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生學習意志的運行主要包括價值澄清、目標建構、意志控制、反思評價等四個環(huán)節(jié),各個環(huán)節(jié)相互銜接,共同激發(fā)意志在學生學習活動中的能動作用。在具體的學習情境中,受多重因素制約,部分學生存在學習意志薄弱的問題,具體表征為針對學習需要躊躇不前、針對學習目標三心二意、針對失敗經(jīng)歷認知消極、針對消極體驗情感倦怠等。對此,應從實施意義教學、澄清目標導向、融入意志教育、激活自我對話等方面加以干預,探尋強化學生學習意志的可行措施,提升其在學習困境中的適應性。
【關鍵詞】學習意志 意志教育 學習困境
【中圖分類號】G40"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275(2024)21-73-06
意志是個體主觀能動性的集中體現(xiàn),也是推動個體走向實踐完善的重要精神力量,對個體發(fā)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促進意義。研究和實踐無不證明,學生的學習活動需要意志的充分參與,強而有力的意志狀態(tài)能夠賦能個體的學習過程。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小學生要立志成才,必須勤奮學習、提高綜合素質,努力做到修身立德、志存高遠,勤學上進、追求卓越,強健體魄、健康身心,錘煉意志、砥礪堅韌?!?/p>
對學生而言,個體學習意志水平的程度將直接影響其附屬學習活動的質效,甚至決定著相應學習任務活動的成敗。因此,從學習意志的自身價值來看,以探究性視角深入剖析學生學習意志的本質內涵,廓清學習意志的運行機制,檢視學習意志的薄弱表現(xiàn),構建學習意志的強化路徑,對于促進學生良性學習、高效學習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
一、學習意志的內涵詮釋
西方哲學家普遍認為,意志是人的意識自由以及實踐主體性的彰顯,是人特有的一種最基本的自決能力,如哲學家奧古斯丁明確將意志解讀為一種人能夠展開自主行動的根本動力,即“沒有自由意志,人絕不能正當?shù)厣睢保?]??梢?,西方哲學中的意志蘊含著個體自由自決的基本含義,充分反映了意志運行的主體能動性。在中國古代傳統(tǒng)哲學中,同樣也有較多涉及意志含義的解釋。例如儒家思想把意志看作個人得以“成人”“成才”的一種必備品質,較為經(jīng)典的觀點是孟子提出的“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強調個體在面對困境時要堅守意志,增強自身能力。又如王陽明提出“學由志成”,形成了“立持信責”的學習意志論。在他看來,人一旦立下為學志向,便會主動將全身力氣和精神擰成一股繩,廢寢忘食地投入于學習。[2]
從以上分析中不難總結出意志的基本內涵,即意志是人的主觀能動性最突出的表現(xiàn),也是個體開展實踐活動的一種強而有力的動力機制。
學習是一種指向學生成長的特殊實踐活動,學習意志則是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一種內在心理過程和動力機制,也是學生在學習活動價值澄清、學習目標建構的基礎上,綜合調動各種促進性資源,對各種學習困難、誘惑、挑戰(zhàn)進行調控與克服的一種精神力量。它的建構是“一種主體以自身成長與變化為對象的特殊實踐,是一種人性自我建構的實踐活動”[3]。作為學生在學習情境中意志活動的一種特定形式,學習意志成為推動學習活動持續(xù)運行的重要動力機制、精神力量。對此,有學者將學習意志界定為“學生根據(jù)學習的目標,在學習過程中自覺地實施、調節(jié)和控制自己的學習行為,不斷排除干擾,克服困難,以完成預定的學習任務的心理過程”[4]。從這個定義來看,學習意志對于個體學習行為的影響集中體現(xiàn)在行為“驅動”和“抑制”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利用意志作用激發(fā)學生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動力輸出。另一個方面是幫助學生進行認知調節(jié),從而抑制學習的消極行為傾向。
