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玥然
〔摘? ? 要〕? 科學探究是人們探索和了解自然、獲得科學知識的重要方法。探究式學習是小學科學的重要學習方式,探究的核心是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在當前科學課堂上,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的機會多,活動豐富,但教師多注重動手做的環(huán)節(jié),而忽略對學生科學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科學學科要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思維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學思維能力。在探究式學習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應激發(fā)學生思維,鼓勵學生大膽假設,開闊學生思維寬度,引導學生深入感悟,提升學生思維高度。
〔關鍵詞〕? 小學科學;探究;思維能力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 (2024)? 06? ? 044-046
《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提出,科學學科要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而科學思維能力,是科學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透徹地理解教材,根據(jù)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組織探究活動。教師要精心設計科學探究活動,重視探究活動的各個要素,在探究過程中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科學思維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在課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是非常重要的,往往能對后續(xù)的學習產(chǎn)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從小學生的年齡特點看,他們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盛,但有意注意持續(xù)時間相對較短,如果一味地只是教師說學生聽,學生的學習熱情就會大大降低。因此在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時,教師可以從學生身邊熟悉的事物入手,選擇合適的情境素材,引發(fā)認知沖突;還可以開展小魔術、小游戲、猜謎等活動,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
【課例分析】
在教學《冷熱和溫度》一課時,先出示三杯水,分別是冷水、溫水和熱水,請學生判斷,學生根據(jù)生活經(jīng)驗會想到用手摸、觀察熱氣等方法。這時,教師再請學生進行體驗活動:將兩只手指分別放入冷水和熱水中,幾秒鐘后,再把兩只手指一起放入溫水中,體驗手指的感覺,學生驚奇地發(fā)現(xiàn)在同一杯水中兩只手指產(chǎn)生了不同的感覺。這和學生原本的認知是沖突的,通過這個活動引導學生認識到人的感覺有時是不準確的。那么如何才能準確客觀地知道物體的冷熱呢?學生自然產(chǎn)生了這樣的思索,從而激發(fā)起對溫度和溫度計的探究動機。
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老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chǎn)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nèi)心狀態(tài),就急于傳授知識,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沒有學習興趣,學習也就成了負擔?!蓖ㄟ^創(chuàng)設真實的教學情境,學生產(chǎn)生了疑惑,感到好奇,對新知識充滿渴求,思維開始活躍,自然能夠主動開展探究。
二、提出問題,鼓勵大膽假設
科學思維的方向來源于科學問題。在探究活動中,學生思維活動的重要開端就是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由于兒童的天性,學生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盛,他們的腦海中會產(chǎn)生一大批天馬行空般的問題,但他們獨立思考能力較差,缺乏一定邏輯性,不善于組織自己的思維。因此,教師需要精心設計,一步步引導學生提出適合探究的問題,先自主提問,再進行篩選,就其中適合在課堂上研究的共性問題進行重點探究,這樣的共性問題也更有利于引起學生“共鳴”,激發(fā)學生積極思維。
提出問題只是探究的第一步,各種假設給解決問題提供了思路。因此,教師應通過進一步追問,引導學生針對探究問題做出假設。為了避免思維的局限性,教師應給學生提供一定的空間,大膽假設,展開思維。學生的思維發(fā)散之后,還要注意思維的強化聚合。針對學生提出的各種假設,教師要注意引導,科學假設一定是以已有生活經(jīng)驗和科學知識為依據(jù)做出的,而不可毫無根據(jù)地胡亂猜測。在假設過程中,學生可以自由地、有依據(jù)地進行補充或反駁,通過這樣的課堂交流,學生的思維相互碰撞,從而學會從不同角度分析、思考問題。
【課例分析】
在《力與運動》一課教學中,在前一部分分析交流的基礎上,學生認識到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接著,教師可以請不同學生拉一拉小車,發(fā)現(xiàn)每次小車的運動快慢不同,再通過教師的引導,提出探究問題“拉力大小與小車前進快慢是否有關?”針對這一問題,由于平時生活經(jīng)驗的積累以及上一環(huán)節(jié)的觀察和感受,大部分學生會認為有關,也有一些學生有不同的意見。學生在假設時,教師要注意對他們的回答進行引導、梳理、歸納,請學生說一說提出該假設的依據(jù),如認為有關,二者之間具體是什么樣的關系,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而且要鼓勵學生在有依據(jù)的前提下思考,大膽假設。
