關注特殊標點。標點符號看似平常,但是在文本中的作用不容小覷,其通??梢詡鬟_出人物隱晦的情感變化。例如教學魯迅的《故鄉(xiāng)》,可以聚焦在“我”和閏土再次見面時的語段:“阿!閏土哥,——你來了?……”簡單的標點符號卻表達了復雜的情感。這里的問號十分特殊,雖然真實的閏土就在眼前,但是飽經(jīng)滄桑的中年閏土與腦海中的少年閏土極為不符,難以使“我”接受。
第二,品味獨特詞語。古人在創(chuàng)作時尤其注重對字詞運用的推敲,文言文中的詞語運用多精煉而優(yōu)美。例如教學《小石潭記》,作者將小石潭的景色與自身情感相融。教師在對比研讀文本時可以發(fā)現(xiàn)人教版教材中“水猶清冽”中的“冽”在蘇教版教材中為“?!?,并據(jù)此引導學生區(qū)分辨析哪個詞語運用在文中更為妥帖。[5]學生在容易忽略的地方展開思考,可進一步體會作者未言明的憂傷凄苦之情。
第三,修復句中邏輯。作者在創(chuàng)作時出于謀篇構思的需要,有時會省略一些句子中的邏輯關系,給讀者留下想象和創(chuàng)造的空間。例如在朱自清的《背影》中,教師可以抓住“父親和我都是東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一句引導學生填補空白——父親和我雖然都是東奔西走,但是家中光景還是一日不如一日。此處補白有助于加深學生對父親“生之苦痛,愛之艱難”的理解。[6]
3.練筆處補白
第一,在情感共鳴處練筆。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需要引導學生細致閱讀文本,發(fā)現(xiàn)能夠觸動內(nèi)心的細節(jié)。學生在練筆時可以選取文本中產(chǎn)生情感共鳴之處,或直抒胸臆,或娓娓道來。同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使用一些寫作技巧來增強情感共鳴的效果。如通過對比和反差來突出情感的強烈程度,通過設置懸念和轉折引發(fā)讀者的好奇心和期待感。
第二,融入情感展開心理描寫。教師可以依托情感豐富的文本,引導學生結合文本片段,對人物展開心理描寫,深入刻畫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例如教學文天祥的《過零丁洋》,教師可以讓學生搜集相關背景資料,著重演繹文天祥在創(chuàng)作時的經(jīng)歷和心理,撰寫劇本和人物臺詞。學生在填補空白時需要將自身情感和審美體驗融入作品中,并結合自己真實的生活體驗,與詩人產(chǎn)生情感共鳴。
第三,依托文本擴寫情節(jié)。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在忠于原文的基礎上,發(fā)揮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展開合乎邏輯的擴寫。例如教學《迷娘(之一)》,全詩一唱三嘆,復沓回環(huán)。教師應鼓勵學生基于文本進行現(xiàn)代文改寫,并對學生的練筆進行指導。同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積極發(fā)表有新意的練筆,以增強學生寫作自信心;也可以將優(yōu)秀習作在班級公布,引發(fā)學生討論交流并進行二次習作,以提升學生的審美表達和創(chuàng)造能力。
審美體驗契合文本中的“召喚結構”,是實現(xiàn)語文美育的關鍵?;趯徝荔w驗的課堂教學留白藝術的應用有助于理想教學的實現(xiàn),能夠提高學生核心素養(yǎng)和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這是語文課程改革的需要,為中學語文教學提供了更多參考。
【參考文獻】
[1]余文森.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理論與實踐[J].江蘇教育,2006(18):11.
[2]任彥臻.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留白藝術的應用[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22(1):32.
[3]雷玲.故事里有你的夢想:18位名師的精神檔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274.
[4]段昌平.語文課堂教學藝術研究[M].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07:239.
[5]王峰.初中語文,別讓言語形式擱置一旁[J].語文知識,2017(15):91-93.
[6]王君.生之苦痛與愛之艱難:《背影》再讀[J].中學語文教學,2011(11):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