因此,學習意志實際上是幫助學生實現(xiàn)學習任務目標的一種“精神”工具。它的存在彰顯學生對自我學習行為的自我導向、目標導向,對學習進程發(fā)揮著激發(fā)、定向、驅動、調控、激勵、評估等作用。通常情況下,如果學生具備恒心、毅力、自制力強等優(yōu)秀意志品質,那么有助于其學習進程的推進和學習質量的提升。相反,如果學生本身表現(xiàn)出搖擺不定、害怕吃苦、自制力差等消極意志品質,則會嚴重掣肘學習進程,不利于學習活動的展開。
二、學習意志在學生學習活動中的作用機制
人在實踐中的認知活動、思維過程、身體行動、情感建構等都離不開意志的能動作用。對學生的學習活動而言,學生學習意志的運行過程有其特定的機理過程,表現(xiàn)出一定的規(guī)律性。結合意志本身的活動基礎和條件,本研究認為學生學習意志的運行主要包括價值澄清、目標建構、意志控制、反思評價等四個環(huán)節(jié),各個環(huán)節(jié)相互銜接,共同體現(xiàn)意志在學生學習活動中的能動作用。
(一)價值澄清:構成學習意志的生發(fā)基礎
人的意志的激發(fā)來自對自身需要和現(xiàn)實世界之間價值關系的否定性評價,而價值本質上凸顯的是客體對象之于主體需要之間的效益匹配或適切關系。指向學習意志建構的價值澄清就是要澄清學習活動(客體)之于學生發(fā)展需要(主體)之間的效益關系,只有在價值澄清的基礎上,才能引發(fā)學生正向的意志行動。從這一角度來看,學生學習意志產(chǎn)生和運作的前提就是要使學生能夠對將要參與的學習活動的價值形成清晰的認知與判斷,即廓清各類型或各層次學習活動的意義旨歸。只有當學生的學習活動建立在澄清學習意義的基礎上,并且明晰自身“為何而學”的價值訴求,厘清“學習之所以發(fā)生”的內在邏輯,才有可能促發(fā)其付諸相應程度的意志行動。反之,學生的學習則會走向一種散漫、無序的混亂狀態(tài),助長學習過程的“無意義感”。
因此,指向學習活動的價值澄清構成學生學習意志生成和運作的心理基礎,價值澄清可以被視作學生生成學習意志、展開意志行動前的準備階段,促使學生能夠結合學習目的、學習興趣、學習認同等,研判分析相關附屬學習活動的核心價值,厘清和回應“為何而學”的基本問題。學習活動的價值澄清內在體現(xiàn)的是學生學習意志的目標性或出發(fā)點,解決的是學習意志建立的目標問題。學生對學習活動價值的判斷以及在學習過程的投入程度都是學生學習價值澄清的產(chǎn)物,影響著學生學習意志的建構水平。
(二)目標建構:激發(fā)學習意志的內生動力
所謂目標其實就是某種具有概括性的行動愿景,是個體針對其行動結果的一種前置性預設。反映在個體的學習活動中,意志與目標之間是一種顯著的共生關系,學生學習意志的生成離不開學生對學習活動目標的建構,并以預期的學習目標作為學習意志發(fā)揮作用的一種內在驅動力。學生對學習目標的建構直接決定了其在相應的學習活動中的意志水平或投入程度。因此,學生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將教學目標轉化為內發(fā)的學習目標,“‘內發(fā)’一詞隱含著學生對學習目標具有自主意識,而不是被外界所強迫的”[5]。學生學習目標的建構本質上就是其在各個階段或情境中的需求實現(xiàn),反映的是學生自我架構的學習行動愿景。學生通過學習目標的建構和確認,獲得意志生成的動力,即學生在預設的學習目標的驅動下,生成參與學習活動的意義感,激發(fā)內在的學習意愿。這與管子在《管子·內業(yè)》中強調的學習認識論的觀點一致,即“氣意得而天下服,心意定而天下聽”。從這一層面來看,學生如果能夠建立起比較明確且合理的學習目標,并對學習目標形成相應的認同感,那么便會在很大程度上喚起學習意志,能夠對學習活動產(chǎn)生熱情,增強應對學習挑戰(zhàn)的信心,從而實現(xiàn)學習活動的自主建構。
(三)意志控制:發(fā)揮學習意志的調節(jié)效能