三、設計方案,拓展思維寬度
在做出了假設之后,如何進一步驗證自己的猜想?教師需要做的不是給出答案,也不是直接提供實驗方法,而是進一步引導學生開闊思維,設計實驗,制訂方案。這個過程中的思考交流活動,往往比動手實驗更重要,更能發(fā)展學生思維。
在設計實驗方案時,如有多個研究因素,教師可先針對其中一個因素的研究進行重點指導。首先引導學生弄清楚有哪些可能的影響因素、如何控制變量、需要用到哪些材料、如何正確地操作、需要注意哪些問題等;接著組織小組內(nèi)成員交流,完成這一方案的設計;再在全班匯報時,完善設計方案,教師進行補充評價。這樣,經(jīng)過組內(nèi)、組間、師生的多向交流、思維碰撞、認真思考和交流討論,得到一個較為縝密可行的探究方案。完成一個因素的實驗設計方案后,其他因素則放手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設計,強化思維的訓練,拓展思維的寬度。
【課例分析】
在《把鹽放到水里》一課教學中,探究鹽溶解得快慢與什么因素有關時,考慮到三年級學生年齡較小,思維不夠縝密,設計一個完整的方案是較難的,教師應做較為細致的指導。以水溫這一因素為例,教師引導學生思考要改變什么因素?有哪些因素不能改變?為什么不能改變?需不需要攪拌?怎樣判斷溶解快慢?實驗中需要注意什么?在教師引導、全班交流、完整地設計出這一實驗方案后,進行實驗探究,再讓學生在小組內(nèi)交流,嘗試設計研究其他影響因素的實驗方案,訓練思維,加強鞏固,接著在全班交流、教師補充后進行完善。在這樣一個學生參與的設計方案的過程中,學生能夠充分訓練思維,拓展思維的寬度。
四、協(xié)作交流,深入觀察感悟
在科學探究中,學生要想獲得“親身參與”的體驗,就必須動手操作,進行科學實踐。在實踐操作的過程中,要強調(diào)做中學,學中思,“做”只是一種學習科學的手段,而非目的。只有動手與動腦相互融合,才能有效促進學生科學實踐能力與科學思維能力的提升。
在小組實驗時,由于學生人數(shù)較多,會出現(xiàn)分工不明確或比較吵鬧的情況,而有的實驗現(xiàn)象不明顯或耗時較長,需要學生細心、耐心地觀察。因此,教師要指導學生觀察,引導學生思考:這個現(xiàn)象說明了什么?估計接下來還會怎樣?與自己的猜想是否一致?為什么不一致?帶著這些問題,學生在動手操作時,一邊觀察,一邊思考,有利于科學思維能力的發(fā)展。此外,在進行實驗操作時,與組內(nèi)同伴間的交流合作也非常重要,學生的思維會隨著他們的討論進行碰撞、融合,擦出不一樣的火花。
【課例分析】
在《冷熱和溫度》一課教學中,在探究熱水溫度下降的規(guī)律時,由于這一活動時間較長,需要10分鐘,每隔2分鐘觀察、記錄一次,因此在實驗過程中細心觀察、交流和思考非常重要。在第一個2分鐘,有的小組的水溫下降了5℃,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小組內(nèi)預測接下來的情況。有的學生說,接下來2分鐘肯定也下降5℃;還有學生說,接下來2分鐘肯定下降不到5℃,理由是自己平時喝水,等開水變涼的時候,感覺溫度下降得越來越慢。通過這樣一步步地預測,在交流過程中,為了說服同組其他同學,學生充分調(diào)動自己已有的經(jīng)驗和知識,也必然會細心觀察,尋找證據(jù)說服同伴。這樣,這10分鐘的活動時間就不會無事可做,反而會注意力較為集中,思維也會高度活躍。
五、總結反饋,提升思維高度
在實驗、觀察、交流的基礎上,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已獲得的信息進行整理加工,得出最終的結論。但由于小學生的概括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較弱,往往只能看到一些表面的現(xiàn)象,容易忽略現(xiàn)象背后的本質,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推理分析,提升思維高度。
【課例分析】
在《電路暗箱》一課教學中,學生根據(jù)電路檢測器在暗盒外檢測出的一些現(xiàn)象對暗箱內(nèi)部電路情況進行推理時,就會出現(xiàn)一些問題。
當AB兩點間連接導線,AC兩點間連接燈泡時,其余不連接,學生在檢測BC兩點時,也檢測出同AC兩點一樣的現(xiàn)象。如果不加以思考,學生就會想當然地得出BC兩點也連接了燈泡的結論。實際上稍加分析、作圖,就會發(fā)現(xiàn),AC和BC兩個位置,顯然只有一處連接了燈泡,電流是順著AB兩點間的導線連通了。但在不打開暗盒的情況下,是無法準確知道AB、AC究竟哪一處連接了燈泡。
因此,這時,教師就可以抓住教育契機,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科學上許多問題的研究都是運用了類似的“解暗箱”思想,當我們無法觀察到內(nèi)部情況時,只能通過外部的一些現(xiàn)象來推測。例如,地球內(nèi)部就像一個巨大的暗箱,我們現(xiàn)有的科技手段無法深入地球內(nèi)部去觀察,因此雖然目前對地球內(nèi)部有了一些了解,但大部分還是根據(jù)地球表面的現(xiàn)象進行推測的,也許并不準確,而地球內(nèi)部究竟是什么樣的,如果有一天人們能深入地球內(nèi)部,才會真正知道??茖W發(fā)展的過程就像這樣的科學探究過程,都是一步步糾正之前的錯誤,目前,人類仍然有許多未知的問題。
思維活動既是學生智力的起點,也是科學探究的推動力。在科學探究活動中,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與學生思維活動密切相關。因此,在科學探究活動中,落實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目標,應該成為科學課堂教學的追求。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郝興敏.為促進學生的思維發(fā)展而教:“斜坡的啟示”一課教學過程實錄及反思[J].實驗教學與儀器,2016(10):58-66.
[3]葉正輝.在探究中發(fā)展學生的思維:以《怎樣得到更多的光和熱》一課為例[J].湖北教育(科學課).2017(1):36-37.
[4]朱鼎龍.引導學生探究,培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魚的呼吸”教學談[J].小學時代(教師),2011(10):22.