意志控制是學生學習意志發(fā)揮學習調節(jié)功能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決定學生學習意志的作用實效。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意志控制主要是學生針對學習活動中的困難展開相應的韌性行動,以此達成學習目標。它凸顯的是學生個體為了克服學習困難而付諸的各種形式的行動努力(包括認知和實操等),以及在克服困難過程中外部環(huán)境與內在特質等方面的認知調節(jié)。有意識層面的意志控制主要體現(xiàn)為學生自身抑制或排除那些容易使自己專注力分散的外部因素的干擾。無意識層面的意志控制主要體現(xiàn)為基于某些興趣、價值認同、情感需要等內在因素的驅動,付諸相應的意志行為。例如學生對感興趣的知識往往會投入更多的注意,并愿意為之付出更多的精力,這體現(xiàn)的正是行為控制結構中的意志策略??傮w來看,學生學習意志的控制指向其對學習活動中內外部因素的調節(jié),包括克服各種形式的學習困難、排除課堂中的干擾因素、適應各種新的學習情境等。個體應對學習情境中的困難或逆境而生成行動韌性的過程,彰顯學生在復雜學習活動中的意志作用??梢哉f,良好的意志控制有助于增強學生對學習進程的掌控,提升學生克服學習困難的自我效能,這些都是學習目標得以實現(xiàn)的內生動力保障。
(四)反思評價:促成學習意志的效用維持
開展學習評價,形成意志反思是學習意志運行過程的后續(xù)階段,也是維持學習意志長效作用的重要保障。在學習過程中,基于意志控制行動的意志反思是學生針對自身學習意志在困難情境中的表現(xiàn)與效能的評價和反饋,并根據(jù)評價反饋的結果制訂針對性的改進措施。在這一階段,學生根據(jù)自身認知結構和學習情況形成差異性檢視,并創(chuàng)造性地預判和調節(jié)后續(xù)的學習活動。學生跳脫出角色羈絆,以“局外人”的角色對自身在學習活動中投入的精力、時間進行反思,重新審視學習意志的活動過程,建構具有個人風格的深度學習方式,“有選擇地、批判性地接受新知識信息,主動地建構個人知識意義,進而豐富或重建個人知識結構”[6]。從意志反思的組成來看,積極的意志反思在于意志層面上的自信,包括意志效能與意志樂觀。積極的意志反思能幫助個體形成意志與結果之間的正向關聯(lián)。
針對意志控制過程的反思評價充分體現(xiàn)了學習意志的反身性和進階性,貫穿于意志參與的學習活動全過程。反身性是指學生作為開展評價反思的主體,針對學習進程中的意志表現(xiàn)和狀態(tài)進行批判性地自我反思評價,最終根據(jù)反思評價結果優(yōu)化學習過程,提升自我效能感。進階性主要指個體意志作用的階段性升華,即前一階段學習目標的達成不代表學習活動的結束,而是繼續(xù)影響下一階段更高層次的學習活動。學習意志的反身性和進階性相互作用,對學生的學習習慣養(yǎng)成、學習意志投入、綜合實踐能力培養(yǎng)產(chǎn)生積極作用。學生在基于反思評價的促進機制中實現(xiàn)學習意志的螺旋式上升發(fā)展,維持學習意志的效用。
三、學生在學習情境中意志薄弱的表現(xiàn)
高水平的學習意志往往是學生克服學習困難、達成學習目標的核心保障。然而,受自身認知和能力、外界多元因素的制約,部分學生的學習意志水平在很多時候處于低水平狀態(tài),出現(xiàn)學習狀態(tài)的非延續(xù)性問題。具體而言,學生意志薄弱主要體現(xiàn)在四個方面。
(一)躊躇不前:無法厘清真正的學習需要
學生能否根據(jù)自身的學習需求并針對學習任務情境作出堅定的行動決策,是衡量其學習意志水平的一個指標,這要求學生結合自身內在學習需求,確立合理化的學習任務目標。如此學生才能夠真正明白自己“為何而學”“學什么”“如何學”等根本問題。然而,有的學生在學習實踐中,時常處于一種“躊躇不前”的目標確立狀態(tài)。當這種搖擺狀態(tài)發(fā)展到一定程度時,便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行為,相應的意志作用水平則難以發(fā)揮。學生只有秉持果斷、堅定的學習態(tài)度,才能取得相應的學習效果,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躊躇不前的狀態(tài)是學習意志薄弱的體現(xiàn)。例如有些學生在自習課時常會陷入難以選擇學習科目的問題,出現(xiàn)一會兒“做數(shù)學”,一會兒“做語文”的搖擺現(xiàn)象,不能真正地確立學習目標。學生厘清自身學習需要,并將學習目標對接自身內在真正的學習需要是促使學習意志生成和發(fā)揮作用的重要基礎。
(二)三心二意:游離于預設的學習目標之外
在學習意志的運行機制中,學習目標與學習意志相輔相成。學習目標的廓清能夠幫助學生確立學習信念,生成高水平的學習意志,使學習意志發(fā)揮抑制干擾因素的功能,這要求學生的學習活動必須建立在目標明確的基礎上,并且具有達成相應目標的決心。從這個角度來看,學生在學習活動過程中是否能夠一心一意地圍繞著某一具體的學習目標付諸相應的行為努力,是衡量其學習意志的參考指標之一。部分學習意志不堅定的學生在采取學習行動時,容易受到不確定的因素影響,難以形成學習專注力,在學習活動中表現(xiàn)出三心二意、反復多變的學習行為特點。在這種情況下,學生作出的學習行動決策往往是不可靠的,即使確立了相對合理的學習目標,但在后續(xù)學習進程中如果受到干擾性因素的影響,便無法專注于學習活動,偏離預設學習目標,不利于學習效能的轉化。例如有些學生在上課時經(jīng)?!伴_小差”,做一些與授課內容無關的行為,不能集中精力聽講。類似這種偏離預設學習目標的課堂現(xiàn)象是學生學習意志薄弱的主要表現(xiàn)。
(三)認知消極:困囿于失敗的學習經(jīng)歷
學習意志的重要功能之一在于幫助學生盡可能地克服學習困難,使其在應對學習困難時具有充沛的精神動力。同樣地,學生能否有效克服學習困難也會反過來影響學生的學習意志水平。學習是一種復雜的認知性活動,多數(shù)學生受認知能力、認知資源等條件的限制,學習過程充滿曲折與艱辛,建構知識的過程面臨繁重的認知負荷并且需要付出較多的行動努力。因此,學生面臨著形形色色的學業(yè)挑戰(zhàn),遭遇學習上的“失敗事件”(如考試發(fā)揮失常、面臨學習瓶頸等)是不可避免的。如何對待失敗的學習經(jīng)歷非??简瀸W生的意志水平,學生的意志水平也直接影響其應對學習困難的方式。當學習意志薄弱的學生面臨失敗的學習經(jīng)歷時,往往會陷入耿耿于懷的狀態(tài)中,困囿于失敗的結果,引發(fā)消極的思維情緒并沉浸其中,長此以往,影響學習效能感的維持。相反,學習意志水平較高的學生則較少受失敗的學習經(jīng)歷的影響,他們能夠及時地調整認知,將失敗經(jīng)歷轉化為磨煉意志的良好契機。
(四)情感倦?。簝群挠谙麡O的學習體驗
學習情感是伴隨著學習進程不斷深入,因情境變化而出現(xiàn)的各種心理反應和態(tài)度體驗。當學生面對復雜的學習情境時通常會產(chǎn)生各種各樣的情感體驗,如開心、興奮、難過等。學習情感與學習意志具有緊密的關聯(lián)性。一方面,學習情感的積極性會影響學生學習意志的建構水平,左右學生學習行為取向。積極的學習情感更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意志,給予學生必要的精神支持,而消極的學習情感則容易弱化學生的學習意志,產(chǎn)生負面渲染作用。另一方面,學習意志會對學生學習情感的取向造成影響。其中,高水平的學習意志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維持積極的學習情感體驗,而薄弱的學習意志則不利于學生學習情感的正向建構。有的學生學習意志薄弱,在面對學業(yè)失敗或困難時容易出現(xiàn)一系列(如沮喪、畏懼等)消極性的情感體驗,在學習中體現(xiàn)出較強的倦怠感。情感倦怠是學生對某些不愉快學習經(jīng)歷的心理反應,也可以理解為學生在心理上將某些學習活動異化為一種“厭惡刺激”。如果任由學生學習情感倦怠蔓延,將會澆滅其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熱情,最終淪為喪失學習意志的被動執(zhí)行者。
四、提升學生學習意志的可行策略
薄弱的學習意志制約學生的學習投入水平,不利于學習目標的實現(xiàn)與轉化。對此,應當采取相應策略降低薄弱的學習意志對學生學習活動的干擾,探尋提升學生學習意志的可行措施,提升學生對學習困境的適應性。
(一)實施意義教學,發(fā)掘學習內容與個體發(fā)展的關聯(lián)
強化學生意志要引導學生把學習轉換為一種能動性的實踐活動,彰顯其在學習過程的自主性、主動性、內發(fā)性,使其能夠明確學習對自身成長的價值,在自主參與中發(fā)現(xiàn)學習的獨特意義。在學習過程中,學習的意義感表現(xiàn)為學習內容與個體發(fā)展的關聯(lián)價值,貫穿于教師“教”與學生“學”的交互過程中,學習意義感能否實現(xiàn)在一定程度上是評價教師課堂教學水平的指標之一。學生只有在明確學習意義的基礎上才能產(chǎn)生對學習的熱愛,進而選擇正向的意志行動。反之,如果學生將學習看作是一種外在的、強加的負擔,則可能會出現(xiàn)茫然、無力的狀態(tài),最終影響其學習意志。
因此,為強化學生的學習意志,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需注重正向的價值引導,更多地關注知識文本對學生生命成長的作用,挖掘知識文本的意義,將抽象的理論知識與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相結合,實現(xiàn)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的聯(lián)結,使得學生能夠在求知過程中建構知識對自我的意義。
(二)澄清目標導向,穩(wěn)步調控學習規(guī)劃
學習目標是學生在學習活動過程中意圖實現(xiàn)的某種追求,它的作用在于促使學生形成適當?shù)囊庵拘袆樱裱囟ǖ囊髞碚{控學習活動,修正偏離正軌的學習行為。在明確學習目標后,學生在遭遇學習困難時便能在目標的指引下做出相應的行動選擇,選擇繼續(xù)優(yōu)化和完善學習過程,形成“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學習意志。從目標的作用層面來看,學習目標的明晰程度直接影響學生學習意志的水平,在其學習意志的生成過程中占據(jù)主導作用,目標明確的學生往往更容易形成堅韌的學習意志。因此,學生學習意志的提升關鍵在于形成明確、可行的學習目標,如此才能合理規(guī)劃學習進程,而這離不開教師的悉心指導。
一方面,教師應秉持遠近目標相結合的原則,通過立志教育引導學生樹立長遠的理想目標,將長遠目標與國家和社會發(fā)展需要有機結合起來,把“立志”與“立人”統(tǒng)一在學習活動之中。同時,引導學生確立近景目標,將一些具體的行動,如把自覺遵守學習紀律、高質量完成作業(yè)、主動吸收課外知識納入近景目標中。另一方面,堅持從實際出發(fā)、切實可行的原則。學生學習目標的建構要符合個人實際情況,過高的目標可能容易出現(xiàn)失敗的學習體驗,累計過多則不利于學生自我效能感的維系。因此,學生的學習目標規(guī)劃應當符合自身的認知能力實際,所制訂的學習目標需要有可行性和實操性。在學習目標的有力調控下,學生可以在自我反思中形成對自身學習情況的清晰定位,反思學習目標規(guī)劃的適切性,主動調整學習行為。
(三)融入意志教育,提升學生的抗挫勇氣
個體抗挫能力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意志水平,學生要想形成學習意志便需要直面挫折。教師應該在課堂教學中適當融入意志教育,提升學生克服學習困難、直面挫折的勇氣。意志教育旨在肯定學生個體的價值,強調認知因素在學習行為選擇中的關鍵作用。
教師需充分挖掘相關資源,輔助意志教育。例如傳統(tǒng)文化包含豐富的反映個人自強不息、堅韌不拔的內容,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自強精神,其中蘊含的強大精神能量,對個體意志發(fā)展具有啟迪作用。教師可挖掘類似的意志教育資源,將其轉化為培養(yǎng)學生抗挫能力的素材。要想達成培養(yǎng)學生學習意志的目的,還需在日常教學中落實。一是相關學科教師在授課時可向學生展示科學家探索知識真理的艱辛歷程,引導學生認識科學探索的曲折性,感悟科學家的堅韌品質。二是可以邀請科學家進校園開展講座,讓學生在科學家的言傳身教中領悟科學求知的艱辛與不易,將科學家堅韌的態(tài)度應用于日常學習中,持續(xù)增強學習意志。此外,個體精神意志的形成離不開身體的磨礪,可以通過體育訓練的方式來促進意志教育。體育的功能在于通過鍛煉身體的方式提升精神層面的意志品質,學生在體育鍛煉中可促進身心意志協(xié)同提升。
總體而言,學生學習意志力的培養(yǎng),尤其是抗挫性的提升,需要學校所有教師各負其責,共同推進,在日常教學中關注學生的意志培養(yǎng),并在教學目標體系中有所體現(xiàn),在潛移默化中促使學生形成堅韌的學習意志,為后續(xù)發(fā)展打下堅實基礎。
(四)激活自我對話,干預學生的認知調節(jié)
習慣是學生克服學習意志薄弱的隱性力量,好的習慣可以幫助學生在面臨困難時積極尋找解決方法,而不是輕言放棄。[7]因此,學習意志的強化離不開學生的習慣養(yǎng)成,學生需要調整好對學習活動的認知,在各種學習困境中激活自我對話。
一方面,學生應在自我反思中整合以往學習經(jīng)歷。學生對自身過去失敗的學習體驗的解釋影響其學習意志的生成,積極的歸因有助于學生克服學習困難,而消極的歸因則容易引發(fā)悲觀的學習情感。教師應引導學生正確評估并總結失敗的學習經(jīng)歷中的經(jīng)驗與教訓,把失敗經(jīng)驗轉化為優(yōu)化改善學習的動力。另一方面,學生應在自我對話中喚醒主動學習的動力。用自我激勵的方式提高學習斗志,自發(fā)與學習惰性、學習困難等作斗爭??梢栽趯W生群體中發(fā)揮榜樣的作用,引導學生適當采用橫向比較的方式,讓學生在向他人看齊的過程中合理建構自我認知,生成前進動力,保持一種良好的前進狀態(tài)。
此外,教師需要加強歸因指導,因勢利導,在合適的節(jié)點引導學生對失敗經(jīng)歷進行自主反思,化解學生對于考試失利、學習效率低等困境的負面看法。同時,教師平時需要與學生保持積極溝通,增強情感賦能,促進學生積極主動表達,調節(jié)學習意志。
五、結語
不少學生存在拖延、學習效率低下、學習焦慮、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其背后反映出學生學習意志薄弱這一問題。學習意志薄弱不僅會導致學生成績下滑,而且還可能帶來社交障礙、信心不足、情感內耗等心理健康問題,進而影響其思維、行動、創(chuàng)造等能力。對此,教師應從學理層面厘清學生學習意志生成的一般規(guī)律,完善學習活動,賦予教學活動持續(xù)的意義生成屬性。各主體要充分參與,形成包括教師、管理者、學生、家長等在內的共同體,通過合理配置教學情境中的諸多要素,將意志教育融入教學實踐、日常生活之中,探索強化學生學習意志的可行途徑,持續(xù)提升學生學習活動的成效,共同助力學生養(yǎng)成自覺的學習意識。
【參考文獻】
[1]張榮.論意志的根據(jù):奧古斯丁《論自由決斷》中的意志追問[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8(6):22.
[2]楊道宇.學由志成:陽明心學的學習意志論[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3(2):99-104.
[3]郭元祥.指向核心素養(yǎng)的學習活動及其形態(tài)優(yōu)化[J].當代教育科學,2022(12):10.
[4]林斯坦.學生學習意志綜論[J].教育評論,1995(5):28.
[5]曾文婕.從“教學目標”到“學習目標”:論學習為本課程的目標轉化原理[J].全球教育展望,2018,47(4):14.
[6]吳秀娟,張浩,倪廠清.基于反思的深度學習:內涵與過程[J].電化教育研究,2014(12):27.
[7]高德勝.意志薄弱及其克服[J].教育發(fā)展研究,2020,40(4):5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